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易学史(全三卷)
》
售價:NT$
908.0

《
黄帝内经精讲
》
售價:NT$
551.0

《
沉浸式元宇宙商业应用指南
》
售價:NT$
704.0

《
革命之风:殖民地大撤退与非洲的独立之路(1945—1975)
》
售價:NT$
352.0

《
温病类证论治
》
售價:NT$
1163.0

《
海上墨林:大师眼中的海派画家
》
售價:NT$
449.0

《
赌注:海难、叛变和谋杀的故事
》
售價:NT$
352.0

《
工业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集成与运维 杨铨 黄洁
》
售價:NT$
356.0
|
編輯推薦: |
本辑《建筑评论》以“城乡更新与建筑遗产保护”为锚点,将学术深度与实践智慧熔于一炉。通过中西案例对比、历史与现代的对话,揭示城乡发展中“共生共荣”的深层逻辑。既有对济南、青岛等城市的实地调研,又引入新加坡、美国的国际经验,兼具本土关怀与全球视野。从工业遗产活化到藏族民居改造,从空间记忆到韧性城市,内容横跨理论与实践,为建筑从业者、城市规划者及文化遗产保护爱好者提供了极具启发性的思考框架,是理解中国城乡发展与建筑遗产保护的重要参考读物。
|
內容簡介: |
本辑《建筑评论(16辑)》以“城乡更新与建筑遗产保护”为核心命题,立足全球视野与本土实践的双重维度,深度探讨新时代中国城乡空间演进中的协同发展路径。通过中西案例对比与跨学科研究,系统解析新旧城区功能融合、城乡资源统筹的创新模式,尤其注重挖掘人与城市、自然、社会之间的多维共生关系。本辑以严谨的学术框架与人文关怀并重的笔触,呈现建筑遗产在当代城市发展中的活化价值,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指导性,为城乡可持续发展提供具有前瞻性的思考范式。
|
關於作者: |
《建筑评论》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马国馨领衔主编,汇聚建筑学、设计学、文化遗产保护及城市规划领域的权威学者与专家。自2012年创刊以来,已成功出版15辑,刊物始终以独特的学术视角和跨学科视野,搭建起建筑领域的高端交流平台,其内容涵盖理论研究、实践案例与社会文化观察,被誉为行业内极具影响力的学术集刊。本辑作者团队延续专业性与前瞻性,通过多元视角剖析城乡更新与遗产保护的核心议题,推动建筑学科的创新发展。
|
目錄:
|
主编的话
主编的话
金 磊
来论
探索建筑意——纪念梁思成、林徽因两位先生提出“建筑意”九十一周年
陈谋莘
流动视野下的城乡更新——设计院的角色
丁光辉、薛求理
从共生理念看新旧城区协调发展
陈雳、黄文哲
诸多建筑评论形式下的城市更新议题
韩林飞
从增量开发到存量开发——开发区成为城市工业用地更新的主战场
石峰、王宁
厂城共生——工业遗产活化的历史、现实和未来
孙淼
基于清代地图解读巴蜀盐业聚落空间演变的研究
赵逵、方婉婷
基于边界空间视角的郏县老城空间记忆与传承设计探研
郑东军、李广伟
“不确定”中的“韧性”面对
陈竹
回归建筑师的职业
邱慧康
人性·天性·韧性——从区域、市城到街区的空间营造法式
周劲
关注遗产现代化的三个话题
金磊
城记
济南的记忆
姜波
青岛与慕尼黑历史城区发展的比较与思考
刘崇
展评
双城·三展小记
金维忻
域外
激励导向下的美国铁路遗产保护与再生
胡映东、闫鹏
实践
老旧小区改造中,一种“对老年人友好”的加装电梯方式
吴正旺
嘉绒藏族传统民居挑厕形制及其适应性改造——以丹巴县中路乡呷仁依村为例
曾渊、郭龙
茶座
一个建筑师的《设计实录》
《建筑评论》编辑部
“韧性生存与建筑创作”学术论坛
《建筑评论》编辑部
建筑依然清新——场非凡的共享现场体验
《建筑评论》编辑部
|
內容試閱:
|
厂城共生 ——工业遗产活化的历史、现实和未来
孙森(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城市更新时代,工业遗产活化的使命在于实现厂城共生,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这一过程中的系统性和包容性特征值得探究。本文通过梳理厂城共生的历史脉络,讨论了产业、人口和空间的历时性演变。基于工业遗产的价值实现视角,厘清厂城共生的意义和模式。展望数字时代工业遗产的“双空间活化”模式,提出创新发展的潜在方向。
1.厂城共生:工业遗产活化的时代使命
工业遗产,是人类社会中承载工业文化价值的物质和非物质对象的统称,反映了当代城市从工业阶段向后工业阶段转型过程中的历史变迁和文明积淀。《下塔吉尔宪章》指出,工业遗产是工业文明的遗存,包括建筑,机械,车间,工厂,选矿和冶炼的矿场、矿区,货栈仓库,能源生产、输送和利用的场所,运输及基础设施,以及与工业相关的社会活动场所等。因此,工业遗产的本质并非孤立的建筑,而是系统性的场所。在城市更新时代,系统性视角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知、保护、利用和管理城市中的工业遗产。
城市更新是用一种综合的、整体的观念和行为来解决各类城市问题,对在经济、社会、物质环境等各方面处于变化中的城市地区做出长远且持续的改善和提高。因此,工业遗产活化不仅是为了保护和利用遗产本体,更是为了应对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包容性问题,包括改善经济结构、建立地方认同和优化物质空间环境等目标,并为工业遗产自身的保护提供动能。这一包容性视角,反映了后工业时代工厂和城市之间所形成的一种紧密互利的关系,通过互相释放正外部效应实现彼此的系统性转型和包容性增长,即实现厂城共生。因此,从系统性和包容性视角出发,讨论厂城共生的历史、现实和未来,具有重要意义。
2.厂城共生的历史:产业、人口和空间的历时性演变
技术革新推动了产业转型,进而引发了人口流动和空间变迁,造就了不同时代的厂城共生(见下图)。18世纪中期的英格兰是厂城共生的全球起点。蒸汽动力织机让燃煤代替水能,使得棉纺织业不再依赖农村地区的河流,转而向城市集聚,从而打破手工作坊和城市二元对立的空间格局,在19世纪初的大西洋两岸催生出诺丁汉、洛厄尔等工业城镇,吹响了厂城共生的时代号角。
数千万农民涌入城市,成为工人,聚集在生存条件恶劣的工坊周边,这直接导致了19世纪上半叶的疾病大流行和社会大革命,迫使统治阶级允许城市向郊区扩张。新出现的法朗吉等工业乌托邦,将生活设施建设在工厂周边,形成功能齐备的城市单元。19世纪下半叶,电力的发明加快了通勤火车和电车的普及,加速了人口流动,使得在大城市边缘开拓大型装备制造中心成为可能,如芝加哥的普尔曼镇。这一模式在20世纪初发 展成为工业卫星城,基于产业链的汽车和电气等产业空间集聚趋势更加明 显,如柏林的西门子城。工业的规模化、集聚化和郊区化,以及功能分区规划的实施,最终导致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厂城分离。
图 西方厂城关系的历史演进脉络
厂城分离终归是短暂的,新的危机,催生新的共生。随着全球产业链从大西洋沿岸转移至遥远的东亚,西方城市中心区呈现出产业、功能和人口的空心化,出现了大批闲置的“城中厂”,这成为20世纪70年代回归城市运动的重要空间载体,工业遗产的价值也逐渐得到认可。最初将其作为不动产开发的一种类型,20世纪90年代以后逐渐发展出工业旅游和文创产业等新模式,如德国鲁尔区和纽约苏荷区,工业遗产价值实现的路径得到极大的丰富,厂城共生也被赋予可持续发展的新内涵,吸引创意阶层、发展创意产业、打造创意城市,并承载了社会正义和地方认同等包容性发展目标。
我国的厂城关系因地而异。以工业起步较早的长三角地区为例,由于水网丰沛,人力富足,苏杭等地在明朝中后期即出现手工作坊,混杂于民居中,是为厂城共生的雏形。鸦片战争后,上海发展成为近代中国工业中心,带动了南通、无锡和苏州等地棉纺缫丝产业的蓬勃发展,厂房同民房在空间上多呈犬牙交错分布。这种无序发展一直持续到民国初期,民族工业大繁荣催生了新的厂城关系。由于全面引入西方规划和建造技术,以及人口流动加速,一批更新、更大、更复杂的滨水工业聚落形成了,如上海杨浦滨江、常州戚墅堰等地的工业聚落,这些工业聚落生产生活分离,体现了功能分区理念。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30年,我国呈现出快速工业化、城市工业化、工业国有化和重工业化四大趋势。在长三角地区,一是在郊区新建了工业卫星城,发展大型装备制造业,如杭州拱墅区和上海彭浦镇;二是于城内重组既有工业,延续传统轻纺生产优势,如苏州闾门和嘉兴用里街。在“单位制度”引导下,生产、生活和办公等功能高度集聚。直至20世纪90年代,随着“退城入园”政策的落地,长三角地区短暂出现了厂城分离,但旋即在“退二进三”中进入厂城共生的新阶段。而在我国东北和中西部地区,厂城共生仍多以工业生产为纽带。因此,厂城共生的动因是产业,推力是人口,呈现形式是空间。理解上述逻辑,对认知厂城共生的活化现状,展望活化未来,以及厘清工业遗产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具有重要意义。
3.厂城共生的现实:意义和模式 (1)厂城共生的意义,取决于工业遗产的价值实现目标
工业遗产的经济、社会、历史和技术等价值的实现,最终是为了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这不仅需要促进社会包容性,保持地方特色,还需致力于避免资源浪费和遗产不可逆破坏,具体包括以下4个方面:
①资源的循环利用。工业遗产建筑、场地和基础设施的循环利用,能有效减少资源浪费。我国工业遗产形成的高峰期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这些遗产目前尚未进入其生命周期的晚期。通过循环利用,不仅可以减少能源消耗、建筑垃圾和碳排放,为碳达峰碳中和的国家战略做出贡献,亦能利用工业建筑空间的适用性,在办公、会展、商业和居住等城市功能之间实现快速转换。
②锚定地方性要素。工业遗产是周边居民的共同利益所在和身份认同载体,是基于历史经验、生活方式和文化信仰等内涵构建起来的地方精神内核。活化工业遗产,不仅可以重新唤起社区记忆,形成地方归属感和认同感,还能够通过促进经济和就业的增长,激发居民的自豪感和场所依恋性。因此,保护工业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发掘工业遗产的文化性和特殊性,能够有效锚定社会网络和工业文化精神等地方性要素。
③缝合城市断裂带。产业结构转型引发了区域空间结构的碎片化。这一现象在我国尤为突出,高耸的围墙和破败的环境,将工业遗产同城市分隔开。因此,用文脉主义的方式去织补厂城空间系统,包括开放厂城边界,对接厂城路网,塑造特色公共空间,实现城市的多样性、混合性、历史性和步行友好性,推动厂城之间的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的进一步缝合。
④激活城市发展动能。活化工业遗产,最终在于激发新的生命力,使之呈现出持续、渐进的发展特征,比如形成发展范式、营造公共环境、强化投资信心、提升街道活力等。由于兼具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工业遗产的活化能够加快文化资本向经济资本的转换,从而对不动产价值和服务业税收形成文化加持,并进一步提升消费能级和旅游收入等。
(2)厂城共生模式,依托工业遗产的价值实现路径
我国东部地区面临工业迁出和服务业导入的需求,而中西部地区亟待引入高新技术以升级本地工业,抑或发展旅游业或特色农业。工业遗产的价值正在于催化上述转型效率。由此可以总结出3种共生模式:
①文创产业模式。工业遗产高大通透的空间和相对低廉的租金,可以成为艺术、设计和媒体等文化创意产业的载体,从工业美学中获取灵感,吸引创意产业入驻。文创产业模式适用于经济发达的后工业地区,能够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动能,形成新的文化生产和消费模式,创造新的就业,塑造新的城市文化品牌。相关案例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末由登琨艳改造的上海杜月笙仓库,以及稍晚出现的北京798、无锡北仓门等创意园区。
②工业旅游模式。工业遗产的宏大空间和斑驳外墙,高耸的烟囱和水塔,以及底蕴深厚的人文故事和技术创新,能够引发市民的好奇心。通过博物馆、遗址公园或教育基地等形式,吸引游客前往。工业旅游模式适用范围广泛,是提升城市活力、加快产业转型的重要方式,如中山岐江公园、上海玻璃博物馆、青海中国原子城等。工业旅游不仅能同红色旅游、人文旅游和国防军事旅游相结合,也有助于同步发展商业娱乐等关联业态。
③不动产开发模式。工业遗产优越的区位和偏低的土地使用成本,赋予其不动产洼地的经济价值,可以开发为精品店、餐饮或Loft住宅,为市民提供“艺术化的生活方式”。不动产开发模式在大中城市较为常见,可以优化城市的功能空间格局。一种是植入商办功能,但不改变建筑结构形态,如常州“国光1937”;另一种是局部保留、局部拆除并新建 用于居住或商办,如无锡“运河外滩”。亦有被改造成长租公寓的工业遗产,成为新移民和年轻社群的聚居地,这在上海和深圳中心城区较为常见。
此外,引入高新技术升级既有工业,同地方特色农业或手工业相结合、 数字赋能文旅产业融合等新的工业遗产价值实现路径,在我国业已出现, 未来将催生出新的厂城共生模式。
4.厂城共生的未来:数字时代的“双空间活化”
我国正快速迈入数字时代,数字经济将为工业遗产活化提供新的方向。基于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的互动,工业遗产的价值实现将突破时空约束,在认知、保护、利用和管理等多个维度实现创新,进而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系统性和包容性,推动数字时代的厂城共生。
具体而言,工业遗产的数字化转型将形成现实和虚拟两个孪生形态,以及线上和线下两条活化渠道。通过虚拟空间对现实空间的映射,我们可以建立线上平台,植入数字文创和在线旅游等内容,吸引线上流量,实现虚拟遗产的活化,拓展工业文化影响力的深度和广度;这种文化影响力进而吸引更多线下流量,创新现实遗产的活化形式,即现实和虚拟互动的“双空间活化”模式。从系统性和包容性视角出发,这可能为厂城共生带来3个潜在的发展方向:
①催生新的经济形式。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和交互技术等,打造基于 工业遗产的数字博物馆、沉浸式地图以及历史场景的数字化再现等,从而推动工业文旅产业融合。同时,借助社交媒体和在线创作平台,构建文化品牌,开发文创产品,加快工业遗产作为文化资本的经济转化,通过新的产业实现经济和就业规模的增长,促进经济层面的厂城共生。
②加强地方身份认同。对工业遗产的建筑、设备及相关的图片、文字、影像和音频等各类历史信息加以数字转化,搭建工业遗产知识库。在此过程中,引入市民参与建设、管理和使用,一方面可以丰富工业文化内涵,另一方面能够为社区传承工业文化记忆,创新工业文化形式,加深工业文化认知,建立依托工业遗产价值的社会文化网络,促进社会层面的厂城共生。
③提高空间利用效率。经济增长和身份认同的增强,不仅有利于进一步普及工业博物馆、工业遗址公园和文创办公等传统空间利用方式,也催生出研习基地、都市农场、旅游综合体等新利用方式,以及数字博物馆、元宇宙等新利用形式(见下图)。通过让市民在线参与决策的方式,在空间利用的可能性方面也可以获取更多思路。此外,将经济、人流、交通、天气等方面的大数据同工业遗产对接,亦有助于实现遗产空间的智慧化管理,从而促进空间层面的厂城共生。厂城共生,在可预见的未来将依然是城市更新中的重要议题。通过工业遗产活化促进厂城共生,以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在经济增长、社会认同和空间高效利用层面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实现历史积淀的价值。在数字中国,我们有理由期待,依托工业遗产活化形成更多元、更系统、更包容的厂城共生模式。
图12纽卡斯尔大学团队设计的工业遗产元宇宙场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