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中国茶叶全书
》
售價:NT$
5090.0

《
自由主义
》
售價:NT$
505.0

《
桐阴清话(《岭南文库·岭南史料笔记丛刊》)
》
售價:NT$
408.0

《
海权通论
》
售價:NT$
643.0

《
花园生活美学
》
售價:NT$
653.0

《
与自闭症儿子同行 3:为了工作,加油
》
售價:NT$
250.0

《
休谟的政治哲学(增订版)
》
售價:NT$
602.0

《
政治经济学的智慧
》
售價:NT$
755.0
|
內容簡介: |
本丛书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研究成果,集中反映了汉语语义演变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实现了汉语语义演变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和促进学科发展的意义。丛书从汉语使用的实际出发,运用功能主义语言学、语言类型学和接触语言学的理论模型、分析框架和技术方法,考察汉语历史上和现代方言中所发生的若干语义演变,揭示汉语语义演变的路径和模式、机制和动因、规律和制约、共相和殊相,从而构建一种兼顾内部演变(语言独立发生的演变)与外部演变(语言接触引发的演变)、基于历史文献研究与基于方言比较研究相结合的历史语义研究的新框架,为汉语历史语义学学科的建立奠定重要的基础。
本从书共有三册,分别为《认知和语用视角的汉语语义演变研究》《语言类型学视角的汉语语义演变研究》《接触语言学视角的汉语语义演变研究》。其中,《认知和语用视角的汉语语义演变研究》运用功能主义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对汉语中若干语义演变个案和语义演变专题的深入考察,探究汉语语义演变的机制和动因,揭示出汉语语义演变中的认知操作和语用策略。《语言类型学视角的汉语语义演变研究》将汉语语义演变置于人类语言演变的大背景下来审视,运用语言类型学(历时类型学、语义图模型和词汇类型学)的理论和方法,探讨汉语语义演变的路径和模式所体现的共性倾向和类型特点,揭示汉语语义演变的共相和殊相。《接触语言学视角的汉语语义演变研究》运用接触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对汉语历史上和现代方言中大量接触引发的语义演变事实进行考察,探讨接触引发的语义演变的模式、类型、机制及其历史背景和社会因素,为普通语言学中接触语言学和历史语义学的研究,以及汉语的历史语义和方言研究提供重要的学术依据和理论参照。
|
關於作者: |
吴福祥,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语言大学历史语言学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汉语历史语法、汉语历史词汇与历史语义、语法化、汉语方言语法史、中国南方少数民族语言语法演变等方面的研究。著有《敦煌变文语法研究》《著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吴福祥卷》等,主编《汉语主观性与主观化研究》《语法化与语法研究》《汉语语法化研究》等。
董秀芳,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 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主要从事汉语词汇与句法的历时与共时研究。著有《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汉语的词库与词法》《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修订本)》等,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 部项目。
李明,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法国高等社会科学院东亚语言研究所博士后,主要从事汉语历史语义和句法研究。在《语言学论丛》《历史语言学研究》《汉语史学报》《中国语文》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陈前瑞,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语法演变和语义演变研究。著有《汉语体貌研究的类型学视野》《语法化与汉语时体研究》等,参与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 部项目。
覃凤余,广西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广西壮语方言的语法化研究及壮语、汉语接触引发的语法演变研究。著有《壮语地名的语言与文化》《广西南宁白话研究》等,主持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 部项目。
|
內容試閱:
|
总 序
语义演变是语言演变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历史语言学的主要
研究对象之一。在汉语语言学界,语义和语义演变的研究具有悠久
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中国传统语言学 (即小学)包含训诂学、文
字学和音韵学三个主要门类,其中训诂学是最早建立也是最重要的
门类。训诂学聚焦于对文献语言词义的训释和研究,“是中国语言文
字学中一门传统的解释语词和研究语义的学科” (周祖谟,1988:
387)。两汉以降直至清末,历代小学家尤其是训诂学家所作的词语
训诂、词义分析和词义流变研究,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和重要成果,
是汉语语义演变研究的一份宝贵遗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
国语言学的学科框架照搬苏联模式。汉语也被认为跟俄语一样具有
语音、词汇和语法三大要素,相应地,汉语语言学被分为汉语语音
学、汉语词汇学和汉语语法学三个分支。此外,在汉语语言学的历
时层面,汉语传统语言学被汉语史 (包括汉语语音史、汉语词汇史
和汉语语法史)取代。在这种学科格局中,汉语的语义已丧失其作
为独立研究对象的地位,寄生于相关的分支学科中。其中,词汇语
义的研究附丽于汉语词汇学,语法语义的研究依附于汉语语法学。
由此可见,在当今的汉语语言学框架中,汉语语义研究已沦落为汉
语词汇研究和汉语语法研究的附庸。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当然有很
多,不过我们认为,除了学术理念、学科设置等方面的因素,可能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即我们迄今未能找到适合汉语语义和语义演变
研究的理论、视角和方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