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5年07月出版新書

2025年06月出版新書

2025年05月出版新書

2025年04月出版新書

2025年03月出版新書

2025年02月出版新書

2025年0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2月出版新書

2024年1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寻味集

書城自編碼: 4130148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工業技術輕工業/手工業
作者: 李刚
國際書號(ISBN): 9787518454723
出版社: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5-06-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大32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254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与世界各国并立:世界史中的明治维新(从全球化视角解读区域性变革)
《 与世界各国并立:世界史中的明治维新(从全球化视角解读区域性变革) 》

售價:NT$ 484.0
国家为什么会破产:大周期
《 国家为什么会破产:大周期 》

售價:NT$ 739.0
大学问·生命的尺度:从海德格尔到阿甘本的技术和生命政治
《 大学问·生命的尺度:从海德格尔到阿甘本的技术和生命政治 》

售價:NT$ 429.0
壹卷YeBook 清代宗族研究 论世衡史丛书
《 壹卷YeBook 清代宗族研究 论世衡史丛书 》

售價:NT$ 490.0
敦煌壁画山水研究(纪念版)
《 敦煌壁画山水研究(纪念版) 》

售價:NT$ 704.0
番茄工作法成功励志为人处世经商之道书籍
《 番茄工作法成功励志为人处世经商之道书籍 》

售價:NT$ 194.0
算法交易:制胜策略与原理(珍藏版)
《 算法交易:制胜策略与原理(珍藏版) 》

售價:NT$ 505.0
大模型驱动的具身智能:架构、设计与实现
《 大模型驱动的具身智能:架构、设计与实现 》

售價:NT$ 454.0

內容簡介:
《寻味集》是一部综合性的中国烹饪研究论稿,作者将多年创作成果汇集成册,既是对个人职业历程的回顾与总结,也是为烹饪从业者和爱好者提供的知识宝库。作者深入采访多位名厨,聚焦几大菜系及烹饪绝活,以专业深度与通俗表达相结合的形式呈现雅俗共赏的佳作。凭借专业训练与国际视野,作者对中国烹饪的研究与发展提出的建议具有权威性和学术价值。本书内容体裁多样、知识丰富,既为烹饪从业者提供专业参考,也启发美食爱好者领略中华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是兼具学术性与可读性的烹饪文化读本。
關於作者:
李刚,江苏大丰人,1962年生。1987年毕业于江苏商业专科学校中国烹饪系(现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长期从事媒体工作,曾任《中国烹饪》杂志记者、《餐饮世界》杂志副主编、中国烹饪协会信息宣传部部长等职。
目錄
知味篇
王义均:大师谈鲁菜
邱庞同:谈饮食文化
陶文台:瘦西湖畔勤笔耕
王义民:沪上厨艺界的“王老师”
海阔天高任飞翔——五位上海厨师展厨艺
异彩纷呈——中外名厨联谊会
王海威的八珍情结
苏建国:刀下生花
王馥荔:“天下第一嫂”谈吃
陈洛平:重彩演绎和合之妙
寻味篇
从西岸到东岸——加拿大饮食札记
边走边吃:98EXPOGAST世界杯烹饪大赛
2007博古斯世界烹饪金奖大赛:24国神厨里昂打擂
北京人到纽约:中国饮食文化大交流
品味法式大餐:一次带有浓郁东方色彩的晚宴
品闽味
古运河畔“老店”新张
丝绸古道访新味
北京大都市的田园牧歌
烧羊肉,父亲的拿手菜
难忘家乡年夜饭
花乡村宴
流蜜的洋槐花
又食棕榈
沧海一贝——蛏
采菊入馔
趣味篇
我的两位师傅
吃吃喝喝六十年
微笑服务
易变的风味
虎年吉祥
低碳:有我一份
感受世博 感受美味
招幌:吊起你的胃口
中国现代化进程与乡土菜流变
餐饮经营中的原料采购与时令节气
回味篇
中国饮食文化中的“野味”界定和管控
中国就餐形式演变与分餐制的强力推广
中国烹饪技艺30年的传承与发展
群策群力,让盐城湿地美食走向世界
內容試閱
中国烹饪早已走向世界,是不必费时讨论的话题。如不信,请看遍及世界各个角落的中餐馆,就是有力的证明。百年前,孙中山在《建国方略》里,第一章就谈中国饮食,认为“我中国近代文明进化,事事皆落人之后,惟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文明各国所不及。”革命先行者在西方游历,亲眼看见中餐馆在异国落地生根,比较中西文化优劣,故有此自豪且苦涩的认识。人要吃饭,然后才能从事历史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学习研究,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中国改革开放的初步目标,是解决亿万人口的吃饱饭问题。但是,把饮食、烹饪当成大学教育和文化、艺术来研究,却是很晚的事。李刚的书要出版,嘱我作序,我读过他的书稿,有好几天在回忆我们共事的岁月,以及中国烹饪研究在我国肇端、逐渐发展的过程。
20 世纪 80 年代初,商业部创办了一份叫作《中国烹饪》的杂志,先是季刊,后改为双月刊、月刊。在中国出版界,这是一份独具特色的杂志。据当年的报道,中国向外国出口的杂志,除了《考古》《武林》,就是《中国烹饪》。中文杂志向外输出的数量证明,外国读者愿意通过杂志了解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历史文化和技能。在计划经济时代,商业部主管全国饮食服务行业,办这样一份杂志,使得饮食行业的职工感到惊奇和惊喜,同时加深了对本行业的认识。因为,按中国传统,饮食行业是作坊式的、师傅带徒弟的传授方式,哪里知道烹饪“是文化,是艺术”?《中国烹饪》的创刊,提高了烹饪的行业地位。同时,随着国家开放的进一步扩大,烹饪教育也提上议事日程。
商业部批准在江苏商业专科学校设立烹饪专业,破天荒地在中国开始烹饪大学教育。我曾经将商业部所发文件改写成消息,刊发在《光明日报》,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向外界报道,引起国内外关注。李刚就是我国早期烹饪专业大学生中的一员。几年后,江苏商业专科学校(今扬州大学)选送早期烹饪专业的几位优秀毕业生来商业部工作,有三?加入《中国烹饪》的编辑队伍,李刚是其中之一。这样,我们就成了同事,在复兴门内 45 号和报国寺一起工作了几年。1987 年,我和李刚还一起出差天津,与天津的同志共同编辑《中国烹饪·天津专号》。
在考上江苏商业专科学校前,李刚已在一所中专毕业,分配到当地的饭店工作。他的文化基础扎实,加上好学深思,是懂技术、有理论、文字功夫也不错的全才。在共事期间,我有不懂的问题,就向他请教,不敢不懂装懂。有一次闲谈,我说中国烹饪主要是经验型的,我亲眼看见,有些厨师炒好一勺菜后,快要装盘时,还要用勺子撇一点汤水尝尝。李刚告诉我:“厨师老在操作间,成天闻菜的味,嗅觉会迟钝,故要尝尝味道是否到位。”他的这个回答让我印象深刻。
几年后,我离开《中国烹饪》,李刚也被调到中国烹饪协会工作。在协会,他还是编杂志,四处采访,编辑协会的工作动态,始终没有离开本行。由于工作关系,他参加过不少国际性的烹饪大赛,以中外厨师的技术竞赛、评判标准和中西饮食的特点为主题,采写了一批报道,是中国高端烹饪走出去的一线消息。收入本书的“寻味篇”,就是这类文章的选辑。李刚还采访过几位名厨和烹饪研究者,聚焦几大菜系和名厨的绝活,他的深入报道,都是专业性强又通俗易懂、雅俗共赏的好文章。由于既有专业训练又有国际眼光,他对盐城湿地美食走向世界的政策建议,对乡土菜的研究是权威的、有学术价值的。读他的书稿,是老同事、老朋友给我的难得的学习机会。李刚的这部书是综合性的、有关中国烹饪的论稿。他把多年写的文章汇集成一册,也是一次对人生道路的回顾,是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一个总结。凡是从事烹饪行业的读者,或对烹饪有兴趣的社会人士,都能从内容充实、体裁多样的文章中获得新的知识,从他不经意谈到的观点中受到启发。比如,他提出“精料粗做,粗粮细做”就是符合中国烹饪讲求“本味”和“食不厌精”原则的。“精料粗做”是要尽量保存优质原料的本味,不要让调味品破坏原料本有的“鲜”。记得袁枚在《随园食单》里就说过:“有味使之出,无味使之入。”李刚的观点,庶几近之。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中国人解决了吃饱的问题后,就开始解决吃好的问题。在图书市场上,烹饪类的书刊出版很多,自称“美食家”或“吃货”的男女遍及海内外,有的名人还以好吃、会吃为标榜。我读过这方面的少数书刊,发现其商业味、市井味太浓,一本印刷精美的书刊,无非几盘拍摄精美的菜肴图片,并没有值得咀嚼的内容,更谈不上有什么好文章。李刚的这部书,有几篇就是优秀的散文,是有趣、耐读的。《烧羊肉,父亲的拿手菜》,表面是回忆他家里宰羊吃烧羊肉的故事,实质是对父亲的感恩,是有潜在的深厚感情流动的美文。他对儿时的家里父亲宰羊有那么鲜明、细致的记忆,我读起来很有兴趣。他说:家里买一只三十来斤的山羊,请人骟过后再养一月余,喂些精饲料,就可以宰了。父亲告诉他,杀羊要稳准狠,一刀下去,就要刺破气管,千万不能刺破食管,食管破了,羊胃中的食物倒流,一盆羊血就完了。中国苏北一个家庭吃羊肉的故事,在李刚笔下温馨生动,让人一读难忘。
时间流逝,我和李刚都退休了。商业部共同工作的老同事,有的去世,有的久无联系。凡是保持联系的,当年年轻的同事,也都退休或正要退休。前几天,原在《中国烹饪》编辑部一起工作,后到中通社香港分社工作的王佳斌发来一张图片,是他荣退时,香港特首为表彰他在港的工作成绩,专门会见他的照片。几位老同事都已退休,正在谋划新的生活:李刚用一部新结集的书稿作为新的起点,尤其让人高兴!我经常说,对生命、人生的意义,古今中外的哲人说了那么多,现在还有人探讨。我是山西人,那里以盛产煤炭出名,愿意以一
块煤比喻生命的意义:生命就像一块煤,好不容易从地壳深处挖出来,点着后就要燃烧,在光和热中把自己耗尽,然后再变成灰烬。读完李刚的书稿,我写了上边的拉拉杂杂的话,一是记下我的读后感;二是记下我们的同事之谊;三是向读者推荐这部别具一格的烹饪文化方面的新书,希望读者像我一样喜欢。
是为序。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