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欧罗巴的悲剧:经济危机、绥靖政策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
售價:NT$
388.0

《
中药炮制学科发展集萃
》
售價:NT$
1112.0

《
君士坦丁堡深仇400年:俄土战争(1877—1878)(全2册)
》
售價:NT$
1051.0

《
城市文明蓝皮书:全球城市文明发展报告(2024-2025)
》
售價:NT$
653.0

《
未来生活金融指南
》
售價:NT$
296.0

《
《法官如何裁判》(在法律规范体系的框架下如何寻求个案公正的判决之道,麦读译丛18)
》
售價:NT$
403.0

《
自由的危机:全球视角下的英国内战史
》
售價:NT$
806.0

《
索恩丛书·俾斯麦:欧洲风暴
》
售價:NT$
913.0
|
編輯推薦: |
作为中国首位戏剧学女博士,刘明厚教授深耕戏剧理论与批评领域,以跨文化的视野、多维度的理论剖析和深刻的现实关怀,构建起戏剧批评的立体坐标系。其评论集不仅是对西方经典戏剧的深度解码,更是对当代戏剧发展的前沿探索。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刘明厚的戏剧评论集,作者长期致力于外国戏剧史论与戏剧理论教学与研究。全书以“霓虹闪耀”“烟火漫卷”“静水深流”和“格物致知”四编的形式,收录历年写作发表的作品56篇,并有“后记”;分别对中外戏剧与剧作家、演员等展开评论、分析,阐述自己的戏剧观念,这对于展示近年来中国戏剧界的理论研究与戏剧评论的成果,有积极的意义。
刘明厚的戏剧评论以历史与理论为根基,以现实与文化为坐标,在坚守传统中倡导创新,在细腻分析中彰显社会关怀,形成了兼具学术深度与现实温度的独特风格。
|
關於作者: |
刘明厚博士,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戏剧评论家。从事外国戏剧史论教学与研究数十年。多次应邀到挪威、美国、加拿大、格鲁吉亚等国参加国际学术活动,并主持国内外重大学术会议。重要学术成果有专著《二十世纪法国戏剧》《达里奥?福喜剧研究》《世界名剧导读》《世界悲剧导读》《真实与虚幻的选择——易卜生后期象征主义戏剧》,主编《不朽的易卜生——百年易卜生与中国国际研讨会论文集》《跨文化的比昂逊与当代中国》《艺术化与世俗化的突围》《文化与剧场的多元拓展》,以及论文、评论近百篇。多次获得省市级以上的奖项。剧本《迷雾人生》获第一届华北地区话剧汇演优秀剧本奖,被译成英文由美国尤金?奥尼尔戏剧中心收藏。
|
目錄:
|
霓虹闪烁
海派戏剧的多元与品质......003
主旋律戏剧刍议......012
走出中国戏剧文本的困境......019
剧作家的社会责任
——从遭遇《青春残酷游戏》谈起......028
人生与艺术之海的坚韧探索者
——解读《浮士德》及徐晓钟导演艺术......037
剧院是一个能量场
——北京人艺上海驻演印象......048
李健吾:对“人”的理解......056
跌宕有致气韵万千
——评历史剧《大清相国》......068
《贵胄学堂》里的黑色幽默......074
黑色幽默下的罪与罚
——评话剧《心迷宫》......081
君子讲诚信
——评陈薪伊导演的《威尼斯商人》......088
时代的命题艺术的华彩
——评沪剧《同舟》对全过程人民民主之演绎......094
人际沟通的不易与荒诞
——克罗地亚的《秃头歌女》观后......099
疯狂的哈姆雷特来叩问当下......101
烟火漫卷
在红色戏剧的谱系里坚定信念
——以上海舞台为例......105
《烽火家书》:一部承载家国情怀的音乐剧......117
长歌当哭感佩忠诚
——评话剧《千里江山图》......123
血色“浪潮”,无悔青春
——评话剧《浪潮》......129
艺术媒介成功融合有效放大审美能力
——再评杂技剧《战上海》......138
《孩子剧团》:一部浸润爱国情怀的儿童剧......142
民族记忆的审美在场
——云南话剧《澜沧水长》观后......147
一个普通女人的良知与大义
——评沪剧《飞越七号桥》......159
血色境遇里的选择与使命
——评黄梅戏《江城飞絮》......163
从谐到庄独具风格
——评黄梅戏《太阳山上》......169
以恢宏之美和阳刚之气为“战士”画像
——京剧《战士》观后......176
以雄浑大气致敬爱国情怀
——评新编河北梆子历史剧《瓦桥关》......184
戍边守疆同心修睦
——评大型历史京剧《班超》......193
静水深流
戏剧张力中的诗性意蕴
——评话剧《沧桑巨变——我们的卧鱼岛》......201
在人性的迷宫里捉迷藏
——评澳门话剧《捉迷藏》......212
威利·洛曼,你为何不放过自己
——评话剧《推销员之死》......225
《大面》:一部具有隐喻和哲理内涵的京剧......229
跨文化舞台转换中的创新与谐趣
——评小剧场京剧《吝啬鬼》......237
诗意、清新、风趣、灵巧
——滇剧《水莽草》导演特色刍议......242
梦回意境红楼再书浓情清韵
——评南京越剧团的《织造府》......253
富春江,阅尽江湖几多潮
——评越剧《富春山居图》......262
借圣贤传说是现代思辨
——评新编晋剧《庄周试妻》......270
《民乐情》里的精神仪式......278
在平视中求真崇善
——评黄梅戏《一个都不能少》何爱菊的人物塑造......282
包公嫂娘的美与痛
——评庐剧《铁面无私》......286
敢为人先的科幻戏曲
——评现代庐剧《逐梦》......298
意蕴宽博淳厚的儿童剧《悲惨世界》......304
具有现代思想品格和审美趣味的《人鱼姑娘》......310
格物致知
论约恩·福瑟戏剧对现代人精神困境之审视......321
《培尔·金特》中的绿色回归......335
《野鸭》:真实与虚幻的选择......347
易卜生和《海上夫人》......361
比昂逊精神:仁者爱人......377
达里奥·福喜剧的艺术之魅......393
《遭绑架的范范尼》:戏谑背后的政治嘲讽......411
让人警醒的悲剧《李尔王》......429
西方悲剧中的爱欲与死亡......441
沃伊采克:一个小人物的悲剧......452
人的一种令人惊骇的存在
——论斯特林堡及其《鬼魂奏鸣曲》......469
契诃夫戏剧中的悲剧因素
——论《海鸥》与演出......485
简论奥尼尔的表现主义戏剧......507
美国戏剧中的生存与选择......516
在戏剧之光的牵引下(代跋)......530
|
內容試閱:
|
在戏剧之光的牵引下
(代跋)
我很庆幸,我的工作与我的兴趣奇妙地结合在了一起。
儿时,在离家不远的延安西路陕西路口,有一家上海唯一的儿童艺术剧院。那是我第一次在剧场里看儿童剧,《马兰花》里的台词“马兰花马兰花,风吹雨打都不怕,勤劳的人儿在说话,请你马上就开花”,在走出剧场时我就记住了,因为它朗朗上口,又是从美丽善良的小兰口里说出的。舞台上那奇幻的世界像魔法一样,瞬间将我深深吸引,从此我爱上了戏剧,也喜欢上了舞台。我的第一次登台表演是二年级在就读的上海市静安区第一中心小学礼堂里,在小歌舞剧《喜鹊与寒号鸟》中我主演喜鹊妈妈。后来由老师推荐,我去中福会少年宫通过了戏剧组的考试。
事实上我在中福会少年宫戏剧组学习的时间并不长,但对指导老师吴霞云充满了感激,她的启发式教育影响了我的一生。记得有一次上课,吴指导拿着一条低矮的长条凳放在我们面前,让每个人上去发挥想象并当众表演,尽量不去模仿前面同学的样子。很多同学都把长条凳当作独木桥,轮到我了,想着老师说不能去重复别人,于是我把长条凳想象成一扇门,把它竖立起来还抬手敲了敲。这个与众不同的表演立即得到了吴指导的肯定,我满心欢喜,原本胆怯的我立即有了一点点自信心,又把长条凳扛在肩上,做了挑小扁担的动作,于是我再次获得了吴指导的赞扬。戏剧的想象力就这样被吴指导点拨开来,这为我后来考进上海戏剧学院戏文系编剧专业打下了基础。
因为我同时还参加了静安区少年宫舞蹈队,在活动时间上与戏剧组发生了冲突。我第一次从吴指导口里领悟了“学习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句话的意思,还懂得了自我选择。吴指导要求我在戏剧与舞蹈两个兴趣组之间选择一个。我当即选择了后者,因为我当时被选上领舞的AB角。我知道父亲一直不主张我日后走艺术道路,他说作为兴趣爱好可以,艺术是吃青春饭,我们家的孩子要靠真本事而且要能做到最好。于是,还是小学生的我还真的认真思考过,认为自己还算是胆大心细的女孩,在心里有了当医生的志向。能救死扶伤,给一家人带去希望的医生一直是我崇拜的,因为那时我妈妈得了一场大病。
可偏偏在那个没有选择上大学权利的年代,一代年轻人不得不蹉跎岁月。幸好碰上上海戏剧学院、上海音乐学院自主招生,允许个人报名参加考试,不用单位或一级组织推荐。得知消息的我来不及与父母商量就去报考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编剧专业。其实,我已经有了一份很多同龄人都羡慕的上海工厂的工作,只是我不满足现状,我太想读书,而且那是一所像光一样吸引我的戏剧学府。抱着跃跃欲试的心理,我壮着胆子迈出了向新世界探险的步子。
上戏戏文系的考试分笔试和面试。第一场命题作文——记一个熟悉的人;第二场是看图写诗;第三场是评论与面试。之后我照常日复一日地去上班,只是经常向传达室张望,希望有上海戏剧学院的信息。好多天过去了,正当我不再抱奢望的时候,突然传达室师傅跑来兴奋地告诉我,有一封来自上海戏剧学院的信。我激动极了,问信在哪儿?信被厂领导取走了,能不能上大学得有单位领导的批准。这让我忐忑不安,命运不能掌握在自己手里,感到有点沮丧。熬过了四五天,我被叫到了党支部书记兼厂长的面前,当拿到梦寐以求的上海戏剧学院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我激动得真想去拥抱这位严肃的女领导。1973年9月1日报到的那一天,好几位厂领导和我的师傅敲锣打鼓开着卡车把我送进了这所神圣的艺术殿堂,用意气风发来形容我当时的模样,一点也不为过。
我见到了面试我的周端木先生,周老师说起话来很幽默,可他自己不笑,让我也不好意思笑出声来。带我去参观教学楼红楼的时候,他冷不丁讲起我作文里的一句话,这一下子拉近了我与周老师的距离,一种亲切感油然而生。我很幸运,在戏文系学习期间遇见了最好的老师,他们是著名编剧周端木、陈恭敏、陈耘、中国著名曲艺理论家陈汝衡、中国话剧史专家魏照风、上课会唱一段戏曲和表演戏曲身段的陈古虞、戏曲史家陈多、温文尔雅的莎士比亚戏剧翻译家与研究者张可,以及研究外国戏剧史论的丁小曾……这些先生在中国现当代戏剧教育领域都享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能聆听他们的讲课,可谓是三生有幸。
从上戏毕业后我留校当老师,师从丁小曾先生。在好客的丁老师家里,我认识了他的很多朋友,包括谢晋导演。吃饭聊天间,听到了很多有趣的轶事,加深了我对这些有名望的艺术家的了解。丁小曾老师有他自己的指导方式,就是不许我走捷径,不能先去看那些现成的研究文献与书籍,每读完一部外国名剧都要写出自己的心得。我是一位尊师重道的学生,一开始读古希腊悲剧读得很艰难,但我还是坚持把古希腊三大悲剧诗人的代表作品都啃了下来,并反复阅读,认真写下了我对作家作品的解读,然后再去看前人的研究,那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很受用。这为我后来的剧本分析与外国戏剧研究,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天有不测风云。突然丁小曾先生生病住院了,我和丁师母一起伺候左右,直至他逝世。上戏院领导专门请来了中戏德高望重的著名学者廖可兑教授来救场上课,我当助教。廖先生回北京之后,我被赶着鸭子上架,担当起全院《外国戏剧史》课程的讲授任务。我心里没有底,担心驾驭不了课堂。于是,每次上课之前,我的妈妈、女儿,偶尔还有隔壁邻居,成了我试讲听课的对象。十多年过去了,有一次我女儿高中同学的家长告诉我,我女儿是寝室里最会讲故事的人,每晚熄灯后大家就听她讲故事。我不相信,问都讲了些什么?答古希腊神话、古希腊悲剧、莎士比亚戏剧之类的。无心插柳柳成荫,原来不经意间,我把戏剧的种子播在了我的听众女儿的心田里了,当时只是儿时的她睡前的故事。
潜移默化中,女儿后来的工作也与戏剧结下了不解之缘。我的外孙女从小就是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的忠实小观众。疫情期间在家里上网课,一天语文课上寓言《狐狸与乌鸦》。外孙女嘟囔地说乌鸦妈妈真笨,竟然上了狐狸的当。我问她那怎么才能不受骗上当呢?这个二年级小女孩说可以让乌鸦妈妈先把肉放在枝丫高处,然后回答想骗肉吃的狐狸的问话。我马上像当年少年宫戏剧组的吴霞云老师一样表扬了她。外孙女受到鼓舞立即兴奋起来,让我扮演狐狸夸乌鸦妈妈歌唱得好听,她饰演乌鸦妈妈扇动起翅膀跑到了一边,嘴里还衔着一块饼干代替肉,说先去喂她的孩子们,然后再飞回来张嘴唱了起来。看到她做出了各种有趣的动作和表情,我特别欣慰。我把我们祖孙俩的表演录了音还配上音乐,一部广播剧完成了。后来我在此基础上,和外孙女的音乐老师郑淇一起把它扩展成一部歌舞剧《想不劳而获,NO》,外孙女饰演小狐狸。这部作品参加了第二届上海市中小学生戏剧节,外孙女还获得了小学组最佳女演员的称号。她在四年级时,我鼓励她学着改编课本剧,我相信这对她的作文写作会有所帮助。
1990年是我人生节点中的重要阶段。我创作的大型话剧《迷雾人生》由山西省话剧院演出,导演谢亢。这部话剧先后在太原、上海、天津演出,获得了华北地区第一届话剧汇演剧本奖、导演奖。同年,我以全国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中央戏剧学院博士研究生,师从外国戏剧史论著名教授廖可兑。读博期间又写了一部晋剧《葡萄架下的梦》并得以上演。后来,复旦大学外文系来自美国的外教,在外文系丁兆敏、龙文佩两位教授的协助下,将我的《迷雾人生》翻译成英语,并寄给了美国尤金·奥尼尔戏剧中心。结果我收到了奥尼尔戏剧中心收藏我《迷雾人生》英文剧本的来信。第二年就有了我第一次访问美国的邀请函,同行的还有我的导师廖可兑教授,导演谢亢,沈阳话剧团团长、主演奥尼尔戏剧《榆树下欲望》的朱静兰等。
1993年6月,我从中央戏剧学院顺利毕业获得了博士学位。我是我国第三个获此学位者,前两位是我师兄华明、任生名,那时候上戏还没有博士点。考虑到年迈的父母和小家都在上海,我最终还是辜负了中戏院长徐晓钟教授要我留校的真诚邀请,只答应再留在中戏一年做国家哲学社科八五规划课题《二十世纪欧洲戏剧研究》之《二十世纪法国戏剧》。我如期完成了任务,晓钟老师在百忙中赶来参加中戏研究所为我举行的饯行午餐,他当众念了他写给上戏院领导的信:“明厚人好、专业好、人品好,中戏没有福气把她留下……”听到这里我忍不住湿了眼眶。我从德高望重的晓钟老师身上学到很多很多,他的与人为善,他对后辈的提携,他温文尔雅,他闪耀的导演才华与高贵的人品,折服了他的同行同辈人和一代又一代学生,赢得了海内外无数人对他的尊敬。
回到上海戏剧学院,我先后任科研处副处长、处长、研究所副所长、电视艺术学院党支部书记、院妇委会主任、女教授联谊会会长等职务,无论行政工作有多忙,我坚持上课做科研,2000年评上教授。我的博士学位论文《真实与虚幻的选择——易卜生后期象征主义戏剧》出版后,引起境内外关注,多次应邀到挪威参加易卜生国际研讨会。还先后去了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韩国、格鲁吉亚、孟加拉国等,到中国台湾、香港地区参加学术交流会议,并主持易卜生、比昂逊、斯特林堡等国际学术会议。我的学术专著《二十世纪法国戏剧》于2003年获得第三届全国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奖专著奖三等奖。此外,我的学术论文《人生与艺术之海的坚韧探索者》获得第三届中国戏剧奖·理论评论奖优秀作品(2010)、《剧作家的社会责任》获首届中国戏剧奖理论评论奖(2006)、《走出中国戏剧文本的困境》获中国文联第二届文艺评论奖、曹禺戏剧文学奖优秀评论奖;《主旋律戏剧刍议》获2007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奖等省部级以上的奖项。多篇论文、剧评如《海派戏剧的多元与品质》《小剧场京剧〈红拂〉的审美特质》《舞台上下的女性意识》《戏剧与本土的守望者》等获中国田汉戏剧奖论文一等奖或二等奖。2005、 2007、 2008、 2011年四次受到上海市剧协表彰:“为上海的戏剧艺术繁荣做出突出贡献。”2004年荣获“上海市三八红旗手”。
2012年退休之后,我依然像一个坚韧又柔情的中长跑者,看戏、评戏是我的生活日常;审看上海电影局未公映的电影或剧本是我喜欢的工作,它们让我洞察当下国内外最新的戏剧、电影动态,以及当下年轻人审美的多元化。此外,参加各种研讨会,能让我静下心来思考问题,继续笔耕不辍。与此同时,除了在上海戏剧学院带外国戏剧史论专业研究生外,我还是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的外聘教授,带研究生并给本科生开设《中西戏剧》。这让我有机会关注到澳门的戏剧演出,有感而发撰写剧评发表在《澳门日报》上。我还有幸结识了优雅大方的蒋潇玲教授,让我对澳门女性知识分子的修养、睿智与多才多艺,留下了非常美好的印象。
回首走过来的路,剧场,是我学习的地方。戏剧不仅是审美素养的提升,更是一种文化的传递、心灵的涵养。上海戏剧学院、中央戏剧学院,是我成长的殿堂。从学生到教师,不仅是身份的转变,更是对自我要求与格局的提高。心怀大爱,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同事与友人,从他们身上发现美,从而不断完善自己。一如一部好的戏剧,能引发出几代人的情感共鸣;抑或在古今中外的经典戏剧里,感悟人生与人性,保持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
随着学术视野的开阔,我陆续出版了专著《把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一个小丑?达里奥·福喜剧研究》(2020)、《世界名剧导读》(2017,多次再版)、《西方悲剧导读》(2011)、《二十世纪法国戏剧》(2000)、《真实与虚幻的选择——易卜生后期象征主义戏剧》(1994);主编《跨文化的比昂逊与当代中国》(2011)、《艺术化与世俗化的突围》(2010)、《不朽的易卜生——百年易卜生与中国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8)、《文化与剧场的多元拓展》(2008);写下论文、剧评近百篇。
衷心感谢上海市剧本创作中心为我提供了出版的机会,使我得以将多年来散落的文字悉心整理,并从中精心挑选出近期的部分文章。这本《品酌斑斓》的前三章——“霓虹闪烁”“烟火漫卷”“静水流深”,皆是我以个人的艺术视角,重点对21世纪以来我国舞台上公演的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国内外话剧、不同戏曲剧目进行评论的成果。我从作品的文学价值、主题思想、人物塑造等方面入手,尽可能将其置于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中加以思考与解读,力求从一个侧面留存当代中国戏剧戏曲发展进程的足迹。
第四章“格物致知”,则是我在深入且理性地探索外国戏剧领域后,于不同时期撰写的部分学术论文。我试图从多个维度剖析外国经典戏剧的精髓,它们凝聚了我的思考与研究。作为人类文化艺术的瑰宝,这些西方经典作家作品承载着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艺术风格、价值观念、美学理念和社会习俗等,让我们得以窥见多元文化的独特魅力,感受到艺术背后深邃的思想力量,从而有效地拓宽我们的审美视野。
在此,我还要向上海人民出版社责任编辑赵蔚华女士致以最诚挚的感谢。这是我们第三次合作,她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和细致入微的编辑工作,为本书的出版增添了极大的价值。
在戏剧之光的牵引下,感谢我生命中遇见的每一个人、每一部戏剧。
2025年5月11日母亲节
于上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