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蓝色机器:感受海洋引擎的深沉脉动
》
售價:NT$
449.0

《
用科学了解面包的“为什么” (全彩图解版)
》
售價:NT$
449.0

《
美元霸权的兴衰:它将如何影响全球经济、金融市场和我们的财富(梳理美元发展历程,剖析崛起与衰退的根源)
》
售價:NT$
296.0

《
纸上博物馆·文明的崩溃:庞贝+玛雅+美索不达米亚(法国伽利玛原版引进,450+资料图片,16开全彩印刷)
》
售價:NT$
1295.0

《
郭实猎与“开放中国”——19世纪上半叶的中西碰撞(精)
》
售價:NT$
347.0

《
毕淑敏温暖四部曲 毕淑敏30年散文精华 暖心疗愈 插图典藏(套装4册)
》
售價:NT$
1220.0

《
海外中国研究·中国古代的身份制:良与贱
》
售價:NT$
398.0

《
国色(《寻色中国》首席色彩顾问郭浩重磅力作,中国传统色丰碑之作《国色》,探寻中国人的色彩世界!)
》
售價:NT$
1010.0
|
編輯推薦: |
1.作者深耕阅读领域,长期在《中国教育报》开辟读书周刊栏目推动社会阅读,为领域专家,长期关注、推动校园阅读和全民阅读。
2.内容活泼,案例丰富,贴合时代,可读性强。
3.视角独特,富有启示意义。作者长期工作在教育观察一线,对阅读观察深刻,具有一般作者缺乏的独特视角。
|
內容簡介: |
本书收录了作者近20年来对全民阅读尤其是校园阅读持续观察和深度思考的文章38篇,其中大多数在国家级报刊发表过,反映了作者对全民阅读和校园阅读的深刻见解,对当下和未来的全民阅读、校园阅读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和鲜明的指导价值。
全书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一阅读之要机、阅读推广之精微、经典阅读之痛点、教师阅读之鉴语,阐述了阅读的根本即阅读的主体、阅读推广的有效途径和方式、经典阅读的痛点以及教师在阅读中的作用等重要问题。
|
關於作者: |
张圣华,《中国教育报》常务副总编辑,创办《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曾任《中国教育报》文化中心主任。曾兼任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副秘书长、未来教育学会秘书长。曾组织全国城市教师阅读状况大型调查,主持“重读陶行知”活动。《我们是否抛弃了陶行知?》《把童年储藏起来》《让九亿农民捧起书本》《大宋的话语权》等文章曾引起较大反响。出版著作《触摸教育》,主编《陶行知名篇精选》、“大师背影书系”、“教育寻根丛书”等。
|
目錄:
|
序一 成尚荣:活泼泼阅读主体的咏唱
序二 李镇西:对阅读的正本清源
第一辑 阅读之要机
第二辑 阅读推广之精微
第三辑 经典阅读之痛点
第四辑 教师阅读之鉴语
附录 让九亿农民捧起书本
后记
|
內容試閱:
|
对阅读的正本清源
李镇西
在提倡全民阅读的今天,许多学校都致力于打造“书香校园”,与此相类似的,还有“书香家庭”“书香社区”等等。越来越的人开始重视阅读了,这无论如何是一个好现象。
但是,经常参加一些学校读书活动的我,对不少做法总感到有些不对劲。
比如:一堂阅读分享会,弄成小品表演或歌舞演出;让所有学生或老师读同样的书,并且以每天“打卡”的方式督促检查;把所读的书设计成知识竞赛,让参与者抢答;要求阅读者以思维导图的方式展示阅读收获,彼此交流……
为了鼓励师生阅读,学校想方设法地组织一些有关阅读的活动,无可厚非。问题是,阅读应该是一个心灵震撼、思想启发、情感飞扬的精神体验,而这本应是外表宁静而内心激荡的过程,绝不应该是肤浅的热闹,同时,每一个读者的体验绝不可能是一样的,怎么可能整齐划一地被“检阅”?将阅读成果以“知识考试”的方式来“验收”尤其糟糕,本来是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的阅读活动,最后还是走进了应试教育的胡同。
种种“娱乐化”“知识化”“肢解化”“一刀切”的阅读现象说明,尽管对于阅读的重要性,我们似乎已经达成“共识”,但究竟应该怎么读,却还存在许多似是而非的想法和做法。张圣华先生这本《阅读的立场和策略》,正是关于“阅读”的正本清源之作。
张圣华现任《中国教育报》常务副总编,博览群书、学识渊博的他曾任《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主编。在读本书的过程中,我赞叹圣华独具慧眼,善于从一些司空见惯的“阅读”中发现问题,并表达出他的真知灼见。
比如,许多学校都倡导学生读经典名著,但很少有人思考过——所有经典都适合孩子读吗?张圣华直言不讳地说:“对孩子来说,某些经典可能有毒。四大名著哪一本书适合未成年人读?《西游记》是勉强能给孩子看的一本书,其实它内容背后有一个非常复杂、严谨的宗教体系,孩子们是很难读懂的。好在里面有很多故事,可以改造一下给孩子读。《红楼梦》不适合小孩读,甚至也不适合青春期的人读。我17岁读《红楼梦》,读完了一星期不高兴,特别伤感,走不出来,有比较深的消极影响。再说《水浒传》,少不读水浒,也不适合小孩子。里面的暴力美学很容易感染小孩子去试试。《三国演义》呢?里面有勇的化身、义的化身、智的化身、德的化身,不是挺好吗?但孩子们会看到,里面太多的阴谋,复杂的关系,其中也不乏阴暗。开头结尾,表达的情绪其实也是非常消极。”(《关于阅读推广的糊涂账》)
他这样说并不是否认四大名著的经典性,而是想提醒人们,倡导读书没错,但具体的人该读什么书当因人而异。用我这个四川人的比喻来说就是,火锅好吃,但如果谁要给婴儿吃火锅,那他就是存心害人。
针对某些仅仅是为了“嘚瑟”而读书的“读书人”,圣华借用宋代程颢的话提醒大家要警惕阅读的“玩物丧志”。他说:“游离于道外的读书,就是显摆一下记忆力好、博学,这就是玩物丧志。……人一辈子读过很多书,也悄悄化解了自己内心的诸多纠缠、矛盾、疙瘩,达到仁和畅达的状态。每个人都要安顿好自己的心灵,读书,与智者对话,这本身是个求道的过程。”(《阅读升级的几个关口》)
为读书而读书,为考试而读书,为炫耀“博学”而读书……就叫“玩物丧志”。读书,应该是心灵相关,与生活相联,与人生相接,与天地相融。
现今的语文老师,高楼深院中对经典的膜拜及相应的学术训练,培养了他们唯经典主义,养成了他们精英主义的自恋并与大众文化的阅读趣味拉远了距离。
学者们说,经典是必须读的,这是继承文化传统的必由之路。但学生们偏偏对读经典头疼。
另一方面,在课余,“地下阅读”在顽强地进行。武侠、言情、卡通漫画、以及风头正健的韩寒、郭敬明们的作品。
究竟什么应当成为孩子的“成长书单”? 这似乎是一个悖论:经典,学子们不读;学子们愿读的,老师、家长都排斥。
“礼失求之于野”,这道题的唯一解法是到阅读现场做调查研究,分析阅读真相。
宽容是一味高效药。在许多学校采访,常听到学生们这样抱怨:
“我愿读《三个火枪手》《水浒传》《三国演义》《射雕英雄传》等,对老师推荐的其余名著不想读,太费劲。”
“实在是没有时间,只好看短的。”
学者专家推出的“必选书目”确以经典为主。他们认为,读经典就是在与大师们对话。
按说,经典本身是有魅力的,只要学子们去读了,就可能会被吸引。但恰恰是门槛太高,缺少引导,只推给学子们一个令人头疼的经典书目和一些抽象的意义,这是吓跑他们的原因之一。有例为证,学子们并不是排斥所有的经典,《三个火枪手》《水浒传》《三国演义》等也是经典,这些经典很自然地就引起了共鸣。
可怕的是名著正以某种方式被异化,以致于学子们一听名著就怵。一位老师曾这样反思过:现今的语文老师,大都接受过正统的学院式教育,高楼深院中对经典的膜拜及相应的学术训练,培养了他们唯经典主义,养成了他们精英主义的自恋并与大众文化的阅读趣味拉远了距离。
这位老师的反思至少可以让我们思考这样一些问题:经典就是标准吗?经典的都是非大众的吗?
其实,我们无须站在老师、家长或别的什么人的立场上,只需站在学生的立场,把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生命,把学习时代作为一个重要的生活阶段,在这样的前提下再谈读书;如果我们能够宽容些,不给学子们读名著设置那么多标准。这样,也许才是课外阅读的本来面目,至少可使学生们不憎恶名著,反而亲近了某些名著,说不定从中找到感觉而跨过门槛进入名著的院落。
我们需要一个“标准”的“成长书单”吗?
假如有现成的“标准书单”,事情不就很简单了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