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用科学了解面包的“为什么” (全彩图解版)
》
售價:NT$
449.0

《
美元霸权的兴衰:它将如何影响全球经济、金融市场和我们的财富(梳理美元发展历程,剖析崛起与衰退的根源)
》
售價:NT$
296.0

《
纸上博物馆·文明的崩溃:庞贝+玛雅+美索不达米亚(法国伽利玛原版引进,450+资料图片,16开全彩印刷)
》
售價:NT$
1295.0

《
郭实猎与“开放中国”——19世纪上半叶的中西碰撞(精)
》
售價:NT$
347.0

《
毕淑敏温暖四部曲 毕淑敏30年散文精华 暖心疗愈 插图典藏(套装4册)
》
售價:NT$
1220.0

《
海外中国研究·中国古代的身份制:良与贱
》
售價:NT$
398.0

《
国色(《寻色中国》首席色彩顾问郭浩重磅力作,中国传统色丰碑之作《国色》,探寻中国人的色彩世界!)
》
售價:NT$
1010.0

《
图解组织心理学:从零开始养成领导力
》
售價:NT$
347.0
|
編輯推薦: |
《中国文化史》
“文化”是个极富复杂意义的名词,小到一家一户,大到一国一族,总归是文化属性的产物。想要了解中国人,先要读懂中国文化。读懂此书,就能读懂中国人立身行事的根本价值,读懂中国文脉绵延不绝的内在原因。
《中国思想史》
本书的写作遵循一个中心思想:思想史并不等同于哲学史——它更注重在民族特征与地理、时代背景下思想递嬗的源流大概及其对于当时后世的波动影响。并不局限于一家一派,并不偏重那种学说,只是将当时思想的发展历程原原本本的叙述下来。
|
內容簡介: |
《中国文化史》
常乃惪先生根植本国文化土壤,将中国文化的演进拆分为八个阶段,用哲学、美术学、考古学、政治学等多元视角,涉及文字、文学、政体、教育、官制、军制、民族、器物、音乐、科学、宗教、思想、社会思潮等诸多方面,系统阐述了中国文化的迭起兴衰。回首过去,深度挖掘中国文化本相;着眼未来,指明新时代下中国文化格局的嬗变之路。
《中国思想史》
常乃惪先生有相当深厚的多学科综合研究能力,融合文献学、考古学、哲学、政治学等多种视角,顺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脚步全面客观地展现了中国各种思想流派的前世今生。
天人思想、佛道合流、人本主义;诸子百家、佛道宗派、宋明理学……本书将它们置于原有的历史背景下,让古老的思想变得鲜活。
|
關於作者: |
《中国文化史》
常乃惪
原名乃瑛,字燕生,山西榆次人,历史学家、思想家、哲学家。1920年毕业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先后在燕京大学、山西教育学院、四川大学、川康农工学院、齐鲁大学、华西大学等校任教授。其间还担任过商务印书馆翻译所编辑。曾参与鲁迅主办的《莽原》周刊编辑工作,还主编过《醒狮月报》、《国论》。其学术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历史观和社会学理论中,著有《中国史鸟瞰》《社会学要旨》《中国财政制度史》等。
《中国思想史》
常乃惪
原名乃瑛,字燕生,山西榆次人,历史学家、思想家、哲学家。1920年毕业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先后在燕京大学、山西教育学院、四川大学、川康农工学院、齐鲁大学、华西大学等校任教授。其间还担任过商务印书馆翻译所编辑。曾参与鲁迅主办的《莽原》周刊编辑工作,还主编过《醒狮月报》、《国论》。其学术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历史观和社会学理论中,著有《中国史鸟瞰》《社会学要旨》《中国财政制度史》等。
|
目錄:
|
《中国文化史》
第一章 甚么是中国文化
第二章 有史以前的中国人民
第三章 宗法社会与封建制度之进化
第四章 从上古文化到中古文化的特变期——春秋时代
第五章 古代文化的成熟期--战国时代
第六章 大帝国的出现
第七章 怀疑与黑暗时代
第八章 新文化成熟时代
第九章 隋唐帝国的黄金时代
第十章 文化的收敛与民族的屈辱
第十一章 东西交通之初启与民族精神之复兴
第十二章 民族思想之成熟与考证学之兴
第十三章海通以后的文化转变期
第十四章 民国十七年来的中国文化运动鸟瞰
第十五章 今后中国文化上之诸问题
《中国思想史》
第一章 原始中国民族的神话思想
第二章 宗教与伦理观念之进化
第三章 神权思想之衰落与人事观念之代兴
第四章 宗法社会思想之圆满的发展
第五章 贵族社会中的一般思想
第六章 学术的解放与思想的分化
第七章 各派思想之凋落混合及神秘思想之复兴
第八章 怀疑时代的曙光
第九章 佛教的输入
第十章 新佛教宗派的创造
第十一章 唐宋间理学未兴前之新形势
第十二章 宋朝理学的起源及其成立之经过
第十三章 理学的大成和独占
第十四章 程朱学的衰落与王学的兴起
第十五章 理学的反动时期
第十六章 考据学全盛下的清代思想界
第十七章 思想的解放与今文家的活动
第十八章 欧洲思想与昔日之中国
第十九章 政治思想与实际政治运动
第二十章 新文化运动的黎明时代
第二十一章 新文化运动的成绩
|
內容試閱:
|
原始中国民族的神话思想
原始的中国民族并不是整个的,极概括地分起来至少也可以分为八九个不同的民族。各种民族占据的环境既不同,又因古代交通不便彼此声息隔绝,无从交换意见,结果自然易于造成特殊的思想。这种思想后来有的澌灭无闻,有的日益光大,有的与他族思想相互混合,造成今日整个的中国思想,其情形各不相同。已经渐灭的思想,我们今日考证起来,尤为困难。大抵民族思想之发展迟速,内容丰啬,与民族所处的环境大有关系。原始的许多中国民族之中,其较有独立的思想系统堪令人注意者,仅有分布黄河流域的诸夏族,和淮水流域的东夷族。此外巴蜀民族虽有文化,而因与中国交通较迟,记载已多佚灭,无从考起;荆蛮、氐羌等族文化较低,表现甚少;闽粤、北狄、西藏诸族,距中原荒远,文化发展也较后,更无思想之可言。唯今日盘踞珠江上流山地之苗族,古代相传分布的势力较广,文化的开辟也较早,其思想内容也有可以注意之处,惜乎可考的记载也不多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