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军人与国家:军政关系的理论与政治
》
售價:NT$
653.0

《
中国雕塑 高等院校艺术与设计类专业
》
售價:NT$
403.0

《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
》
售價:NT$
321.0

《
大国产业—中国产业现代化转型升级与时代机遇
》
售價:NT$
403.0

《
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咨询
》
售價:NT$
704.0

《
我们如何学习:学习与教学的科学方法 (西班牙)艾克托尔·鲁伊兹·马丁
》
售價:NT$
403.0

《
感受的力量--像艺术家一样观看
》
售價:NT$
265.0

《
诗词串起中国史:按照朝代顺序用诗词串起一部中国通史。
》
售價:NT$
1224.0
|
編輯推薦: |
◤1. 现实不是被动感知,而是主动创造:大脑从未“看到”真实的世界,你的一切所见所感,只是它想让你看到的。
本书深入浅出地解释了大脑如何通过预测加工机制,整合感官输入与先验知识,实时构建我们的现实体验。从观看电影到理解他人表情,预测性大脑无处不在。从最为平凡的感受到崇高的体验,我们所感知的现实是由感官信息和心智预测构成的复杂综合体。
—
◤2. 大脑的预测加工深刻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焦虑可能只是你的大脑预测出了问题,改变大脑的预测方式,重构情绪体验,打破焦虑循环。
本书揭示了预测性大脑在身体感受、情绪和行为中的核心作用——慢性疼痛、社交焦虑甚至情绪循环,都与预测的失控有关。通过调整预测机制,我们可以重塑身体和心理的体验。这一全新视角为心理治疗和医学提供了全新路径。抑郁、焦虑、慢性疼痛等心理和生理问题,往往根源于我们无意识的大脑预测。通过调整预测机制,这本书为改善心理健康提供了全新的科学依据和实践方法。例如,通过改变对情境的语言重构或假设,从根本上干扰大脑的负面预测过程。
—
◤3. 利用“心智黑客”工具触发自我意识的全面升级:改变语言与行动,重新定义现实,重塑人生体验。
|
內容簡介: |
▌你与你感知的现 实有怎样的关系?
▌你以何种方式塑造现实,进而塑造自我?
▌感知本身只是一种“受控的幻觉”?
▌大脑并非被动感知,而是主动预测现实
▌所谓感知,其实在身体、工具与环境间流动
·
◤在这本书中,安迪·克拉克揭示了重塑范式的预测性大脑理论,重新定义了心智与现实的关系:
· 大脑从未“看到”真实的世界
· 你的一切所见所感只是它想让你看到的
我们对身体、外界的感受,更多来自我们大脑预测的可控“幻象”,而非客观现实。
·
◤我们将窥见全新的、更加深刻而统一的心智科学轮廓:
· 从观看电影到理解他人表情
· 从平凡的感受到崇高的体验
· 从慢性疼痛到情绪反馈循环
· 从社交焦虑到精神错乱
本书揭示了预测性大脑在身体感受、情绪和行为中的核心作用——慢性疼痛、社交焦虑甚至情绪循环,都与预测的失控有关。通过重构语言、改变叙事、调整行动,我们能够重塑自身体验并改善身心健康。
·
◤人人都将成为赛博格,利用“心智黑客”工具进行自我意识的全面升级:
· 我们将重新评估自己的体验
· “黑进”预测性心智
· 手机、笔记本电脑甚至社交网络都成为我们心智的一部分
我们能够利用智能设备和大脑共同创造全新的心智工具,解锁“延展心智”的潜力。
·
◤一旦掌握这门科学,我们将得以实施心理学意义上的“精准医疗”:
· 焦虑可能只是你的大脑预测出了问题
· 改变大脑的预测方式,重构情绪体验
· 就能打破焦虑循环
这一全新视角为心理治疗和医学提供了全新路径。抑郁、焦虑、慢性疼痛等心理和生理问题,往往根源于我们无意识的大脑预测。
|
關於作者: |
安迪·克拉克(Andy Clark),英国萨塞克斯大学认知哲学教授,曾任苏格兰爱丁堡大学哲学教授、逻辑与形而上学讲席教授以及美国印第安纳大学认知科学项目主任,也曾在密苏里州圣路易斯的华盛顿大学任教。安迪·克拉克是当代认知理论的重要学者,他是延展心智理论的领军人物。其研究领域广泛,在认知哲学、语言哲学、逻辑学、形而上学等领域都有深厚造诣和重要影响。其代表作有《预测算法:具身智能如何应对不确定性》(2020),《放大心灵:具身、行为与认知延展》(2022),《心体:认知科学与人工智能的哲学挑战》(2024)等。
获奖情况:2024年,安迪?克拉克荣获首届丹尼特奖。该奖项由国际意识研究中心(ICCS)颁发,旨在表彰在心灵哲学、认知科学、进化生物学和人工智能等领域取得的重大进展
—
◤魏军
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心理学博士,现任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仲英青年学者。
—
◤刘林澍
心理学博士,最早致力于在国内介绍预测心智理论,引进并翻译预测心智理论代表作《预测算法》和《主动推理》,在《心理科学》《应用心理学》等核心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
目錄:
|
前 言 形塑体验 III
第1 章 预测机器开箱 001
第2 章 精神病学与神经病学:弥合偏差 035
第3 章 作为自我实现预言的行动 075
第4 章 预测身体状态 095
插 曲 心智问题:对预测性大脑的预测? 123
第5 章 期待更好的事物 141
第6 章 突破原生大脑局限 163
第7 章 “黑进”预测机器 201
结 论 预测生态学:心智的大一统理论 235
附 录 细节补充 243
致 谢 257
注 释 259
|
內容試閱:
|
序言
预测性大脑创建了我们。如果预测处理果真是心智的大一统模型,明确了我们在自然界的位置,我们就应该以全新的方式思考我们自身、我们的世界和我们的行动了。首先,我们要承认人类的主观体验绝非纯粹直接的或未经过滤的,相反,我们体验到的一切——从最基本的,如对温度和疼痛的感知,到最奇特的,如自我体验、自我消解和与宇宙融为一体的感觉—都是在预测和感官证据的碰撞中产生出来的构念。
在这两股力量的碰撞中,没有任何一方是消极被动的。我们的大脑可不会待在那儿等着感官刺激的到来。相反,大脑孜孜不倦地、积极主动地不断预测来自身体和外界的信号。它们是具身智能主体的一部分,而主体又是由漫长的自然选择设计出来的精妙的行动机器。借助眼球、头颅和肢体的运动,我们搜集感知信号,既为检验我们的预测,也为证实它们(通常都是后一种情况)。主观体验就在以这些方式对关于感官输入的预测展开的检验、精炼和质疑中成形。
一旦当前的预测无法匹配传入的证据,就会产生预测误差信号。正是这些预测误差信号在执行大量任务,让我们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客观,使身体状况和环境或多或少保持一致。这种机制的运作虽然微妙,却至关重要。这表明我们尽管可以接受修正,但修正过程本身仍会受到我们先验期望的形塑。我们的先验期望越稳固(其“精度”越高),作为反证的传入信号对我们所见所感的影响就越小。这一精度加权的平衡机制在各种心理疾病、功能障碍、以及精神病中似乎被削弱。还有许多不同的方式可以实现平衡机制,这些似乎与世界上广泛的神经多样性存在方式相呼应。
我们必须牢记,这些描述中的“预测”绝不仅仅是(甚至大多数情况下)在“某人预测或期望某事”中的那层意思。在一个又一个案例中,塑造和影响人类主观体验的预测经常是我们感知不到或意识不到的。一个从背后照亮的空心面具看起来之所以五官凸起,是因为我们的大脑对凸起的五官有着非常强的预期,而我们却意识不到是错觉。这种情况很常见:我们对外部世界和自身不断变化的身体状态的体验(比如各种临床症状)都要受预测的影响。塑造人类主观体验的海量预测和期望都隐藏在意识阈限之下,我们甚少诉诸语言。尽管如此,这些积极的预测依然充满了大脑,影响着我们所见、所闻、所听、所触及的一切。
但预测处理不仅仅关乎感知,而且关乎行动。令人兴奋的是,它首次将感知与行动完全统一到一种解释之下。根据预测处理理论,感知和行动是围绕着一个共同的目标—最小化感知状态的预测误差—展开的。感知就是找到最能拟合感官证据的预测,而行动则是改变世界,使其与预测相符。这两种互补的处理预测误差的手段在协同作用中始终彼此影响。
正是预测和行动之间的这种深刻的互补关系让预测性大脑得以创造延展的心智。所谓延展的心智,指的是心智因工具、技术的使用和复杂的社会生活而实现的增强和扩展。延展心智之所以成为可能,是因为预测性大脑自然就会通过采取行动改善我们的信息状态:在我们追求目标(对某种未来状态的乐观预测)时降低不确定性。当这些行动构成某个习惯系统的一部分,该习惯系统又高度倚仗那些可用、可信,并且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捆绑的资源时,我们就成了延展的生物,我们的认知活动也不仅仅依赖生物性大脑了。
一切似乎都令人满意。根据预测处理理论,像我们这样的生物是真正意义上的在世存在:一切感知和行动都有一个单一的来源,那就是在生活中不断尝试最小化(精度加权的)预测误差。此外,一切主观经验都稳固地植根于相应的核心计算,这些计算操作取决于大脑的特定结构和运转过程。但是,尽管这种解释很是吸引人,但它在某些方面仍不完整。
许多人都相信,我们还有一个悬而未决的最大的难题,关乎有意识的质性经验的来源。这是一个模糊的话题我在本书中一直对此采取刻意回避的态度(除了在“插曲”部分有过一些探讨)。但这本书既然叫《体验机器》,一味地回避怕是说不过去!我相信要理解主观经验是什么,以及它从何而来,最为重要的线索就是预测改变和调整主观经验的种种方式。假如我们坚持这方面的研究,就有可能慢慢接近那个所谓难题的答案,解释质性经验本身的性质及其如何产生。
至少,预测处理理论揭示了关于“基本感知觉能力”的许多事实。对拥有基本感知觉能力的生物而言,世界是一个富有意义的竞技场,遍布行动的可能—它们被某些外部状态吸引,视其为机遇;同时回避另一些外部状态,视其为挑战。通过将关于预测性大脑的研究与行动的作用、误差动态和内部身体信号整合,我们似乎为基本感知觉能力提供了粗略的理论概览。
但最重要的是,对人类而言,我们对自身及世界的了解与表征还有多种奇特形式。其中包括借助结构化的公共语言、书写系统和文化传播机制,以代代相传的集体智慧训练新的心智。这种能力让我们成了一种奇特的、自我反思的生物,使我们能对自己的心智及其内容进行思考。我怀疑一旦基本感知觉能力得到了解释,剩下的大部分是一系列误导性的直觉——认知错觉植根于我们独特的自我反思的能力,而我们之所以相信自己拥有这种能力,或许正是因为长久以来在接受这样的语言灌输。
物质性的象征性文化环境向我们提出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我们需要更好地理解物质文化、社会和物理环境如何影响并改变预测和行动模式。之前的分析已经揭示,预测性大脑能够实现认知目标与实用目标之间的根本融合。然而,人类致力于将这种机制逐渐与额外的能力相结合,包括使用复杂口语句子、绘制草图、制作图表以及用文字记录。这些能力都涉及外部编码的使用,即借助外部编码形式来表示有用的信息。尽管我们无法确定创造和使用外部编码这种能力的起源,但可以肯定的是,它都在其他动物难以应对的时间尺度上,为我们提供了最小化预期未来预测误差的强有力的工具。
尽管已深度介入复杂的社会文化生活,我们仍然不清楚有意识的期望与各种形式的无意识预测之间的具体交互机制。这种交互作用无疑是存在的。比如,我们已经讨论过有意识的期望如何系统地影响疼痛体验。鉴于无意识的预测和期望是如此之多,我们需要更深入地理解显性的有意识预测如何以及为何在各种不同情况下塑造主观体验,时而作用大,时而作用小。探究这种影响的具体性质应成为未来研究的重要目标。我们如果想要更加系统、更加有效地“黑进”自己的预测性大脑,显然有必要更好地理解这个过程。
虽说目前的研究仍存在许多不足,但我们已经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所有人类主观体验都是基于大脑的最佳预测构建的。这意味着个体体验之间可能存在惊人的差异,因为不同的个体总是会在感知与行动中带入各自独特的预测和精度加权平衡机制。个体之间在控制这些平衡的能力(以及习得这种能力)上也会存在显著的差异。理解了体验机器平衡机制的性质与影响,我们就能将人类主观体验中神经正常与神经反常的部分纳入一个统一的框架,以此指导精神病学、医学和临床实践。
一门新的循证科学已呼之欲出,这门科学致力于将预测和精度加权误差信号的起伏与我们的各种主观体验和行动模式中的许多细微差异关联起来。一旦我们掌握了这门科学,基于主观体验的干预就将更加可靠,也更有针对性:我们将得以实施心理学意义上的“精准医疗”,逐渐弥合精神病学、神经病学和计算神经科学间的古老鸿沟,最终迎来心智、身体与世界的基本统一。
这种统一性的本质现在已经明朗。大脑有最小化感知预测误差的基本驱动力。这种驱动力既会被我们内在身体状态引导,也受行动模式的影响,而许多行为旨在收集信息并减少不确定性。大脑的结构与神经化学、身体的生理状态、我们的行为、历史与实践,以及我们身处其中的环境共同塑造了我们的预测。以此观之,人类的心智并非如幽灵般难以捉摸的内部存在,而是由大脑、身体和世界编排的沸腾回旋的预测的海洋。我们要对物质环境、虚拟现实和社会文化的建构保持谨慎,因为在创建这些世界的过程中,我们也在塑造自己的心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