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5年04月出版新書

2025年03月出版新書

2025年02月出版新書

2025年0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2月出版新書

2024年1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机械设计手册(第七版)第4卷

書城自編碼: 4096624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工業技術機械/儀表工業
作者: 成大先 主编
國際書號(ISBN): 9787122470461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5-03-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精装

售價:NT$ 1367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温病类证论治
《 温病类证论治 》

售價:NT$ 1163.0
海上墨林:大师眼中的海派画家
《 海上墨林:大师眼中的海派画家 》

售價:NT$ 449.0
赌注:海难、叛变和谋杀的故事
《 赌注:海难、叛变和谋杀的故事 》

售價:NT$ 352.0
工业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集成与运维    杨铨 黄洁
《 工业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集成与运维 杨铨 黄洁 》

售價:NT$ 356.0
战争与史学家:李维历史书写中的汉尼拔战争
《 战争与史学家:李维历史书写中的汉尼拔战争 》

售價:NT$ 296.0
低卡料理,30天神奇变瘦
《 低卡料理,30天神奇变瘦 》

售價:NT$ 305.0
古韵新声
《 古韵新声 》

售價:NT$ 8568.0
常见中药炮制品在方剂中的选用
《 常见中药炮制品在方剂中的选用 》

售價:NT$ 454.0

編輯推薦:
《机械设计手册》(第7版)
?畅销135万套!权威实用 内容齐全 简明便查。
?这是一部机械设计史上的功勋图书,历时五十六载,对我国机械工业发展的贡献已超越手册本身。
?这是一部引起轰动的工具书,1969年的首版是新中国大型机械设计工具书。目前修订至第七版,受到无数机械设计和工程技术人员的称颂。
?这是一部五十年与读者共同成长的图书,很多读者从学生时代就开始使用它,如今看到新版面世,仍然爱不释手,因为它是一生事业中*亲密、*忠诚的伙伴。这更是我们一生追求的事业,从首版开始,作者和编辑们就五十年如一日,孜孜以求,不敢有丝毫的马虎和懈怠,把它作为毕生追求的事业。
?本书荣获:★全国科学大会科技成果奖★全国优秀畅销书奖★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
內容簡介:
《机械设计手册》第七版共6卷,涵盖了机械常规设计的所有内容。其中第4卷包括带、链传动,螺旋传动、摩擦轮传动,多点啮合柔性传动,减(增)速器、变速器,常用电机及电气传动系统,机械振动,机架。本手册具有权威实用、内容齐全、简明便查的特点。突出实用性,从机械设计人员的角度考虑,合理安排内容取舍和编排体系;强调准确性,数据、资料主要来自标准、规范和其他权威资料,设计方法、公式、参数选用经过长期实践检验,设计举例来自工程实践;反映先进性,增加了许多适合我国国情、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新材料、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本手册可作为机械设计人员和有关工程技术人员的工具书,也可供高等院校有关专业师生参考使用。
目錄
第13篇 带、链传动
第1章带传动13-3
1带传动的类型、特点与应用13-3
2V带传动13-5
2.1带13-5
2.2带轮13-7
2.2.1带轮轮槽截面尺寸与直径系列13-7
2.2.2带轮结构型式与图例13-10
2.2.3带轮材质13-11
2.2.4带轮的公差13-11
2.3设计计算(摘自GB/T 13575.1—2022、GB/T 13575.2—2022、JB/ZQ 175—2006、GB/T 15531—2022)13-12
3多楔带传动13-40
3.1带13-40
3.2带轮13-42
3.3设计计算(摘自JB/T 5983—2017)13-43
4平带传动13-63
4.1普通平带13-63
4.2带轮13-64
4.3设计计算13-65
5同步带传动13-70
5.1同步带主要参数13-70
5.2带13-71
5.3带轮13-76
5.4设计计算13-87
6带传动的张紧及安装13-118
6.1张紧方法及安装要求13-118
6.2初张紧力的检测13-119
6.2.1V带的初张紧力(摘自GB/T 13575.1—2022、GB/T 13575.2—2022)13-120
6.2.2多楔带的初张紧力(摘自JB/T 5983—2017)13-121
6.2.3平带的初张紧力13-121
6.2.4同步带的初张紧力(摘自GB/T 11361—2018、JB/T 7512.3—2014)13-122
7带传动的常见故障及解决方案13-123
第2章链传动13-126
1短节距传动用精密滚子链13-126
1.1滚子链的基本参数与尺寸(摘自GB/T 1243—2024)13-126
1.2滚子链传动设计计算13-129
1.2.1滚子链传动的一般设计计算内容和步骤(摘自GB/T 18150—2006)13-129
1.2.2滚子链的静强度计算13-133
1.2.3滚子链的耐疲劳工作能力计算13-134
1.2.4滚子链的耐磨损工作能力计算13-134
1.2.5滚子链的抗胶合工作能力计算13-136
1.3滚子链链轮13-136
2齿形链传动13-141
2.1齿形链的分类13-141
2.2齿形链的基本参数与尺寸(摘自GB/T 10855—2016)13-142
2.3齿形链传动设计计算13-143
2.4齿形链链轮(摘自GB/T 10855—2016)13-151
3链传动的布置、张紧及润滑13-159
3.1链传动的布置13-159
3.2链传动的张紧与安装13-160
3.2.1链传动的张紧与安装误差13-160
3.2.2新型橡胶弹簧张紧器13-162
3.3链传动的润滑13-164
参考文献13-167

第14篇 螺旋传动、摩擦轮传动
第1章滑动螺旋传动14-4
1滑动螺旋传动计算14-4
2材料与许用应力14-8
3结构14-9
第2章滚动螺旋传动14-14
1滚珠丝杠副14-14
1.1滚珠丝杠副的组成(摘自GB/T 17587.1—2017)14-14
1.2滚珠丝杠副的结构及分类14-16
1.3滚珠丝杠副的标准参数(摘自GB/T 17587.2—1998)14-19
1.4滚珠丝杠副滚珠螺母安装连接尺寸(摘自JB/T 9893—2020和JB/T 12605—2016)14-20
1.5滚珠丝杠副精度标准14-26
1.6滚珠丝杠副支承结构型式尺寸(摘自GB/T 39961—2021)14-34
1.7常用滚珠丝杠副系列产品尺寸及性能参数摘编14-40
1.8滚珠丝杠副的计算程序及计算实例14-63
1.9滚珠丝杠副的润滑与密封14-71
1.10滚珠丝杠副防逆转措施14-71
2行星滚柱丝杠副14-74
2.1行星滚柱丝杠副的结构组成及分类(摘自JB/T 12604—2016)14-74
2.2行星滚柱丝杠副精度标准14-75
2.3行星滚柱丝杠副参数14-79
2.4行星滚柱丝杠副产品尺寸及性能摘编14-79
第3章摩擦轮传动14-82
1传动原理、优缺点及常用范围14-82
2摩擦轮传动型式与应用14-82
3摩擦副材料及润滑14-83
3.1摩擦副材料14-83
3.2润滑剂14-85
4滑动与摩擦因数曲线14-85
4.1滑动率与传动比14-85
4.2摩擦因数曲线14-86
5承载能力计算14-86
5.1失效形式与计算准则14-86
5.2设计计算步骤14-86
6加压装置14-87
7摩擦轮结构14-93
8计算实例14-95
参考文献14-97

第15篇 多点啮合柔性传动
第1章概述15-3
1原理和特征15-3
1.1原理15-3
1.2特征15-3
2基本类型15-3
2.1分类15-3
2.2不同类型的选择原则15-4
3结构和性能15-4
4优越性及应用15-4
4.1优越性15-4
4.2应用15-11
5有关结构实例的说明15-11
第2章悬挂安装结构15-12
1整体外壳式15-12
1.1初级减速器固定式安装结构15-12
1.2初级减速器悬挂式安装结构15-12
1.2.1初级减速器串接柔性支承为拉压杆(或弹簧)15-13
1.2.2初级减速器串接柔性支承为弯曲杆15-13
2固定滚轮式(BF型)15-15
3推杆式(BFP型)15-16
4拉杆式(BFT型)15-17
5偏心滚轮式(TSP型)15-18
第3章悬挂装置的设计计算15-19
1整体外壳式15-19
1.1全悬挂、自平衡扭力杆装置15-19
1.2全悬挂、扭力杆串接弯曲杆装置15-19
1.3全悬挂、弹簧串接拉压杆装置15-20
1.4全悬挂、弹簧液压串接弹簧装置15-20
1.5全悬挂、单作用式拉压杆装置15-21
2固定滚轮式(BF型)15-22
3推杆式(BFP型)15-23
4拉杆式(BFT型)15-25
5偏心滚轮式(TSP型)15-29
6应用举例15-32
6.1转炉倾动装置的组成及计算流程15-32
6.2确定转炉倾动过程的重心15-32
6.2.1炉壳重心的计算15-33
6.2.2炉液重心的计算15-33
6.3计算转炉翻转的最大倾动力矩15-34
第4章柔性支承的结构形式和设计计算15-36
1单作用式15-36
2自平衡式15-39
3并接式(双作用式)15-40
4串接式15-42
5调整式15-45
6液压阻尼器15-46
7应用举例15-47
第5章相关技术与特点15-48
1均载技术15-48
1.1单台电动机驱动多个啮合点时15-48
1.2多台电动机驱动多个啮合点时15-48
1.2.1电气自动均载方法15-48
1.2.2机电复合均载方法15-49
2安全保护技术15-50
2.1扭力杆过载保护装置15-50
2.2过载限位保护装置15-51
3中心距与侧隙调整15-52
3.1辊子的外形尺寸和性能15-53
3.1.1辊子的外形尺寸15-53
3.1.2辊子的性能15-53
3.2侧隙调整和控制15-54
3.2.1齿轮侧隙在传动中的重要性15-54
3.2.2传动最小侧隙的保证15-54
4结构设计与优化15-55
4.1合理确定末级传动副的形式和参数15-55
4.1.1采用销齿传动等新型传动副15-55
4.1.2末级减速采用高度变位渐开线直齿齿轮15-56
4.2啮合点数的选择15-56
4.3各种悬挂安装形式的特点及适用性15-57
4.4柔性支承的特性和结构要求15-57
5初级为三环减速器的多柔传动15-59
6末级小齿轮采用简支支承15-59
第6章整体结构的技术性能、尺寸系列和选型方法15-61
1整体外壳式之一(PGC型,四点啮合,自平衡扭力杆)15-61
2整体外壳式之二(四点啮合,自平衡扭力杆串接弯曲杆)15-62
3整体外壳式之三(四点啮合,单作用弹簧缓冲装置串接拉压杆,有均载调节机构)15-63
4整体外壳式之四(两点啮合,自平衡扭力杆串接弯曲杆)15-65
5固定滚轮式(BF型)15-66
6拉杆式(BFT型,两点啮合,自平衡扭力杆串接弹簧)15-66
第7章多点啮合柔性传动动力学计算15-69
1全悬挂多点啮合柔性传动扭振动力学计算(以氧气转炉为例)15-69
1.1系统力学模型15-69
1.2建立运动微分方程(三质量系统,按非零度区预张紧启动工况)15-71
1.3运动微分方程求解15-71
1.3.1固有振动解(按模态分析法)15-71
1.3.2强迫振动解15-73
1.4扭振力矩15-77
2半悬挂多点啮合柔性传动扭振动力学计算(以烧结机为例)15-77
2.1系统动力学模型15-77
2.2建立运动微分方程(四质量系统)15-78
2.3运动微分方程求解(初始条件为零)15-79
2.4系统扭振力矩的计算15-85
3分析说明15-85
4结论15-85
本章附录15-85
参考文献15-88

第16篇 减(增)速器、变速器
第1章减速器设计通用资料16-3
1常用减速器的分类、型式及其特点16-3
2圆柱齿轮减速器中心距、传动比系列16-6
3减速器传动比分配16-7
4减速器的结构尺寸16-11
4.1减速器的基本结构16-11
4.2齿轮减速器、蜗杆减速器箱体尺寸16-11
4.3减速器附件16-15
5减速器轴承的选择16-19
6减速器通用技术要求16-20
6.1齿轮材料及热处理16-20
6.2主要零件配合16-21
6.3箱体和行星架技术要求16-22
6.4装配技术要求16-22
6.5润滑介质要求16-22
6.6试验要求16-23
7齿轮传动的效率和散热计算16-23
7.1齿轮传动的效率计算16-23
7.2齿轮传动的散热计算16-25
8齿轮传动的润滑16-27
8.1齿轮的润滑方法16-27
8.2齿轮传动的润滑油选择(摘自JB/T 8831—2001)16-30
9减速器典型结构示例16-31
9.1圆柱齿轮减速器16-31
9.2圆锥齿轮减速器16-35
9.3圆锥-圆柱齿轮减速器16-36
9.4蜗杆减速器16-37
9.5齿轮-蜗杆减速器16-41
10减速器的系列化、模块化16-42
10.1功能参数系列化16-42
10.2结构系列化16-44
10.3模块化设计注意事项16-45
第2章标准减速器16-46
1锥齿轮圆柱齿轮减速器(摘自JB/T 8853—2015)16-46
1.1适用范围和代号16-46
1.2外形、安装尺寸及布置型式16-47
1.3承载能力16-56
1.4减速器的选用16-74
2行星齿轮减速器16-77
2.1NGW型行星齿轮减速器(摘自JB/T 6502—2015)16-77
2.1.1适用范围、标记及相关技术参数16-77
2.1.2外形、安装尺寸16-79
2.1.3承载能力16-85
2.1.4减速器的选用16-89
2.2NGW-S型行星齿轮减速器16-90
2.2.1适用范围和标记16-90
2.2.2外形、安装尺寸16-91
2.2.3承载能力16-93
2.2.4减速器的选用16-95
2.3垂直出轴星轮减速器(摘自JB/T 7344—2010)16-96
2.3.1适用范围及标记16-96
2.3.2外形、安装尺寸16-97
2.3.3承载能力16-99
2.3.4减速器的选用16-102
3蜗杆减速器16-103
3.1CW型圆弧圆柱蜗杆减速器(摘自JB/T 7935—2015)16-103
3.1.1适用范围和标记16-103
3.1.2外形、安装尺寸16-104
3.1.3承载能力和效率16-105
3.1.4润滑油选用16-108
3.1.5减速器的选用16-108
3.2平面包络环面蜗杆(TP型)减速器(摘自JB/T 9051—2010)16-109
3.2.1适用范围和标记16-109
3.2.2外形、安装尺寸16-110
3.2.3承载能力16-113
3.2.4减速器的总效率16-115
3.2.5减速器的选用16-116
3.3HWT、HWB型直廓环面蜗杆减速器(摘自JB/T 7936—2010)16-117
3.3.1适用范围和标记16-117
3.3.2外形、安装尺寸16-118
3.3.3承载能力及总传动效率16-120
3.3.4减速器的选用16-127
4QDX点线啮合齿轮减速器(摘自JB/T 11619—2013)16-128
4.1适用范围、代号和安装型式16-128
4.2外形、安装尺寸16-130
4.3承载能力16-136
4.4减速器的选用16-143
5双圆弧人字齿减速器(摘自T/CHMIA 0901—2020)16-147
5.1适用范围和代号16-147
5.2外形、安装尺寸及装配型式16-147
5.3承载能力16-149
5.4减速器的选用16-150
6摆线针轮减速器(摘自JB/T 13757—2020)16-151
6.1适用范围及标记16-151
6.2外形及安装尺寸16-153
6.3性能参数16-165
7谐波传动减速器16-166
7.1工作原理与特点16-166
7.2XB、XBZ型谐波传动减速器(摘自GB/T 14118—1993)16-168
7.2.1标记和外形、安装尺寸16-168
7.2.2承载能力16-170
7.2.3使用条件及主要技术指标16-172
7.2.4减速器的选用16-172
7.3机器人用谐波传动减速器(摘自GB/T 30819—2014)16-172
7.3.1标记、结构型式及尺寸16-172
7.3.2承载能力16-175
7.3.3使用条件及主要技术指标16-178
8三环减速器16-178
8.1工作原理、特点及适用范围16-178
8.2结构型式与特征16-180
8.3装配型式16-181
8.4外形、安装尺寸(摘自YB/T 079—2021)16-182
8.5承载能力16-188
8.6减速器的选用16-196
9起重机减速器(摘自JB/T 10816/10817—2007)16-197
9.1适用范围、代号和安装型式16-197
9.2传动比、外形及安装尺寸16-200
9.3承载能力16-210
9.4减速器的选用16-214
10釜用立式减速器16-215
10.1X系列釜用立式摆线针轮减速器(摘自HG/T 3139.2—2001)16-215
10.1.1外形、安装尺寸16-215
10.1.2承载能力16-218
10.2LC型立式两级硬齿面圆柱齿轮减速器(摘自HG/T 3139.3—2001)16-222
10.2.1外形、安装尺寸16-222
10.2.2承载能力16-223
10.3FJ型硬齿面圆柱、圆锥齿轮减速器(摘自HG/T 3139.5—2001)16-224
10.3.1外形、安装尺寸16-224
10.3.2承载能力16-226
10.4LP型平行轴硬齿面圆柱齿轮减速器(摘自HG/T 3139.4—2018)16-227
10.4.1外形、安装尺寸16-227
10.4.2承载能力16-229
10.5FP型中功率窄V带及高强力V带传动减速器(摘自HG/T 3139.10—2001)16-232
10.5.1外形、安装尺寸16-232
10.5.2承载能力16-233
10.6YP型带传动减速器(摘自HG/T 3139.11—2001)16-234
10.6.1外形、安装尺寸16-234
10.6.2承载能力16-236
10.7釜用减速器附件16-237
10.7.1XD型单支点机架16-237
10.7.2XS型双支点机架16-240
10.7.3FZ型双支点方底板机架16-243
10.7.4JQ型夹壳联轴器16-245
10.7.5GT、DF型刚性凸缘联轴器16-246
10.7.6SF型三分式联轴器16-248
10.7.7TK型弹性块式联轴器16-249
11同轴式圆柱齿轮减速器(摘自JB/T 7000—2010)16-250
11.1适用范围16-250
11.2代号与标记示例16-251
11.3减速器的外形及安装尺寸16-251
11.4实际传动比及承载能力16-260
11.5减速器的选用16-283
第3章减(增)速器设计16-286
1多兆瓦级风电增速齿轮箱16-286
1.1概述16-286
1.2特点及技术趋势16-286
1.3总体技术条件16-287
1.4传动链型式及布置16-287
1.5传动形式确定16-288
1.6传动方案选择及齿轮校核计算16-288
1.6.1方案设计16-288
1.6.2材料及热处理方式选择16-289
1.6.3齿轮参数的设计及选取16-290
1.6.4重合度和滑差率设计16-290
1.6.5齿轮几何参数16-291
1.6.6齿轮强度校核16-292
1.7轴承计算与选择16-295
1.7.1轴承载荷16-296
1.7.2轴承强度要求16-296
1.7.3轴承类型选择16-297
1.8润滑设计16-300
1.8.1润滑冷却系统设计概述16-300
1.8.2齿轮箱存油量16-301
1.8.3润滑流量计算16-302
1.8.4润滑油量的分配16-302
1.9密封设计16-302
1.9.1接触密封16-302
1.9.2非接触密封16-302
1.10关键部件的结构设计及计算16-303
1.10.1齿轮结构设计与计算16-303
1.10.2轴结构设计与计算16-304
1.10.3行星架结构设计与计算16-304
1.10.4箱体结构设计与计算16-305
1.11传动系统动力学分析和修形技术16-306
1.11.1传动系统动力学分析16-306
1.11.2齿轮微观修形技术16-306
1.12试验及型式认证16-308
1.12.1润滑试验16-309
1.12.2低温试验16-309
1.12.3型式试验16-310
1.12.4高加速寿命试验(HALT)16-310
1.12.5接触及均载性能测试16-311
1.12.6振动噪声测试16-312
2百万千瓦核电立式行星齿轮箱16-313
2.1概述16-313
2.2总体技术条件16-314
2.3传动结构设计16-314
2.3.1确定传动参数16-314
2.3.2齿轮强度计算16-315
2.3.3齿轮几何参数计算16-315
2.3.4传动方案设计16-316
2.4循环水泵润滑油系统设计16-317
2.4.1润滑技术条件16-317
2.4.2润滑系统16-317
2.4.3系统运行参数16-319
2.4.4润滑系统原理16-319
2.5组合轴承设计计算16-320
2.6关键零部件设计计算16-321
3轨道交通齿轮箱16-325
3.1概述16-325
3.2传动型式16-326
3.3基本参数和技术要求16-327
3.4设计流程16-327
3.5齿轮参数优化及其强度计算16-327
3.6箱体设计及强度计算16-329
3.7润滑及密封设计16-330
3.8关键零部件制造要求16-332
3.8.1齿轮件制造要求16-332
3.8.2箱体通用技术要求16-335
3.9型式试验及例行试验要求16-336
3.10典型产品介绍16-339
4工程机械减速器16-339
4.1盾构/TBM主驱动减速器16-339
4.1.1概述16-339
4.1.2传动特点16-340
4.1.3250kW盾构/TBM主驱动减速器设计16-340
4.2非道路车辆轮边减速器16-352
4.2.1概述16-352
4.2.2结构及技术趋势16-352
4.2.3475kW轮边减速器设计举例16-354
5石油机械减速器16-360
5.1概述16-360
5.2总体技术要求16-361
5.3传动结构设计16-361
5.3.1传动方案16-361
5.3.2齿轮几何参数计算16-363
5.3.3齿轮强度计算16-364
5.4轴承选型与寿命计算16-364
5.5润滑系统设计16-365
5.5.1润滑技术条件16-365
5.5.2润滑油量计算16-365
5.6关键零部件设计计算16-365
5.7关键部件加工制造技术16-367
5.8试验要求及试验结果16-368
5.8.1空载运转试验与结果16-368
5.8.2加载试验与结果16-369
第4章变速器设计16-370
1汽车变速器概述16-370
1.1发动机动力特性和变速器功能16-370
1.1.1发动机动力特性16-370
1.1.2汽车驱动力曲线与变速器作用16-370
1.1.3汽车变速器定义及功能要求16-371
1.2变速器分类与发展趋势16-371
1.2.1变速器分类16-371
1.2.2变速器技术发展趋势16-371
2手动变速器(MT)16-372
2.1传动型式设计16-372
2.1.1单箱两轴式变速器传动型式16-372
2.1.2单箱中间轴式变速器传动型式16-372
2.1.3组合式变速器传动方案16-373
2.1.4常见的传动型式组合16-375
2.1.5传动型式选择的一般影响因素16-376
2.2变速器关键参数设计16-376
2.2.1速比16-376
2.2.2中心距16-376
2.2.3输入转矩16-377
2.2.4总体安装尺寸16-378
2.2.5换挡型式16-378
2.2.6取力型式16-378
2.2.7其他设计16-378
2.3同步器结构与工作原理16-378
2.3.1惯性式同步器16-378
2.3.2惯性增力式同步器16-380
2.4操纵装置结构与工作原理16-381
2.4.1机械式操纵装置的功能与分类16-381
2.4.2机械式操纵装置结构原理16-381
2.4.3操纵装置关键结构功能原理16-383
2.5手动变速器试验16-384
2.6手动变速器匹配及应用16-385
2.6.1变速器安装16-385
2.6.2变速器与发动机匹配16-385
2.6.3变速器与离合器匹配16-386
2.6.4变速器与传动轴匹配16-386
2.6.5变速器悬置16-386
2.6.6变速器与换挡系统匹配16-387
2.6.7变速器的怠速噪声16-389
2.6.8变速器的环境温度、工作温度及冷却16-389
3机械式自动变速器(AMT)16-389
3.1机械式自动变速器概述16-389
3.2机械式自动变速器结构及工作原理16-390
3.2.1AMT结构16-390
3.2.2AMT基本控制原理16-392
3.3机械式自动变速器换挡策略及换挡品质评价16-392
3.3.1单参数换挡策略16-392
3.3.2两参数换挡策略16-392
3.3.3多参数换挡策略16-393
3.3.4换挡品质评价16-394
3.4机械式自动变速器关键零部件选型设计16-394
3.4.1选换挡执行机构16-394
3.4.2离合器执行机构16-395
3.5机械式自动变速器试验16-395
3.6机械式自动变速器匹配应用16-396
3.6.1发动机匹配、控制16-396
3.6.2离合器匹配、控制16-396
3.6.3AMT产品及整车匹配16-396
4自动液力变速器(AT)16-397
4.1自动液力变速器概述16-397
4.2自动液力变速器传动原理16-398
4.2.1行星排组成及其固有特性16-398
4.2.2简单行星排的传动方案16-398
4.2.3辛普森行星齿轮机构16-399
4.2.4拉维娜行星齿轮机构16-400
4.2.5自动液力变速器传动一般设计原则16-401
4.3自动液力变速器关键零部件选型设计16-402
4.3.1换挡执行元件16-402
4.3.2液力变矩器16-403
4.3.3液压控制系统16-404
4.3.4电子控制系统16-405
4.4自动液力变速器试验16-406
4.5自动液力变速器应用16-407
5双离合器变速器(DCT)16-407
5.1双离合器变速器概述16-407
5.2双离合器变速器结构与工作原理16-408
5.2.1DCT结构16-408
5.2.2DCT工作原理16-410
5.3双离合器变速器关键零部件选型设计16-411
5.3.1离合器16-412
5.3.2机械传动部分16-412
5.3.3换挡执行机构16-412
5.3.4油泵16-413
5.3.5液压控制系统16-414
5.4双离合器变速器匹配及控制16-415
5.4.1起步过程离合器控制16-415
5.4.2换挡过程离合器控制16-415
5.4.3扭转振动冲击控制16-416
5.4.4换挡控制策略及电控技术16-417
5.4.5系统综合控制16-417
5.5双离合器变速器应用16-417
6纯电驱动变速器/动力系统16-417
6.1典型纯电驱动变速器/动力系统传动方案16-418
6.1.1纯电驱动变速器特点16-418
6.1.2纯电驱动变速器设计原则16-418
6.1.3典型纯电驱动变速器/动力系统布置形式16-418
6.2典型纯电驱动产品介绍16-419
6.2.1特斯拉及其他乘用车方案16-419
6.2.2FAST-F4E240中央驱动变速器16-419
6.2.3FAST- FJXBL1100轮边驱动变速器16-420
7混合动力变速器16-421
7.1典型混合动力变速器传动方案16-421
7.1.1混合动力汽车结构16-421
7.1.2混合动力系统主要构型16-422
7.2典型混合动力系统产品16-423
7.2.1乘用车混合动力16-423
7.2.2商用车混合动力16-425
参考文献16-428

第17篇 常用电机及电气传动系统
第1章常用电机17-3
1电动机的分类17-3
2电动机的机械特性17-5
3电动机的定额与工作制17-7
4电动机的发热与温升17-10
5电机的冷却方式17-11
6电机的防护等级17-11
7电机的结构型式与安装方式17-12
8电动机的能效等级17-12
第2章电动机的选择17-16
1选择电动机应综合考虑的问题17-16
2电动机选择步骤17-16
3电动机类型选择17-17
4生产机械的负载类型及工作制17-18
4.1生产机械的负载类型17-18
4.2生产机械的工作制17-18
4.2.1长期工作制17-18
4.2.2短期和重复短期工作制17-18
5电动机电压和转速的选择17-19
6电动机功率计算17-20
7电动机发热校验及平均损耗法17-28
8电动机功率计算与选用举例17-29
9常用电机的特点及用途17-35
第3章常用电气传动系统17-44
1电气传动系统的组成、控制方式17-44
2常用检测元器件17-46
2.1LXP1(3SE3)系列行程开关17-47
2.2LX19系列行程开关17-50
2.3LXZ1系列精密组合行程开关17-51
2.4LXW6系列微动开关17-52
2.5WL型双回路行程开关17-55
2.6接近开关17-65
2.6.1LXJ6系列接近开关17-65
2.6.2LXJ7系列接近开关17-66
2.6.3LXJ8(3SG)系列接近开关17-66
2.6.4E2系列接近开关17-73
2.6.5超声波接近开关17-78
2.7光电开关17-78
2.8传感器17-83
2.8.1常用拉压力传感产品17-83
2.8.2常用扭矩传感器17-86
2.8.3位移传感器17-89
2.9光电编码器17-90
2.9.1A-LEC-D 系列增量式光电编码器17-91
2.9.2B-JXW系列绝对式光电编码器17-93
2.9.3JKW-5A系列空心轴(轴套式)绝对式光电编码器17-95
2.9.4BPS 300i系列条码定位系统17-95
2.9.5WCS系列绝对位置编码尺17-98
2.10线速度传感器17-102
2.10.1CD系列磁电式速度传感器17-102
2.10.2Trans-Tek线速度传感器100系列17-103
2.11角速度(转速)传感器17-103
2.11.1S-HC霍尔转速传感器17-103
2.11.2磁电式转速传感器17-104
2.11.3MP-9000系列磁电转速传感器17-105
2.12距离传感器17-106
2.12.1UP系列超声波测距传感器17-106
2.12.2PT系列激光距离感测器/激光测距仪17-107
2.13物位传感器17-108
2.13.1JWY音叉物位开关17-108
2.13.2GXY系列光纤液位传感器/液位开关17-108
3常用低压控制元器件17-109
3.1接触器17-109
3.1.1接触器的特性和参数17-110
3.1.2选用接触器的注意事项17-110
3.1.3常用典型交流接触器型号17-112
3.1.4常用典型直流接触器型号17-112
3.2继电器17-112
3.3断路器17-113
3.4熔断器17-114
3.5隔离器、负荷开关17-116
3.6主令电器17-116
3.6.1按钮17-117
3.6.2主令控制器17-117
3.7可编程逻辑控制器17-117
3.7.1选型注意17-118
3.7.2常用PLC机型17-118
3.8常用低压控制元器件组成的控制系统17-125
4其他常用执行电器17-126
4.1电磁铁17-126
4.1.1MQD1系列牵引电磁铁17-126
4.1.2直流牵引电磁铁17-127
4.2电热元件17-128
4.2.1管状电热元件的参数、型号17-129
4.2.2管状电热元件的分类17-129
4.2.3管状电热元件的使用说明17-130
4.2.4管状电热元件的常用设计、计算公式和参考数据17-131
5常用电气传动装置17-132
5.1电动机的启动、制动、运行17-132
5.1.1典型负载类型17-132
5.1.2电动机的几种运行状态17-132
5.1.3交流电动机常用启动与调速方式17-134
5.2交流调压装置17-135
5.3交流变频装置17-137
5.4直流调速装置17-146
5.5不调速系统17-147
5.6低调速比系统17-148
第4章电气传动系统计算实例17-149
1冶金铸造起重机主起升机构17-149
2干熄焦提升机起升机构17-150
3大惯量冲击负载电动机功率计算17-152
4卷取传动与张力控制系统17-154
4.1卷取传动与张力控制原理17-155
4.2卷取机工程案例17-157
5高层建筑用擦窗机回转电机校核计算17-161
6通风机传动系统17-168
7轨道交通车辆电传动系统17-170
8矿用机械正铲式电动挖掘机电气传动系统17-176
8.1矿用机械正铲式电动挖掘机17-176
8.2直流调速系统与交流调速系统17-176
8.3共直流母线多传动技术17-177
8.4电动机选择与容量校验17-177
8.5计算举例17-179
8.6部分国产电铲及配套电机技术参数17-180
9启动次数与输出功率的折算17-182
参考文献17-187

第18篇 机械传动
第1章概述18-3
1机械振动的分类及机械工程中的振动问题18-3
1.1机械振动的分类18-3
1.2机械工程中常遇到的振动问题18-4
2机械振动等级的评定18-5
2.1振动烈度的确定18-5
2.2对机器的评定18-6
2.3其他设备振动烈度举例18-6
第2章机械振动基础18-8
1机械振动表示方法18-8
1.1简谐振动表示方法18-8
1.2周期振动幅值表示法18-9
1.3振动频谱表示法18-9
2弹性构件的刚度18-10
3阻尼系数18-13
3.1线性阻尼系数18-13
3.2非线性阻尼的等效线性阻尼系数18-14
4振动系统的固有角频率18-15
4.1单自由度系统的固有角频率18-15
4.2二自由度系统的固有角频率18-19
4.3各种构件的固有角频率18-21
4.4结构基本自振周期的经验公式18-26
5简谐振动合成18-27
5.1同向简谐振动的合成18-27
5.2异向简谐振动的合成18-28
6各种机械产生振动的扰动频率18-30
第3章线性振动18-31
1单自由度系统自由振动模型参数及响应18-31
2单自由度系统的受迫振动18-33
2.1简谐受迫振动的模型参数及响应18-33
2.2非简谐受迫振动的模型参数及响应18-34
2.3无阻尼系统对常见冲击激励的响应18-36
3共振关系18-37
4回转机械在启动和停机过程中的振动18-37
4.1启动过程的振动18-37
4.2停机过程的振动18-38
5多自由度系统18-38
5.1多自由度系统自由振动模型参数及其特性18-38
5.2二自由度系统受迫振动的振幅和相位差角计算公式18-40
6机械系统的力学模型18-41
6.1力学模型的简化原则18-41
6.2等效参数的转换计算18-42
7线性振动的求解方法及示例18-43
7.1运动微分方程的建立方法18-43
7.1.1牛顿第二定律示例18-43
7.1.2拉格朗日法18-43
7.1.3用影响系数法建立系统运动方程18-44
7.2求解方法18-45
7.2.1求解方法18-45
7.2.2实际方法及现代方法简介18-46
7.2.3冲击载荷示例18-47
7.2.4关于动刚度18-48
8转轴横向振动和飞轮的陀螺力矩18-50
8.1转子的涡动18-50
8.2转子质量偏心引起的振动18-51
8.3陀螺力矩18-51
第4章非线性振动与随机振动18-53
1非线性振动18-53
1.1机械工程中的非线性振动类别18-53
1.2机械工程中的非线性振动问题18-54
1.3非线性力的特征曲线18-55
1.4非线性系统的物理性质18-58
1.5分析非线性振动的常用方法18-61
1.6等效线性化近似解法18-61
1.7示例18-62
1.8非线性振动的稳定性18-63
2自激振动18-64
2.1自激振动和自振系统的特性18-64
2.2机械工程中常见的自激振动现象18-64
2.3单自由度系统相平面及稳定性18-66
3随机振动18-69
3.1平稳随机振动描述18-70
3.2单自由度线性系统的传递函数18-71
3.3单自由度线性系统的随机响应18-72
4混沌振动18-73
第5章振动的控制18-75
1隔振与减振方法18-75
2隔振设计18-75
2.1隔振原理及一级隔振的动力参数设计18-75
2.2一级隔振动力参数设计示例18-77
2.3二级隔振动力参数设计18-79
2.4二级隔振动力参数设计示例18-80
2.5隔振设计的几个问题18-83
2.5.1隔振设计步骤18-83
2.5.2隔振设计要点18-83
2.5.3隔振器的阻尼18-83
2.6隔振器的材料与类型18-84
2.7橡胶隔振器设计18-84
2.7.1橡胶材料的主要性能参数18-84
2.7.2橡胶隔振器刚度计算18-85
2.7.3橡胶隔振器设计要点18-87
2.8金属弹簧隔振器设计18-87
2.9空气弹簧隔振器设计18-88
2.9.1空气弹簧隔振器原理及构成18-88
2.9.2空气弹簧隔振器设计要点18-89
2.9.3空气弹簧隔振器使用要求18-90
3阻尼耗能减振设计18-91
3.1阻尼耗能减振原理18-91
3.2材料的损耗因子与阻尼层结构18-92
3.2.1材料的损耗因素与材料18-92
3.2.2橡胶阻尼层结构18-93
3.2.3橡胶支承实例18-95
3.3线性阻尼隔振器18-96
3.3.1减振隔振器系统主要参数18-96
3.3.2最佳参数选择18-97
3.3.3设计示例18-98
3.4非线性阻尼系统的隔振18-99
3.4.1刚性连接非线性阻尼系统隔振18-99
3.4.2弹性连接干摩擦阻尼减振隔振器动力参数设计18-100
3.5减振器设计18-101
3.5.1油压式减振器结构特征18-101
3.5.2阻尼力特性18-102
3.5.3设计示例18-103
3.5.4摩擦阻尼器结构特征及示例18-103
4工程减(隔)振装置18-104
4.1橡胶减振器18-104
4.1.1橡胶剪切隔振器的国家标准18-104
4.1.2常用橡胶隔振器的类型18-105
4.2不锈钢丝绳减振器18-109
4.2.1主要特点18-109
4.2.2选型原则与方法18-110
4.2.3组合形式的金属弹簧隔振器18-116
4.3扭转振动减振器18-116
4.4新型可控减振器18-118
4.4.1磁性液体18-118
4.4.2磁流变液18-119
5动力吸振器18-120
5.1动力吸振器设计18-120
5.1.1动力吸振器工作原理18-120
5.1.2动力吸振器的设计18-121
5.1.3动力吸振器附连点设计18-122
5.1.4设计示例18-122
5.2加阻尼的动力吸振器18-123
5.2.1设计思想18-123
5.2.2减振吸振器的最佳参数18-124
5.2.3减振吸振器的设计步骤18-124
5.3二级减振隔振器设计18-126
5.3.1设计思想18-126
5.3.2二级减振隔振器动力参数设计18-126
5.4摆式减振器18-127
5.5冲击减振器18-128
5.6可控式动力吸振器示例18-130
6缓冲器设计18-130
6.1设计思想18-130
6.1.1冲击现象及冲击传递系数18-131
6.1.2速度阶跃激励及冲击的简化计算18-132
6.1.3缓冲弹簧的储能特性18-133
6.1.4阻尼参数选择18-135
6.2一级缓冲器设计18-136
6.2.1缓冲器的设计原则18-136
6.2.2设计要求18-136
6.2.3一级缓冲器动力参数设计18-137
6.2.4加速度脉冲激励波形影响提示18-137
6.3二级缓冲器设计18-137
7惯容减振系统18-138
7.1惯容减振结构体系的运动方程18-138
7.1.1单自由度结构18-138
7.1.2多自由度结构18-139
7.2惯容减振结构体系的响应求解18-139
7.3惯容减震(振)结构体系的参数设计方法18-140
8平衡法18-141
8.1结构的设计18-141
8.2转子的平衡18-142
8.3往复机械的平衡18-142
第6章机械振动的利用18-144
1概述18-144
1.1振动机械的用途及工艺特性18-144
1.2振动机械的组成18-145
1.3振动机械的频率特性及结构特征18-145
2振动输送类振动机的运动参数18-146
2.1机械振动指数18-146
2.2物料的滑行运动18-146
2.3物料抛掷指数18-147
2.4常用振动机的振动参数18-148
2.5物料平均速度18-148
2.6输送能力与输送槽体尺寸的确定18-149
2.7物料的等效参振质量和等效阻尼系数18-149
2.8振动系统的计算质量18-150
2.9激振力和功率18-150
3单轴惯性激振器设计18-151
3.1平面运动单轴惯性激振器18-151
3.2空间运动单轴惯性激振器18-153
3.3单轴惯性激振器动力参数(远超共振类)18-153
3.4激振力的调整及滚动轴承18-154
3.5用单轴激振器的几种机械示例18-154
3.5.1混凝土振捣器18-154
3.5.2破碎粉磨机械18-156
3.5.3圆形振动筛18-157
4双轴惯性激振器18-159
4.1产生单向激振力的双轴惯性激振器18-159
4.2空间运动双轴惯性激振器18-159
4.2.1交叉轴式双轴惯性激振器18-160
4.2.2平行轴式双轴惯性激振器18-160
4.3双轴惯性激振器动力参数(远超共振类)18-161
4.4自同步条件及激振器位置18-162
4.5用双轴激振器的几种机械示例18-163
4.5.1双轴振动颚式振动破碎机18-163
4.5.2振动钻进18-163
4.5.3离心机18-163
5其他各种形式的激振器18-165
5.1行星轮式激振器18-165
5.2混沌激振器18-165
5.3电动式激振器18-166
5.4电磁式激振器18-166
5.5电液式激振器18-167
5.6液压射流激振器18-168
5.7气动式激振器18-168
5.8其他激振器18-169
6近共振类振动机18-170
6.1惯性共振式18-170
6.1.1主振系统的动力参数18-170
6.1.2激振器动力参数设计18-171
6.2弹性连杆式激振器18-172
6.2.1主振系统的动力参数18-172
6.2.2激振器动力参数设计18-172
6.3主振系统的动力平衡——多质体平衡式振动机18-173
6.4导向杆和橡胶铰链18-174
6.5近共振类振动机工作点的调试18-174
6.6间隙式非线性振动机及其弹簧设计18-174
7振动机械动力参数设计示例18-176
7.1远超共振惯性振动机动力参数设计示例18-176
7.2惯性共振式振动机动力参数设计示例18-177
7.3弹性连杆式振动机动力参数设计示例18-179
8其他一些机械振动的应用实例18-180
8.1多轴式惯性振动机18-180
8.2混沌振动的设计18-181
8.2.1多连杆振动台18-181
8.2.2双偏心盘混沌激振器在振动压实中的应用18-181
8.3利用振动的拉拔18-181
8.4振动时效技术应用18-182
8.5声波钻进18-183
9主要零部件18-183
9.1三相异步振动电机18-183
9.1.1部颁标准18-183
9.1.2立式振动电机与防爆振动电机18-186
9.2仓壁振动器18-186
10振动给料机18-189
10.1部颁标准18-189
10.2XZG型振动给料机18-190
10.3FZC系列振动出矿机18-191
11利用振动来监测缆索拉力18-194
11.1测量弦振动计算索拉力18-195
11.1.1弦振动测量原理18-195
11.1.2MGH型锚索测力仪18-195
11.2按两端受拉梁的振动测量索拉力18-196
11.2.1两端受拉梁的振动测量原理18-196
11.2.2高屏溪桥斜张钢缆检测部分简介18-196
11.3索拉力振动检测的一些最新方法18-198
11.3.1考虑索的垂度和弹性伸长18-198
11.3.2频差法18-199
11.3.3拉索基频识别工具箱18-199
第7章机械振动测量技术18-200
1概述18-200
1.1测量在机械振动系统设计中的作用18-200
1.2振动的测量方法18-200
1.2.1振动测量的主要内容18-200
1.2.2振动测量的类别18-200
1.3测振原理18-202
1.3.1线性系统振动量时间历程曲线的测量18-202
1.3.2测振原理18-202
1.4振动测量传感器18-203
1.5振动测量系统图示例18-204
2数据采集与处理18-204
2.1信号18-204
2.1.1信号的类别18-204
2.1.2振动波形因素与波形图18-205
2.2信号的频谱分析18-205
2.3信号发生器及力锤的应用18-207
2.3.1信号发生器18-207
2.3.2力锤18-207
2.4数据采集系统18-208
2.5数据处理18-208
2.5.1数据处理方法18-208
2.5.2数字处理系统18-208
2.5.3数据的加窗处理方法18-209
2.5.4数据的平均化处理方法18-210
2.5.5数据的重叠系数确认方法18-211
2.6智能化数据采集与分析处理、监测系统18-212
3振动幅值测量18-212
3.1光测位移幅值法18-213
3.2电测振动幅值法18-214
3.3激光干涉测量振动法18-214
3.3.1光学多普勒干涉原理测量物体的振动18-214
3.3.2低频激光测振仪18-214
4振动频率与相位的测量18-215
4.1数字频率计测频法18-215
4.2振动频率测量分析仪18-216
4.3相位的测量18-216
5系统固有频率与振型的测定18-216
5.1自由衰减振动法18-216
5.2共振法18-216
5.3频谱分析法18-217
5.4振型的测定18-217
6阻尼参数的测定18-218
6.1自由衰减振动法18-218
6.2带宽法18-218
第8章轴和轴系的临界转速18-219
1概述18-219
2简单转子的临界转速18-219
2.1力学模型18-219
2.2两支承等直径轴的临界转速18-220
2.3两支承单盘转子的临界转速18-221
3两支承多圆盘转子临界转速的近似计算18-222
3.1带多个圆盘轴的一阶临界转速18-222
3.2力学模型18-222
3.3临界转速计算公式18-222
3.4计算示例18-223
3.5简略计算方法18-224
4轴系的模型与参数18-224
4.1力学模型18-224
4.2滚动轴承支承刚度18-225
4.3滑动轴承支承刚度18-227
4.4支承阻尼18-231
5轴系临界转速的计算18-231
5.1传递矩阵法计算轴弯曲振动的临界转速18-231
5.1.1传递矩阵18-231
5.1.2传递矩阵的推求18-232
5.1.3临界转速的推求18-233
5.2传递矩阵法计算轴扭转振动的临界转速18-234
5.2.1单轴扭转振动的临界转速18-234
5.2.2分支系统扭转振动的临界转速18-236
5.3有限元方法计算轴的临界转速18-237
5.3.1转子系统的有限元离散18-237
5.3.2弹性轴段单元18-237
5.3.3刚性圆盘单元18-238
5.3.4转子系统的整体矩阵18-238
5.3.5转子系统的临界转速计算18-239
5.3.6转子系统的振动响应计算18-239
5.4影响轴系临界转速的因素18-239
6轴系临界转速的调整和组合18-239
6.1轴系临界转速的调整18-239
6.2轴系临界转速的组合18-241
第9章工程振动控制技术应用实例18-243
1发振机械设备基础振动控制18-243
1.1旋转式机械设备18-243
1.2往复式机械设备18-247
1.3冲击式机械设备18-252
1.4模拟试验台基础系统18-254
2精密机械装备微振动控制18-261
3建筑结构振动控制18-271
4工程振动测试18-281
4.1强振动测试18-281
4.2微振动测试18-287
4.3动力特性测试18-290
4.4振动监测18-295
5振动诊断与治理18-298
参考文献18-307

第19篇 机架
第1章机架结构概论19-3
1机架结构类型19-3
1.1按机架结构形式分类19-3
1.2按机架材料和制造方法分类19-4
1.2.1按材料分类19-4
1.2.2按制造方法分类19-5
1.3按力学模型分类19-5
1.4按机架的载荷形式分类19-5
2机架结构的简化方法19-5
2.1选取力学模型的原则19-5
2.2支座的简化19-6
2.3结点的简化19-6
2.4构件的简化19-7
2.5简化综述及举例19-8
3杆系结构19-9
3.1杆系结构特征19-9
3.2杆系的组成规则19-10
3.2.1平面杆系的组成规则19-10
3.2.2空间杆系的几何不变准则19-10
3.3平面杆系的自由度19-11
3.3.1平面杆系的约束类型19-11
3.3.2平面铰接杆系的自由度计算19-11
3.4杆系的几何特性与静定特性的关系19-12
4架式结构19-12
4.1一般规则19-13
4.2杆系的结构力学特性19-13
4.3桁架的结构力学特性19-15
5机架设计的准则和要求19-17
5.1机架的功能设计19-17
5.2机架的性能设计19-17
5.3设计步骤19-17
6机架结构实例19-17
6.1汽车车架19-17
6.1.1非承载式车身车架19-18
6.1.2承载式车身车架19-18
6.2工程机械及起重机机架19-18
6.2.1工程机械机架19-18
6.2.2起重机机架19-20
6.3金属加工机械机架19-24
6.3.1塑性加工机械机架19-24
6.3.2切削加工机床机架19-26
第2章机架设计的一般规定19-28
1载荷19-28
1.1载荷分类19-28
1.2非标准机架的载荷19-29
1.3自然力与特殊载荷19-29
1.3.1雪冰载荷19-29
1.3.2风载荷19-29
1.3.3地震载荷19-32
2刚度要求19-33
2.1《钢结构设计标准》的规定19-34
2.2《起重机设计规范》的规定19-35
2.3提高刚度的方法19-35
3强度要求19-36
3.1许用应力19-36
3.1.1基本许用应力19-36
3.1.2折减系数19-36
3.1.3基本许用应力表19-36
3.2起重机钢架的安全系数和许用应力19-38
3.3铆焊连接基本许用应力19-39
3.4极限状态设计法19-39
4杆系结构的支座形式19-40
4.1梁和架的支座19-40
4.2柱和刚架的支座19-42
5技术要求19-42
第3章梁的设计计算19-46
1梁的设计19-46
1.1纵梁的结构设计19-46
1.1.1纵梁的结构19-46
1.1.2梁的连接19-46
1.1.3主梁的截面尺寸19-49
1.1.4梁截面的有关数据19-49
1.2主梁的上拱高度19-52
1.3端梁的结构设计19-52
1.4梁的整体稳定性19-53
1.5梁的局部稳定性19-54
1.6梁的设计布置原则19-56
2梁的计算19-56
2.1梁弯曲的正应力19-56
2.2扭矩产生的内力19-56
2.2.1实心截面或厚壁截面的梁或杆件19-56
2.2.2闭口薄壁杆件19-57
2.2.3开口薄壁杆件19-57
2.2.4受约束的开口薄壁梁偏心受力的计算19-58
2.3示例19-58
2.3.1梁的计算19-58
2.3.2计算实例19-61
2.4连续梁计算19-63
2.4.1连续梁计算用表19-63
2.4.2等跨梁内力及挠度系数计算19-66
2.4.3连续水平圆弧梁弯矩、剪力及扭矩计算19-67
2.5弹性支座上的连续梁19-67
第4章柱的设计计算19-71
1柱的几何特征19-71
1.1柱的外形19-71
1.2柱的截面形状19-72
1.3立柱的实例19-74
1.3.1起重机龙门架19-74
1.3.2机床立柱19-75
1.4立柱刚度19-77
1.5立柱连接处刚度19-77
2柱与梁的连接19-78
2.1柱的拼接19-78
2.2柱脚的设计与连接19-78
2.3梁和梁及梁和柱的连接19-80
3柱的位移与计算用表19-83
第5章构件的抗失稳计算19-89
1轴心受压构件的稳定性19-89
1.1实腹式轴心受压构件的稳定性计算19-89
1.2格构式轴心受压构件的稳定性计算19-90
1.3结构件容许长细比与长细比计算19-90
1.3.1结构件容许长细比19-90
1.3.2实腹式构件的长细比计算19-91
1.3.3格构式构件的长细比计算19-91
1.4结构件的计算长度19-92
1.4.1等截面受压构件19-92
1.4.2变截面受压构件19-92
1.4.3桁架构件的计算长度19-93
1.4.4特殊情况19-94
2受弯构件的稳定性19-95
2.1受弯构件的整体稳定性19-95
2.1.1受弯构件不验算整体稳定性条件19-95
2.1.2受弯构件整体稳定性计算19-95
2.2受弯构件的侧向屈曲稳定系数φb19-96
2.2.1承受端弯矩和横向载荷时的等截面焊接工字形组合截面和轧制H形钢构件简支梁19-96
2.2.2轧制普通工字钢简支梁19-97
2.2.3侧向屈曲稳定系数φb的修正19-97
2.2.4轧制槽钢的简支梁构件19-97
3压弯构件的稳定性19-98
3.1压弯构件整体稳定性计算简便方法19-98
3.1.1双向压弯构件的整体弯曲屈曲稳定性计算的简便方法19-98
3.1.2压弯构件整体弯扭屈曲稳定性计算的简便方法19-98
3.1.3计算压弯构件整体稳定性注意事项19-98
3.2压弯构件整体稳定性计算精确方法19-98
4板件和壳体抗屈曲的计算19-100
4.1板的局部稳定性计算19-100
4.1.1压缩应力、剪切应力和局部压应力分别作用时板的临界应力19-100
4.1.2压缩应力、剪切应力和局部压应力同时作用时板的临界应力19-101
4.1.3板的局部稳定性许用应力和板的局部稳定性计算19-101
4.1.4均匀受压翼缘板不必验算局部稳定性的条件19-101
4.1.5横向加劲肋的构造尺寸要求19-102
4.1.6纵向加劲肋的构造尺寸要求19-102
4.2圆柱壳体的局部稳定性计算19-103
4.2.1圆柱壳体受轴压或压弯作用时的临界应力19-103
4.2.2受轴压或压弯作用的薄壁圆柱壳体的局部稳定性计算19-103
4.2.3加劲环19-103
第6章桁架的设计计算19-105
1静定梁式平面桁架的分类19-105
2桁架的结构19-106
2.1桁架结点19-106
2.1.1结点的连接形式19-106
2.1.2结点板厚度和焊缝高度19-108
2.1.3结点板强度及焊缝计算19-108
2.1.4结点板的稳定性19-109
2.2管子桁架19-109
2.3几种桁架的结构形式和参数19-110
2.3.1结构形式19-110
2.3.2尺寸参数19-112
2.4桁架的起拱度19-114
3静定平面桁架的内力分析19-114
3.1截面法19-114
3.2结点法19-115
3.3混合法19-116
3.4代替法19-116
4桁架位移计算19-117
4.1计算公式19-118
4.2几种桁架的挠度计算公式19-118
4.3举例19-122
5超静定桁架的计算19-125
6空间桁架受力分析19-127
第7章框架设计计算19-128
1刚架的结点设计19-129
2刚架内力分析方法19-130
2.1力法19-131
2.1.1力法的基本概念19-131
2.1.2计算步骤19-131
2.1.3简化计算的处理19-133
2.2位移法19-134
2.2.1角变位移方程19-134
2.2.2基本体系及典型方程解19-135
2.2.3结点及截面平衡方程解19-136
2.3简化计算举例19-137
3框架的位移19-138
3.1位移计算公式19-138
3.1.1载荷作用产生的位移19-138
3.1.2温度改变所引起的位移19-139
3.1.3支座移动所引起的位移19-140
3.2图乘公式19-140
3.3空腹框架的计算公式19-143
4等截面刚架内力计算公式19-144
4.1等截面单跨刚架计算公式19-144
4.2均布载荷等截面等跨排架计算公式19-151
第8章整体式机架19-153
1块体式机架19-153
1.1概述19-153
1.2块体式机架的肋板布置19-154
1.3布肋形式对刚度的影响19-154
1.4肋板的刚度计算19-155
2箱体式机架19-158
2.1箱体结构参数19-159
2.1.1箱体壁厚19-159
2.1.2加强肋19-159
2.1.3孔和凸台19-160
2.1.4箱体时效19-160
2.2壁板的布肋形式19-160
2.3箱体刚度19-161
2.3.1箱体刚度的计算19-161
2.3.2箱体刚度的影响因素19-161
2.4计算实例19-168
2.4.1齿轮箱箱体的计算19-168
2.4.2车床主轴箱刚度计算19-168
2.4.3齿轮箱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试验19-169
第9章机架设计实例19-170
1轧钢机机架设计19-170
1.1概述19-170
1.2轧钢机机架设计过程19-171
1.3闭式机架计算19-171
1.3.1计算原理19-171
1.3.2计算结果举例19-173
1.3.3机架内应力与许用应力19-174
1.3.4闭式机架变形计算19-175
內容試閱
第七版前言
《机械设计手册》第一版于1969年出版发行,结束了我国机械设计领域此前没有大型工具书的历史,起到了推动新中国工业技术发展和为祖国经济建设服务的重要作用。经过50多年的发展,《机械设计手册》已修订六版,累计销售135万套。作为国家级重点科技图书,《机械设计手册》多次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其中,1978年获全国科技大会科技成果奖,1983年获化工部优秀科技图书奖,1995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1999年获全国化工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3年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2010年获中国机械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多次荣获全国优秀畅销书奖。
《机械设计手册》(以下简称《手册》)始终秉持权威实用、内容齐全、简明便查的编写特色。突出实用性,从机械设计人员的角度考虑,合理安排内容取舍和编排体系;强调准确性,数据、资料主要来自标准、规范和其他权威资料,设计方法、公式、参数选用经过长期实践检验,设计举例来自工程实践;反映先进性,增加了许多适合我国国情、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采用了最新的标准、规范,广泛收集了具有先进水平并实现标准化的新产品。
《手册》第六版出版发行至今已有9年的时间,在这期间,机械设计与制造技术不断发展,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和新产品不断涌现,标准、规范和资料不断更新,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与制造技术相融合也赋予机械工程全新内涵,给机械设计带来深远影响。在此背景之下,经过广泛调研、精心策划、精细编校,《手册》第七版将以崭新的面貌与全国广大读者见面。
《手册》第七版主要修订如下。
一、在适应行业新技术发展、提高产品创新设计能力方面
1.新增第22篇“机器人构型与结构设计”,帮助设计人员了解机器人领域的关键技术和设计方法,进一步扩展机械设计理论的应用范围。
2.新增第23篇“智能制造系统与装备”,推动机械设计人员适应我国智能制造标准体系下新的设计理念、设计场景和设计需求。
3.第3篇新增了“机械设计中的材料选用”一章,为机械设计人员提供先进的选材理念、思路及材料代用等方面的指导性方法和资料。
4.第12篇新增了摆线行星齿轮传动,谐波传动,面齿轮传动,对构齿轮传动,锥齿轮轮体、支承与装配质量检验,锥齿轮数字化设计与仿真等内容,以适应齿轮传动新技术发展。
5.第16篇新增了减速器传动比优化分配数学建模,减速器的系列化、模块化,双圆弧人字齿减速器,机器人用谐波传动减速器,新能源汽车变速器,风电、核电、轨道交通、工程机械的齿轮箱传动系统设计等内容。
6.第18篇新增了“工程振动控制技术应用实例”,通过23个实例介绍不同场景下振动控制的方法和效果。
7.第19篇新增了“机架现代设计方法”一章,以突出现代设计方法在机架有限元分析和机架结构优化设计中的应用。
8.将“液压传动”篇与“液压控制”篇合并成为新的第20篇“液压传动与控制”,完善了液压技术知识体系,新增了液压回路图的绘制规则,液压元件再制造,液压元件、系统及管路污染控制,液压元件和配管、软管总成、液压缸、液压管接头的试验方法等内容。
9.第21篇完善了气动技术知识体系,新增了配管、气动元件和配管试验、典型气动系统及应用等内容。
二、在新产品开发、新型零部件和新材料推广方面
1.各篇介绍了诸多适应技术发展和产业亟需的新型零部件,如永磁联轴器、风电联轴器、钢球限矩联轴器、液压安全联轴器等;活塞缸固定液压离合器、液压离合器-制动器、活塞缸气压离合器等;石墨滑动轴承、液体动压轴承、UCF型带座外球面球轴承、长弧面滚子轴承、滚柱交叉导轨副等;不锈弹簧钢丝、高应力液压件圆柱螺旋压缩弹簧等。
2.在采用新材料方面,充实了钛合金相关内容,新增了3D打印PLA生物降解材料、机动车玻璃安全技术规范、碳纳米管材料及特性等内容。
三、在贯彻新标准方面
各篇均全面更新了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技术标准和资料。
为适应数字化阅读需求,方便读者学习和查阅《手册》内容,本版修订同步推出了《机械设计手册》网络版,欢迎购买使用。
值此《机械设计手册》第七版出版之际,向参加各版编撰和审稿的单位和个人致以崇高的敬意!向一直以来陪伴《手册》成长的读者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由于编者水平和时间有限,加之《手册》内容体系庞大,修订中难免存在疏漏和不足,恳请广大读者继续给以批评指正。
编者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