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5年04月出版新書

2025年03月出版新書

2025年02月出版新書

2025年0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2月出版新書

2024年1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机械设计手册(第七版)第2卷

書城自編碼: 4097895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工業技術機械/儀表工業
作者: 成大先 主编
國際書號(ISBN): 9787122470447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5-03-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精装

售價:NT$ 1520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微积分学教程(第二卷)(第8版)
《 微积分学教程(第二卷)(第8版) 》

售價:NT$ 545.0
16至20世纪知识史中的流亡者与客居者
《 16至20世纪知识史中的流亡者与客居者 》

售價:NT$ 484.0
家庭经济学:用经济学视角解读家庭关系
《 家庭经济学:用经济学视角解读家庭关系 》

售價:NT$ 380.0
攻金之工:早期东西文明交流中的金属艺术
《 攻金之工:早期东西文明交流中的金属艺术 》

售價:NT$ 6528.0
人间词话汇编汇校汇评(新)
《 人间词话汇编汇校汇评(新) 》

售價:NT$ 254.0
王名扬全集:美国行政法(上下) 王名扬老先生行政法三部曲之一
《 王名扬全集:美国行政法(上下) 王名扬老先生行政法三部曲之一 》

售價:NT$ 806.0
心学的诞生
《 心学的诞生 》

售價:NT$ 347.0
军人与国家:军政关系的理论与政治
《 军人与国家:军政关系的理论与政治 》

售價:NT$ 653.0

編輯推薦:
《机械设计手册》(第7版)
?畅销135万套!权威实用 内容齐全 简明便查。
?这是一部机械设计史上的功勋图书,历时五十六载,对我国机械工业发展的贡献已超越手册本身。
?这是一部引起轰动的工具书,1969年的首版是新中国大型机械设计工具书。目前修订至第七版,受到无数机械设计和工程技术人员的称颂。
?这是一部五十年与读者共同成长的图书,很多读者从学生时代就开始使用它,如今看到新版面世,仍然爱不释手,因为它是一生事业中*亲密、*忠诚的伙伴。这更是我们一生追求的事业,从首版开始,作者和编辑们就五十年如一日,孜孜以求,不敢有丝毫的马虎和懈怠,把它作为毕生追求的事业。
?本书荣获:★全国科学大会科技成果奖★全国优秀畅销书奖★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
內容簡介:
《机械设计手册》第七版共6卷,涵盖了机械常规设计的所有内容。其中第2卷包括连接与紧固,轴及其连接,轴承,起重运输机械零部件,操作件、小五金及管件。本手册具有权威实用、内容齐全、简明便查的特点。突出实用性,从机械设计人员的角度考虑,合理安排内容取舍和编排体系;强调准确性,数据、资料主要来自标准、规范和其他权威资料,设计方法、公式、参数选用经过长期实践检验,设计举例来自工程实践;反映先进性,增加了许多适合我国国情、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新材料、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本手册可作为机械设计人员和有关工程技术人员的工具书,也可供高等院校有关专业师生参考使用。
目錄
第5篇 连接与紧固
第1章螺纹及螺纹连接5-3
1螺纹5-3
1.1螺纹术语及其定义(摘自GB/T 14791—2013)5-3
1.2螺纹标准5-11
1.3螺纹的分类、特点和应用5-12
1.4普通螺纹5-15
1.4.1普通螺纹基本尺寸(摘自GB/T 193—2003、GB/T 196—2003)5-16
1.4.2普通螺纹公差与配合(摘自GB/T 197—2018)5-20
1.4.3自攻螺钉用螺纹(摘自GB/T 5280—2002)5-22
1.4.4普通木螺钉螺纹牙型及技术要求(摘自GB/T 922—1986)5-23
1.5梯形螺纹5-23
1.5.1梯形螺纹牙型尺寸与基本尺寸(摘自GB/T 5796.1—2022、GB/T 5796.3—2022)5-23
1.5.2梯形螺纹公差(摘自GB/T 5796.4—2022)5-28
1.6锯齿形(3°、30°)螺纹5-32
1.6.1锯齿形(3°、30°)螺纹牙型与基本尺寸(摘自GB/T 13576.1—2008、GB/T 13576.3—2008)5-32
1.6.2锯齿形(3°、30°)螺纹公差(摘自GB/T 13576.4—2008)5-37
1.6.3水系统45°锯齿形螺纹牙型与基本尺寸(摘自JB/T 2001.73—1999)5-40
1.7管螺纹5-42
1.7.155°非密封管螺纹(摘自GB/T 7307—2001)5-43
1.7.255°密封管螺纹(摘自GB/T 7306.1—2000、GB/T 7306.2—2000)5-44
1.7.360°密封管螺纹(摘自GB/T 12716—2011)5-47
1.7.4普通螺纹的管路系列(摘自GB/T 1414—2013)5-49
1.7.5米制密封螺纹(摘自GB/T 1415—2008)5-491.7.6管螺纹加工尺寸5-50
1.8矩形螺纹5-52
1.930°圆弧螺纹5-53
1.1080°Pg螺纹5-53
1.11玻璃瓶口螺纹5-54
1.12灯头螺纹5-58
2螺纹零件结构要素5-59
2.1紧固件分类及术语5-59
2.1.1紧固件分类5-59
2.1.2紧固件术语和简图5-61
2.1.3紧固件的标记方法5-62
2.1.4紧固件验收检查、标志与包装5-63
2.2紧固件的末端5-65
2.3紧固件六角产品的对边宽度(摘自GB/T 3104—1982)5-67
2.4普通螺纹收尾、肩距、退刀槽、倒角(摘自GB/T 3—1997)5-68
2.5圆柱管螺纹收尾、退刀槽、倒角5-70
2.6螺塞与连接螺孔尺寸5-71
2.7地脚螺栓孔和凸缘5-71
2.8螺孔沿圆周的配置5-71
2.9通孔与沉孔的尺寸5-72
2.10普通螺纹的内、外螺纹余留长度、钻孔余留深度、螺栓突出螺母的末端长度(摘自JB/ZQ 4247—2006)5-73
2.11粗牙螺栓、螺钉的拧入深度、攻螺纹深度和钻孔深度5-74
2.12扳手空间(摘自JB/ZQ 4005—2006)5-74
2.13对边和对角宽度尺寸(摘自JB/ZQ 4263—2006)5-76
3螺纹连接5-78
3.1螺纹连接的基本类型5-78
3.2螺纹连接的常用防松方法5-79
3.3螺栓组连接的设计5-82
3.3.1螺栓组连接的结构设计5-82
3.3.2螺栓组连接的受力分析5-82
3.4单个螺栓连接的强度计算5-84
3.4.1不预紧螺栓连接、预紧螺栓连接5-84
3.4.2受偏心载荷的预紧螺栓连接5-86
3.4.3高温螺栓连接5-87
3.4.4低温螺栓连接5-88
3.4.5钢结构用高强度螺栓连接5-88
3.5螺纹连接拧紧力矩的计算和预紧力的控制5-88
3.5.1拧紧力矩的计算5-88
3.5.2预紧力的控制5-89
3.6紧固件(螺纹连接)力学性能和材料5-90
3.6.1螺栓、螺钉和螺柱的材料、力学和物理性能(摘自GB/T 3098.1—2010)5-91
3.6.2螺母的力学性能和材料(摘自GB/T 3098.2—2015)5-94
3.6.3紧定螺钉的力学性能(摘自GB/T 3098.3—2016)5-98
3.6.4自攻螺钉的力学性能(摘自GB/T 3098.5—2016)5-99
3.6.5自挤螺钉的力学性能(摘自GB/T 3098.7—2000)5-99
3.6.6不锈钢螺栓、螺钉和螺柱的力学性能(摘自GB/T 3098.6—2023)5-100
3.6.7不锈钢螺母的力学性能(摘自GB/T 3098.15—2023)5-103
3.6.8不锈钢紧定螺钉的力学性能(摘自GB/T 3098.16—2014)5-106
3.7螺纹连接的标准元件5-107
3.7.1螺栓5-107
3.7.2螺柱5-131
3.7.3螺钉5-140
3.7.4螺母5-172
3.7.5垫圈及挡圈5-202
3.7.6组合件5-232
4新型螺纹连接型式和防松装置5-234
4.1唐氏螺纹连接副5-234
4.1.1唐氏螺纹连接副的防松原理及安装要求5-234
4.1.2唐氏螺纹连接副的防松性能5-234
4.1.3唐氏螺纹连接副的保证载荷及企业标准件5-235
4.1.4唐氏螺纹连接副在吊车梁压轨器上的应用5-239
4.2高性能防松螺母5-240
4.2.1施必牢(DTF)防松螺母5-240
4.2.2液压防松螺母及拉紧器5-245
4.2.3六角防松螺母5-247
4.3钢丝螺套5-249
4.3.1钢丝螺套简介5-249
4.3.2钢丝螺套标准件及标注5-250
4.3.3钢丝螺套安装5-254
4.4喉箍5-254
第2章铆钉连接5-256
1铆钉连接的类型、特点和应用5-256
2铆缝5-256
2.1铆缝的型式5-256
2.2铆缝的设计5-257
3铆钉孔间距5-257
4铆钉公称杆径和铆钉长度计算5-257
5铆钉用通孔直径5-258
6铆钉连接的强度计算5-258
7铆接的材料和许用应力5-259
8铆接结构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5-260
9铆钉类型及标准件5-261
9.1半圆头系列铆钉(实心)5-263
9.2扁圆头系列铆钉(实心、半空心)5-264
9.3沉头、半沉头系列铆钉(实心)5-265
9.4平头系列铆钉5-266
9.5其他半空心系列铆钉5-268
9.6击芯铆钉(扁圆头、沉头)5-269
9.7空心铆钉和管状铆钉5-269
9.8标牌铆钉5-270
9.9无头铆钉5-271
9.10抽芯铆钉5-271
9.11几种新型铆钉5-278
10铆螺母5-282
10.1平头铆螺母5-284
10.2沉头铆螺母5-285
10.3小沉头铆螺母5-286
10.4120°小沉头铆螺母5-287
10.5平头六角铆螺母5-288
10.6Q/YSVF 7型铆螺母5-289
11压铆螺母和压铆螺母柱5-289
11.1带齿压铆圆螺母5-291
11.2带齿六角压铆螺母5-292
11.3铰制孔压铆圆螺母5-292
11.4片式压铆螺母5-293
11.5六角压铆螺母柱5-294
11.6片式齿型压铆螺母柱5-294
第3章销、键和花键连接5-295
1销连接5-295
1.1销的类型、特点和应用5-295
1.2销的选择和销连接的强度计算5-297
1.3销的标准件5-299
2键连接5-308
2.1键的类型、特点和应用5-308
2.2键的选择和连接的强度计算5-309
2.3键的标准件5-310
3花键连接5-324
3.1花键的类型、特点和应用5-324
3.2花键连接的强度计算5-324
3.2.1通用简单计算法5-324
3.2.2花键承载能力计算法5-325
3.3矩形花键5-332
3.4圆柱直齿渐开线花键5-334
3.4.1术语、代号及定义5-334
3.4.2基本参数5-337
3.4.3基本齿廓5-338
3.4.4尺寸系列5-338
3.4.5公差等级及公差5-346
3.4.6渐开线花键的参数标注5-353
第4章过盈连接5-355
1过盈连接的方法、特点与应用5-355
2过盈连接的设计与计算5-356
2.1圆柱面过盈连接的计算(摘自GB/T 5371—2004)5-357
2.2圆柱面过盈连接的计算举例5-363
2.3圆锥面过盈连接的计算(摘自GB/T 15755—1995)5-366
2.4圆锥面过盈连接的计算举例5-369
3过盈连接的结构设计5-371
3.1圆柱面过盈连接的合理结构5-371
3.2圆锥面过盈连接的一般要求(摘自GB/T 15755—1995)5-372
3.3油压装卸结构设计规范(摘自JB/T 6136—2007)5-373
3.4油压装卸说明(摘自JB/T 6136—2007)5-377
第5章胀紧连接和型面连接5-378
1胀紧连接5-378
1.1连接原理与特点5-378
1.2胀紧连接套的型式与基本尺寸(摘自GB/T 28701—2012)5-378
1.2.1ZJ1型胀紧连接套5-380
1.2.2ZJ2型胀紧连接套5-382
1.2.3ZJ3型胀紧连接套5-384
1.2.4ZJ4型胀紧连接套5-385
1.2.5ZJ5型胀紧连接套5-386
1.3胀紧连接套的选用(摘自GB/T 28701—2012)5-387
1.3.1胀紧连接套常用材料5-387
1.3.2胀紧连接套结合面公差带及表面粗糙度5-387
1.3.3按传递载荷选择胀套的计算5-387
1.3.4被连接件的尺寸计算5-388
1.4胀紧连接套安装和拆卸的一般要求(摘自GB/T 28701—2012)5-389
1.5ZJ1型胀紧连接套的连接设计要点(摘自GB/T 28701—2012)5-389
2型面连接5-395
第6章锚固连接5-397
1锚固连接的作用原理5-397
2锚固连接失效的几种主要形式5-398
3锚固连接的基础与安装5-399
3.1锚固基础5-399
3.2锚栓安装5-399
4锚栓的表面处理5-401
5锚固连接的承载力验算5-401
5.1锚栓承载力验算要求及计算公式5-401
5.1.1验算方法与要求5-401
5.1.2受拉承载力计算5-402
5.1.3受剪承载力计算5-402
5.1.4拉剪承载力计算5-403
5.2实例5-403
6国标锚栓型号与规格 5-404
6.1螺杆型膨胀锚栓 (LG型)(摘自GB/T 22795—2008)5-404
6.2内迫型膨胀锚栓(NP型) (摘自GB/T 22795—2008)5-405
6.3外迫型膨胀锚栓(WP型) (摘自GB/T 22795—2008)5-405
6.4锥帽型膨胀锚栓(ZM型) (摘自GB/T 22795—2008)5-406
6.5套管加强型膨胀锚栓(TGQ型) (摘自GB/T 22795—2008)5-406
6.6套管型膨胀锚栓(TG型) (摘自GB/T 22795—2008)5-407
6.7双套管型膨胀锚栓(STG型) (摘自GB/T 22795—2008)5-407
6.8击钉型膨胀锚栓(JD型) (摘自GB/T 22795—2008)5-408
7市场常见膨胀锚栓和化学锚栓5-408
7.1FZA型后扩底柱锥式锚栓5-408
7.2FZEA型后扩底浅埋锚栓5-411
7.3FH型扭矩控制后继膨胀套管锚栓5-412
7.4FAZ型扭矩控制后继膨胀螺杆锚栓5-414
7.5FBN型扭矩控制螺杆锚栓5-416
7.6SLM-N型扭矩控制重载锚栓5-419
7.7R型高强化学黏结普通螺杆锚栓5-421
7.8FISV 360S(FIHB 345)型高强树脂砂浆锚栓5-423
第7章粘接5-425
1粘接技术概述5-425
1.1粘接技术的优势5-425
1.2粘接技术的局限5-426
1.3混合连接技术5-426
2胶黏剂的分类5-427
2.1通用胶黏剂5-427
2.2热熔胶黏剂5-429
2.3厌氧胶黏剂5-430
2.4结构胶黏剂5-432
2.5特种胶黏剂5-433
2.5.1耐高温胶5-433
2.5.2耐低温胶5-434
2.5.3应变片用胶5-435
2.5.4胶接点焊用胶5-436
2.5.5塑料用胶黏剂和其他用途胶黏剂5-437
2.6压敏胶黏剂5-438
3胶黏剂的选择5-438
4粘接接头的设计5-440
5粘接工艺与步骤5-443
5.1表面处理5-443
5.2胶液配制和涂敷5-443
5.3晾置与固化5-444
参考文献5-445

第6篇 轴及其连接
第1章轴、曲轴和软轴6-3
1轴6-3
1.1轴的分类6-3
1.2轴的设计6-3
1.3轴的常用材料6-3
1.4轴的结构设计6-7
1.4.1零件在轴上的定位与固定6-7
1.4.2提高轴疲劳强度的结构措施6-10
1.4.3轴颈及轴伸结构6-11
1.4.4轴的结构示例6-19
1.5轴的强度计算6-19
1.5.1按扭转强度或刚度计算6-20
1.5.2按弯扭合成强度计算6-21
1.5.3精确强度校核计算6-22
1.6轴的刚度校核6-34
1.6.1轴的扭转刚度计算6-34
1.6.2轴的弯曲刚度计算6-35
1.6.3双支点阶梯轴数值积分法弯曲刚度计算(GB/T 39545.1—2022)6-37
1.7轴的临界转速校核6-38
1.7.1不带圆盘和单个圆盘的均匀质量轴的临界转速6-39
1.7.2带多个圆盘的轴的临界转速6-40
1.7.3轴的临界转速计算举例6-40
1.7.4等直径轴的一阶临界转速计算公式6-41
1.8轴的工作图及设计计算举例6-42
2曲轴6-48
2.1曲轴结构设计6-48
2.2曲轴的设计要点6-50
2.3曲轴的强度计算6-50
2.3.1曲轴的破坏形式6-50
2.3.2曲轴的受力分析6-51
2.3.3曲轴的静强度校核6-52
2.3.4曲轴的疲劳强度校核6-53
2.3.5有效应力集中系数Kσ、Kτ及应力σa、σm、τa、τm6-54
2.3.6提高曲轴强度的措施6-54
3软轴6-56
3.1软轴的结构组成和规格6-56
3.1.1钢丝软轴6-56
3.1.2软管6-57
3.1.3软轴接头6-58
3.1.4软管接头6-59
3.2常用软轴的典型结构6-60
3.3防逆转装置6-61
3.4软轴的选择6-61
第2章联轴器6-63
1联轴器的分类、特点及应用6-63
1.1联轴器分类6-63
1.2联轴器特点及应用6-66
2联轴器通用基础技术6-77
2.1联轴器轴孔和键槽及其他连接型式6-77
2.1.1圆柱形轴孔和键槽型式及尺寸(摘自GB/T 3852—2017)6-77
2.1.2圆锥形轴孔和键槽型式及尺寸(摘自GB/T 3852—2017)6-80
2.1.3其他连接型式6-82
2.2联轴器主要技术参数6-83
2.2.1转矩6-83
2.2.2转速6-83
2.2.3系数6-83
2.2.4补偿量6-84
2.2.5刚度6-84
2.2.6扭转角6-84
2.3选用联轴器的技术资料6-84
2.3.1动力机(原动机)6-85
2.3.2从动机6-85
2.3.3主、从动轴的安装6-85
2.3.4联轴器6-85
2.3.5工作环境6-85
2.4联轴器的平衡6-85
2.5挠性联轴器的弹性元件6-86
2.5.1金属弹性元件6-86
2.5.2非金属弹性元件6-86
2.6联轴器的选型6-86
2.6.1联轴器在动力传动系统中的作用6-86
2.6.2联轴器的选择依据6-87
2.6.3联轴器产品标准6-88
3联轴器选用计算6-90
4联轴器的性能、参数及尺寸6-91
4.1刚性联轴器6-91
4.2无弹性元件挠性联轴器6-93
4.2.1鼓形齿式联轴器6-93
4.2.2滚子链联轴器(摘自GB/T 6069—2017)6-116
4.2.3十字轴式万向联轴器6-118
4.3有弹性元件挠性联轴器6-136
4.3.1膜片联轴器(摘自JB/T 9147—2024)6-136
4.3.2双馈风力发电机组用联轴器6-144
4.3.3梅花形弹性联轴器(摘自GB/T 5272—2017)6-144
4.3.4弹性套柱销联轴器(摘自GB/T 4323—2017)6-152
4.3.5弹性柱销联轴器(摘自GB/T 5014—2017)6-155
4.3.6冶金设备用轮胎式联轴器(摘自JB/T 10541—2005)6-158
4.3.7半直驱风力发电机组用联轴器6-160
4.3.8星形弹性联轴器(摘自JB/T 10466—2021)6-161
4.4安全联轴器6-167
4.4.1永磁联轴器(摘自GB/T 38763—2020)6-167
4.4.2钢球式限扭矩联轴器(摘自JB/T 13115—2017)6-174
4.4.3MAL型摩擦安全联轴器(摘自JB/T 10476—2021)6-181
4.4.4AYL 液压安全联轴器(摘自JB/T 7355—2007)6-183
5液力偶合器6-192
5.1分类及其结构特点6-192
5.2传动原理6-193
5.3基本关系、特性及工作原理6-193
5.4设计原始参数及其分析6-196
5.5流道选型设计6-198
5.6轴向推力计算6-202
5.7叶轮断面设计与强度计算6-203
5.8结构设计6-205
5.9典型产品及其选择6-206
5.10多动力机驱动的限矩型液力偶合器选型匹配6-222
5.11双速及调速电机驱动的限矩型液力偶合器选型匹配6-222
5.12带偶合器传动系统启动特性计算6-225
5.13传动系统采用偶合器的节能计算6-227
5.14发热与散热计算6-231
5.15试验6-234
第3章离合器6-235
1离合器的类型及特点6-235
2离合器的选用与计算6-237
2.1离合器类型的选用6-237
2.1.1离合器接合元件的选择6-237
2.1.2离合器操纵方式的选择6-238
2.1.3环境条件6-238
2.1.4关于离合器的转矩容量6-238
2.2离合器的选用计算6-238
3嵌合式离合器6-239
3.1嵌合式离合器的型式、特点及应用6-239
3.2牙嵌式离合器6-240
3.2.1牙嵌式离合器的牙型、特点与使用条件6-240
3.2.2牙嵌式离合器的材料与许用应力6-241
3.2.3牙嵌式离合器的计算6-242
3.2.4牙嵌式离合器的标注示例6-243
3.2.5牙嵌式离合器的结构尺寸6-243
3.3齿式离合器6-246
3.3.1齿式离合器的计算6-246
3.3.2齿式离合器的防脱与接合的结构设计6-246
3.4转键离合器6-247
3.4.1工作原理6-247
3.4.2转键离合器的计算6-247
4摩擦式离合器6-248
4.1摩擦式离合器的型式、特点及应用6-248
4.2常用摩擦材料的性能及适用范围6-250
4.3摩擦片的型式与特点6-251
4.4摩擦式离合器的计算6-253
4.5摩擦式离合器的摩擦功和发热量6-255
4.6摩擦式离合器的磨损和寿命6-257
4.7摩擦式离合器的润滑和冷却6-257
4.7.1湿式摩擦离合器润滑油的选择6-257
4.7.2湿式摩擦离合器的润滑方式6-257
5机械离合器6-258
5.1机械离合器的型式、特点及应用6-258
5.2机械离合器产品6-258
5.2.1机械片式离合器6-258
5.2.2机械牙嵌离合器6-259
6电磁离合器6-260
6.1电磁离合器的型式、特点及应用6-260
6.2电磁离合器的动作过程6-263
6.2.1摩擦式电磁离合器的动作过程6-263
6.2.2牙嵌式电磁离合器的动作过程6-263
6.3电磁离合器的选用计算6-263
6.3.1牙嵌式电磁离合器的选用6-263
6.3.2摩擦式电磁离合器的选用6-264
6.4电磁离合器及电磁离合制动器产品6-264
6.4.1摩擦式电磁离合器产品6-265
6.4.2牙嵌式电磁离合器产品6-273
6.4.3电磁失电离合器产品6-276
6.4.4电磁离合制动器产品6-278
6.4.5电磁离合器附件6-281
6.5磁粉离合器6-283
6.5.1磁粉离合器的原理及特性6-283
6.5.2磁粉离合器的选用计算6-285
6.5.3磁粉离合器的基本性能参数(摘自GB/T 33515—2017)6-286
6.5.4磁粉离合器产品6-286
7液压离合器6-288
7.1液压离合器的型式、特点及应用6-289
7.2液压离合器的计算6-291
7.3液压离合器产品6-291
7.3.1干式多片液压离合器6-291
7.3.2湿式多片液压离合器6-293
7.3.3液压离合制动器6-295
8气压离合器6-296
8.1气压离合器的型式、特点及应用6-296
8.2气压离合器的选型及计算6-300
8.2.1气压离合器的选型6-300
8.2.2气压离合器的计算6-300
8.3气压离合器产品6-301
8.3.1活塞式气压离合器6-301
8.3.2气胎式气压离合器6-301
9超越离合器6-304
9.1超越离合器的型式、特点及应用6-305
9.2滚柱式与楔块式超越离合器的比较6-308
9.3超越离合器主要零件的材料和热处理6-308
9.4超越离合器材料的许用接触应力6-309
9.5超越离合器的计算6-309
9.6超越离合器的性能参数6-310
9.7超越离合器产品6-311
9.7.1滚柱式单向离合器6-311
9.7.2楔块式单向离合器6-312
9.7.3双向离合器6-317
10离心离合器6-317
10.1离心离合器的型式、特点及应用6-318
10.2离心离合器的计算6-320
10.3离心离合器产品6-321
10.3.1板簧闸块式离心离合器6-321
10.3.2圈簧闸块式离心离合器6-322
11安全离合器6-322
11.1安全离合器的型式、特点及应用6-323
11.2安全离合器的计算6-327
11.3安全离合器产品6-328
11.3.1片式安全离合器6-328
11.3.2钢球式安全离合器6-330
11.3.3滑销式安全离合器6-332
第4章制动器6-333
1制动器的功能、分类、特点及应用6-333
1.1制动器的功能6-333
1.2制动器的分类、特点及应用6-333
1.2.1制动器的分类6-333
1.2.2制动器的基本组成6-334
1.2.3制动器的主要性能指标6-335
1.2.4常用制动器的种类、特点及应用6-335
1.3我国现行工业制动器和摩擦材料相关标准目录6-336
2制动器的选型设计6-338
2.1工业机械工作机构的制动方式及选择6-338
2.1.1工业机械典型工作机构的特点及其对制动的要求6-338
2.1.2工业机械工作机构常用的制动方式6-339
2.1.3工业机械工作机构制动方式的选择6-339
2.2制动器选型基本原则和设计步骤6-340
2.2.1制动器选型基本原则6-340
2.2.2制动器选型设计步骤6-341
2.3制动器的选择6-341
2.3.1制动器类型的选择6-341
2.3.2制动器规格的选择6-342
2.3.3制动器功能的选择6-343
2.4制动力矩的确定6-344
2.5制动过程的发热验算6-345
2.5.1制动器在工作周期内正常制动时的累积发热验算6-346
2.5.2紧急制动时制动功的验算6-347
2.6摩擦材料6-348
2.6.1常用摩擦材料的种类6-348
2.6.2制动器常用摩擦副计算数据推荐值6-349
3鼓式制动器6-349
3.1鼓式制动器的分类、特点和应用6-349
3.2鼓式制动器的选型设计计算6-351
3.2.1制动力、驱动装置驱动力等力学参数的计算6-351
3.2.2机构杠杆比确定6-352
3.3常用鼓式制动器产品6-353
3.3.1电力液压鼓式制动器6-353
3.3.2电力液压推动器6-365
3.3.3电磁鼓式制动器6-372
3.3.4制动轮(摘自JB/T 7019—2013)6-375
4盘式制动器6-377
4.1盘式制动器的分类、特点及应用6-377
4.2盘式制动器的选型设计计算6-383
4.3常用盘式制动器产品6-383
4.3.1电力液压臂盘式制动器6-383
4.3.2钳盘式制动器6-391
4.3.3制动盘(摘自JB/T 7019—2013)6-409
4.3.4惯性制动器6-411
4.3.5全盘式制动器6-413
5带式制动器6-420
5.1带式制动器的分类、特点及应用6-420
5.2带式制动器的选型设计计算6-422
5.2.1带式制动器的计算6-422
5.2.2机构杠杆比确定6-423
5.3常用带式制动器产品6-424
6其他制动器6-427
6.1磁粉制动器6-427
6.1.1磁粉制动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6-427
6.1.2常用磁粉制动器产品6-428
6.2电磁离合制动器6-431
6.2.1结构及工作原理6-431
6.2.2常用电磁离合制动器产品6-431
6.3人力操纵制动器6-435
6.3.1结构及工作原理6-435
6.3.2常用人力操纵制动器产品6-435
6.4楔形自锁安全制动器6-439
6.4.1结构及工作原理6-439
6.4.2常用楔形自锁安全制动器产品6-439
6.5防爆制动器6-441
6.5.1防爆制动器防爆标志的标准样式6-441
6.5.2防爆制动器防爆要求的标准样式6-442
参考文献6-444

第7篇 轴承
第1章滑动轴承7-3
1滑动轴承的分类和特性7-3
1.1滑动轴承的工作状态7-3
1.2滑动轴承的分类、特点与应用7-3
1.3常见轴承的特性比较7-6
1.4选择轴承类型的特性曲线7-7
2不完全流体润滑轴承7-8
2.1不完全流体润滑轴承工作原理7-8
2.2不完全流体润滑轴承选用与验算7-8
2.2.1径向滑动轴承7-8
2.2.2止推滑动轴承7-9
2.3常见滑动轴承材料许用值7-9
2.3.1径向滑动轴承材料许用值7-9
2.3.2止推滑动轴承材料许用值7-13
2.4不完全流体润滑轴承常见结构型式7-13
2.4.1整体滑动轴承7-13
2.4.2对开式滑动轴承7-14
2.4.3法兰滑动轴承7-17
2.4.4轴承座技术条件(摘自JB/T 2564—2007)7-19
2.4.5滑动轴承轴套的固定7-20
2.5不完全流体润滑轴承的典型尺寸7-21
2.5.1铜合金轴套尺寸7-21
2.5.2铸铁轴套尺寸7-23
2.5.3翻边轴瓦尺寸7-24
2.6不完全流体润滑轴承的间隙与配合7-25
2.6.1常见设备间隙与配合设计数据7-25
2.6.2滑动轴承配合计算示例7-26
2.7滑动轴承的润滑方法7-27
2.7.1滑动轴承润滑方法的选择7-27
2.7.2对润滑脂的要求与选择7-27
2.7.3润滑油的选择7-28
2.8关节轴承7-28
2.8.1关节轴承的结构型式(摘自GB/T 304.1—2017、GB/T 304.2—2015)7-28
2.8.2关节轴承的代号7-36
2.8.3关节轴承额定动、静载荷与寿命计算7-38
2.8.4关节轴承的配合与公差(摘自GB/T 304.3—2023、GB/T 9161~9164—2001)7-42
2.8.5关节轴承的安装尺寸7-44
2.8.6关节轴承产品7-44
2.9自润滑轴承7-45
2.9.1自润滑镶嵌轴承7-45
2.9.2粉末冶金轴承(摘自GB/T 2688—2012、GB/T 18323—2022、GB/T 38191—2019)7-46
2.9.3自润滑复合材料卷制轴套(摘自GB/T 27553.1—2011和GB/T 27553.2—2011)7-50
2.9.4双金属减摩卷制轴套7-51
2.10塑料轴承7-52
2.11水润滑轴承7-53
2.11.1热固性塑料轴承(摘自JB/T 5985—1992)7-53
2.11.2石墨轴承7-56
2.11.3橡胶轴承7-57
3液体动压滑动轴承7-59
3.1液体动压工作原理7-59
3.1.1液体动压效应形成原理7-59
3.1.2液体动压轴承的工作原理7-59
3.2液体动压轴承的分类与特点7-59
3.2.1径向轴承的分类7-59
3.2.2推力轴承的分类7-61
3.3液体动压滑动轴承的材料(摘自GB/T 14910—2023和GB/T 37774—2019)7-62
3.3.1瓦背材料及其性能7-62
3.3.2支点材料及其性能7-62
3.3.3衬层材料及其性能7-62
3.4液体动压径向轴承的设计与验算7-65
3.4.1径向轴承理论基础7-65
3.4.2径向轴承主要评价指标7-69
3.4.3径向轴承主要结构参数7-70
3.4.4径向轴承主要运维参数7-73
3.4.5径向轴承主要许用参数7-73
3.4.6径向动压轴承轴颈和轴承公差带的确定7-77
3.4.7动压径向轴承设计计算的一般步骤7-78
3.4.8典型径向轴承的性能公式与曲线7-78
3.4.9液体动压径向轴承的计算图表与设计示例7-80
3.4.10轴承的计算机辅助设计7-87
3.5液体动压推力轴承的设计与验算7-87
3.5.1推力轴承理论基础7-88
3.5.2推力轴承主要评价参数7-88
3.5.3推力轴承主要结构参数7-88
3.5.4推力轴承主要许用参数7-89
3.5.5动压推力轴承设计计算的一般步骤7-90
3.5.6液体动压推力轴承的计算图表与设计示例7-91
3.6动压轴承损坏的类型、特征与原因(摘自GB/T 18844.1—2018和GB/T 18844.2—2018)7-94
3.6.1动压轴承衬层损坏与对策7-96
3.6.2动压轴承瓦背损坏与对策7-98
3.7动压滑动轴承性能参数的测量7-100
4液体静压滑动轴承7-101
4.1液体静压工作原理7-101
4.1.1液体静压形成原理7-101
4.1.2液体静压轴承的工作原理7-102
4.2液体静压轴承的分类及特点7-103
4.2.1液体静压轴承系统组成7-103
4.2.2液体静压径向轴承分类与特点7-105
4.2.3液体静压推力轴承分类与特点7-107
4.3液体静压轴承材料7-110
4.4液体静压轴承设计计算的一般步骤7-110
4.5节流器的结构尺寸及主要技术数据7-111
4.6液体静压轴承的基本公式7-112
4.6.1流量系数与承载面积系数7-113
4.6.2承载系数与偏心率7-115
4.6.3刚度系数7-116
4.6.4油泵功耗与摩擦功耗7-118
4.7供油系统设计及元件与润滑油的选择7-119
4.7.1供油系统结构、特点与应用7-119
4.7.2供油系统元件的选择7-119
4.7.3润滑油的选择7-119
4.8液体静压径向轴承的设计7-120
4.8.1主要结构尺寸及技术数据7-120
4.8.2径向液体静压轴承的系列结构尺寸7-121
4.8.3液体静压径向轴承设计举例7-126
4.9液体静压推力轴承的设计7-135
4.9.1主要结构尺寸及技术数据7-135
4.9.2液体静压推力轴承的系列结构尺寸7-136
4.9.3液体静压推力轴承设计举例7-137
4.10静压轴承的故障及消除的方法7-138
5液体动静压滑动轴承7-139
5.1液体动静压工作原理7-139
5.2动静压轴承分类7-139
5.2.1按工作原理分类7-139
5.2.2按轴承结构分类7-140
5.2.3按供油方式分类7-140
5.2.4动静压轴承的设计与计算7-141
5.3动静压轴承设计实例7-141
6气体润滑轴承7-142
6.1气体轴承工作原理7-142
6.2气体轴承的特点、分类与应用7-143
6.3常用润滑气体及其物理性能7-149
6.4气体动压轴承7-149
6.4.1气体润滑理论7-149
6.4.2气体刻槽动压径向轴承7-150
6.4.3气体刻槽动压推力轴承7-152
6.4.4气体刻槽动压组合型轴承7-153
6.4.5气体轴承设计示例7-154
6.5气体静压轴承7-157
6.5.1气体静压径向轴承7-157
6.5.2气体静压推力轴承7-161
6.5.3气体静压球面轴承7-163
6.5.4气体静压轴承的气源7-163
6.5.5气体静压轴承设计示例7-163
7静电轴承和磁悬浮轴承7-166
7.1静电轴承7-166
7.1.1静电轴承工作原理7-166
7.1.2静电轴承的分类与应用7-166
7.1.3静电轴承的常用材料与结构参数7-167
7.1.4静电轴承的设计与计算7-167
7.1.5静电轴承设计示例7-167
7.2磁悬浮轴承7-169
7.2.1磁悬浮轴承工作原理7-169
7.2.2磁悬浮轴承的分类与应用7-169
7.2.3主动磁悬浮轴承的结构7-172
7.2.4主动磁悬浮轴承的设计7-172
7.2.5主动磁悬浮轴承的控制方法7-177
7.2.6主动磁悬浮轴承结构设计应用举例7-178
第2章滚动轴承7-180
1滚动轴承的分类和特性7-180
1.1滚动轴承分类(摘自GB/T 271—2017)7-180
1.2带座外球面球轴承常用结构型式分类(摘自GB/T 28779—2012)7-186
1.3滚动轴承特性比较7-196
2滚动轴承代号7-198
2.1滚动轴承代号含义(摘自GB/T 272—2017)7-198
2.2带座外球面球轴承代号(摘自GB/T 27554—2011)7-215
3滚动轴承的选用与计算7-216
3.1基本概念及术语(摘自GB/T 6391—2010、GB/T 6930—2024、GB/T 4662—2012)7-216
3.2滚动轴承的选用7-216
3.3滚动轴承额定动载荷与寿命计算(摘自GB/T 6391—2010)7-217
3.3.1基本额定动载荷计算7-217
3.3.2当量动载荷的计算7-221
3.3.3滚动轴承寿命计算7-223
3.4滚动轴承额定静载荷与静安全系数的计算(摘自GB/T 4662—2012)7-223
3.5滚动轴承极限转速7-224
3.5.1滚动轴承极限转速的计算7-224
3.5.2实际使用的滚动轴承极限转速7-225
3.6滚动轴承摩擦力矩与温升的计算7-226
3.6.1轴承的摩擦力矩7-226
3.6.2轴承的温升7-228
3.7滚动轴承的预紧7-228
3.7.1定位预紧7-228
3.7.2定压预紧7-230
3.7.3径向预紧7-230
3.8滚动轴承选择计算举例7-231
4滚动轴承的公差与配合(摘自GB/T 307.1—2017、GB/T 307.4—2017、GB/T 275—2015)7-233
4.1滚动轴承的公差等级7-233
4.2滚动轴承的配合7-234
4.2.1选择轴承配合应考虑的因素7-235
4.2.2轴承与轴和轴承座的配合7-236
4.2.3配合表面及主端面的粗糙度和几何公差7-246
4.2.4轴承与实心轴配合过盈量的选择7-247
4.2.5轴承与空心轴配合过盈量的选择7-247
4.2.6安装轴承的轴与轴承座的圆角、挡肩等设计7-248
5滚动轴承的润滑7-249
5.1滚动轴承润滑的选用原则7-249
5.2滚动轴承油润滑7-250
5.2.1润滑油的选择原则7-250
5.2.2滚动轴承油润滑的方式7-253
5.3滚动轴承脂润滑7-254
5.3.1润滑脂的选择原则7-254
5.3.2滚动轴承润滑脂的填充量及补充周期7-256
5.4滚动轴承固体润滑的选择原则7-256
6滚动轴承的轴向紧固7-257
7滚动轴承的密封7-258
7.1滚动轴承的嵌入式密封7-258
7.2滚动轴承的外置密封7-260
8滚动轴承的游隙选用与调整7-262
9滚动轴承组合设计7-263
9.1轴承的配置7-263
9.2滚动轴承组合设计的典型结构7-264
10常用滚动轴承尺寸及性能参数7-266
10.1深沟球轴承7-266
10.2调心球轴承7-292
10.3角接触球轴承7-306
10.4圆柱滚子轴承7-324
10.5滚针轴承7-346
10.6调心滚子轴承7-362
10.7圆锥滚子轴承7-376
10.8推力球轴承7-398
10.9推力滚子轴承7-404
10.10带座外球面球轴承7-410
10.11滚动轴承座7-444
10.11.1二螺柱立式滚动轴承座7-444
10.11.2四螺柱立式滚动轴承座7-449
10.12紧定套(摘自GB/T 9160.1—2017)7-451
10.13退缸衬套(摘自GB/T 9160.1—2017)7-465
10.14定位环(摘自GB/T 7813—2018)7-478
11回转支承7-479
11.1型号编制方法(摘自JB/T 2300—2018)7-479
11.2基本参数7-479
11.2.1单排四点接触球式回转支承(01系列)7-479
11.2.2三排滚柱式回转支承(13系列)7-483
11.3选型计算(摘自JB/T 2300—2018)7-486
11.3.1单排四点接触球式回转支承(01系列)的计算7-486
11.3.2三排滚柱式回转支承(13系列)的计算7-487
11.3.301系列回转支承承载能力曲线图7-487
11.3.413系列回转支承承载能力曲线图7-492
第3章直线运动滚动功能部件7-496
1直线运动滚动功能部件主要类型及特点7-496
2直线运动系统的载荷计算7-497
3直线运动滚动功能部件载荷与寿命计算7-501
3.1静载能力计算7-501
3.2当量载荷计算7-502
3.3寿命计算7-502
4滚动直线导轨副7-503
4.1结构组成与类型7-503
4.2滚动直线导轨副安装连接尺寸7-504
4.2.1滚柱直线导轨副(摘自JB/T 12603.1—2016)7-504
4.2.2滚珠直线导轨副(摘自JB/T 14209.1—2021)7-506
4.2.3微型滚动直线导轨副7-510
4.2.4分离型滚动直线导轨副(摘自JB/T 12601—2016)7-511
4.3滚动直线导轨副的精度(摘自JB/T 14209.2—2021、JB/T 12603.2—2016)7-511
4.4预加载荷的选择7-513
4.5安装与压紧方式7-514
4.6滚动直线导轨副选择计算程序7-516
4.7选择计算实例7-516
5滚动直线导套副7-517
5.1结构与特点7-517
5.2套筒型直线球轴承(摘自GB/T 16940—2012)7-517
5.3滚动直线导套副系列产品7-519
5.3.1开放型滚动直线导套副系列产品7-519
5.3.2标准型及调整型滚动直线导套副系列产品7-520
5.4滚动直线导套副的精度7-521
5.5安装调整方法7-522
5.6选择计算实例7-523
6滚动花键副7-523
6.1结构和工作原理7-523
6.2滚动花键副编号规则及示例(摘自GB/T 40310.1—2021)7-524
6.3滚动花键副系列产品7-524
6.4滚动花键副的精度(摘自GB/T 40310.1—2021)7-528
6.5滚动花键轴与花键套间的扭转间隙7-530
6.6额定载荷计算7-530
6.7使用注意事项7-530
7滚柱导轨块7-531
7.1结构与特点7-531
7.2滚柱导轨块编号规则及示例(摘自JB/T 13823—2020)7-532
7.3滚柱导轨块系列产品(摘自JB/T 13823—2020)7-532
7.4精度等级(摘自JB/T 13823—2020)7-533
7.5寿命计算及静载能力计算7-533
7.6导轨块的安装形式和方法7-533
8滚动交叉导轨副7-535
8.1结构及特点7-535
8.2载荷及寿命计算7-536
8.2.1行程长度及滚子数量的计算7-536
8.2.2额定动、静载荷的计算7-536
8.3滚动交叉导轨副的额定寿命7-536
8.3.1额定寿命的计算7-536
8.3.2寿命时间的计算7-537
8.4编号规则及尺寸系列(摘自JB/T 12602—2016)7-537
8.4.1滚动交叉导轨副编号规则7-537
8.4.2滚动交叉导轨副尺寸系列7-537
8.5精度等级(摘自JB/T 12602—2016)7-538
8.6使用注意事项7-539
8.6.1配对安装面的精度7-539
8.6.2预载方法7-539
8.6.3运行温度7-540
参考文献7-541

第8篇 起重运输机械零部件
第1章起重机械零部件8-3
1机构工作级别及分级举例(摘自GB/T 3811—2008,GB/T 20863.1—2021)8-3
1.1机构的使用等级8-3
1.2机构的载荷状态级别8-3
1.3机构的工作级别8-3
1.4机构分级举例8-4
1.4.1流动式起重机机构分级举例8-4
1.4.2塔式起重机机构分级举例8-4
1.4.3臂架起重机机构分级举例8-5
1.4.4桥式和门式起重机机构分级举例8-5
1.5起重机新的分级方法8-7
1.5.1概述8-7
1.5.2起重机总工作循环次数8-7
1.5.3载荷状态8-7
1.5.4整机工作级别8-7
1.5.5平均线位移8-8
1.5.6平均角位移8-8
1.5.7起重机零部件和机构分级8-8
2对机构的通用要求(摘自GB/T 24809.1—2009)8-9
2.1设计准则8-9
2.2动力8-10
2.3联轴器8-10
2.4制动器8-10
2.5非工作状态的保持装置8-10
2.6液压和气动系统8-11
2.7齿轮传动8-11
2.8对钢丝绳和链条驱动机构的要求8-12
2.9转轴8-13
2.10对吊具的要求8-13
2.11制造与维护8-13
3钢丝绳及绳具8-14
3.1钢丝绳(摘自GB 8918—2006、GB/T 20118—2017)8-14
3.1.1分类8-14
3.1.2钢丝绳标记代号8-18
3.1.3钢丝绳直径的计算与选择(摘自GB/T 3811—2008)8-21
3.1.4重要用途钢丝绳结构及力学性能表(摘自GB 8918—2006)8-22
3.1.5通用钢丝绳结构及力学性能表(摘自GB/T 20118—2017)8-34
3.1.6重要用途钢丝绳主要用途推荐表(摘自GB/T 8918—2006)8-55
3.1.7密封钢丝绳(摘自YB/T 5295—2010)8-56
3.1.8不锈钢丝绳(摘自GB/T 9944—2015)8-59
3.2绳具8-64
3.2.1钢丝绳夹(摘自GB/T 5976—2006)8-64
3.2.2钢丝绳用楔形接头(摘自GB/T 5973—2006)8-66
3.2.3钢丝绳铝合金压制接头(摘自GB/T 6946—2008)8-67
3.2.4钢丝绳用普通套环(摘自GB/T 5974.1—2006)8-69
3.2.5钢丝绳用重型套环(摘自GB/T 5974.2—2006)8-70
3.2.6索具套环(摘自CB/T 33—1999)8-71
3.2.7一般起重用D形和弓形锻造卸扣(摘自GB/T 25854—2010)8-73
3.2.8索具螺旋扣(摘自CB/T 3818—2013)8-74
4卷筒与卷筒组8-80
4.1卷筒几何尺寸8-80
4.2卷筒强度计算8-81
4.3钢丝绳在卷筒上固定的计算8-82
4.4钢丝绳用压板(摘自GB/T 5975—2006)8-83
4.5起重机卷筒8-84
4.5.1卷筒尺寸和卷筒绳槽(摘自JB/T 9006—2013)8-84
4.5.2卷筒组装型式和典型结构型式示例(摘自JB/T 9006—2013)8-86
4.5.3卷筒技术要求(摘自JB/T 9006—2013)8-87
4.6卷筒组系列和主要零件尺寸8-89
5滑轮与滑轮组8-102
5.1滑轮设计计算8-102
5.1.1滑轮结构型式和主要尺寸8-102
5.1.2滑轮材料(摘自GB/T 27546—2011)8-103
5.1.3滑轮主要尺寸计算和强度验算8-103
5.1.4滑轮技术要求(摘自GB/T 27546—2011)8-106
5.2滑轮系列尺寸8-107
5.2.1铸造滑轮8-107
5.2.2焊接滑轮8-108
5.2.3双幅板压制滑轮8-109
5.2.4轧制滑轮8-109
5.3滑轮组设计计算8-112
5.3.1滑轮组型式8-112
5.3.2滑轮组倍率选定8-113
5.3.3滑轮组效率计算8-113
6起重链条和链轮8-114
6.1概述8-114
6.2起重链的选择8-114
6.3链条类型8-115
6.3.1起重用短环链(T级高精度葫芦链)(摘自GB/T 20947—2007)8-115
6.3.2起重用钢制短环链和中等精度吊链(4级不锈钢)(摘自GB/T 24814—2023)8-116
6.3.3起重用短环链和吊链(6级普通精度链)(摘自GB/T 24815—2009)8-117
6.3.4一般起重用钢制短环链和吊链(8级中等精度链条)(摘自GB/T 24816—2017)8-118
6.3.5板式链、连接环及槽轮(摘自GB/T 6074—2006)8-120
6.4焊接链的滑轮、卷筒与链轮8-125
6.4.1焊接链的滑轮8-125
6.4.2焊接链的卷筒8-125
6.4.3焊接链的链轮8-126
7吊钩和吊耳8-127
7.1起重吊钩(摘自GB/T 10051.1—2010)8-127
7.1.1力学性能8-127
7.1.2起重量8-127
7.1.3应力计算8-128
7.1.4材料8-130
7.1.5直柄单钩(摘自GB/T 10051.5—2010)8-131
7.1.6直柄双钩(摘自GB/T 10051.7—2010)8-134
7.2吊钩组及其零件计算8-135
7.2.1吊钩组零件计算方法8-135
7.2.2吊钩组系列尺寸8-136
7.3焊接吊耳(摘自GB/T 35981—2018)8-139
7.3.1A型吊耳8-139
7.3.2B型吊耳8-139
7.3.3C型吊耳8-140
8起重抓斗和吊具8-140
8.1起重抓斗(摘自JB/T 13481—2018)8-140
8.1.1起重抓斗的型式8-141
8.1.2起重抓斗的性能要求8-143
8.1.3起重抓斗的材料要求8-143
8.1.4起重抓斗的液压系统要求8-143
8.1.5起重抓斗的安全要求8-144
8.2起重吊具(摘自GB/T 41098—2021)8-144
8.2.1起重吊具的一般要求8-144
8.2.2各种吊具的具体要求8-144
8.3梁式吊具(摘自GB/T 26079—2010)8-146
8.3.1梁式吊具的类型8-146
8.3.2梁式吊具的性能要求8-148
8.3.3梁式吊具的计算载荷8-148
8.3.4梁体强度安全系数8-148
8.3.5梁体稳定性及疲劳验算8-148
8.4集装箱吊具(摘自GB/T 3220—2011)8-148
8.4.1集装箱吊具的型号和主要尺寸8-149
8.4.2集装箱吊具的基本要求8-149
8.4.3集装箱吊具的材料8-149
8.4.4集装箱吊具的结构件8-149
8.4.5集装箱吊具的转锁装置8-150
8.4.6集装箱吊具的导板装置8-150
8.4.7集装箱吊具的伸缩装置8-150
8.4.8集装箱吊具的液压系统8-150
8.4.9集装箱吊具的安全联锁8-150
9车轮及安全装置8-151
9.1车轮8-151
9.1.1车轮的校验计算(摘自GB/T 3811—2008)8-151
9.1.2车轮允许轮压8-152
9.1.3车轮组尺寸8-154
9.1.4起重机车轮型式与尺寸、踏面形状和尺寸与钢轨的匹配(摘自JB/T 6392—2008)8-156
9.1.5CD、MD电动葫芦用钢轮8-159
9.2缓冲器8-160
9.2.1起重机弹簧缓冲器(摘自JB/T 12987—2016)8-160
9.2.2起重机橡胶缓冲器(摘自JB/T 12988—2016)8-162
9.2.3起重机用液压缓冲器(摘自JB/T 7017—1993)8-164
9.2.4起重机用聚氨酯缓冲器(摘自JB/T 10833—2017)8-166
9.3棘轮逆止器8-169
9.3.1棘轮齿的强度计算8-169
9.3.2棘爪的强度计算8-170
9.3.3棘爪轴的强度计算8-170
9.3.4棘轮齿形与棘爪端的外形尺寸及画法8-170
第2章输送机零部件8-172
1带式输送机8-172
1.1滚筒8-172
1.1.1传动滚筒8-173
1.1.2电动滚筒(摘自JB/T 7330—2018)8-177
1.2托辊(摘自GB/T 10595—2017)8-182
1.2.1槽形托辊8-183
1.2.2平行托辊8-185
1.2.3调心托辊8-186
1.3逆止器(摘自JB/T 9015—2011)8-188
1.3.1型式、基本参数和尺寸8-188
1.3.2非接触式逆止器8-189
1.3.3接触式逆止器8-190
1.4清扫器8-190
1.4.1头部清扫器8-190
1.4.2空段清扫器8-191
1.5螺旋拉紧装置8-191
1.6输送带8-192
1.6.1钢丝绳芯输送带(摘自GB/T 9770—2013)8-192
1.6.2织物芯输送带8-193
1.6.3轻型输送带(摘自GB/T 23677—2017)8-194
2刮板输送机8-194
2.1刮板8-194
2.2链轮和链条(摘自GB/T 24503—2009、GB/T 12718—2009)8-196
2.3中部槽(摘自MT/T 105—2006、MT/T 183—1988)8-201
3埋刮板输送机(摘自GB/T 10596—2021、JB/T 9154—2008)8-202
3.1刮板8-202
3.2链条8-202
4斗式提升机(摘自JB/T 3926—2014)8-203
5平板式输送机8-208
5.1链板8-208
5.2台板(摘自JB/T 7014—2008)8-209
6链式输送机8-209
6.1长节距输送链(摘自GB/T 8350—2008)8-209
6.1.1链条8-209
6.1.2附件8-211
6.1.3链轮8-212
6.2输送用平顶链(摘自GB/T 4140—2003、JB/T 10867—2008)8-215
6.2.1链条8-215
6.2.2链轮8-217
6.3短节距精密滚子链(摘自GB/T 1243—2006)8-218
6.3.1链条8-218
6.3.2附件8-222
6.3.3链轮8-224
6.4双节距精密滚子链(摘自GB/T 5269—2008)8-227
6.4.1链条8-227
6.4.2附件8-230
6.4.3链轮8-232
6.4.4齿槽形状8-234
6.4.5径向跳动和轴向跳动8-234
6.4.6轮齿的节距精度、齿数与轴孔公差8-234
7螺旋输送机(摘自JB/T 7679—2019)8-235
8圆盘给料机(摘自JB/T 4255—2013、JB/T 7555—2008、JB/T 8114—2008)8-235
9臂式斗轮堆取料机(摘自JB/T 14695—2021)8-236
参考文献8-237

第9篇 操作件、冰五金及管件
第1章操作件9-3
1概述9-3
1.1操作件概述9-3
1.2操作件技术要求(摘自JB/T 7277—2014)9-3
1.2.1材料9-3
1.2.2表面质量9-3
1.2.3尺寸和形位公差9-3
1.3标注说明9-4
2手柄9-5
2.1手柄(摘自JB/T 7270.1—2014)9-5
2.2曲面手柄(摘自JB/T 7270.2—2014)9-6
2.3直手柄(摘自JB/T 7270.3—2014)9-7
2.4转动小手柄(摘自JB/T 7270.4—2014)9-7
2.5转动手柄(摘自JB/T 7270.5—2014)9-8
2.5.1手柄9-8
2.5.2手柄套(件1)9-9
2.5.3A型手柄杆(件2)9-9
2.5.4B型手柄杆(件5)9-10
2.5.5弹性套(件3)9-10
2.6曲面转动手柄(摘自JB/T 7270.6—2014)9-11
2.6.1手柄9-11
2.6.2手柄套(件1,6)9-11
2.7锥柱手柄(摘自JB/T 7270.7—2014)9-12
2.8球头手柄(摘自JB/T 7270.8—2014)9-13
3手柄球与手柄套9-14
3.1手柄球(摘自JB/T 7271.1—2014)9-14
3.2手柄套(摘自JB/T 7271.3—2014)9-14
3.3椭圆手柄套(摘自JB/T 7271.4—2014)9-15
3.4长手柄套(摘自JB/T 7271.5—2014)9-15
4手柄座9-16
4.1手柄座(摘自JB/T 7272.1—2014)9-16
4.2圆盘手柄座(摘自JB/T 7272.3—2014)9-17
4.3定位手柄座(摘自JB/T 7272.4—2014)9-18
5手轮9-19
5.1小波纹手轮(摘自JB/T 7273.1—2014)9-19
5.2小手轮(摘自JB/T 7273.2—2014)9-20
5.3手轮(摘自JB/T 7273.3—2014)9-21
5.4波纹手轮(摘自JB/T 7273.4—2014)9-22
6把手9-24
6.1把手(摘自JB/T 7274.1—2014)9-24
6.2压花把手(摘自JB/T 7274.2—2014)9-25
6.3十字把手(摘自JB/T 7274.3—2014)9-25
6.4星形把手(摘自JB/T 7274.4—2014)9-26
6.5定位把手(摘自JB/T 7274.5—2014)9-27
7嵌套(摘自JB/T 7275—2014)9-27
內容試閱
第七版前言
《机械设计手册》第一版于1969年出版发行,结束了我国机械设计领域此前没有大型工具书的历史,起到了推动新中国工业技术发展和为祖国经济建设服务的重要作用。经过50多年的发展,《机械设计手册》已修订六版,累计销售135万套。作为国家级重点科技图书,《机械设计手册》多次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其中,1978年获全国科技大会科技成果奖,1983年获化工部优秀科技图书奖,1995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1999年获全国化工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3年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2010年获中国机械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多次荣获全国优秀畅销书奖。
《机械设计手册》(以下简称《手册》)始终秉持权威实用、内容齐全、简明便查的编写特色。突出实用性,从机械设计人员的角度考虑,合理安排内容取舍和编排体系;强调准确性,数据、资料主要来自标准、规范和其他权威资料,设计方法、公式、参数选用经过长期实践检验,设计举例来自工程实践;反映先进性,增加了许多适合我国国情、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采用了最新的标准、规范,广泛收集了具有先进水平并实现标准化的新产品。
《手册》第六版出版发行至今已有9年的时间,在这期间,机械设计与制造技术不断发展,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和新产品不断涌现,标准、规范和资料不断更新,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与制造技术相融合也赋予机械工程全新内涵,给机械设计带来深远影响。在此背景之下,经过广泛调研、精心策划、精细编校,《手册》第七版将以崭新的面貌与全国广大读者见面。
《手册》第七版主要修订如下。
一、在适应行业新技术发展、提高产品创新设计能力方面
1.新增第22篇“机器人构型与结构设计”,帮助设计人员了解机器人领域的关键技术和设计方法,进一步扩展机械设计理论的应用范围。
2.新增第23篇“智能制造系统与装备”,推动机械设计人员适应我国智能制造标准体系下新的设计理念、设计场景和设计需求。
3.第3篇新增了“机械设计中的材料选用”一章,为机械设计人员提供先进的选材理念、思路及材料代用等方面的指导性方法和资料。
4.第12篇新增了摆线行星齿轮传动,谐波传动,面齿轮传动,对构齿轮传动,锥齿轮轮体、支承与装配质量检验,锥齿轮数字化设计与仿真等内容,以适应齿轮传动新技术发展。
5.第16篇新增了减速器传动比优化分配数学建模,减速器的系列化、模块化,双圆弧人字齿减速器,机器人用谐波传动减速器,新能源汽车变速器,风电、核电、轨道交通、工程机械的齿轮箱传动系统设计等内容。
6.第18篇新增了“工程振动控制技术应用实例”,通过23个实例介绍不同场景下振动控制的方法和效果。
7.第19篇新增了“机架现代设计方法”一章,以突出现代设计方法在机架有限元分析和机架结构优化设计中的应用。
8.将“液压传动”篇与“液压控制”篇合并成为新的第20篇“液压传动与控制”,完善了液压技术知识体系,新增了液压回路图的绘制规则,液压元件再制造,液压元件、系统及管路污染控制,液压元件和配管、软管总成、液压缸、液压管接头的试验方法等内容。
9.第21篇完善了气动技术知识体系,新增了配管、气动元件和配管试验、典型气动系统及应用等内容。
二、在新产品开发、新型零部件和新材料推广方面
1.各篇介绍了诸多适应技术发展和产业亟需的新型零部件,如永磁联轴器、风电联轴器、钢球限矩联轴器、液压安全联轴器等;活塞缸固定液压离合器、液压离合器-制动器、活塞缸气压离合器等;石墨滑动轴承、液体动压轴承、UCF型带座外球面球轴承、长弧面滚子轴承、滚柱交叉导轨副等;不锈弹簧钢丝、高应力液压件圆柱螺旋压缩弹簧等。
2.在采用新材料方面,充实了钛合金相关内容,新增了3D打印PLA生物降解材料、机动车玻璃安全技术规范、碳纳米管材料及特性等内容。
三、在贯彻新标准方面
各篇均全面更新了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技术标准和资料。
为适应数字化阅读需求,方便读者学习和查阅《手册》内容,本版修订同步推出了《机械设计手册》网络版,欢迎购买使用。
值此《机械设计手册》第七版出版之际,向参加各版编撰和审稿的单位和个人致以崇高的敬意!向一直以来陪伴《手册》成长的读者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由于编者水平和时间有限,加之《手册》内容体系庞大,修订中难免存在疏漏和不足,恳请广大读者继续给以批评指正。
编者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