新書推薦:

《
艺文志·石川啄木:日本的第一个现代人
》
售價:NT$
347.0

《
DK葡萄酒大百科:一本关于葡萄酒的百科全书
》
售價:NT$
2540.0

《
未来简史 从智人到智神(2025白金纪念版)
》
售價:NT$
403.0

《
社区矫正(第六版):美国地方治理的新议题及其比较
》
售價:NT$
500.0

《
东方看世界·极简法国史
》
售價:NT$
347.0

《
动物与人体的比较解剖书
》
售價:NT$
458.0

《
步行景观:作为审美实践的行走(艺术与社会译丛)
》
售價:NT$
286.0

《
北朝隋唐史论集
》
售價:NT$
1270.0
|
編輯推薦: |
汇集严家炎先生三大学术思想的讲演实录。
|
內容簡介: |
本书收录了严家炎先生在学术会议、高校等场合所作的讲演,主题包括关于中国现代文学“起点”问题,“五四”新文化,丁玲、鲁迅、金庸等作家及作品。这些讲演实录,展现了严家炎先生的人格力量,也折射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时代进程。
|
關於作者: |
严家炎,1933年生于上海。1956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为副博士研究生。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资深教授。1984—1989年任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三届学科评议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多届会长。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与法国东方语言文化学院客座教授。著作有《求实集》《知春集》《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论鲁迅的复调小说》《金庸小说论稿》、三卷本《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等22种。
|
目錄:
|
辑一
求实
002 文学史观漫议
008 新时期十五年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024 中国文化的精神出路
030 中国文学史百年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039 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问题
058 不怕颠覆,只怕误读
062 “五四”“全盘反传统”问题之考辨
085 从“五四”说到“新国学”002
辑二
求索
094 《红岩》的突出贡献
111 丁玲创作个性研究的新进展
115 丁玲是“女权主义者”吗?
121 鲁迅和日本文化
——在日本神户市孙中山纪念馆友之会的 ??
讲演
132 鲁迅与表现主义
——兼论《故事新编》的艺术特征
157 一场静悄悄的文学革命
——在查良镛获北京大学名誉教授仪式上的 ??
贺词
163 金庸笔下的大理
——1998 年 4 月 12 日在大理“金庸学术 ??
研讨会”上的发言
168 漫谈金庸武侠小说
182 我看金庸小说
——在中国传媒大学的讲演
210 有关萧军的三点感想
——在萧军百年诞辰学术座谈会上的发言003
辑三
杂感
216 近年现代文学研究的新趋向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七届年会开幕词
221 2000’ 北京金庸小说国际研讨会闭幕词
226 深入学术研讨,共享精神盛餐
——青岛王蒙文学创作国际研讨会的感受
231 写在加拿大一个华裔作家会上
239 中国和美洲
|
內容試閱:
|
我所认识的严家炎(代序)
舒晋瑜
《严家炎人文讲演录》即将出版了,编辑很用心,收录的文章充分体现了严家炎先生求真务实的治学精神,这种个性渗透到他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严先生的温和、谦虚、对于学术和真理执着的坚持,都显露无遗。
严家炎先生多次谈起,在学术研究道路上,对他影响最大的是杨晦、钱学熙。两位先生要求学生从头读作品,读注释,从诗经、楚辞起的各种重要注本要抄录下来(如毛氏传疏,诗经的朱熹注本等),古今中外,从荷马史诗、希腊悲剧、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起,直到19世纪、20世纪的重要作家作品,长长的书单读下来,为他打下了牢固扎实的学术基础。
严家炎先生曾经两次参加编写教材。第一次是1961年。那时有关部门正组织力量统一编写文科教材,王瑶、刘绶松、刘泮溪先生等十多人都参加了《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工作。唐弢担任主编,制订了几条重要原则,第一条是必须采用第一手材料。作品要查最初发表的期刊,至少也应依据初版或者早期的版本,以防转辗因袭,以讹传讹。另一条是:注意写出时代气氛。唐先生认为,文学史写的虽是历史衍变的脉络,却只有掌握时代的横的面貌,才能写出历史的纵的发展。关于复述作品的内容,他认为应力求简明扼要,既不违背原意,又忌冗长拖沓,这在文学史工作者是一种艺术的再创作。再一条是:文学史尽可能采取“春秋笔法”,褒贬要从客观叙述中流露出来。这些意见,直到今天看来仍对编写文学史教材甚为有益;在当时的条件下,更对整个编写组,尤其是当时年轻人树立严谨、求实的学风,起着良好的推动作用。20世纪80年代中期,三卷本《中国现代文学史》,获得全国第一届优秀教材奖。
在编写教材之外,严家炎先生著书立说,其中《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便是他很重要的一部著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中不可忽视的一部杰作。他在研究中对新感觉派和后期浪漫派的重新发掘,意义重大,有论者认为,它标志着残缺不全的小说史研究的历史终结。这也是严家炎写得最艰苦、投入时间最长的一项工程。之所以艰苦,首先在于这部书所要求的鲜明的原创性,它是这个学术领域中的第一本书,没有其它同类史籍可以参考借鉴,其中必须贯穿和渗透作者自己的许多独特发现和识见。书中论述的八个流派,从命名到流派特征的概括,都包含着他的许多劳动和心血。新感觉派被埋没了几十年,新时期经严家炎发掘出来,所以施蛰存先生称自己是“出土文物”。其次,小说流派史是个多层次的高度综合性工程。同时,小说流派史还注意到不同流派之间既竞争又互补的状况,从而显示出错综复杂的立体的关系。这三个层面都要做到准确传神,是很不容易的。
严家炎考入北京大学时,五分制的题目,英语是五分,文学史不及格。后来,他不但教文学史,还着手编写文学史。这一反转,也许更能证明严家炎的“内功”造诣。
在《严家炎人文讲演录》中,“求索”是很有看点的部分,最能说明严先生学术探索精神。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严家炎就在《明报月刊》《文学评论》等杂志撰文介绍和评议金庸小说,对金庸小说所引发的文化现象进行研究。他遍读金庸作品,甚至包括社论。能走进金庸的内心世界,除了对原著的深入阅读,更多的是两人之间的同气相求。
1995年,严家炎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开设《金庸小说研究》课程,受到学生们的拥护和支持。一位日本的教授觉得有意思,全学期一节课都没缺。那时候的北大,“几乎全班同学(特别是男同学)都迷上了金庸”( 钱理群语)。
在大学开设“金庸小说研究”课,并非是为了赶时髦,而是出于文学史研究者的一种历史责任感。“金庸热”有两方面原因。一是金庸小说自身的魅力,小说艺术的成功。他的语言清新可读,叙事节奏张弛有度,读完之后能引人思考;二是确实与生活中“见义勇为”精神的失落有关系。当时的现状与金庸小说丰富的趣味、深刻的内涵形成强烈反差。这样的反差增强了金庸小说的吸引力。
文学评论是严家炎学术中的重要一支。作家的“剑”指向哪里,他的点评就跟在哪里,像一个文学场的解说员。做好文学批评,首先要了解自己批评的对象,《创业史》出版后严家炎读了两遍,边读边做笔记,前后写了五篇评论文章。他从文学出发,从实际感受出发,讲的都是真话。别的评论家肯定英雄人物,都在讲梁生宝这个形象怎么成功。他说梁生宝这个形象不错,在一般农村人物塑造之上,也有一些弱点,所以提出“三不足”。柳青对严家炎的评论很赞赏,认为对梁三老汉形象的意义阐发较深,甚至连作者某些很隐微的想法也都精细地触及到了。
也唯有真懂文学,才能辨析作家那些五花八门的剑术。批评的力量取决于态度的实事求是和说理的严密透辟,而不是硬塞给读者一些哗众取宠的结论。严家炎的批评文章,尊重原意,忠于原文,以对方实实在在的文字做根据。他喜欢伏尔泰的一句名言:“我虽然不同意你的意见,但我誓死维护你发表意见的权利!”他认为,这才是真正的君子风度,是文艺批评工作者应具备的素质。
严家炎先生的不畏权威敢于直言,跟实事求是做学问有关,也跟性格有关。他身上有一点可爱的呆气和固执。北京大学有个流传很广的故事:1970年在江西干校,严家炎带了一个班参加劳动,挖水沟的时候,排水沟的两侧必须有一定的斜度。斜多少度?他说 “45度”,并且用量角器量度。于是他被冠以外号“过于执”(《十五贯》里的一个官员,意思是过份固执)。
由于职业的原因,采访或者约稿,我和严先生有限的几次交往,他总是安静地端坐着,回答每一个问题字斟句酌,但聊天却总让我觉得亲切丰富,现在重读这部集子,加深了我对严先生人格力量的认识。
2025.2
(作者系中华读书报总编助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