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MATLAB入门与应用实践(视频教学版)
》
售價:NT$
607.0

《
再无孤岛:跨学科的逻辑、路径与实践(实现认知跃迁,洞见未来先机,必先构建跨学科思维!)
》
售價:NT$
602.0

《
社会情感学习经典入门
》
售價:NT$
357.0

《
盆底觉醒
》
售價:NT$
403.0

《
作业治疗经典模式及实践应用
》
售價:NT$
500.0

《
信用债投资笔记:交易策略+基本面分析
》
售價:NT$
449.0

《
神秘欢娱:人与香烟500年
》
售價:NT$
505.0

《
口腔修复学精要(原书第2版) 国际经典口腔医学译著
》
售價:NT$
857.0
|
編輯推薦: |
?自由一生,是我全部的野心。李·米勒传记重磅出版! “我外表像个天使,内心却是个恶魔。”李·米勒如此评价自己。她最根本的渴望是冒险和刺激,以及摆脱责任和惯例。
“我认为,我要做的头等要事就是赢得自由,或创造自由。这样一来,我就有机会重新集中精力,并期盼某种安全感会随之而来。即便未能如愿,斗争也会让我保持清醒与活力。”20世纪最传奇的女性之一,摄影界的璀璨之星——李·米勒,一个名字背后隐藏着无尽的传奇。“二战”期间作为一位女性战地记者,她在男性主导的领域中,凭借卓越的才华和坚定的信念,闯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从时尚模特到先锋摄影师,从“二战”的战地记者到美食家,李·米勒堪称20世纪最传奇的女性之一!
在“二战”的硝烟中,她勇敢地奔赴前线,用镜头捕捉下了那些震撼人心的瞬间。她的作品不仅是对战争的见证,更是对人性的洞察。通过她的视角,我们得以重新审视那段历史,感受其中的艰辛与伟大。在希特勒的浴缸里留影的李、达豪集中营死去的囚犯、巴黎被解放时,毕加索和李在他的工作室里,这些瞬间都被摄影记录了下来。
?凯特·温斯莱特主演的同名电影LEE根据本书改编,官方独家授权电影同款海报封面!
|
內容簡介: |
1927年,她登上《时尚》杂志的封面,当她的照片被意外用于卫生巾广告时她为惹怒了那些一本正经的人而深感自豪。
在群星璀璨的巴黎,她与曼·雷等超现实主义艺术家一同探索摄影技术,颠覆了男性执掌相机的传统。在“二战”的硝烟中,她在伦敦轰炸下求生,而后作为战地记者奔赴诺曼底前线,直面集中营的恐怖,深入希特勒的巢穴,以女性视角记录战争留下的满目疮……比起作为毕加索、曼·雷等人的缪斯,她更想成为自由的灵魂,做真正的自己。
从时尚模特到先锋摄影师,从战地记者到美食家, 李·米勒堪称20世纪最传奇的女性之一。她始终在冒险与自我挑战的路径上前行,正如她对自己的评价: “我外表像个天使,内心却是个恶魔。”
收录116幅图片,包括李·米勒的经典摄影作品。不止于浮光掠影,而是见证一个时代。
|
關於作者: |
[英]安东尼·彭罗斯
作家、摄影师、雕塑家兼电影制作人。他是李·米勒和罗兰·彭罗斯爵士之子,是“法利住宅兼画廊有限公司”的创始人兼联合主任。他管理着有关他父母的档案与藏品,并将其旧居打造成了一处艺术场所。他著述颇丰,其中包括由泰晤士和哈德逊出版社出版的《李·米勒亲历之战》。 罗妍莉
译者、作家。先后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及北京大学。译作《伯林传》曾获多家媒体的阅读榜及书单推荐,译作《群星的法则》荣获第十八届文津图书奖。原创小说及游记作品散见于澎湃新闻、科普中国网与《文艺风赏》《私家地理》等。
|
目錄:
|
第一章 早年生活 1907—1929
第二章 巴黎的超现实主义摄影 1929—1932
第三章 纽约时尚摄影 1932—1934
第四章 埃及与第一次婚姻 1934—1937
第五章 逃离埃及 1937—1939
第六章 《残酷的荣耀》:战时伦敦 1939—1944
第七章 亲历之战 1944—1945
第八章 虚度光阴:奥地利 1945
第九章 最后的华尔兹:东欧 1945—1946
第十章 带翼之蛇:汉普斯特德和萨塞克斯的婚后生活 1946—1956
第十一章 美食、友人和远方 1956—1977
后记
注释
致谢
图片版权
|
內容試閱:
|
第六章 《残酷的荣耀》:战时伦敦 1939—1944 (节选)
李没怎么浪费时间就进入了《时尚》杂志的工作室,毛遂自荐去担任摄影师。起初,她在那里遭到了冷遇。她已经有五年时间未有专业的作品问世,加之当时《时尚》的工作室由知名摄影师塞西尔· 比顿等人领导, 人手十分充足。对方的回绝反倒激起了李的斗志,让她越发坚持不懈,她日复一日地在现场露面,无偿工作,想尽各种办法表现出自己的价值。那里的正式员工难免对她心生嫌恶,但她仍然与其中大多数人结下了友谊,尤其是工作室的主管西尔维娅· 雷丁。到了 1940 年 1 月,工作室有员工离职去参军,便空出了一个职位。《时尚》的主编哈里· 约克斯尔替她向内政部申请了工作许可证,但她未接受以周薪八英镑的待遇成为正式员工,而是宁愿继续以自由摄影师的身份工作。数周之后,从纽约发来了这样一封电报,字里行间流露出了些许的傲慢:
西联公司电报
《时尚》杂志李·米勒收
伦敦新邦德街 1 号
很高兴你想加入我们的队伍,不要再卖弄聪明。基本的品位、敏感性、艺术价值必将使你成为优秀的摄影师。不要再给评论家寄试拍的照片。
纳仕
第一年,李接到的委托都很普通。她偶尔要给社会名流拍肖像照,或者给雷克斯· 哈里森和迈克尔· 雷德格雷夫两人的妻子拍照——她们因其出众的穿衣风格而被选中。不过,更常见的工作还是给手提包、配饰等
拍摄名为“本月之选”的单调系列照,以配合广告推销。时装则仅限于不那么亮丽的品类,比如孕妇装和童装。这项工作要求的是本分而非创造力,而罗兰·豪普特的存在使这项工作没有那么折磨人。他是一位印度裔英国人,经常被比顿轻视,起初是作为暗房的技术人员——所谓“令显影液屈从的人”——加入《时尚》杂志的。他后来成了一名富有天赋的摄影印刷工,李特别欣赏这门技艺。他由于罹患某种白血病而免于征召入伍。李乐于培养他,经常把自己不想干的乏味的研究工作丢给他。等到她去欧洲的时候,豪普特已经开始拍摄时尚作品了。最终,他凭借自身努力当上了摄影师,并从《图画邮报》那里争取到了一些工作。
战时,英国版《时尚》呈现出一种与当时的战火毫不协调的感觉,杂志中很少提及战争,纸页上那些养尊处优、衣着光鲜的女士与恐怖的空袭仿佛相距十万八千里。1940 年 10 月,《时尚》杂志办公室遭到毁坏,这件事在杂志上似乎也不值一提。或许是因为工作人员有着英式的沉着做派,绝不允许杂志停刊。直至《时尚》的制版房在轰炸中被彻底摧毁,人们无法再对此视而不见,李便受命去拍摄废墟的照片。
在定量配给制下,出版商们按 1938 年的使用量占比分得了一定的纸张配额。这个配额会依据可用的纸张量进行调整,并一度低至 18%,结果导致杂志上的文章遭到了大幅的删减和编辑。彼时《时尚》是通过订阅方式销售的,所以在接下来的八年中,这本刊物一直未在报摊上出售过。《时尚》的发行部门有一份替补名单,替补者拿到这本杂志的唯一机会就是顶替某位死去的订阅者的空缺。
唐郡山的生活很适合李。宅子里住着很舒服,年长的苏格兰管家安妮· 克莱门茨将一切打理得井井有条,对于来来往往的客人,她的忍耐力令人惊叹。李一直对历史感兴趣,尤其着迷于关于中世纪围城战的书
籍。在战争初期,当需要为不可避免的物资短缺做准备时,李很清楚该怎么做。她避开了买糖和面粉的队伍,径直奔向福特南和梅森公司的调料品柜台。无论人们如何劝说,她都不相信那个装满异国香料的大篮子仅仅是用于展示的。她把经理叫来,恳请经理把篮子完完整整地卖给自己。她解释道:“在所有的大规模围城战中,守军都要吃老鼠,万一哪天我也得吃老鼠,那也必须做得香喷喷的!”从此以后,唐郡山的一切食物都用上了品质上佳的香料。安妮·克莱门茨按照传统方式烹制的清蒸黑线鳕的味道也变了。
罗兰· 彭罗斯不仅肩负着军事伪装学讲师的责任,同时还是防空队队员。在德国刚开始轰炸英国的某天夜里,李与他一起出门巡视。那一晚月光皎洁,夜色甚美,而码头那边却正在遭受轰炸,看得人心惊胆战。从汉普斯特德望去,交错的探照灯光、猛烈的防空炮火,以及枪炮射击的微光,构成了一幅骇人的图景。枪声、飞机声此起彼伏,能把人震得头骨碎裂,更增添了这一幕的恐怖。有那么一刻,战况尤为惨烈,他们周围是枪林弹雨的轰鸣,李却拽住罗兰的手臂,让他转过身来,面向自己。她眼中闪烁着陶醉的光芒,喘着粗气问他:“噢,亲爱的,你不觉得兴奋吗?”
罗兰并不像她那么激动。他在宅子前的花园挖了一个小小的防空洞,内部以粉色和蓝色作为装饰色。大概是为了伪装,从外面看,这防空洞看着像一座小坟,进入时要先穿过洞口,再沿着狭窄的木台阶往下走。虽然作为避难所的功效值得怀疑,但它给人一种心理上的平静。空袭期间,李、罗兰和碰巧留在这座宅子的人都会一起挤进这个防空洞。大家根本睡不着觉,所以他们就没完没了地玩纸牌,中间还穿插着拼字游戏和让李百试不爽的填字游戏。有一回,轰炸特别猛烈,李养的猫咪“出租车”(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每次停电时不管人怎么呼唤,这只猫都不搭理)从半开的洞门猛冲进来。这只可怜的家伙跳到牌桌上,吓得浑身僵硬,后背拱起,奓毛的尾巴活像一支瓶刷。追赶它的家伙紧随而至,站在最上一级台阶上,被爆炸的闪光照亮——原来不过是一只小老鼠。
唐郡山最初的访客之一,是与罗兰分居的妻子瓦伦丁,她是一位超现实主义诗人兼作家,原本打算从喜马拉雅山返回住在法国加斯科涅的父母身边,但由于战争而被困在了伦敦。罗兰并没有掩饰自己与李的关系,所以瓦伦丁有点担心跟李相见。三人约在宅子附近一家名叫“共济会武装”的酒馆里见面。因为罗兰有事耽搁,李便自行前往,她凭借肖像照认出了瓦伦丁,并主动与之攀谈。等罗兰赶到时:
瓦伦丁一跃而起,她很高兴我终于来了,因为她听说李·米勒随时都可能来,而她当然不想与此人见面。“可是,”我大声说,“跟你聊天的人就是李啊。”听见这话,瓦伦丁不由惊呼道:“噢!她这个人可真好!”假如事先刻意安排,这样对大家都有利的意外就不可能在如此坦诚的气氛中发生。从此以后,她们二人结下了长久而亲密的友谊,这令我既吃惊又欣慰。
实际上,这段友谊远不如罗兰想象中那样美好。他深爱着这两个女人,他从未想过她们俩并没有彼此相亲相爱的道理。李与瓦伦丁之间的关系更像是休战,而非真正的友谊。李对瓦伦丁始终保持着体谅,后者对她也报之以疏离的礼貌。
…………
为了调剂一系列枯燥的工作,李开始与两位美国同胞合著一本书—— 《残酷的荣耀:战火中的不列颠图集》(以下简称为《残酷的荣耀》)。该书的目标读者是美国公众,旨在展示德国的袭击给人们带来的痛苦。该书的编辑是欧内斯廷·卡特,序言则由美国广播员埃德·默罗撰写:
书中的影像展示了一个处于战争中的国家。这些都是真实的照片,我们当中有些人曾报道过英国在战火和爆炸中遭受的严峻考验,对我们而言,这些场景司空见惯。凭借脆弱的古老建筑,凭借血肉之躯和无畏勇气,这些英国人为自己争来了生存的机会。通过这本小书,读者得以一窥他们的战斗情形。不管采用了怎样的办法,他们总能在夜晚战胜自己的恐惧,在清晨到来时如常出门上班。
书中收录的都是依靠上佳的鉴别力挑选出来的照片。我本来打算给大家瞧瞧考文垂那些白骨外露的坟茔——破碎的尸体被温柔的双手从家中的地下室抬出,其上覆着棕色尘埃,看上去就像被乖戾的孩子随手丢弃的布娃娃。但在这本书里,读者可以免于看到今日英国更加令人毛骨悚然的生死景象。
出版商在注释中写道:“李· 米勒女士的照片都是专为本书拍摄的。”然而实际上,是先有了这些照片,然后才有了创作这本书的灵感。这是李最有创造力的时期之一,从 20 世纪 30 年代初开始,她在巴黎和纽约都没有拍过如此具有洞察力的照片。她凭借着超现实主义的诗意目光,在每张照片中都捕捉到了可以从多个层次加以阐释的主题。有一张题为《雷明顿万籁无声》的照片,表面上或许展现的是一台受损的打字机,而在潜意识层面,这台被砸烂的机器敲出了一篇雄文,讲述战争对文化的破坏。最简单的镜头往往也最传神,这些照片所反映的真相是用其余任何方式都无法表达的。在这些影像中,埋藏着熊熊燃烧的怒火。然而,在李朝着魔鬼呐喊的同时,影像中也隐藏着风趣的才思。在她拍摄的照片里,砖块从受损的新教教堂门口滚出;头戴帽子的人体模型浑身赤裸,正要在空旷的街道上拦下出租车;两只趾高气扬的鹅从一颗硕大的银蛋(一个防空气球)前招摇而过。如果《残酷的荣耀》这本书未曾出版,难以想象其中的某些照片要如何才能进入公众视野,因为其中蕴含的风格远远超前于那个时代。该书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并由斯克里布纳出版社在纽约同步推出了精装版。大西洋两岸的媒体都刊发了热烈评论。尤其是书中一张题为《对文化复仇》的照片更是引起了全世界媒体的注意,在照片中,倒地的美人被一根铁棒敲断了喉咙,其胸脯被砖头砸得青一块紫一块。这张照片被转载过无数次,甚至还出现在一家阿拉伯语报纸的头版位置上。
…………
李的书信始终有一种直白的叙述风格,她最早的文章就是书信体。以下内容摘自她写给父母的一封信:
圣诞节前,我们获得了空袭期间最美妙的战争间歇。获此良机,我们终于可以重新活得像点人样儿,而不仅仅是吊在悬崖边缘挣扎。 我们既紧张、疲惫,又沮丧、担忧。我或许已经给你们写过一封信,充分描述了当时的情形。某种迷信思想或是徒劳的感觉总会阻止我,就仿佛等你们收到信的时候,我已经遭遇了变故,或者信上所写的内容已经不再符合真实情况。我当时试着写下的那几封信或寥寥数语都是无可救药的错误,仅仅反映了冷漠、愤怒、一闪即逝的恐惧,以及强装出来的勇敢,或者往往只是醉酒后的多愁善感。
在 9 月初那几日,我们感觉就像软壳蟹一样脆弱。我们还没来得及重新启用防空气球,大家便因为在白天的大型空战中获胜而欢欣鼓舞。这件事固然振奋人心,但其作用比较有限,因为我们一个个都陷入了巨大的压力中,三个月的夜晚都过得如同在地狱一般紧张。白天又要操心通过某条疯狂的路线赶去工作,清点在场人数,看是否每个人都活了下来。工作仍在继续,这成了一件值得自豪的事,工作室连一天也没歇业过——它被炸弹炸过一回,被子弹击中过两回。隔壁燃烧的建筑还在冒烟,而我们却在工作。湿漉漉的焦木散发出难闻的气味,还有爆炸后的臭味。消防水管还在楼梯上,为了进屋,我们只好光着脚涉水而行。小餐馆拿便携式煤油炉来做饭。我们不得不拎着水桶去冲厕所。谁只要碰巧凑齐了燃气、电和水,就可以把照片和负片带回家去,好在夜里赶工。实际上,我们睡在厨房走廊的地板上,有时还会有十多个朋友躺在这里。他们有的是因为公寓被炸毁,有的是为了躲避定时炸弹,还有的仅仅是因为觉得汉普斯特德更安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