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历史深处的南丝路 一部关于南丝路的纪实性文学作品
》
售價:NT$
403.0

《
中国航天立体翻翻书
》
售價:NT$
296.0

《
国家工业密码
》
售價:NT$
653.0

《
普通法司法管辖区所得税:从起源到1820年上下册
》
售價:NT$
1010.0

《
舞乐中国·佳人的长袖舞
》
售價:NT$
204.0

《
舞乐中国·唐玄宗的舞乐坊
》
售價:NT$
204.0

《
上古汉语异读词音义关系研究
》
售價:NT$
500.0

《
琳派艺术:日本的生活美学
》
售價:NT$
949.0
|
內容簡介: |
本丛书紧紧围绕“两个结合”,全方位、多领域解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前沿问题,对于当下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创新理论所蕴含的道理、学理、哲理,切实理解和践行“两个结合”的核心内涵和时代价值,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丛书视域宽阔、解读权威、通俗易懂,是一套不可多得的学术研究和理论普及读物。
|
關於作者: |
崔发展,博士,教授,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四川省委宣讲团成员、四川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主要从事马克思!义中国化、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国家级项目2项、教yu部项目1项、四川省教研课题4项(重大3项)。发表文章100余篇,出版专著5部。获四川省优秀成果奖4次。获四川省学校思政课教师年度人物、四川省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荣誉。
赵聃,1986 年生,湖南常德人,博士,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四川省朱熹研究会理事,四川省杨慎研究会理事。主要从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研究。先后主持省厅级项目4项,发表论文20 余篇。
|
目錄:
|
导? 读?/?001
第一章? 扎根亟须“结合”? 传统焕发生机?/?009
一、无非一念救苍生:实践伟力彰显有待民族性思想支撑? /? 012
二、危阑烟柳夕阳迟:传统文化现代转型亟待批判性重构? /? 023
三、华夏腾飞国运昌:民族复兴与文明再造亟待文化自觉? /? 033
第二章? 探寻“结合”门径? 开辟救国之路?/?047
一、隔着纱窗看晓雾:在放眼世界中引入马克思主义? /? 048
二、从此天涯寻正道:在百家争鸣中确定革命的指南? /? 053
三、唤起工农千百万:在斗争实践中认清革命的道路? /? 058
四、天翻地覆慨而慷:在理论自觉中夺取革命的胜利? /? 064
第三章? 历经“结合”起伏? 谋求兴国之路?/?075
一、敢教日月换新天:在改造与建设中推进结合? /? 076
II 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进程
二、春江浩荡暂徘徊:在困境与动荡中走向疏离中断? /? 093
第四章? 开启“结合”新途? 走向富国之路?/?097
一、摸着石头过河:在解放思想中踏上中国特色道路? /? 098
二、治国必先治党:在与时俱进中创新党的建设理论? /? 106
三、不懈怠不折腾:在求真务实中全面谋划科学发展? /? 115
第五章? 明确“两个结合”? 奋进强国之路?/?125
一、万物得其本者生:在守正创新中擘画时代蓝图? /? 127
二、百事得其道者成:在勇毅前行中建设现代化强国? /? 136
三、挽住云河洗天青:在自我革命中跳出历史周期率? /? 148
第六章 “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155
一、一言忻契合:原初性相通奠定“结合”的基本前提? /? 157
二、道义本契合:一致性相应夯实“结合”的现实基础? /? 162
三、契合无间言:互补性相融推进“结合”的深度广度? /? 168
第七章 “结合”的结果是相互成就?/?175
一、联结真理与文化:“结合”使“外来的”成为“中国的”? /? 176
二、转化历史与现实:“结合”使“传统的”成为“现代的”? /? 183
三、突破模板与母版:“结合”使“民族的”成为“人类的”? /? 188
目? 录 III
第八章 “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197
一、为有源头活水来:“结合”延展中国道路的历史纵深? /? 199
二、树高千尺总有根:“结合”厚植中国道路的文化根基? /? 205
三、养浩存真绝不衰:“结合”增强中国道路的生机活力? /? 209
第九章 “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215
一、满眼生机转化钧:“结合”的提出本身就是创新? /? 216
二、天工人巧日争新:“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 /? 221
三、惟进取也故日新:“结合”为创新提供了方法论? /? 226
第十章 “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233
一、屹然砥柱立中流:“结合”使中华文明得以赓续? /? 234
二、屹立潮头续远行:“结合”使中华文化由以挺立? /? 238
三、薪火相传光不绝:“结合”使中华文脉致以延承? /? 243
结语?/?249
后记?/?267
|
內容試閱:
|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武夷山朱熹园考察时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多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
202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的重要思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又一次强调“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强调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并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和思想观点,将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大意义的认识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为我们正确对待和科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重要指导。
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论述的过程中,我们深深感受到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一个亟待学界进一步研究的重大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讲的“天下为公”“民惟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我们祖先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这些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高度的契合性,需要学界从学理上讲清楚。2023年6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坚守好这个魂和根,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前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果不与马克思主义结合,不实现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它就只能是古代的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在当代中国就不可能发生作用;同样的道理,马克思主义如果不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植根于中国实际和历史文化的沃土,不能融入中华文化的长河当中,不能成为中华文化的有机构成,它就是一种存在于我们的历史文化和现实之外的理论形态,对我们也就无法产生作用。这就需要我们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中国问题的过程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长成参天大树。
就在我们深入学习研究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相结合重要论述的时候,时任中国出版集团研究出版社社长赵卜慧敏锐地关注捕捉到了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她和丁波总编辑亲临北大,我们也多次进行线上线下研讨交流,出版社希望北大和清华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能够携手学界同仁就这一问题开展研究,可以先作专题研究,以“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十讲”的形式出版,然后在此基础上撰写7本专著,分别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前沿问题研究》《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系研究》《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与融通》《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经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合理内容及其现代价值》等。
本丛书涉及的主要问题有: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者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当前关于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前沿问题有哪些?如何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契合的主要内容和内在逻辑是什么?怎样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基本路径是什么?在实现这一结合的过程中应该遵循什么样的原则?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经历了怎样的过程、积累了哪些经验?在结合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处理好哪些重要关系?如何运用唯物史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理论阐释?如何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如何增强中华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和繁荣发展?……围绕上述问题,本书的作者们主要就以下思想和观点尝试着进行了学理的探讨和阐释。
第一,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创造史。坚持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长期奋斗的重要历史经验。我们党之所以能够走到今天,从弱到强、从小到大,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始终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实现理论上的创新。中国共产党百年理论创新的重要启示就是坚持理论创新与理论守正相统一,坚持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相互动,坚持理论创新与理论借鉴相统一,坚持理论创新与理论武装相同步。
第二,不断推动党的理论创新,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这一结合既有利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落地生根,又有利于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中国共产党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科学把握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点,不断推进二者相结合并产生了丰硕的理论成果。新时代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意识”地位,二是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要义,三是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第三,在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从进行“结合”探索到创立“结合”理论、确立“结合”原则,是认识发展中的飞跃。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在总结百年来“结合”探索的丰富经验基础上实现的又一次飞跃,使党的“结合”理论、“结合”原则发展成为“两个结合”。坚持“两个结合”是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途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坚持“两个结合”的根本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坚持“两个结合”的实践成果,也是提出“两个结合”的实践基础、时代背景。“两个结合”思想原则的确立,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两个结合”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的核心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原则。
第四,“两个结合”的重要思想,在理论框架上是新的突破,在思想内涵上是新的飞跃,在实践效果上是伟大创造。具体表现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的思想文化基础,这一“结合”凝结为当今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一方面促进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另一方面促使中国传统文化自身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标志着中华文化发展的新阶段,奠定了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心理基石,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中国特色”的文化基因。
第五,实现“两个结合”,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推动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必须正确处理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关系: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正确处理好一元指导与繁荣发展的关系,即“一”与“多”的关系;二是立足实践,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正确处理好“理”和“事”的关系,不断提出解决问题的新理论新方法;三是不忘本来,坚持以中国文化为载体,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以中国文化为载体,正确处理好“古”和“今”的关系,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四是吸收外来,坚持洋为中用,积极借鉴和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正确处理好“中”与“西”的关系;五是面向未来,坚持以综合创新为方法,正确处理好“常”与“变”的关系,不断从中国实践中概括出中国理论,再用中国理论指导中国实践,为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作出贡献,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
第六,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是把二者简单地叠加或拼凑到一起,而是努力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提炼出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强联合。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根本实现途径。只有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为前提,才能更好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落地生根。
第七,“两个结合”的新概括,是党领导人民进行艰苦卓绝而又无比豪迈的伟大斗争在理论上的结晶,是民族复兴伟业取得节节胜利,因而确立文化自信的展示,是凝聚新时代中国精神、中国智慧的理论指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的飞跃”,其最重要的理论品格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因而“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新飞跃,将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理论、思想和方针的保证,推动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各个方面的宏伟事业大踏步向前发展。
第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文化滋养,有助于增强道路自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文化基因,有助于增强理论自信;为充分发挥制度优势、提升治理效能提供深厚历史底蕴,有助于增强制度自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提供根基和底气,有助于增强文化自信。
第九,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体现,不仅是民族工作的主线,而且对于凝聚全体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十,“两个结合”科学地总结了百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经验及研究成果,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进入辩证综合、守正创新的文化自觉新境界,擎起当代中国文化复兴的光辉旗帜。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相贯通、与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相融通,是创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课题。超越近代以来“全盘西化”与“儒学复兴”的两极震荡,以是否有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否有利于中国式现代化、是否有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否有利于实现“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为标准而择取、诠释、重构中国传统文化中真理性和人民性、时代性的精华要素,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当代中国文化创新的必由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魂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脉。本丛书作者所做的工作就是紧紧围绕这一“根脉”和“魂脉”进行一些初步的探索和研究,以期对当代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做一点力所能及的工作。
孙熙国
2025年5月于北大燕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