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零信任网络:在不可信网络中构建安全系统(第2版)
》
售價:NT$
560.0

《
经营方略(全新修订版)
》
售價:NT$
500.0

《
走遍世界寻国宝
》
售價:NT$
653.0

《
时刻人文·中国之诞生:中国文明的形成期
》
售價:NT$
500.0

《
血与火的50年:昙花一现的西晋
》
售價:NT$
500.0

《
权力尚简:《老子》的权力政治学解读
》
售價:NT$
449.0

《
齐民要术(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高中)
》
售價:NT$
296.0

《
海洋明天的样子
》
售價:NT$
352.0
|
編輯推薦: |
各大流量媒体讨论的热门话题——“零糖”社交到底是什么?你是否厌倦了逢人就戴上面具说场面话?你是否在“为社交而社交”的怪圈里迷失了自我?你是否在充满套路的无效社交中感到精疲力竭?这本《零糖社交》带你摆脱枷锁,在简单的社交中获得真正的快乐。“先果腹,后吃糖,让社交需求后置”——不再为了社交而社交;不再辛苦维系“点赞之交”“评论之交”;不再沉溺于“塑料”友情。“保持社交距离,重塑个体边界”——保留自己的独处空间;注意“边界感”,不勉强自己,不冒犯他人;抛弃“无效社交”,珍惜三两“真朋友”。“以‘我’为主导,以‘我’为中心”——不迎合、不讨好、不委屈,勇敢做自己;取悦自己,看重自己的情绪价值;做自己、与自己相处,我们的心灵“本自具足”。
|
內容簡介: |
《零糖社交》不仅是一本关于社交的书,更是一本关于自我成长与心灵觉醒的指南。它鼓励人们勇敢地展现真实的自我,用真诚和善意去触碰这个世界,从而收获更加丰富和有意义的人生体验。全书包含五个部分:“零糖人生,是我们不爱甜了吗?”从零糖饮食聊到“零糖社交”,深入浅出地讲解零糖社交的基本概念、产生原因和流行趋势;“佛系躺平惊坐起,已是零糖社交风靡时”详细记录了零糖社交模式在当代社会,尤其是年轻人中间蔚然成风、成为潮流的具体表现;“零糖社交标准配料表”分析了零糖社交的具体标准;“减糖社交行为建议书”为社交关系从减糖到零糖、践行零糖社交提供了具体的策略和方法;“契合零糖社交的轻商业模式”则记录了目前热度较高的零糖社交之下的各种商业模式,包括孤独经济、i人民宿等。
|
關於作者: |
格格
原名杜菲,心理咨询师、专栏作者、自由撰稿人。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认证心理咨询师,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十二年,现为西南某心理咨询中心创始人和合伙人,以职场心理学人际关系心理学和青少年心理为主要研究方向,尤其在人际关系心理学方面颇有建树。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和理论框架,帮助读者理解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为读者提供关于人际关系的基本知识和实用技巧。
|
目錄:
|
第一章 零糖人生,是我们不爱甜了吗?
珍爱生命,追求零糖/003
享零糖饮食,过苦味人生?/009
蔚然成风的社交零糖化/015
零糖,社交多巴胺最后的倔强/022
零糖社交的风,刮到了谁身上?/028
第二章 佛系躺平惊坐起,已是零糖社交风靡时
更名改姓的“零糖”,低社交欲的延续/037
先果腹后吃糖,社交需求后置/043
摒弃旧式社交创伤,安全感更高/049
精神分析下的自我意识崛起,社交只为“我”/055
手机和手机软件,躺平式零糖社交get/062
第三章 零糖社交标准配料表
主打真诚:信息真实与目标的纯粹/071
低能耗维持:不迁就不依赖,不拉扯不算计/077
低期望交往:满足最基础的社交需求与情绪价值/083
保持距离:“远香近臭”是永远的真理/089
恰当的孤独:生活的独立与思想的特立独行/097
减糖社交行为建议书
朋友圈断舍离/105
自我成长“放题”/113
拼配搭子文化/122
人工智能社交增味/129
向山野去/136
契合零糖社交的轻商业模式
孤独经济/147
缤纷夜校/158
快闪市集/168
i人民宿/181
小众沙龙/190
|
內容試閱:
|
第一章 零糖人生,是我们不爱甜了吗? 珍爱生命,追求零糖
既然本书讨论的主题是零糖社交,在进入这个主题的探讨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人类和糖的恩怨情仇的纠葛史。当然,了解这些常识,不是误导我们将一本阐述社交关系的书籍当成一本养生书籍,而是希望能通过糖对我们身体造成的影响延伸和过渡到社交“去糖化”这个主题范畴。
人类对于糖的需求,源于身体的本能需求,就如同生命离不开水。可以说,我们一生与糖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纠缠。当我们从母体中呱呱坠地的那一刻开始,我们的味蕾就可以从母乳以及其他食品中敏锐地感受到甜味。要知道,母乳中有超过40%的能量都是通过乳糖提供,而自然界中水果蕴含的果糖成分,更是让人类从原始社会开始就感受到生命的甜蜜。
我们不妨想象一下这番情景:远古时期物资匮乏,生活环境十分恶劣。在茂密的热带雨林中,一群原始人正在跋山涉水,艰难地寻觅食物,汗水不断从他们黝黑发亮的皮肤滴落,饥饿激发了他们求生的本能。他们穿过布满荆棘的丛林,四处采集可以食用的植物和野生果实——采摘就是那个时代人类最重要的生存方式,而他们采摘的果实含糖量非常高。在不懂得生产技术的原始社会,糖分因此成为人类得以繁衍的主要能量——突然爆发出一阵震耳欲聋的欢呼,原始人发现一棵挂满熟透野果的果树,他们的味蕾立即本能地跳动,身体内的激素在不断变化中释放无穷的快乐。他们迫不及待地爬上树,摘下甜美的果实往嘴里塞,饥肠辘辘的痛苦顿时烟消云散。这种感觉在进化论上被称为“适应性心理反射”,它能够暗示人类更好地摄取必不可少的营养成分。
就这样,在人类不断进化过程中,对甜味的偏好就成了一种本能反应。人的大脑越来越贪恋这种甜蜜的气息。即便到了现代社会,在物质生活比较发达的情况下,虽然我们的身体不再依靠糖获取营养,但我们依然对甜食有着一种难以割舍的爱好。
快乐和痛苦是人的两种最主要的情绪,如果有一种食物可以抑制我们的痛苦,放大我们的快乐,我们就容易对它着迷。毫无疑问,糖就是这样一种充满魔法的食物。学过生物学的我们都了解,人的大脑含有一种奇妙的物质,名为内啡肽,它的作用就是减轻我们的疼痛感和压力。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想要减少内心的痛苦,有时吃一颗糖就能起到“精神止痛”的作用。
朋友们,现在你总算明白了吧,为什么有人在面对压力和焦虑时会疯狂地食用甜食。因为他们需要摄入高糖量来刺激内啡肽的分解,让自己从焦虑的泥潭中解脱出来。
糖分除了可以分泌内啡肽这种减少和解除痛苦的物质,它还有一个容易让人上瘾的重要原因就是,可以直接分泌“多巴胺”这种快乐物质没有人不喜欢多巴胺,多巴胺就是一个快乐小天使,奖赏给我们的就是幸福快乐的体验。当一个人通过吃糖获得了快乐体验时,为了追逐更大的快乐,就想要摄入更多的糖分,从而形成了很难戒掉的糖瘾。
一个人痛苦时想要吃糖,一个人快乐时也想要吃糖,糖分就是如此轻松地控制了我们的大脑。如果我们将内啡肽与抑制痛苦、多巴胺与传递快乐比喻成一种社交关系,糖分就是维系这种关系的一根纽带。如此的话,我们在讨论人类和糖的纠葛时,就为后面的社交去糖化埋下了一个伏笔。在我们的社交行为和社交场景中,究竟要保留多少甜腻度才是合适的?
这个问题我们暂且不表,让我们继续梳理人类和糖那些“剪不断,理还乱”的纷扰。我们可以说,我们喜欢吃糖,是身体机能的需求使然但我们不能将身体对糖的需求视为糖瘾的唯一原罪。因为在古代,人类的制糖技术和工艺还很落后,那个时候糖就是一种奢侈品,产量低,物以稀为贵,一般的老百姓根本没有口福享用,只有位高权重的达官贵人,或者腰缠万贯的富豪们才能享用。因此那时糖对人类身体造成的危害微不足道。
在16世纪的欧洲,普通人三个月的工资才能购买一磅糖。在我国明朝时期,糖是皇宫和达官贵人的专属食物,老百姓每年只有过年过节时才有机会品尝一点糖。在那些不平等的历史时期,很多有钱人为了感受糖的美妙味道,不惜为之一掷千金甚至倾家荡产。比如欧洲的某些贵族就会专门豢养糖人来为他们制造糖食和糖雕。糖人们使用的糖浆是用糖、水和分量很少的柠檬汁、葡萄酒这些饮料调制而成,制作过程很是复杂。
所以,在糖还被贴上奢侈品标签的时代,它对人类身体健康带来的危害并不明显,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一时期可以被看成人类和糖感情的蜜月期。糖就是一种无数平民梦想的奢侈的甜蜜。于是古人才会用糖的甜味歌颂爱情,描绘美好的人生。
即便如此,当时还是有一些医术高明的医生发现了糖对人体的副作用。他们观察到,经常食用糖会导致蛀牙,催生一些慢性疾病。而这些疾病在这些神医的眼中都是“贵族病”,毕竟当时只有贵族才能吃上糖这些疾病只能是贵族和有钱人才会犯。
然而,自从工业革命发生以后,机械化、自动化的制糖技术很快代替了手工制糖。糖的生产成本大大降低,价格越来越便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糖的奢侈标签终于被撕扯,变成了一种普通的食物,这一次,老百姓终于享受了一次“平等”的权利,和贵族以及有钱人一样,轻松地吃上糖了。糖对我们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对我们身体造成的危害也越来越明显
尤其是20世纪之后,糖的“有毒的甜蜜”属性更是无孔不入,开始侵蚀我们生活和身体的方方面面。糖食产品在游乐场、电影院、餐厅这些家庭外的消费场所大行其道,让我们在它的甜蜜中无法自拔。甜味辅食在我们食谱当中的比例越来越高,导致淀粉类主食为我们供给的热量占比从最高时的90%锐减到50%。
也正是在“甜蜜的”20世纪,一种名为“可乐”的新型糖食碳酸饮料突然风靡全球,糖制食品终于实现了对人类生活的全面统治。据统计,在20世纪90年代,一个美国人平均一年要饮用超过150升的碳酸饮料。人类与糖维持了上万年的亲密情感,终于出现了裂痕和危机。因为过量摄入糖而导致的健康问题尤其是肥胖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越来越可怕。我们对糖的态度,也从渴望、追逐、偏爱变成了警惕、排斥甚至痛恨。甜密虽然是美好的,但相比于我们的健康,远离糖食,从糖的蛊惑中逃离出来,这才是一种明智的健康饮食态度。于是,无糖生活被越来越多人认可和追崇。
无糖生活主张与糖保持一定的距离,减少、消除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糖分摄入量,减少糖尿病、肥胖症等慢性疾病的隐患。
更重要的是,无糖生活强调让食物回归自然的味道,享受更纯粹的饮食人生。当我们的身体被糖俘虏后,慢慢减少糖分的摄入,远离自然的味蕾就会重拾对美食的原始追求,不再依赖糖分来满足口感。所以,提倡无糖生活,就是向健康、自然的生活致敬,是我们珍惜生命,享受健康人生的明智之选。
现在,我们不妨回到之前的那处伏笔。借鉴人类和糖的饮食关系以及零糖生活意识的觉醒,我们自然能联想到,在社交关系中,经常会面临着相似的苦恼。比如,为了努力维系一段亲密关系,我们就不停地为这段关系加注亲密的砝码,让过度的亲密变得黏稠甜腻,最终反而导致亲密关系的破裂;又比如,我们为了拓展某个圈层资源,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都消耗在其中,就如同让我们的身体摄入了过量的糖分,最后却发现自己倾尽一切想要打造的圈层资源并没有换来对等的价值。这些现象,是不是意味着,我们的社交关系已经生病了?我们又该如何挽救它呢?
这些问题,必须留给零糖社交去解决,也是我们要在这本书中解答的核心问题。但在准备解答这些问题前,我们还必须进一步了解零糖饮食的特点以及如何才能成功地过上这种生活。毕竟,身体减糖和社交去糖化都面临着相同的难度,如何拥有零糖生活的经验也能够给零糖社交带来一些灵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