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社区矫正(第六版):美国地方治理的新议题及其比较
》
售價:NT$
500.0

《
东方看世界·极简法国史
》
售價:NT$
347.0

《
动物与人体的比较解剖书
》
售價:NT$
458.0

《
步行景观:作为审美实践的行走(艺术与社会译丛)
》
售價:NT$
286.0

《
北朝隋唐史论集
》
售價:NT$
1270.0

《
半小时漫画中国史(全5册)
》
售價:NT$
1273.0

《
7步吃透商业提案写作
》
售價:NT$
306.0

《
大国谍影
》
售價:NT$
449.0
|
內容簡介: |
本书为2017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的研究成果。全书聚焦1921—1949年中国电影与南洋在经济、文化、政治等层面的关系建构,较为系统地梳理了此时中国电影与南洋关系发展的历史脉络,探讨并总结其相关机制。全书史料较为丰富,以历时性的中国电影与南洋的关系流变为经,以共时性的各阶段中国电影与南洋关系建构的具体表现为纬,勾勒呈现出时代洪流下中国电影与南洋关系建构的历史风貌,肯定了中国电影与南洋关系建构的重要历史意义。
|
關於作者: |
电影学博士,副教授,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教师,主要从事中国电影史研究。曾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人文社科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等科研项目,出版《现代转型与民国时期宁波市民的文化娱乐》《中国早期电影广告文化史研究》《上海电影海外传播史研究:1923—2014》等著作,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
目錄:
|
绪? 论
第一章? 相互依存与发展探索——20世纪20年代中国电影与南洋关系建构(1921—1929)
第一节 20 世纪 20 年代中国影片南洋市场版图开拓与购销体系建构
第二节 20 世纪 20 年代南洋对中国电影制片的介入及影响
第三节 明星培育、南洋市场与 20 世纪 20 年代中国电影明星商业价值开发
第四节 中国电影与南洋观众的国族意识、身份认同、文化教育
第五节 历史想象、文化交流、现实互渗:中国电影中的南洋与南洋电影中的中国
第六节 电影审查、政治权力运作及 20 世纪 20 年代中国影片与南洋关系建构的困境
第二章? 变革、困顿与调整——中国电影与南洋关系的曲折发展(1930—1937)
第一节 时代语境与探索发展:中国电影南洋销售网络调整与布局
第二节 电影制片与南洋市场:多重变革、政权介入与制片竞争
第三节 多元并存与众声喧哗:中国影片在南洋传播与接受的状态与格局
第四节 中国电影明星文化、公众议题及对南洋社会的影响
第五节 想象与映象:中国制作影片中的南洋元素及其在南洋的传播
第六节 20 世纪 30 年代电影生态及知识分子群体对中国电影与南洋关系建构的思辨
第三章? 战争语境与赤诚救国——抗战全面爆发后中国电影与南洋的关系建构
(1937—1945)
第一节 抗战全面爆发后中国电影南洋传播体系扩展与中国电影制片走向
第二节 窗口与旗帜:抗战新闻片、纪录片、故事片在南洋的传播及影响
第三节 通俗文化娱乐与时代救国动员:中国古装电影、明星表演及其与南洋的互动
第四节 跨地互动、引领流行、国族认同:抗战时期电影歌曲在南洋的传播与影响
第五节 全面抗战时期中国银幕上的南洋元素与南洋电影生产中的中国元素显影
第四章? 秩序重建与记忆书写——战后中国电影与南洋关系建构(1945—1949)
第一节 战后中国电影在南洋的传播及电影发行体系构建
第二节 战后南洋介入中国电影制片发展及其影响
第三节 历史书写、情感共鸣与国族认同:中国抗战题材影片在战后南洋社会的反响
第四节 言情故事与跨地叙事:战后中国电影中的南洋景观与南洋电影中的时代记忆
第五节 中国电影明星的影响力与推动战后南洋流行文化发展
结? 语
参考文献
附录:南洋与中国电影关系史重要文献
后? 记
|
內容試閱:
|
在中国海外交流发展史中,新加坡、暹罗(泰国)、菲律宾、荷属东印度(今印度尼西亚)、越南、缅甸等地(我们通常所言的“南洋”)是一个与中国有着不解之缘的地区。中国与南洋建立了密切的经济、文化、政治、人员往来联系。20 世纪 10 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电影业的发展及海外交流的日益紧密,“南洋”地区成为中国电影重要的海外市场,深刻影响了中国电影发展。中国电影也对南洋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中国与南洋的关系溯源与发展概貌
1. 南洋与中国关系建构渊源与发展
中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既有广袤的内陆疆域,也有丰富的海洋资源。早在唐代,中国沿海人民就曾前往我们今日所称的“南洋”开展贸易、文化与人员交流。明代永乐、宣德年间,郑和七下西洋,进一步密切了中国与该地的关系。广阔的海洋连接起中国与南洋地区。从中国东南沿海的福建、广东等地出发,经由印度洋,可以抵达广大南洋地区。
中国与南洋之间具有悠久的联系。南洋的一些国家曾一度为中国的藩属国。长期以来,有众多中国移民前往南洋。虽然唐代以后,中国各朝代基于维持国民总量稳定、加强国民管控等因素,多禁止中国人移居海外。但在民间,中国与南洋的人员往来关系从未中断。许多中国人因贸易、谋生等因素漂洋过海前往南洋。这些前往南洋的中国人在那里形成蔚为壮观的移民群体。他们称祖国为“唐山”,自己则被称为“唐人”。南洋成为中国海外华侨最主要的聚居区域。“华侨的出身地以东南海岸为最多,即大部分都是福建省、广东省、海南岛等地的出身者。由于缺乏天然资源,海岸地区的人民,位于渡航的有利地位,且为了逃避经济上的穷困,纷纷地向外移民。他们因地缘的关系或是血缘的关系而团结起来。”a南洋物产丰富,大批华侨移居南洋后成为开发当地自然资源、推动贸易发展的主力。华侨用自己辛勤的劳动、不懈的努力、经商的智慧积累起丰沛
的财富。到了明代,华侨群体在南洋的势力逐渐雄厚,他们不仅掌握了海上贸易的控制权,而且成为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b 华侨群体既保持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同时也开始进一步融入当地社会,如“明代华侨社会一方面保持着和中国的联系,坚持着本民族的特点和习俗,保持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又适应当地环境,逐渐融合于当地社会,接受当地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是不少华侨和当地妇女通婚所生的华裔混血儿,更容易接受当地文化以及生活方式的影响”c。
唐代以后,除了明朝永乐年间曾推行鼓励移民政策,明清政府总体上持反对移民的态度。清代更是长时间实行海禁政策,直至清咸丰十年(1860),中国人皆被禁止移民海外。但随着南洋华侨群体经济实力、社会影响的逐渐增强,华侨群体的重要性逐渐得到政府的重视。d 清代的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中国与世界发展潮流脱节,中国更是接连惨遭帝国主义侵略。鸦片战争等一系列惨败的屈辱经历迫使中国睁眼看世界。中国也开始重新审视南洋及南洋华侨的重要性。于是,清政府建立专门的机构管理南洋华侨与侨务。1877 年,清政府任命华侨领袖胡璇泽担任新加坡首任领事,负责管理侨事。1893 年,清政府正式全面解除“华侨海禁”,废除了延续 200 余年的海禁政策,允许国人自由移民,并设立领事专职保护海外侨民的利益。1909 年,清政府颁布国籍法,该国籍法以血缘为基础认定中国国籍身份,申明凡是华人血统或华人父母的合法与未经法律认定身份的子孙一概是中国国民。中华民国成立后,南京国民政府于 1929 年 2 月颁布了《中华民国国籍法》,该国籍法采取血统主义和出生地主义的混合制,容许双重国籍的存在 a。《中华民国国籍法》的颁布明确了国籍的确定标准,包括南洋华侨在内的广大华侨被纳入中华民国国民的范畴。国民政府在南洋多地派驻领事,管理海外侨务
事宜。
近代以来,南洋华侨已经成为经济实力强大、推动中国社会变革的重要群体。他们在中国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性逐渐得到凸显。正如孙中山所言,华侨是革命之母。辛亥革命前后南洋成为中国革命的重要阵地。以孙中山为首的大批中国革命者奔赴南洋宣传革命,募集资金。南洋华侨积极支持资助革命事业,为辛亥革命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华民国成立后,南洋与中国本土的经济、文化、人员联系日益密切。大量中国本土劳工前往南洋谋生,南洋地区吸引和吸纳了众多中国知识分子与革命者。南洋的华侨群体日益壮大,数百万的华侨在南洋生活。南洋成为中国在海外最大的华侨聚居区。根据 1934 年国民政府侨务委员会所做的调查,散居世界各地的华侨人口有 780 余万人,其中 620 余万人居于东南亚,大部分都集中在南洋。a 具体数量约为:暹罗 2500000 人、菲律宾 84000 人、越南 48000 人、英属马来及婆罗洲 2000000 人、缅甸 345000 人、荷属东印度 1233856 人。b 根据国民政府侨务委员会 1940年的统计,全球华侨人口约为 8546374 人,其中南洋华侨人口就达6945156 人,其中,暹罗 2500000 人,马来亚 2300353 人,荷属东印度1344809 人,北婆罗洲 68034 人,缅甸 193594 人,菲律宾 110500 人,越南 426961 人 c。可见南洋华侨总体数量颇为庞大,他们成为中国本土之外一个重要的社会群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