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5年04月出版新書

2025年03月出版新書

2025年02月出版新書

2025年0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2月出版新書

2024年1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黄土村养老调查(深入黄土村个案,揭示三代农民的生活图景;纵观新农村大势,探寻养老难题的破局之路)

書城自編碼: 4099514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社會科學社會學
作者: 李梓赫 张云华 著
國際書號(ISBN): 9787547621073
出版社: 上海远东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5-05-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194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印度古因明研究
《 印度古因明研究 》

售價:NT$ 602.0
帝国痼疾:殖民主义、奴隶制和战争如何改变医学
《 帝国痼疾:殖民主义、奴隶制和战争如何改变医学 》

售價:NT$ 367.0
理智与疯狂
《 理智与疯狂 》

售價:NT$ 347.0
数字文化:公共空间、平台与算法
《 数字文化:公共空间、平台与算法 》

售價:NT$ 505.0
明代一条鞭法(精)--梁方仲著作集
《 明代一条鞭法(精)--梁方仲著作集 》

售價:NT$ 398.0
自我与本我:弗洛伊德经典心理学著作(精装典藏版)
《 自我与本我:弗洛伊德经典心理学著作(精装典藏版) 》

售價:NT$ 347.0
消费是什么 : 关于消费主义的社会学研究(一本书告诉你为什么买买买之后也有巨大空虚感)
《 消费是什么 : 关于消费主义的社会学研究(一本书告诉你为什么买买买之后也有巨大空虚感) 》

售價:NT$ 301.0
人类简史系列(白金纪念版)(套装共4册)
《 人类简史系列(白金纪念版)(套装共4册) 》

售價:NT$ 1612.0

編輯推薦:
·扎根黄土高原,四年深入调研,记录我国农村真实画卷
·从生产、生活、居住到养老就医,全景展现农民生活百态
·关注农民养老困境,为完善保障制度提供参考
內容簡介: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何处养老?谁来养老?怎样养老?这些都成为家庭和社会无可回避的话题。本书作者以理论联系实际,耗时四年,深入调研吕梁山区乡村养老现状。选取黄土村这一典型,聚焦农民养老涉及的方方面面,对老农生产、饮食、经济、村庄环境、家庭养老、易地生活、看病、葬礼等进行全方位的呈现。并以黄土村小宇一家三代人的生活为中心,进一步剖析“乡村养老”这一千家万户面临的问题,同时描绘了一幅幅农民生产生活的生动画卷。为谋划完善“一老一小”的社会保障制度,系统性缓解少子化、老龄化问题提供参考。
關於作者:
李梓赫,博士,就职于山西省农业农村厅。先后在中国农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学习,主要研究领域为农村养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等。多次参与中央农办 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专家咨询委员会软科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课题。撰写的多篇内参研究报告被国务院办公厅、民政部等部门采纳。
张云华,博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副部长、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农村土地制度、农业经营体制、粮食安全、乡村人口等。刊发各类调研报告百余篇,对外发表文章80多篇,专著《读懂中国农业》获评2015年度“中国好书”并被列入对外宣传推广书单。近年获得孙冶方经济科学奖,中国发展研究特等奖、一等奖等多项奖励。
目錄
目录
卷首语 山下孤烟远村,黄土高原老农
第一章农民老了001
一、 我国乡村人口变局003
二、 黄土高原的空心村005
三、 黄土村的老龄化008
四、 以人定策,因人施策012
第二章劳作一生021
一、 岁月行歌023
二、 世代耕作029
三、 畜禽养殖034
第三章以食为天039
一、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041
二、 老年食堂暖人心048
三、 老有所食053
第四章量入为出057
一、 收支各异059
二、 入难敷出063
三、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有大用066
第五章安土重迁073
一、 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075
二、 农村养老服务“急事”待解077
三、 农村社会活动特色085
第六章子孙进城091
一、 为了生计生活093
二、 培训助力104
三、 向着教育出发107
第七章易地生活115
一、 适应城市环境117
二、 适应易地安置点环境122
三、 适应养老机构生活129
第八章家庭养老135
一、 老农家庭责任延长137
二、 子女赡养144
三、 家庭内部资源流动151
第九章叶落归根159
一、 老农多病161
二、 看病和医保支撑164
三、 病重逝世172
后记178
內容試閱
卷首语: 山下孤烟远村,黄土高原老农
“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黄土高原苍茫辽阔、胸襟宽广,世代生长于斯的农民陋室瓢饮、躬耕田野、踯躅前行。我们在黄土高原吕梁山上土生土长,受农民父母养育,食黄土地滋养的五谷杂粮,生活成长三十、四十余年,黄土融入血脉,是名副其实的黄土后辈。我们敬恭桑梓,尊师重长,对黄土老农的体察感悟贯穿生命历程。
2024年初,我们两位聊天探讨时,我(张云华)鼓励李博士在其博士论文基础上,改造出版一本著作。李博士的书稿最初是关于农民养老的,我认为其面较窄,建议拓展内容,扩展到农民生产生活的多个角度。同时,我也参与其中,共同创作,并且在与上海远东出版社曹建社长的沟通中,将书名定为《黄土老农》,后又斟酌为《黄土村养老调查》,意在记录黄土高原典型山村一些老农的点滴生产生活,记录新时代下我们这些黄土后辈的观察思考。
本书基于笔者们丰富的调研实践著成,历时4年有余。我们两个作者都从事“三农”调查研究工作,专题调研、返乡探亲、乡友闲聊等都是我们了解黄土高原农业、农村、农民的渠道。为识村庄真面目,随风潜入此山中。2020年起,笔者李梓赫博士借着在吕梁山黄土村驻村的契机,走村入户,深度访谈了黄土村老农及其子女,边调研、边思考、边写作。笔者张云华研究员亦于2020年、2021年,分两次在吕梁山区农村开展了深入调研。近年来,我们还探访了黄土高原的许多村庄,得以在了解全局的情况下,解剖了黄土村这一“麻雀”。需要说明的是,黄土村是代名,并非真实村名,李博士原先用的是“厚土村”,我认为以“黄土村”作为黄土高原上成千上万村庄的代名更为贴切。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农民仰仗黄土地供给生存资源,而黄土高坡亦受人类活动影响。杜润生先生说到调查研究时称“我没有主义,有主义也是经验主义”。我们切身领略村庄的晨光晚霞、烈日寒冬、泥土微风;体察村民的起居日常、人情世故、文化传承,如此,方能有所感悟。在整个进程中,我们以脚为笔,以心为意,自老农生产、饮食、经济、村庄环境、家庭养老、易地生活、看病、葬礼等方面展开调查。并以黄土村小宇一家三代人为主角,以故事的形式描写细节,力图活泼,最终描绘了一幅幅老农生产生活的生动画卷。
老农生活艰苦。他们主要从事种植养殖,也有人外出务工,意志坚韧,耕耘数十载,几与自然融为一体。夏日烈烈、冬日寒寒,务农风险大、收益低,老农经济窘迫,好在有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支持,若逢生病等困境,城乡居民医保制度保障,子代养生送死,共渡难关。如今,绝大多数年轻人居住在城市,农村老年食堂对留守老农助力颇多。
“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老农世代居住,亲友皆在村中,根在此处,不愿离开。好在村内公共基础设施完善,水、电、网、卫生室等一应俱全,生活安然。村里社会娱乐活动“少得可怜”,不过老农也能玩玩手机、打打麻将、聊聊闲天,就是少了些含饴弄孙的亲情交流,落日余晖,平添些许落寞。“忆往昔峥嵘岁月稠”,那时吃不饱、穿不暖,全力为生存,忙碌为后代,“喘口气的时间都没有”,每念及此,老农的嘴角总会泛起一丝微笑,那是释怀,也有留恋。
一方水土有时也留不住、养不了一方人。部分老农远离故土,随着子女奔走;有些村子环境恶劣,不宜人居,在政府的支持下,老农搬迁到易地安置点。随着老农的流动方向,我们对易地安置点、城镇进行了调研。外出老农的生活条件大为改善,有些老农“水土不服”,难以适应城市环境,习惯了土地的树,在钢筋混凝土里开不出花来。农民老牛舐犊,倾囊帮衬子代。子女生育后,他们进城照看孙辈,在家务上减轻子女负担,茹苦含辛,无所不至。“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家庭凝结资源,立足城市,老农一把干柴,也要燃出火焰来,为子孙后代照明前路。
我们脚踩泥土,手捧农家的饭碗,尽量记录下老农家庭的这一切。祖辈对后代发自内心地支持与爱护。他们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是筚路蓝缕的“苦行者”,也是舍己为人的“圣人”。亲情孝道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我们拥抱这些文化自信,被温暖良善包围,同时也愈发忧心老农的处境,他们物欲不高,能力渐失,需要家庭和国家保障生活。父辈在城市中摸爬滚打、上下求索。他们有些扎根城市,有些依然要回归乡村。他们普遍吃苦耐劳,肩扛在城儿女、在乡父母,是城镇化建设的“中流砥柱”。随着年龄增长,他们的养老问题不断显现,并逐渐成为当下最重要的议题之一。中青年这一代深受长辈荫庇。他们接受良好教育,享受城市便利,远离了风吹日晒、胼手胝足。然而,他们的生存、生活压力巨大,“不婚不育”等思潮涌来,当务之急是谋划完善“一老一小”的社保制度,系统性缓解少子化、老龄化问题。
我们两个作者,愈长大,愈亲近大地,乐意从我们有限的视角出发,书写黄土地,书写老农。过程中,感谢县乡村的干部们为我们入村提供了方便,他们为我们提供了农村人口状况、脱贫户情况、农业现状等林林总总的资料。“吃水不忘挖井人”,特别感谢黄土村、我们老家山村、我们调研的黄土高原那些村的父老乡亲,古道热肠,情深谊厚,给我们最多的帮助和支持。他们奔劳的经历是我们书写的素材,但记录若不够深入生动,则是我们的能力所不及。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在整个过程中,此书记录的不仅仅是“他们”,也是“我们”。时代滚滚,我们置身其间,未曾独离。叔本华说:“老年时最大的安慰莫过于意识到,已把全部青春的力量献给了永不衰老的事业。”老农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一起成长,他们在人生大部分历程中,求的不过是“吃饱就好”。如今国泰民安、海晏河清,我们这些后辈打心眼里想让他们生活得更好。希望这本小书能帮助读者更多了解农民和他们伫立的土地。我国“三农”问题中仍有不少需要调查、研究、解决的事情,我们一直奔波在旷野上。愿此书,既是过往,亦为序章。

第一章农民老了我国乡村人口变局已至,新世纪以来,乡村人口从8亿降至5亿以下,预测还将进一步下降。在此背景下,黄土高原农村人口大量外流,村庄大量减少,青少年离乡就学、年轻人离乡就业,空心、老龄现象向乡镇、县城蔓延开来,黄土村和这里的老农成为中国乡村的一个缩影。
一、 我国乡村人口变局
乡村人口大变局在空间上体现为村庄人口空心化,即“空心村”。无论从过去还是将来看,我国乡村人口都呈现大量减少趋势,空心化、老龄化形势严峻。截至2024年底,我国乡村(常住)人口46亿人,新世纪以来,20多年间,乡村人口占比下降了约30%。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以下简称“七普”)数据显示,我国农村地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占比达到24%,高出城镇地区8个百分点,农村地区已由中度老龄化(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超过20%)向重度老龄化(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超过30%)阶段迈进。
农村人口流向城市是城镇化进程的普遍现象。“树挪死,人挪活”,国际经验表明,农业生产效率、规模的提升,促进了乡村人口特别是劳动力减少,导致乡村人口占比长期趋于减少。发达国家的城乡差距相对较小,但依然只有较小比例的人口居住在乡村,即便逆城市化,也没有改变大多数人居住在城市的格局。1950年以来,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乡村人口占比,都经历了程度不等的持续下降,到2000年都较为一致地降至两成左右,之后继续稳定下降。2020年,日本、荷兰、澳大利亚乡村人口占比仅为8%、8%、14%,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西班牙、韩国等发达国家的乡村人口占比为16%~19%,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等发展中国家的乡村人口占比也仅为13%、19%、8%。
从乡村人口城市化的国际比较与发展趋势看,我国乡村人口城市化的空间还较大。我国城乡之间就业机会、教育、医疗、交通等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方面的差距会长期存在、难以弥合,城市对乡村人口的虹吸效应会长期存在、难以逆转,特别是绝大多数“80后”“90后”农民工及其子女适应城市的工作与生活后,他们既不愿也很难再回到乡村。乡村人口减少“势不可挡”。我国无锡、苏州等发达地区乡村人口占比低于20%,佛山、东莞等地甚至低于10%,这在一定程度上已体现出乡村人口发展的未来趋势。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的张琛博士曾帮着我们做了乡村人口预测。模型以“七普”数据作为预测基期,设定2020年乡村分性别、年龄的人口规模、死亡模式、生育模式以及2020—2050年乡村平均预期寿命、总和生育率、出生性别比、迁移模式等指标,进行了人口队列要素预测。结果显示,到2025年“十四五”期末,乡村人口将降至45亿;2030年“十五五”期末将降至4亿;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时将降至33亿,占比降至约1/4,其中,65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比约37%;2040年,乡村人口将降至3亿,占比降至约1/5。
二、 黄土高原的空心村
黄土高原形成于数百万年前,是我国四大高原之一。它横跨了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等7个省(区),总面积高达42万平方千米,集中了地球上70%的黄土,是世界上最大、最厚、最连续的黄土覆盖区。位于我国第二级阶梯,海拔800~3000米,黄土厚度在50~80米之间,最厚达150~180米。黄土颗粒细,土质松软,矿物质丰富,盆地、河谷的农垦历史悠久。
“黄河水洗的黄皮肤,五千年这颜色绝不改”。历史研究表明,从距今7000~5000年的仰韶文化时期,到周秦汉唐,黄土高原一直是中华民族繁衍的核心区域。早在100万年前,渭河流域就出现了早期直立人——蓝田人。到了新石器时代后期,人口已有一定数量,部落林立。后来,黄帝建立了华夏大部落,夏商西周的人口仍相对稀少。汉唐宋时期,大批吏卒屯守边防,人口迅速增加,直到元代因为战乱等出现减少。明清时期国家统一,社会安定,长城沿线分布着数百万边民,人口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由于战乱和自然灾害,黄土高原人口有所减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黄土高原一度成为我国人口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如今,黄土高原总人口约1亿人。
新世纪以来,黄土高原乡村人口断崖式减少。“空心村”越来越多、越来越空,传统农区县域人口大幅减少,“空心乡镇”“空心县”迹象显现。根据“七普”数据,2020年,我国流动人口37亿人,10年间增长近七成,主要流向沿江、沿海地区和内地城区。黄土高原上的华北、西北大部分山区、传统农区的乡村人口乃至县域人口流失严重。
据《中国城乡建设统计年鉴》数据,2020年,我国现存村庄(自然村)236万个,比2000年减少118万个,平均每个自然村常住人口仅211人;行政村49万个,比2004年的64万个减少了15万个,平均每个行政村常住人口仅1000人。与此同时,我国县域人口也在持续减少。2020年,我国1866个县域常住人口约74亿,比2010年减少了约4000万人,占全国人口比重降低了6个百分点,县域平均人口规模减少2万人。常住人口少于5万的县超过100个。比如,黄土高原上的山西,常住人口超过50万的县区只有15个,大部分县区人口只有20多万,还有16个县常住人口少于10万人。
我们调研了位于黄土高原的山西省吕梁市的临县白文镇桐村、孝义市阳泉曲镇魏南庄村和春塔村、孝义市西辛庄镇夹道村等4个村子,这里的常住人口占户籍人口比不到10%。冬天时,天气寒冷,取暖不便,北方最冷的12月份到次年2月,很多农村人口会“候鸟式”迁移到城市过冬。比如,夹道村在冬季只剩几户老人独守空村。近年来,空心村逐渐蔓延成空心乡镇。山西省孝义市阳泉曲镇、西辛庄镇、驿马乡等乡镇常住人口占户籍人口比不到20%,乡镇政府驻地人口同样流失严重。山西省也出现了空心县趋势。吕梁市临县曾经是人口第一大县,根据有关数据,临县常住人口从“六普”的59万,降至“七普”的39万,10年间,减少了20万人口,降幅达到1/3。
农村人口洪流浩浩荡荡,奔涌向城市。根据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预测,到2050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超过80%,人口流动自乡入城,农村老龄化问题将会更加严峻。
三、 黄土村的老龄化
黄土村位于吕梁山上,年深月久,海拔1200米左右,属于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村内沟壑纵横,梁峁起伏,山顶为黄土覆盖,厚度一般在50米,土质大部为轻粉质壤土,支沟基岩外露,土地贫瘠。
黄土村四季分明,属温带大陆性气候。春季干旱,多风少雨;夏季炎热,雨量集中;秋季较为温凉湿润;冬季寒冷,干燥少雪。7月最热,月平均气温232℃,在窑洞中居住凉爽舒适,但蚊虫较多,有驻村工作队员夏天被蝎子叮咬。2021年,因为大旱,玉米几近绝收,好在政府及时进行了补贴,缓解了村民种地损失。冬季中1月最冷,月平均温度为零下68℃,烧炭或者电暖器取暖;村子在山顶上,山路曲曲折折,一遇大雪时常“封山”。
黄土村是脱贫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黄土高原人口增加,持续开垦土地,致水土严重流失,生态脆弱和深度贫困相互交织。为了打赢生态治理和脱贫攻坚战役,黄土高原地区实施荒山造林、退耕还林、经济林提质,吸纳贫困人口参与造林护林。除了生态扶贫,当地还聚焦特色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教育扶贫等方面发力。截至2019年底,黄土村所在地级市的1400多个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发生率降至018%。黄土村人口全部脱贫。
黄土村老农的首要身份是农民,何为农民?农民的定义存在生产、政治、经济等角度。
农民主要指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春秋穀梁传》有云“古者有四民: 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黄土村的老一辈,一生扎根土地,春种秋收,与土地血脉相连,农民一词,名副其实。后来者,随着城镇化浪潮,有人坚守田地,也有许多人勇立潮头,进入城市,寻求机会。而今,新一代青年整装出发,进入城市,黄土村几无“90后”务农。
农民的身份与户籍紧密相连。从户籍制度来看,农民特指那些持有农村户籍的人。“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于黄土村而言,众多村民安土重迁,保有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经济收益分配权。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20年,我国人户分离人口多达5亿,占总人口的35%,其中大部分是农民。
农民的定义亦与农业收入有关。黄土高原乡村主要倚仗农业,外来人口在此居住、工作的较少。黄土高原部分村的农业产业、旅游业颇为兴旺,有从业的外来人员。他们虽非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却在经济活动中充当着农民的角色。比如,菌菇厂的技术工,很多来自城市,在村子里负责指导菌菇培育。另有一些城市居民选择在农村开办民宿、农家乐、游学营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乡村宁静,工作舒心。
老农是农民群体中的老年人,其身份界定需要从生理状况、国际标准、社会保障等方面入手。首先,从生理状况来看,老年人的定义通常基于生理机能衰老。“岁月不饶人”“时节不待人”,生理衰老是一个连续且不易察觉的过程,个体差异明显,很难仅通过年龄界定。其次,根据国际标准,联合国“老龄问题世界大会”将发展中国家60岁及以上的人口定义为老年人。最后,社会保障来看,2025年延迟退休政策出台前,我国规定60岁及以上人口开始领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这一政策直接影响国家的养老支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书将农村户籍60岁及以上人口界定为老农。
随着年轻劳动力大量外出,黄土村常住人口的结构变化显著。目前,村中留下的大多数是中老年人,户籍人口集中在省内城镇,空心化、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
2023年,村子户籍人口总数为461户1305人,平均年龄38岁,0~18岁、19~59岁、60岁及以上三个年龄段的人口占比分别为24%、61%和15%。户籍人口居住地自黄土村延伸至太原市、吕梁市的县(市、区)、县城和乡镇、其他城镇。其中,村民在太原市居住最多,占总人口的33%,以19~59岁的中青年人群为主;居住在本县城镇的人口亦较多,占总人口比例为21%;居住在吕梁市其他县(市、区)人口数量也较多,占总人口的18%,主要分布在离石区等地。
村子老年人共计201人。60~70岁的老年人比例为53%,70~79岁的老年人比例为38%,8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比例为9%,最大年龄为87岁。而在黄土村内,常住人口279人,人数占总人口的21%,129位黄土村老农选择在熟悉的农村生活,占比达到46%以上。部分老农也会流动到城镇生活,其中有31人在村子所在县的城镇居住,22人在省会居住,13人在地级市居住,其余6人“散落”在其他省份。
部分中青年白天在城镇打工,晚上返回村中居住,“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老农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他们如同农作物一般,农村有适合他们的阳光雨露、土壤营养,一旦移开,会生长不良,心情不适。因此,村子里白天生活的居民大多是老农,正午走在乡间,烈日骄阳,仍暮气沉沉,缺少了人气与活力。目前,在城市工作的中老年农民工也呈现出返乡养老的趋势。
四、 以人定策,因人施策
乡村人口大量流失,但房屋、土地、资金增长,空心村、空心乡镇“人去楼空”,背后沉淀了大量空置资产、土地。
我国乡村竣工房屋(含住宅)的投资、面积长期上升。1990年至2020年合计达11万亿元、242亿平方米,其中住宅投资、面积合计达10万亿元、222亿平方米,竣工住宅面积、投资分别于2011年、2014年达到峰值后才开始减少。村庄建设用地递增。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结果显示,村庄建设用地规模达3亿亩1亩=0000667平方千米。,占建设用地6亿亩的一半左右,是城市和建制镇用地16亿亩的2倍,2009年至2019年十年间增加19%,而同期人口减少了24%;人均村庄用地达417平方米,八成以上省份农村地区人均用地递增。宅基地闲置率较高。在黄土高原农村调研中,有基层干部反映,“有的村一户人都没了,村庄还在地图上”。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英国和日本在城镇进程中规划乡村建设的情况值得研究。
英国于1990年城镇人口达到75%,是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城镇化的国家。自1932年以来,英国城乡规划法将乡村、城市结合在一起,进行规划、实施,促进了城乡整体发展。英国长期分阶段进行开发、规划、管控,统筹了乡村多样化发展、资源节约、有效利用。比如,在乡村、乡镇、集镇,严格控制大型开发建设,必须新建的公共服务设施在空间位置上采取“嵌入式发展”,面积不宜过大,且必须在建成区范围内。乡村道路的设计、建设,需考虑项目所产生的交通量。拆除乡村建筑需要申请并获得规划许可。
日本乡村人口占比大幅下降较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日本正式开始的经济增长浪潮中,大量劳动力从乡村转移到城市。尤其是较为偏远的北海道地区,更多的人以家族为单位离开家乡。日本1950年、1960年的乡村人口占比大致相当于我国2000年、2020年的乡村人口占比。日本乡村衰退是非常快速、剧烈的,但直到四五十年后的1999年,其《农业基本法》才将振兴乡村作为理念之一,过渡为《粮食·农业·农村基本法》。但收效甚微,其后乡村依然衰退,到2020年,日本乡村人口占比降至仅8%。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在当前乡村建设中,不少地方对乡村人口大变局依然认识不足、预判不明、重视不够,没有顾及未来5年、10年乃至更长时期的长远景象,缺乏超前谋划。各级、各类乡村建设规划、行动中,不少地方缺乏对乡村人口大幅减少的应变之策,缺乏以人口为导向的乡村建设分类标准,缺乏对村庄收缩、消失的预计。乡村建设中存在“大水漫灌”“遍地开花”式投资,实践中资源、资金浪费问题不少。部分基层干部担心,村庄分类没有指标依据,从上到下“一刀切”“齐步走”搞乡村建设可能会造成浪费。不少地方在乡村建设上的无效投资仍在进行,这些投资未来又将大量闲置浪费。
“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当前及今后,各地应以黄土高原的乡村人口变局为重大背景,以乡村人口变化作为乡村建设的重要依据,以人定策,因人施策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各地还应结合老年人自身资源禀赋、实际需求,进行不同程度的“适老化”设施、服务体系建设。
规划要长期。各地根据乡村人口减少趋势,前瞻性制定新一轮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乡村建设规划,分阶段推进乡村现代化建设。到2035年,我国乡村减少的17亿常住人口将比英国、德国两个欧洲较大国家的人口总量还多,但届时乡村人口33亿也还相当于美国如今的人口总量。因此,我们应增强乡村建设政策、规划的前瞻性与实施实用性;应将乡村人口现状、变化趋势作为重点因素,依据人口增减情况,分阶段制定并实施国家、地方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乡村建设规划。
国家层面应有战略性规划、政策性引导,地方层面应有具体的空间规划、建设规划与分阶段实施办法。“十四五”期间,各地以开展乡村空间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乡村建设规划,以及村庄、乡镇,甚至县域行政管理层面的合并为主要工作。“十五五”期间至2035年,各地开展空心村、空心乡镇的集中整治、复垦复耕工作,对城郊人口扩张型村镇进行城乡融合式建设。
黄土高原的乡村建设规划基于高原的气候、地貌、人口等,在定性基础上定量、定空间、定布局、定目标,不能泛泛而谈、照搬照抄。县域乡村建设规划应与县城的建设规划一体设计、一并推进、融合发展。乡村聚居点的收缩应自然而然、循序渐进,建议规划上引导集中、行政上合并调整、市场化方式鼓励退出置换,但不能操之过急,强制撤并、强制农民退出。
加减要得当。黄土高原人口虽然总体外流,村村不同,我们要依据人口变化对乡村分类,做好乡村建设的“加法”与“减法”。乡村振兴应是乡村的整体振兴,而不是村村振兴,乡村建设也不是对所有村庄都进行全面建设。以人口为主要条件,制定明确、可行的分类标准是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的基础。除了经济社会条件较好的城郊乡村,大多数乡村人口在持续减少。可依据人口未来增减变化,将乡村大致分为两类: 人口扩张型乡村、人口收缩型乡村,并将乡镇、县域纳入乡村建设的大范畴。
国家层面应提出乡村建设分类的原则性、政策性要求,地方层面乡村建设规划中应明确乡村的分类量化标准、具体规模,按照分类标准来进行乡村建设。对发达地区、城郊地区的人口扩张型乡村、乡镇、县域,应增强其投入力度,积极推进乡村建设行动,做好乡村建设的“加法”。对偏远地区的人口收缩型乡村,特别是人口大量外流的乡村、乡镇,甚至县域,应科学规划,审慎投资建设,做好乡村建设的“减法”。
对于农村地区,重要的是,要敢于、善于提出“减量”发展标准。比如常住人口少于30~50人的村,比如常住人口少于2000~3000人的乡镇,常住人口少于5万人的县,应分门别类地适当减量发展,避免一些新建基础设施或公共服务设施的建成之日即闲置之时。乡村建设的“减量”发展可以与村庄、乡镇甚至县域行政管理层面的合并有机结合起来。然而,还需要指出的是,即便一个村庄只剩有一户人家,也应保障其饮水、用电等基本公共服务。
施策要精准。各地依据乡村人口变化导致的乡村功能分化,精准投向生产、生活服务型建设。乡村人口大变局将导致乡村功能分化,传统的融生产与生活为一体的乡村,在未来若干年,将逐渐分化出专业化农业乡村、生活居住型乡村。多数空心村将转化为专业化农业乡村(农庄、农场)、纯农业乡村,一个村上千亩土地由几个专业农户以机械化、智能化方式即可生产经营,无论是在经济发达地区(如江苏苏州)还是欠发达地区(如新疆昌吉),这一迹象已经显现。
对于专业化农业乡村,各地今后应有序开展复垦、复耕工作,以生产服务型投入、建设为主,集中力量提升农业规模化、机械化、现代化水平,在人口“空”了的乡村借机“实”化农业产业。而不少城郊型乡村将转变为生活居住型乡村、社区,不仅居住着本村人口,还会吸纳城市人、外来人。对于生活居住型乡村,各地应以生活服务型投入、建设为主,推进城乡融合,集中力量提升这类乡村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水平。
改造要适老。黄土高坡老农流动性差,农村老龄化将十分严峻。因此,在县域层面,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养老设施建设。对于自然条件较差、预计未来人口减少的乡村,各地应重点规划养老设施。这样既满足老农需求,又不盲目提高标准。对于老龄化严重、未来有人口回流养老的乡村,各地要完善日间照料中心等老年公共基础设施,建立失能老农照护等服务体系。
在农村文化体育、人居环境等方面进行适老化改造。充分利用文化馆、戏曲团、电影院等社会资源,定期送戏、送电影下乡,推广黄土高原地方特色戏曲剧种,丰富老农精神文化生活。根据老农的身体状况、数量、年龄、性别,选择合适的体育器械,安装必要的安全设施。避免建设使用频率低的设施,把“好钢用在刀刃上”。在农村人居环境方面进行适老化改造。比如,改厕方面,应以老农为本,综合考虑厕所位置、距离、内部卫生条件、厕具选择、防摔装置设置、冲水便利性、粪污处理方式等因素。在生活污水处理、生活垃圾治理等工程中,各地充分利用农村能工巧匠资源、较低的劳动力成本进行建设。
浪费要避免。各地对黄土高原乡村建设中闲置浪费情况应进行摸底调查,主动应对处置资源资产闲置浪费。应调查了解现存村庄的“过去时”“现在时”的土地资源、房屋、公共设施的闲置浪费情况。根据闲置浪费状况、资源资产的产权属性,提出分类处置的办法。未来,黄土高原的大量村庄还将不可避免地减少、收缩。应将减少闲置浪费、推进乡村建设有效统筹起来,避免“将来时”浪费。第二章劳作一生第二章劳作一生“农家终岁劳……始有数月粮。”千百年来,黄土高原的人类以种养为生,寒来暑往,周而复始,代代相传。如今,时代发生巨变,老年农民辛勤耕作,养殖牲畜,维持生计,成为务农主力。
一、 岁月行歌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不仅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更是实现自我价值、社会价值的途径。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有名言:“劳动是生活的第一需要。”《人说山西好风光》歌词也唱道:“男儿不怕千般苦,女儿能绣万种花。人有那志气永不老。你看那白发的婆婆,挺起了腰板,也像十七八。”黄土高原老农辛勤劳动,自力更生,走过一生。
黄土高原的传统农民,被黄土地养育长大。儿时,田野是他们的乐园,掏鸟窝、捉蛐蛐、玩泥巴,一腿黄土,满脸笑。年少时,他们便在长辈指导下学习农业知识,从辨别植物、种子到掌握施肥、锄草、灌溉技巧。成家立业后,他们种植劳作,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生儿育女后,他们耐心教导孩子学习农事,延续农业生产,保障家族生存。岁月流逝,他们的身体日渐衰退,夕阳西下,余晖仍暖,种些蔬菜,照料后辈。“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他们最终又化作黄土,滋养黄土高原的生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黄土高原农民命途多舛,深陷苦难。黄土高原降水有限,灌溉条件差,仅有少量简陋水渠引河水灌溉。黄土地贫瘠,肥力较低。农民生产工具简陋,大多是木犁、锄头,靠着人力和少量畜力耕作,“老牛拉破车”,效率较低。如此,土地粮食产量少,农民只能靠天吃饭,面临饥饿威胁。《资治通鉴》等史书上,多次出现“大饥”“人相食”,可以想象,“路有冻死骨”的场景时常发生。除了天灾,还有人祸。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黄土高原是重要战场之一,时局动乱,战火纷飞,土地荒芜,生产停滞,农民难以安稳生活。“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此时的农民如风中残烛,随时可能熄灭。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农民终于有了希望。时局稳定,他们不用再受战乱之苦了,不用继续东躲西藏了。国家重视农业,积极推动土地改革、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土地改革让农民真正拥有了自己的土地,生产积极性高涨。政府组织农民成立互助组、合作社,一起开展农业生产,大力推广改良种子、合理密植等新技术,发放了改良后的铁犁、镰刀等农具,提高了生产效率,农民有饭吃了。农业生产总体增长,并支持了工业化建设。当然,也有“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严重“左”倾错误、三年困难时期等曲折发展历程。
1978年农村改革后,农村焕发生机。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农民积极性增加,开垦荒地,不缺粮了。2006年,农业税全面取消,与农村税费改革前的1999年相比,全国农民每年减轻负担约1200多亿元。新品种培育、灌溉技术改进、病虫害防治技术提升等,农业生产更加科学、高效,粮食产量逐年增收,202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突破14万亿斤,农民逐渐富起来了,2024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万元。
即使相差十岁,当代农民的生命历程也有所不同。他们亲身经历了诸多变革,如此,在一个村生活的老农,感受也各不相同了。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岁月给人以经历,经历让人厚重,这或许便是“老”的意义。80岁左右的农民出生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动荡年代,他们的童年四处漂泊,居无定所,食不果腹。年龄增长后,他们参与到战后重建工作中,修建房屋,开垦荒地,恢复生产。70岁左右的农民成长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家百废待兴,物资匮乏。他们跟着父母去田里劳作,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学校条件艰苦,放学后,他们还帮着家里做家务,照顾弟弟妹妹。在他们的努力下,家庭生活逐渐改善,盖起了新房,购置了新的家具家电。60岁左右的农民出生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他们的生活依然艰苦,他们经历了土地承包责任制实施、农民工进城、脱贫攻坚等进程,许多人在激荡岁月中进城扎根,同时,农村的生活也愈加美好。
黄土村张家本书的故事以黄土村第三代人小宇(25岁)一家三代人为中心展开。
黄土村以张姓为主,80%以上的人姓张。不过,即使“同姓八百年前是一家”,来往范围也局限在了三代、四代之间,其余的走动较少,感情较淡。张小宇,数来也是黄土村张新宝家的第三代了,张家三代单传,他的爷爷奶奶同岁,爷爷张新宝,78岁时去世了,奶奶李金婵健在,如今80岁。两人25岁时,生下小宇的父亲张文忠(55岁),张父在30岁时,生下了小宇。
小宇的爷爷奶奶饱经沧桑,经历饥饿时期,一生都在为活着努力。
爷爷高高的个子,慈祥睿智,一辈子在土地上,年轻时是种地的一把好手。作为村子里生产队的队长,他出工出力,带领大家干活,老实忠厚,很受尊重。那时候,毛毛躁躁可是糊弄不了地的,付出足够的辛劳,不知疲惫地劳作,才能饿不死。

而想吃饱,还要看老天爷的意思。儿子成家,离家。60岁时,他还在种地,70岁时,他已经干不动了,开始种点菜,包括西红柿、黄瓜、豆角等蔬菜。78岁时,他得了癌症去世。
奶奶在村子里生活,拥有村里人口口相传的佩服:“打麻将没有输过钱。”如今也已经没有力气种地了,她每天就是收拾家,热汤,打麻将,打理院子里的月季、牡丹、菊花等花卉,花儿绽放,满心欢喜。她的同龄人,那些老姐妹们,大多数一辈子都在黄土村劳作,从未长时间离开农村。偶尔身体不适去看病,她们也只是到距离6公里的乡医院,看完病,当天便返回村里。
父亲在农村长大,娶了小宇的妈妈,她来自黄土村李姓家族,与小宇父亲同年龄,两人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后来,进城潮袭来,“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难留”,一曲《走西口》,唱的也是当时的情况。潮流之下,每个人都不是旁观者。父亲,身边的家人朋友,以及千千万万个类似的农村中青年,汇成了人口流动长河。后来,小宇需要接
受教育出村,母亲培训再就业,父亲又回到村里种地。之后,在脱贫攻坚政策的帮助下,一家人搬迁到易地安置点生活。
二、 世代耕作
黄土高原古老广袤,地势起伏、沟壑纵横、小气候多样,适宜不同作物生长;黄土土壤为主,深厚、疏松、透气性好,虽肥力低,但经改良后可满足作物需求。从公元前5000年的仰韶文化时期起,粟黍等旱作农作物就落地黄土,生根发芽,繁衍生息。现在,玉米、小麦、杂粮等成为黄土村民重要的食物来源、经济支柱。小麦、玉米对土壤肥力要求不高,深厚的黄土土壤有利于根系生长和块茎膨大,根系深入土壤,吸收水分养分,适应黄土高原的干旱环境。隋唐时期,随着灌溉技术进步和农耕工具完善,小麦的种植面积在黄土高原上逐渐扩大。明清时期,玉米这一外来作物被引入黄土高原,并迅速传播开来,玉米高产、耐贮藏,成为重要的口粮、饲料。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