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十一种孤独(理查德·耶茨作品)
》
售價:NT$
398.0
《
玫瑰花园
》
售價:NT$
254.0
《
智能体时代
》
售價:NT$
403.0
《
镇馆之宝 精讲66家博物馆文物珍品 从新石器时代到大清王朝
》
售價:NT$
3509.0
《
周期与财富
》
售價:NT$
505.0
《
STEM科学新知:炫酷科技
》
售價:NT$
352.0
《
文化的曜变:日本国宝中的唐风汉骨
》
售價:NT$
403.0
《
好孕,从卵子开始(第3版)
》
售價:NT$
403.0
編輯推薦:
北京大学燕京学堂出品,袁明院长、董强院长及张隆溪教授分别作序,收录何亚非、葛兆光、王赓武、邓小南、陈平原、张隆溪、苏源熙、卜正民等中外名家的精品文章;海外学者稿件翻译由燕京学堂组织,著名学者张隆溪先生亲自把关,力求最大程度还原原作内容及观点;在“大变局”背景下,向世界讲述中国。视野开阔,内容精当,语言流畅。
內容簡介:
本书是北京大学燕京学堂成立十周年之际出品的纪念图书,是2016年12月12日由北京大学燕京学堂主办的“中国与世界:关注、探讨与展望”高端学术论坛的会议论文集。书中收录了何亚非、葛兆光、王赓武、邓小南、陈平原、戴燕、张隆溪及苏源熙、卜正民等中外著名学者文章,从地缘政治、历史、国际关系、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阐述“中国与世界”这一主题,面向世界、解读中国,是一本在国际传播和跨文化交流领域极具学术价值的读物。
關於作者:
北京大学燕京学堂,成立于2014年5月5日,以“跨文化交流:聚焦中国,关怀世界”为基本定位,依托北京大学人文、社科领域深厚的历史积淀和雄厚的师资力量,围绕中国问题,开展跨学科交叉学术研究。
张隆溪,北京大学硕士,哈佛大学博士,曾任教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和香港城市大学,现任湖南师范大学潇湘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大学燕京学堂砺德讲席教授。他是瑞典皇家人文、历史及考古学院外籍院士、欧洲学院外籍院士、国际比较文学学会主席(2016—2019)。以中英文发表二十多部专著和数百篇学术论文。其主要著作有《二十世纪西方文论述评》《比较文学研究入门》《阐释学与跨文化研究》《走出文化的封闭圈》《中西文化研究十论》,The Tao and the Logos(中译本《道与逻各斯》)等。
目錄 :
总序…………………………………………… 袁 明 董 强( 1 )
序言……………………………………………………… 张隆溪( 1 )
全球治理:中国的历史选择与大国担当……………… 何亚非( 1 )
论“与”字的含义……………………………………… 苏源熙(15)
什么时代中国热衷于讨论“何为中国”?…………… 葛兆光(23)
小国,一统国家,大国………………………………… 卜正民(30)
中国世界的再平衡……………………………………… 王赓武(43)
战争的新旧起因………………………………… 亚当·罗伯茨(52)
中华文化:遗产与未来………………………………… 罗多弼(77)
多种学术语境下的“深度对话”……………………… 邓小南(95)
孔子与美国:治国方略的道德体制……… 阿尔弗雷德·霍侬(104)
韦伯、资本主义和中国:西方的独特性?…… 克利杉·库马(123)
身处十字路口的中国家族企业:
代际传承、现代化和全球化……………………… 金 李(143)
在世界背景下书写中国文学史………………………… 戴 燕(152)
人文学之“三十年河东”……………………………… 陈平原(161)
庐山面目:论研究视野和模式的重要性……………… 张隆溪(172)
內容試閱 :
北京大学燕京学堂成立十周年了。十年以来,学堂以“跨文化交流:聚焦中国,关怀世界”为宗旨,吸引全球优秀青年才俊聚集燕园,利用北京大学丰厚的学术资源,让他们学习和了解中国。我们在自己几十年的国际人文交往经历中,已经深深体会到,让世界上更多的人,尤其是将来会成为各方面领导人物的年轻学子,了解和读懂中国,将是世界人文交流景观中的一个新亮点。
我们在办学中不断探索“上天入地”。既然在中国、在北京大学做这篇“中国与世界”的大文章,就应该尽量给青年人创造机会,让他们能触摸中国研究的精神天空。同时,我们也把课堂设到中国大地上,创造条件让青年人走进生活,感知社会,用青年人的才华和青春语言参与讲好“中国故事”。
2015年至今,燕京学堂已经招收了来自全球85个国家和地区的1074位青年学生,他们来自390所优秀大学,其中许多是世界名校。青年人在一起问道求学,砥砺前行,即便是新型冠状病毒肆虐时,线上学习,诸多困难,也没有消减他们做好中国研究的志向和努力。
在燕京学堂成立十周年之际,燕京学堂砺德讲席教授张隆溪将学堂召开过的两次国际学术会议论文编辑成书,作为学堂成立十周年的献礼,也是燕京学堂学术活动的记录。我们将来会一如既往,培养跨学科的国际化人才,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和不同国家及人民的相互了解,作出不懈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