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7步吃透商业提案写作
》
售價:NT$
306.0

《
大国谍影
》
售價:NT$
449.0

《
制造消费者
》
售價:NT$
230.0

《
精简写作:博报堂演讲撰稿人教你写出好文章(创意写作书系)
》
售價:NT$
301.0

《
从荒诞到反抗:导读加缪《局外人》和《鼠疫》(谜文库)
》
售價:NT$
305.0

《
给孩子的考古
》
售價:NT$
296.0

《
文明的重建:战后德国五十年(译林思想史)从大屠杀刽子手到爱好和平的民主主义者,揭秘战后德国五十年奇迹般的复兴之路!
》
售價:NT$
505.0

《
我以为这辈子完蛋了(经历了那么多以为会完蛋的事,我还是活得好好的!)
》
售價:NT$
398.0
|
編輯推薦: |
★零距离见证传统艺术在新时代的坚守 摄影师刘莉用十余年时间,跟踪拍摄了十几家川剧戏班,跟他们同吃同住,用影像记录他们的生活。这些川剧团的发起者多出于对川剧的热爱,带领戏班演员走街串巷,深入农村,在田间地头,为生计,也为热爱,带来了一场又一场演出,丰富了城乡老年群体的生活。作者跟拍的多是民间川剧团生活和演出中的琐碎细节,文字充满了深厚的感情。
★反映传统艺术的现状,启发大众的追忆与思考 时至今日,即使是有政府的扶持与保护的国有川剧团,同样面临着后继无人、观众急剧减少的局面。这不止是川剧一种戏剧面临的问题,更是戏剧这种艺术形式本身走到了变革的十字路口。民间川剧团作为地方戏剧的一个缩影,表现出了当下戏剧艺术所普遍面临的困境,让读者们思考这些文化瑰宝在新的时代是否应该延续下来、应该如何延续下来。
★写作民间剧团,读作世事人生 摄影师跟拍的十余年,见证的是社会百态的沧桑巨变和个人命运的沉沉浮浮,这不仅是对文化现象的记录,更描绘了社会中逐渐隐去的人们——越发老去的戏剧演员和观众们——的生存图景。戏班成员们颠沛流离的日常生活与苦辣辛酸的台前幕后,观众们几十年如一日的守望与对演出的期盼,在光怪陆离
|
內容簡介: |
本书用23万字、200余幅照片忠实记录了十余个川剧戏班近10年来的变迁史。川剧戏班多以家庭为主体,家庭的家长即是班主。他们在乡村流动演出,靠乡亲们打赏维持生活。随着农村社会的变迁,他们越来越没有市场,生活也越来越困难,很多戏班解散,演员改行。戏班演员对传统艺术着迷,视川剧艺术为生命,社会的变化使他们无所适从却又无可奈何,他们一边教子女演戏,一边又希望子女能有更好的出路,这不仅仅是某几个戏班的命运,更是传统艺术命运的一个侧面。本书从图片到文字,都透着作者的人文关怀。
|
關於作者: |
刘莉,独立摄影师,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2011年度《大众摄影》影像十杰,2015年度佳能十佳专业摄影师,2015年度图片故事“今镜头”十佳摄影师,2017年度四川文联摄影类优秀文艺家。
多年来专注纪实、人文摄影,长期关注弱势边缘群体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作品曾荣获第二、第三、第四届中国民族影像志金收藏奖,作品由中国民族博物馆永久收藏;2016年“徐肖冰杯”中国纪实摄影奖;2019年侯登科纪实摄影提名奖;第八届巴蜀文艺奖摄影作品奖等多项荣誉。作品多次在北京、成都、平遥、大理等地举办专题展览。代表作品《草根戏班》《佛门春秋》《山那边》《朝圣之路》《茶馆名人》《大山深处有人家》等。
|
目錄:
|
那一抹晚霞/陈锦
乡村戏班的影响铭记/张晖
余音绕梁 戏里戏外 转场 失落与重拾 活着唱着 丹心与凡心 庙戏以及刘莉记录的乡村戏班/余茂智
后记 尾声
|
內容試閱:
|
序
川剧,原本是四川文化的一张名片,近年陷入尴尬、难以生存的局面。随着文化娱乐方式的多元化,川剧的传承和发展举步维艰。
时下仅存的民间戏班大都活跃在乡间,艺人们挑着简单的行头,拣个土坡用几块编织布搭起简陋的戏台,演出以及吃住便都在此。这些民间尊敬的“角儿”,其实大多数都是些老头老太,他们在简陋的戏台上舞动长袖,除了微薄的收入,更多的,还为了一片热爱。
锣鼓胡琴高腔,唱不完忠义情仇悲喜交欢;眉目身段水袖,舞不尽繁花似锦盛世流年!他们为了梦想,在社会边缘苦苦坚守,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尤其令人感动!这种寂寞而又清贫的坚守,它承载着的也许就是一段即将尘封的历史、背负着的则是一种传承即将消失的记忆!
民间艺人用他们的坚持、坚韧与坚守,苦苦维系着对川剧艺术的那份虔诚与热爱。浓墨重彩的脸谱之下,掩不住的却是川剧人对传统文化的担当尽责与坚守!在传统文化逐渐消失的今日,正是因为有着这样坚韧的民间力量,川戏这种传统文化才得以生生不息世代传承……
后记
从2010年开始拍摄四川民间戏班这个题材,到今天不知不觉已经持续了十三个年头。在此期间我多次跟随戏班到中江、资阳、大英、乐至、资中、泸州、三台、射洪、潼南、南部、内江等市县演出,用镜头真实记录民间戏班的生存状态,记录民间艺人颠沛流离的日常生活,记录艺人们台前幕后的苦辣辛酸。
民间戏班是我摄影历程中的第一个纪实选题,说起为什么唯独和川戏结缘,那还得追溯到我的童年。我的母亲喜欢川剧,只要镇上来了戏班子,她都会带着我去看大戏,那时台上台下热热闹闹和过节一样。几十年过去,看戏的经历,在童年模糊的记忆中依然是那么欢愉,一直让我回味不已。
拍摄川剧戏班的初衷,一开始只是为了寻找儿时记忆里“大戏”的味道。后来在拍摄过程中,我目睹和见证着这些民间艺人艰难的生活状况:演出收入微薄,一天四处奔波,吃食粗糙随意,住所到处透风,稻草铺就的大通铺上随便裹裹就算过了一宿,戏班的整个演出过程都透着一股子的凄凉和落寞。
我拍摄的这些民间演员大多数来自农村,他们农忙时回家做活,农闲时才跟着跑戏班。唱戏对他们来说是梦想,可种地才是实实在在的生活。这些在戏台上浓墨重彩、光鲜亮丽的才子佳人、帝王将相,卸妆后却是一群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这种巨大的反差不禁让人感慨人生如戏,戏如人生,而他们则整日在这现实和梦想之间游走。
这些民间剧团的“角儿”,其实大多数就是些老头老太太,能支撑他们偌大年纪依然还在简陋戏台上长袖而舞的,除了那点微薄收入,更多的则是心中那份对川剧的热爱以及对传统文化传承的一种担当。也正是他们给予我这一次又一次的感动,才让我更想去了解他们、走近他们,戏班专题的拍摄才能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下来。
在戏班拍摄过程中,我尤其喜欢待在后台的角落,这里可以同时看到台前和幕后。眼看着这些“角儿”走上戏台,转瞬就是状元郎、驸马爷、俏小姐,享受着鲜花和掌声。眼看着他们走下戏台回到后台,七嘴八舌谈论着张家长李家短,埋怨着不断涨价的柴米油盐,这些戴凤冠穿霞帔的皇贵妃、身着龙袍的皇帝关心着房价多少,菜市场的猪肉鸡蛋价格是否又上涨,看他们喋喋不休聊着这些鸡毛蒜皮的生活琐事,这样的反差让人恍然感觉时光的错位。
为了拍好这个题材,在拍摄中我尝试着在不脱离纪实手法范畴的前提下,在全新的视角中加入细腻的情感,来深入挖掘川剧中所蕴含的厚重淳朴的乡土文化底蕴,将川戏原汁原味的东西,以及川剧演员的生存状态真实呈现给观者,期冀通过这些作品,让观者感受到照片中蕴含的人文情怀以及照片后蕴藏的故事。
经常有朋友问我,为什么要花这么长的时间去拍摄戏班?为什么要记录这群平凡民间艺人的故事?我在心里也这样多次问过自己。
这些年来,我一个人开着车跑遍了四川很多市县的乡村,到处追寻唱戏的班子,其间在路上遭遇过不少险情,幸好都化险为夷。在拍摄过程中我认识了很多川剧民间艺人,彼此从陌生到熟悉,很多已成为好友。这些民间艺人们,年龄大一点的都亲切称呼我刘妹,年龄小一点的则叫我刘姐,小一辈的尊称我刘娘,跟一家人也没什么两样。在十几年的跟拍过程中,我跟演员们同吃同住,感觉自己俨然早就是戏班的一分子。我不在戏班的日子,经常有演员给我打电话或在微信上语音,聊聊戏班趣事或拉拉家常,总问我啥时候再去拍片。这些年来只要有时间我都会往戏班跑,以前去是为了拍片,现在去更多的是看望朋友,想知道他们的境况如何,戏班的生意咋样。遇到戏班放假的时候,我还会去熟络的演员家里串串门,拍拍他们的生活日常,过上几天轻松惬意的田园生活。
拍摄过程中每到一个戏班,演员们都会相互告知成都的刘记者又来了。我一直跟他们说,我不是记者,只是一个喜欢拍照的摄影人,可无论你怎么解释,他们还是固执地称呼我刘记者。后来相处久了我才明白,在这些民间艺人的认知里,但凡拿着相机的人都是记者。他们希望能有媒体记者把戏班现状报道出去,这样才有曝光度,才有可能得到当地文化部门的认可和扶持,同时让更多的人关注和支持他们。我是不是记者其实不重要,重要是我带给了他们希望,想通了这一点,我顿时觉得自己身上多出了一份责任感和使命感。
跟拍戏班的过程中经常有演员问我,刘妹你每年都来拍川戏,演员还是这些演员,戏也还是那些戏,有啥拍头?你天天跟着我们风餐露宿,一月能挣多少钱?我回答他们说,拍照片是因为单纯喜欢摄影,不为挣钱也挣不了钱,跟拍这么多年川戏,自己好歹算得上半个戏迷,在追求自己喜好的同时也能为川戏的发展和传承尽一点绵薄之力,这对我是一种欣慰更是一种肯定。这么多年跟拍历程中的含辛茹苦,我总能在演员期待的眼神中找到一种释怀,让我真切感受到摄影的真正意义。
民间戏班这个摄影专题曾荣获2016“徐肖冰杯”中国纪实摄影奖、第八届巴蜀文艺奖、第三届中国民族影像志金收藏奖、2019“侯登科纪实摄影”提名奖等多项荣誉;在《中国国家地理》《人民画报》《大众摄影》《人像摄影》《摄影旅游》《中国摄影报》等多家报刊多次刊登;还在平遥国际摄影节、北京中华世纪坛艺术馆做过专题展览;民间戏班这个专题还多次发布在“腾讯网”“新浪网”\中国摄影家协会网”等多家有影响的媒体网站。
2019年11月,我的《乡村戏班》画册出版,由马宏杰老师主编,荣获2021第21届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优秀摄影画册奖”。
通过这些纸媒、互联网的争相报道,民间戏班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也陆续引起相关文化部门的重视和关注。2017年11月,金元戏班班主吕桂英给我打电话,说发布到网上的那些戏班照片,引起了大英县文体局的关注,他们专程到剧团考察了实际情况,让剧团申请了文化下乡基金,文体局核准后拨款五万元,戏班用这笔钱更换了陈旧的戏服和道具,真的要好好感谢我。听了这个好消息,我非常高兴,这么多年的拍摄到现在的广泛传播,为的就是希望通过我的作品,让这些戏班的现状能有所改变,能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现在就算杯水车薪,可毕竞有了好的开端。
在跟拍戏班的这些年,当我一次次走近他们、了解他们,就一次又一次被他们感动。这些民间戏班的演员们,犹如岩缝里的小草,在风雨飘摇中顽强挺立,虽艰辛不易却依然笑对生活。在拍摄中我深深体会到了川剧的独特魅力,也体会到了这些民间戏班苦苦坚守的原因,感叹的同时更对这些川戏的最后守护者肃然起敬。
民间艺人们用他们的坚持与坚守,苦苦维系着对川剧艺术的虔诚与热爱。浓墨重彩的脸谱下,掩盖不住的却是川剧人对传统文化担当尽责的虔诚,体现着民间艺人对川剧艺术的清贫坚守!在传统文化逐渐消失的今日,正是因为还有着这样坚韧的民间力量,才使川戏这种传统文化,在这块土地上得以生生不息地世代传承。
锣鼓胡琴高腔,唱不完忠义情仇悲喜交欢;眉目身段水袖,舞不尽繁花似锦盛世流年。这些为了梦想,苦苦挣扎在社会边缘的坚守者们,在当下这个浮躁的时代,尤其令人感动。这种寂寞而又清贫的坚守,它承载着的也许就是一段即将尘封的历史,背负着的则是一种传承即将消失的记忆。
从2010年至2023年,我一共跟拍过16个剧团,目前已有7个剧团因各种原因解散,有6个剧团因市场萎缩难以生存而停演,41位川剧艺人离开人世。
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川籍摄影人,把川剧人的无奈、艰辛、坚持,用镜头真实记录下来,并通过照片呼吁人们珍惜保护这种濒临消逝的文化遗产,为举步维艰的川剧传承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对于我,这是一种责任心,更是一种使命感。
在这本书即将出版之际,首先感谢作家萧易,因《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的一篇约稿,让我们有缘相识。后在萧老师的鼓励和推荐下有幸结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邹湘侨老师,此书从策划、编辑、出版历经四年有余,在跟邹老师反反复复的沟通中获得了极大的帮助,在此感激万分。
摄影创作是一条艰辛之路,我深爱着摄影,累并快乐着!感谢一路陪伴我的老师和朋友们!感谢为本书作序的陈锦老师、张晖老师!感谢为本书写跋文的余茂智老师!感谢为本书作推荐的渠岩老师、陈小波老师、那日松老师、马宏杰老师!最后感谢我的家人在背后默默地支持和付出。
特别感谢各个剧团的班主和全体演员在采访过程中给予的帮助和支持,在此向他们深表谢意!以下戏班排名不分先后:
感谢内江市英英川剧团班主胡英及全体演员
感谢大英县贵英川剧团班主王贵英及全体演员
感谢大英县金元川剧团班主吕桂英及全体演员
感谢资阳市雁江区建国川剧团班主陈建国及全体演员
感谢青白江花园沟青年川剧团班主赵小利及全体演员
感谢泸州市龙潭剧社班主张德华及全体演员
感谢中江县仓山川剧团班主田永超及全体演员
感谢仓山镇红英川剧团班主代红英及全体演员
感谢永丰镇青年川剧团班主龚坤及全体演员
感谢南部县李丹川剧团班主李丹及全体演员
感谢南部县民艺川剧团班主熊国民及全体演员
感谢三台县龙树镇青年川剧团班主黄仕军及全体演员
感谢绵阳市光兰川剧团班主李光兰及全体演员
感谢盐亭县嫘祖之光川剧团班主何秋华及全体演员
感谢成都市文斌川剧团班主王斌及全体演员
感谢罗江区金凤凰川剧团班主张孝碧及全体演员
谢谢!
刘 莉
2023年10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