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雪的练习生
》
售價:NT$
347.0

《
硅、神经与智能体:人工智能的觉醒
》
售價:NT$
398.0

《
明代粮长制度(增订本)精--梁方仲著作集
》
售價:NT$
316.0

《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本雅明精选集
》
售價:NT$
398.0

《
爱因斯坦学习法
》
售價:NT$
281.0

《
印度古因明研究
》
售價:NT$
602.0

《
帝国痼疾:殖民主义、奴隶制和战争如何改变医学
》
售價:NT$
367.0

《
理智与疯狂
》
售價:NT$
347.0
|
編輯推薦: |
北宋灭亡之后,南宋作为一个流亡朝廷,居然存活了152 年。特别是最后的50年,内忧外患更是严重。是什么力量支撑了积贫积弱的南宋的坚韧?这本书以长篇小说的形式,带你感受南宋王朝比北宋王朝更倔强的一幕。
|
內容簡介: |
南宋理宗初期,宰相史弥远专权,任用奸佞,弄得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国势日衰。宋理宗赵昀感激史弥远拥立之功,明知其罪名种种,但并不怪罪,而是言听计从。内部局势已然病入膏肓,外部局势亦不容乐观:与金国仍处于长期的对峙状态;蒙古此时已经崛起,对南宋更是虎视眈眈。面对内忧外患的国家,以真德秀、魏了翁、赵汝谠、冉琎、冉璞为代表的一些有识之士奋起,他们不顾自身安危,敢于说真话,做实事。凭借自己的微薄之力,与奸佞权臣抗争,为百姓谋福利,为国家的政治清明、社稷安宁而奔走。正是因为这些人的忠国爱民、胆识过人,深明大义、敢与权臣抗争,才使得积贫积弱的南宋得以延续,呈现出短暂的希望。
|
關於作者: |
博言,本名孙强,江苏人,匹兹堡大学博士,浙江大学硕士,国际学术期刊主编。中国传统文化热爱者,擅长再现古典文化意境,全力打造历史权谋精品。文风大气,蕴藏深刻思想,目前出版《鹤舞云台·南宋的倔强》《临安十二月》《临安的钟声》《临安的烽火》《三国疑云·洛宫的秘密》。
|
目錄:
|
目录
楔子 001
第一章 名师高徒(一) 006
第二章 名师高徒(二) 011
第三章 书院游学(一) 017
第四章 书院游学(二) 022
第五章 西山先生(一) 027
第六章 西山先生(二) 034
第七章 真赵对话(一) 040
第八章 真赵对话(二) 046
第九章 宋金密谈(一) 051
第十章 宋金密谈(二) 058
第十一章 麓山别院(一) 065
第十二章 麓山别院(二) 071
第十三章 卜宋三卦(一) 076
第十四章 卜宋三卦(二) 081
第十五章 三官庙外(一) 087
第十六章 三官庙外(二) 092
第十七章 相府密论(一) 100
第十八章 相府密论(二) 105
第十九章 太平古渡(一) 112
第二十章 太平古渡(二) 119
第二十一章 火烧太平(一) 125
第二十二章 火烧太平(二) 130
第二十三章 密函之争(一) 139
第二十四章 密函之争(二) 145
第二十五章 琎珙初会(一) 152
第二十六章 琎珙初会(二) 159
第二十七章 驱虎吞狼(一) 166
第二十八章 驱虎吞狼(二) 173
第二十九章 湖州疑云(一) 180
第三十章 湖州疑云(二) 186
第三十一章 夜探王府(一) 193
第三十二章 夜探王府(二) 200
第三十三章 霅川之变(一) 208
第三十四章 霅川之变(二) 215
第三十五章 李赵之争(一) 222
第三十六章 李赵之争(二) 229
第三十七章 权臣密议(一) 237
第三十八章 权臣密议(二) 244
第三十九章 济王冤案(一) 251
第四十章 济王冤案(二) 257
第四十一章 谢府智斗(一) 265
第四十二章 谢府智斗(二) 272
第四十三章 楚州之乱(一) 280
第四十四章 楚州之乱(二) 287
第四十五章 临安风雨(一) 295
第四十六章 临安风雨(二) 302
第四十七章 疑案陡生(一) 310
第四十八章 疑案陡生(二) 317
第四十九章 赴任临安(一) 325
第五十章 赴任临安(二) 332
第五十一章 君臣对话(一) 340
第五十二章 君臣对话(二) 346
第五十三章 名士遭贬(一) 355
第五十四章 名士遭贬(二) 362
第五十五章 象州行刺(一) 370
第五十六章 象州行刺(二) 377
第五十七章 宋慈勘案(一) 387
第五十八章 宋慈勘案(二) 394
第五十九章 疑踪陡现(一) 401
第六十章 疑踪陡现(二) 407
第六十一章 面折廷争(一) 415
第六十二章 面折廷争(二) 423
第六十三章 西林茶坊(一) 431
第六十四章 西林茶坊(二) 439
第六十五章 美眷重逢(一) 445
第六十六章 美眷重逢(二) 452
第六十七章 太庙疑火(一) 460
第六十八章 太庙疑火(二) 467
第六十九章 宏图大业(一) 474
第七十章 宏图大业(二) 480
第七十一章 鹤舞云台(一) 488
第七十二章 鹤舞云台(二) 496
|
內容試閱:
|
楔 子
南宋端平元年(1234),初夏傍晚,天气异常闷热。虽然已是黄昏,可日头依旧亮得刺眼。
临安皇城福宁宫里,内侍总管董宋臣在清晨时就吩咐了宫女们,宫里各处都要放置冰桶。这一天之内,也不知换了多少桶冰。皇帝赵昀一整日来身上的衣衫汗湿了就换,换了后再湿,也不知来回折腾了几次。现在已是傍晚,可宫里依然像火盆一样热得发烫。
一旁侍候的董宋臣看着理宗坐卧不安的模样,心里不禁有些着急。
这些日子以来,理宗一直都是这样心神不宁。董宋臣知道,最近皇帝第一次作出了自己继位以来最重大的一个决定:派遣淮东制置使赵葵和淮西制置使全子才二人率兵北上中原,收复故都汴梁以及洛阳、潼关等地。
可是自从出兵以来,一直还没有传来任何令人振奋的消息。
宰相郑清之和几位参知政事轮流值夜,随时处理传来的最新军报。理宗时不时地吩咐内侍到值夜的宰辅那里去一趟,看有没有最新的战报。董宋臣在心里叹了一声,现在皇帝就像是变了一个人,他的压力实在太大了!
得想个办法为陛下分忧才好。于是他轻声对皇帝说:“陛下,最近天章阁新进了一些字画,那里就在桂园旁边,还有山上的泉水流过,清净凉爽,不如移驾去天章阁看看字画,顺便消暑解闷。”
理宗问:“嗯,都进了些什么字画?”
“有韩太冲的《五牛图》,阎立本的《步辇图》,顾闳中的《游山阴图》这些。”
理宗摇头,似乎提不起什么兴致来。
“还有范宽的《溪山行旅图》。”
理宗听到这个,便同意说:“那好,去看看。”
刚走出了福宁宫,宰相郑清之恰好过来觐见,问道:“陛下,您这是?”
“郑师父来了,正好,我们一起到天章阁去,那里要凉爽很多。对了,赵葵他们可有兵报传来?”
“暂时还没有,他们还在行军路上。请陛下暂且宽心。”
理宗点点头道:“董宋臣说,天章阁新进了范宽的一幅画。我们一起去看看罢?”
郑清之欣然答应:“是,陛下。”
赵昀跟宰相郑清之虽然属于君臣关系,但私下里都将他称作师父,因为从他继位之前潜邸时开始,郑清之就一直担任了他的讲读师父。
跟严厉的前宰相史弥远不同,郑清之对赵昀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除了教授诸子典籍文章,更对他的生活格外地悉心照料。因而这君臣之间暗地里俨然有着一种不可明说的父子情结。
几名宫女在前引路,君臣二人信步走进了天章阁。
这天章阁是皇帝御用藏书楼阁,有人将其称为“奉金楼阁”。
虽然南迁之后,临安皇城面积跟故都汴梁的皇宫无法相比,但自孝宗时起陆续扩建天章阁,大力收藏各类典籍文书,至今颇有了些昔日恢宏之气。
董宋臣将君臣二人领进了一座新建的三层楼阁,里面专门收藏了南迁之前原翰林图画院的书画,以及散落民间的历朝历代名家字画。
登上二层,董宋臣将阁楼所有的窗户全都打开。一阵微风吹过,竟然带有一丝四季桂的甜香,让理宗顿觉清爽了不少。董宋臣取出了一幅画轴,在书案上徐徐打开。君臣二人上前仔细观摩了一阵。
郑清之说:“靖康之后,翰林图画院里的藏品辗转运到了临安,但也丢失了很多。范宽的这幅画流失了那么久,终究还是找回来了,真是难能可贵!”
理宗点头道:“朕观此画,中峰巍然,顶天立地,气势宏大,真是堂堂之阵!”
郑清之本就是个书画行家,听皇帝如此评说,不禁兴致大起道:“是的,陛下。这好一座巍峨山峰,几乎占满大半画面,端庄浑厚,壮阔雄伟。人在山间,抬头仰望,山势逼人哪。这大山上密如雨点的墨痕,就是范宽独有的‘雨点皴’画法。当是真迹无疑。”
理宗赞道:“都说范宽‘画山画骨更画魂’。郑师父你看,这山下有一小径,一队商旅缓缓走近。似乎能听得到马队的铃声,山涧还有潺潺溪水应和。真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确实如此。总体来说,此画胸襟阔大,不作小巧取捷,意境崇高,不愧是范中立大作。”
“依师父看,这是北方之山,还是南方之山?”
“陛下,只有北方,才得如此雄壮之山。”
理宗一时默然,看了一阵画作说道:“朕听说现今画师,只喜好画小团扇,貌似他们更喜欢坐在松下,抚弦撩风,感叹残山剩水。可那会给人一种没有希望的颓废之感,朕不喜欢。”
“陛下所言非常有理。为臣也认为,还是范宽这样全山全水的宏大叙事,才应该作为主流,因为它能激励人们绝不懈怠,奋发作为,收复山河故地。真是巧了,陛下,为臣来之前,心里一直在念叨着十六个字。”
“哦,哪十六个字?”理宗走到旁边另一张书案,拿起笔沾了沾墨,递给了郑清之。
书案上铺着现成的宣纸,郑清之走过去挥毫写下:“三年不飞,飞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
理宗很是感动,喃喃自语道:“朕登基已经快十年了,除了联合蒙古,灭掉金国之外,似乎还无所作为啊!”
“不,陛下十年磨剑,当砥砺前行。”郑清之清楚地知道皇帝这十年是怎么过来的,有史弥远这样强悍的宰相把持朝政,梁成大、李知孝这些亲信把朝政搅得乌烟瘴气,除了韬光养晦,年轻的皇帝又能做些什么呢?总算等到史弥远去世了,才能起用真德秀、魏了翁这些贤士,才能开始更化改制,如今朝政总算上了正轨。
理宗点头说:“师父的心,朕都明白的。‘北望中原气如山’,这次如果真能收复中原故土,也不枉我们辛苦了这么多年。”
“陛下放心,我们行的!”
“可是这次大军北上,朕总是心里没底。蒙古军队到底会不会跟我们发生冲突?我军究竟能不能抵挡住他们的进攻呢?”
郑清之自信地点头:“一定能!”
“郑师父,可是朕总觉得,我们太缺乏对蒙军的了解了。”
“余嵘余大人跟蒙古中书令耶律楚材熟识,他的儿子余保保就在蒙古的中书令府衙当差,已经传回了不少蒙古最高层的军政消息,都极有价值。”
理宗摇头问:“我昨日听讲余保保好像出事了?”
既然皇帝已经知道了,郑清之只好禀明实情:“请陛下勿忧,余大人已经拜托了京湖制置使史嵩之大人帮忙此事。”
“史嵩之?他能帮些什么呢?”
“史大人派出了最得力的属下冉琎,还有他的兄弟冉璞。他们跟蒙古那里颇有些渊源,二人精明能干,此去一定能救出余公子的。”
皇帝心里默念了几遍这两个名字,点头说道:“嗯,朕知道他们。这二人已经为朝廷几次立下大功,冉璞还参加了上回的平息宫变。之后,真德秀大人就向朕推荐了他们。”
“陛下,非常时期当用非常之才,我们是时候应该起用一批新人了。”
“师父觉得都有哪些人呢?”
“枢密院副都承旨兼右司吴渊和他的兄弟淮西总领吴潜,利州诸军统领兼沔州、关外四州安抚使曹友闻和他的胞弟曹友万,他们都是下一代官员中突出的青年才俊。”
理宗回忆起,吴渊和吴潜是前宰相史弥远去世前就向自己推荐过的年轻人,曹氏兄弟更是开国元勋大将曹彬的后人,于是便点头说:“嗯,这几个人都是名家之后。丞相,不管他们是世家子弟,还是庶民出身,只要他们有真才实学,朕都会不拘一格地大力任用,包括这次真大人推荐的冉氏兄弟。”
“陛下英明!”
理宗若有所思,提笔在郑清之刚才写的字下面,又写下一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搁下笔后,他望着窗外余热未散的夕阳,喃喃自语:“临安,该起风了……”
第一章 名师高徒(一)
蒙古元太宗窝阔台执政的第六年,也就是南宋端平元年,通往原金国西京道大同府的官道上,车马粼粼。
这些队伍或是来自西域商人的驼队,或是汉人行商北上贩运茶叶丝绸等,也有很多来自吐蕃和原西夏国各地的喇嘛,人们成群结队地前往大同府。在北方战事连绵的时候,这样的繁荣景象着实是非常罕见。
这日,官道上行来一支马队和一辆马车。车轱辘不间断地发出吱吱呀呀的声音,一路陪伴着行客。马车上坐的是两位中年男子。这二人是兄弟,长兄冉琎,冉璞是他同父异母的弟弟。他们都身着灰袍,头戴方巾,言行之间透着一股从容睿智。二人都是饱学之士:冉琎思虑深远,沉静稳重;冉璞有燕赵之风,慷慨侠义。
冉琎、冉璞年少时父亡家贫,幸运的是有义士和族人相助,在播州学堂入学。他们义重情深,聪颖勤奋,饱读诗书,乡里的讲学称他们年纪虽小,却敏于事而慎于言。稍为年长后,两人喜欢研读古今图籍,特别是历代兵法韬略。又因为机缘巧合,得到高人指点,两人的学问日日精进。所以兄弟二人年轻之时,就已经闻名于播州之地。
此次受京湖制置使史嵩之和忠顺军大帅孟珙之托,他们肩负使命前往西京。冉琎、冉璞仔细观察沿路军事情形,不时加以绘图记录。
行在车队最前的马上端坐一人,举止沉稳,身材魁硕,声音洪亮,中气十足。此人名叫彭渊,是冉琎的亲随和挚友。为两人驾车的是一少年,年纪虽轻,却极为英伟,剑眉上翘,双目有神。少年名叫张钰,受忠顺军大帅孟珙之命,护送二位先生前往西京大同府。
冉琎、冉璞一路饱看各处风景,又时常议论北方的战事,因此丝毫不露倦态。
二人谈起不久之前史嵩之和孟珙当面的嘱托,又想到目前军势的复杂,他们的心情不禁沉重起来。两人的思绪不由得又回到从前,太多变故发生了……
冉琎、冉璞出生在播州绥阳,一个山清水秀的小村庄。
他们的父亲务农为生,勤劳朴实。冉氏一族是耕读世家,祖传家训“读书为本”。如今,冉姓宗族的门联“圣门五贤士,蜀郡两郎官”,两郎官说的就是他们兄弟。
南宋以来,金军不断入侵,兵荒马乱,盗匪横行之时,冉氏家族家道中落,流落到偏僻的播州隐居,日子起初倒也平顺。二人儿时的村落风景秀丽,四面峰峦,流水绕行,争奇竞秀,是读书习武和陶冶情操的好去处。有诗人吟道:“幽处自应人罕到,空山谁听鸟相呼。不知画地为军阵,可有当年琎璞无。”
不幸的是,冉琎母亲在他四岁时染病过世,父亲生活不易,经宗人牵缘,又续弦娶了一位孀居的同乡女子,就是冉琎的继母。继母非常贤惠能干,待冉琎极好,如同自己亲生的孩子一样。不久继母生了一个弟弟,就是冉璞。继母非常贤德,将一家的生活操持得逐渐兴旺起来。冉琎、冉璞的父母遵循祖训,极为重视他们的教育,将他们取名琎和璞,就是寄望他们将来能成为美玉一样的人才,很早就将他们送到附近的播州官学里接受良好的教育。
幸福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他们的父亲不幸染病过世了。然而继母非常坚强,以一己之力照顾他们兄弟俩,还经常督促两人在撒了柴灰的地上写字绘画。当地乡间传言,冉琎的继母贤德,对不是自己亲生的冉琎甚至比亲生的冉璞还要好。在一次山匪袭击村子时,她宁愿舍弃亲生子冉璞也要保全冉琎,连山匪都被感动了,从此不再抢劫他们的村子。冉琎、冉璞成名之后,当地人就将原先的村名平木台改称平母台。
冉琎、冉璞幼时便天资聪颖,在官学里表现得与其他孩子大不相同。
讲学要求学生们将经书不断熟读背诵,唯独他们往往只阅其精要。讲学责怪他们懈怠,他们回答已经熟知。于是讲学随意指定文章,发现二人只需阅读一次,随即朗朗成诵,倒背如流。讲学大为惊讶,没想到学里有如此天资的两个孩子,便将此事报告给了族长。族长惊喜地说:“人都传言汉朝的王仲宣,本朝的司马公是天纵英才的神童,可以过目不忘,没想到我们冉家也有如此两个麒麟之子!”于是嘱托他们的母亲好好照料他们,族中会全力资助二人求学。
官学诸学生中有杨文等人与他们友善,互相引为好友,可以高谈阔论,纵论古今。
南宋官学基本以学员参加科举为目的,细分经义诗赋,讲员基本只教授五经等,后来二程和朱熹的理学开始受到朝廷的推崇,朱熹编撰的《四书集注》就成为学童们的指定学习书籍。但是冉琎与冉璞对它们并不喜欢,反而对古籍中的各种兵法战策和河流山川的各种图本产生浓厚的兴趣。
一日,兄弟俩在一道宫游玩,看到道士在散发《道德经》,冉琎随即拿了一本读起来:“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冉璞一边听,一边说:“这难道不是用兵之法吗?”
道观住持恰在一旁,听了少年如此评论,大为惊奇,于是留住他们细谈,对二人的聪慧深为喜欢。
这住持原来不是常人,他本名杨钦,当年是一个饱学之士,曾经是洞庭湖杨幺起义军中的大将,杨幺水军的创始人。杨钦利用河湖港汊,帮助义军设立营寨,训练水军。他建造的战船左右两侧和船尾都装有可以转动的桨轮,每个桨轮上装有八个叶片,桨轮与转轴相连,轴上装踏脚板,士兵踩踏脚板,轴转带动轮转,“以轮激水,其行如飞”。杨钦指挥水军机动迅速,且大小结合,可以在各种水面上作战。所以朝廷水军多次被杨钦击败。他是起义军中的常胜将军。
当初杨钦投奔钟相、杨幺,是因为不满朝廷昏聩,对外软弱可欺,对内横征暴敛。他又被钟相、杨幺二人的口号所吸引,“等贵贱,均贫富”就是他毕生的理想。
当年洞庭湖区由于多年战争,已经是残破至极,满目荆榛,百姓生活苦不堪言。杨幺起义军对官府充满仇恨,“焚官府、城市、寺观、神庙及豪右之家,杀官吏、儒生、僧道、巫医、卜祝及有仇隙之人”,他们粗暴地认为“行法”就要杀人,“均平”必须劫财,一切都理所当然。
但是杨幺称王后衣食住行无不穷奢极欲,屋内的家具都要金玉镶嵌,部下士卒和治下的百姓却依然困苦潦倒。杨钦对这些无比失望。特别是杨幺过早地称王之后,他就萌生了退意。
朝廷屡征不胜,于是从北方调来了主力——岳飞军。但是岳飞接连被杨钦的水军击败,正踌躇之时,听说杨钦是杨幺水军中的关键人物,并且为人正直忠义,就派人去劝导归降。杨钦也早就听说岳飞名声极好,心底佩服岳飞是朝廷抗金的主力人物。所以一旦联络,马上归顺岳飞,随即献计掘闸放水,让湖水陡然变浅,并且四处伐木塞港;又将杂草堆在水面,使得杨幺军车船被彻底阻塞,失去了机动能力。岳飞军之后大胜,全凭杨钦智勇过人。
以后杨钦跟随岳飞北上抗金,岳飞对他行军布阵多有指点。杨钦对待岳飞也如恩师一般地尊重。
谁曾想,岳飞率军多次大胜金军,他坚定的北伐态度得罪了朝廷主和派的首脑集团,奸臣秦桧等罗织罪名构陷杀害了岳飞。
杨钦获知后非常愤怒,对朝廷大失所望。几年以后,杨钦辞去所有官职归乡隐居,而后又修习黄老之术,辗转进了这个道观当了住持。
不想此时遇到冉氏兄弟,见他们二人如此天资聪颖,不禁心里喜欢。
他让冉琎、冉璞带路见了他们的母亲,杨钦表示耄耋之年遇到兄弟二人,实在是有缘分,愿将平生所学兵法战策授予二人。冉母大喜,带领兄弟俩办了拜师仪式。
自此,冉氏兄弟常常前往道观跟随杨钦习文练武,阅读古今兵家典籍,因而学识眼界和心胸自是与常人大不相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