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白轮船 典藏版
》
售價:NT$
230.0

《
非洲:考古学的视角(国际知名人类学家、非洲研究专家高畅教授作品。)
》
售價:NT$
449.0

《
日本姓名的历史学
》
售價:NT$
255.0

《
清代直隶八旗驻防研究
》
售價:NT$
434.0

《
积极谈判(沟通力系列) 别害怕冲突 沟通力系列
》
售價:NT$
296.0

《
长寿的吃法:古风村的四季养生食谱
》
售價:NT$
347.0

《
江南以南:被湮没的严州府(火与风丛书)
》
售價:NT$
500.0

《
拍出绝世人像 专业摄影师的闪光灯布光技法解密
》
售價:NT$
653.0
|
編輯推薦: |
1、大家经典读本。吴晗是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历史的镜子》是他的第一部杂文集,成书于1945年吴晗在西南大学任教期间,一出版就受到好评,是一部经典杂文著作,被多次出版,畅销不衰了80年。
2、全新再版,文章更多,内容更丰富。《历史的镜子》全文未删减,并从吴晗其他杂文著作、报刊中精选20余篇。全书组成45篇杂文,展现历史的丰富立体,体会大家的思想魅力。
3、尊重经典,尊重作者,不主观随意加工。保留原著顺序,呈现原著原貌,展示经典本色。
4、语言通俗、易懂,题材广泛,散而不乱。正史、逸闻、典故、杂谈……来者不拒,信手拈来,帝王、将相、仕宦、流民、书生、经济、文化、军事、生活……尽显纷纭世相。
5、以古鉴今,论述深刻,观点独到而富有启发性。纵横千年,从历史碎片中了解我们今天的世界,拾取今日的生活智慧。
6、全新出版,精心审校。内外双封,疏朗排版,阅读更舒适。
|
內容簡介: |
《历史的镜子》是吴晗先生杂文集的选编,从吴晗先生的5本杂文著作《历史的镜子》《史事与人物》《灯下集》《学习集》《春天集》,及一些报刊中精选了45篇杂文。旨在通过精心挑选的篇目,呈现历史的深度和广度。文章题材广泛、散而不乱,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军事、战争等方方面面,内容丰富,或议论或评述,或科普或感言,展现了吴晗对历史的深切思考和对现实的关照。
|
關於作者: |
吴晗(1909—1969),字辰伯,浙江义乌人。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曾任云南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教授,北京市副市长,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学术委员,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北京市政协副主席等职务。主要作品有《明史简述》、《明史》(未完稿)、《朱元璋传》、《历史的镜子》、《读史札记》等。
|
目錄:
|
历史的镜子
论社会风气
论贪污
贪污史的一章
生活与思想
文字与形式
报纸与舆论
治人与治法
历史上的君权的限制
历史上的政治的向心力和离心力
说士
宋代两次均产运动
明代的锦衣卫和东西厂
明代的奴隶和奴变
三百年前的历史教训
论晚明“流寇”
论五四
论图籍之厄
附录一? 史话
附录二? 旧史新谈
史事与人物
关于魏忠贤
历史上的国民身份证
灯下集
谈烟草
古代的战争
古代的斗将
斗将的武艺
阵图和宋辽战争
刺配
度牒
宋元以来老百姓的称呼
古人读书不易
论赤壁之战里的鲁肃
论赤壁之战里的周瑜、诸葛亮、张昭
谈曹操
论海瑞
春天集
谈武则天
明代民族英雄于谦
学习集
古人的坐、跪、拜
从幞头说起
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
其他选篇
论皇权
论绅权
再论绅权
官僚政治的故事
论夷陵之战
谈甲午海战
|
內容試閱:
|
《历史的镜子》是吴晗编辑的第一本杂文集,1945年11月由生活书店出版。吴晗时为昆明西南联大史学教授。当时中国未来尚不明朗,在大后方中国史研究几乎形成了一种风气,人们希望“鉴往知来”,来确定中国未来的方向。这本杂文集便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在书中,吴晗用风趣的笔调记述了某一时代的某一政治现象,寓褒贬于笔墨,表达了对中国现实的关照。原书收录杂文17篇和两篇附录,本书全文出版。
论社会风气
宋人张端义在他所著的《贵耳集》中有一段话:
古今治天下多有所尚,唐虞尚德,夏尚功,商尚老,周尚亲,秦尚刑法,汉尚材谋,东汉尚节义,魏尚辞章,晋尚清谈,周隋尚族望,唐尚制度文华,本朝尚法令议论。
把每一个时代的特征指出。“尚”从纵的方面,可以说是时代精神,从横的方面,可以说是社会风气。
一时代有它的特殊时代精神,社会风气,也就是有所“尚”,这是合乎历史事实的。成问题的是所尚的“主流”,是发端于“治天下者”?是被治的下层民众?是中间阶层的士大夫集团?
就历代所“尚”而说,三代渺远,我们姑且搁开不说,秦以下的刑法、才谋、节义、辞章、清谈、族望、制度文华、法令议论,大体上似乎都和小百姓无干,治天下者的作用也只是推波助澜,主流实实在在发于中层的士大夫集团,加以上层的提倡,下层的随和,才会蔚为风气,磅礴一世。不管历史对所“尚”的评价如何,就主流的发动而论,转变社会风气,也就是所谓移风易俗,只有中层的士大夫集团才能负起责任。
就上述的所“尚”而论,有所“尚”同时也有所弊。社会风气的正常或健全与否,决定这一社会人群的历史命运,往古如此,即在今日也还是如此。例如秦尚刑法,其弊流为诽谤之诛,三族之刑,残虐天下,卒以自灭。东汉尚节义,固然收效于国家艰危之际,可是也造成了处士盗虚声,矫名饰行,欺世害俗的伪孝廉、伪君子。晋尚清谈,生活的趣味是够条件
了,其弊流为只顾耳目口腹的享受,忘掉国家民族的安危。王夷甫一流人的死是不足塞责的。周隋尚族望(唐也还未能免此),流品是“清”了,黄散令仆子弟的入仕,都有一定的出身。谱牒之学也盛极一时,可是用人唯论门第,不责才力,庸劣居上位,才俊沉下品,政治的效率和纲纪也就谈不到了。高门子弟坐致三公,尽忠于所事的道德也当然说不上了。宋尚法令议论,史实告诉我们,宋代的敕令格式,一司一局的海行往往一来就是几百千卷,结果是文吏疲于翻检,夤缘为奸。议论更是不得了,当靖康艰危之际,敌人长驱深入,政府群公还在议战、议和、议守、议逃,议论未决,和战未定,敌人已经不费一兵一卒渡过了黄河进围开封了。饶是兵临城下,还是在议论和战。和战始终不决,战也不能战,和也和不了,终于亡国。
史实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社会风气所尚的正面,给一群特殊人物以方便,尚族望的给高门子弟以仕进的优先权,尚法令议论的给文墨之士以纵横反覆的际会。反面呢,寒士拮据一生,终被摈斥于台阁之外,国民杀敌破家,不能于国事置喙一字,他们的血是无代价地被这群人所牺牲了。
从历史上的社会风气的正反面,来衡量近三十年来的变局,也许可以给我们以一个反省的机会。
最近三十年间的变革,不能不归功于致力新文化运动的先辈,他们负起了转移社会风气的责任。举具体的例子来说,他们把人从旧礼教、旧家庭之下解放出来,他们打倒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买卖式婚姻,妇女再嫁和离婚已不再成为社会的话柄。受之父母的头发给剪掉了,缠足解放了。
诘屈难解的文言代替以明白易懂的白话,对于旧的传说和史实重新予以科学的评价,传统的经典也从语言学比较文字学各方面予以新的意义。他们也介绍了西洋的新思想,民主与科学,奠定了新时代的学术风气,综合地说明这时期的社会风气,可以说是所尚在“革”。
反面呢?破坏了旧的以后,新的一套还不曾完备地建设起来,小犊偾辕,前进的青年凭着热情、毅力,百折不回地着手建设所憧憬的乐园,他们不顾险阻,不辞劳瘁,继续前进,要完成新文化运动所启示的后果,结局是遇到障碍,时代落在他们的后面。他们的血汇合起来成为一条大河,滋润后一代人的心灵,给史家以凭吊的资料。
这一转变正在继续迈进中,光明已经在望了,突然爆发了不甘奴役的抗战。前后经过了七年的艰苦挣扎,创造了新的时代精神,前一时期的思想的解放,于此转变为整个民族的解放了。
七年来的抗战,完成了民族统一的伟业,提高了国际地位。就对外的同仇敌忾这一点来说,我们做到了史无前例,全国人民一心一德的地步。可是就对内方面说,似乎过度动荡紧张的情绪,使整个社会失去常态,“人”重新归纳在民族抗战的前提之下,前一时期所破坏的对象,又以另一姿态出现,另一名词出现了。近几年来随着不正常的物价狂跌,安居乐业的悠闲趣味已被生存问题所威胁,随之社会风气也起了重大的空前的变化。这变化根本变化了个人的思想信仰,被变化了的人所做的不正常的活动,也根本促进社会风气的再变化,循环激荡,互相因果,变化的痕迹有线索可寻,病象也极明白,举目前能够看出来而又可说的大概有几方面:
第一是过去造成社会风气的主流,所谓中层集团的渐趋消灭。这集团包括曾受教育的知识分子和小有产者。在历史上,这个集团的政治意识是最保守的,下层民众的叛乱,多由这个集团负责压制和敉平,元末豪族之抵抗香军,清代后期曾、胡、左、李诸人之对抗太平天国即是著例。这七八年来,这集团的人一小部分离开原来的岗位,长袖善舞,扶摇直上,爬到上层去了。大部分人则被自然所淘汰,固定的收入减为战前的百分之四,终日工作所得不及一引车卖浆者流,失去产业,失去过去可以自慰的优越感,鸠形鹄面,捉襟见肘,儿女啼饥号寒,甚至倒毙路旁,冤死床笫,被推落在下层。中间阶层将被肃清了。以后会只剩了上层和下层,一富一贫,形成鲜明的对比。
第二是道德观念的改变。前一时代的社会舆论,所称扬的是有才有能的人(这类人虽然事实上并不多),并不一定以财富为标准,著名的贪官污吏,军阀劣绅,虽然满足于个人生活的享受,却也还知道清议可畏,不敢用圣经贤传的话来强自粉饰。现在则正好相反,能弄钱和赚钱最多的是合乎生存条件的优胜者,社会并不追问他的钱是由于贪污,由于走私,由于囤积,只要腰缠万贯,即使是过去不齿于乡党的败类,也可遨游都市,号为名流,经商入仕,亦商亦官,无不如意。至于遵守法纪,尽心职业的人,不是被排挤,就是困死病死,即使不死,也永远无声无臭,得不到社会的尊敬,更得不到朋友的同情、乡党的称誉。道德的观念,因社会的变革而需要重新估价了。
第三是职业的混淆与贪污。就几年来的见闻,靠固定收入来维持生活的人,逼于环境,非兼差或兼业不能生存,有人甚至于同时兼任三四个机关有给的职务,或者兼营有倍蓰利润的商业,不但学商不分、工商不分,连官商也不分了。东边画卯,西边报到,日夜奔波,以正业为副业,敷衍了事,以兼业为本分,全神贯注,习与性成,以为天经地义,无可非议。不但做事效率无从谈起,单就各行业各机关的人事异动来说,人人都存三日京兆之心,随时都准备作乔迁之计,人不安业,业也不能择人,社会的国家的损失,在这种职业的混淆和流动之下,简直是不可以数字来计算。更进一步,若干败类借口于收入不足以赡家养身,公开收受贿赂,营私舞弊,破法坏法,贪污成为风气,置国法清议于不顾,大官小官,都成利
薮,大事小事,尽是财源,上行下效,惘然不知廉耻之为何物,这种不正常的现象如不纠正,未来的建国大业,恐怕会有无从下手的困难。
就以上所指出的几方面,综合起来,就历史系统而强为归纳,这时期所尚的恐怕是“利”!美名之为拜金主义。这是一个可怕的病态,比敌人的侵略更可怕的病症。目前如不努力设法转变,用社会的力量来移风易俗,则抗战虽然胜利,恐怕我们的损失将会比失败更为可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