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时刻人文·1368:中国与现代世界之形成
》
售價:NT$
398.0

《
用男孩的逻辑与男孩沟通
》
售價:NT$
281.0

《
分歧与团结:以色列社会的运转逻辑和活力来源
》
售價:NT$
352.0

《
中国式管理(全集·全新)
》
售價:NT$
505.0

《
顺时而动:衰退中的企业经营与日本政治
》
售價:NT$
286.0

《
甲午战争中的北洋舰队
》
售價:NT$
296.0

《
香港影像志(180余张珍贵影像,180余年时间跨度,汇成一部香港成长史)
》
售價:NT$
1474.0

《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校本(九次修订)
》
售價:NT$
374.0
|
編輯推薦: |
1.《德国观念论》(第三辑)由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主办,张汝伦教授担任主编,国内外知名学者组成顾问委员会,各篇文章作者多为相关领域用功颇深的学者。
2.《德国观念论》(第三辑)不仅收录了国内相关学者的论文,还收录了国外著名学者论文的中译文,以及国外重要著作的书评。
|
內容簡介: |
《德国观念论》由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主办,张汝伦教授担任主编,国内外知名学者组成顾问委员会;聚焦康德及其后继者的德国观念论哲学研究,旁及同时代或相关思想谱系的哲学研究,深入展开理性讨论和学术争鸣,坚持高学术品位、高学术标准,致力于为哲学领域的研究者和学习者提供前沿学术资讯和深度学术研究成果。《德国观念论》(第三辑)汇集了国内学界关于德国观念论的优秀学术文章,同时经授权组织翻译了国外知名学者在德国观念论领域的代表作品,包括阿隆·古尔维奇《康德与胡塞尔的意识概念》、比格特·珊特考伦《“个体不可言说”——莱布尼茨进路中个体性概念化的问题》,并整理录入了张东荪先生所翻译的《纯粹理性批判》部分手稿。
|
關於作者: |
张汝伦,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曾任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中国哲学教研室主任、博士生导师,上海市中西哲学和文化比较学会副会长,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国外社会科学》杂志特约编委,《当代中国哲学丛书》主编。2004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任上海科技大学人文科学研究院院长、特聘教授,东南大学中西文化研究交流中心、北京大学、辅仁大学、德国特里尔大学客座教授,黑龙江大学兼职教授。
|
目錄:
|
编者的话 /倪剑青
论 文
走向道德先验主义——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奠基》中自然的辩证论及其解决 /杨云飞
曼德维尔的菠萝与黑格尔的咖啡——资本主义文明的两种社会感知形象 /余玥
康德伦理学中的善与最高善 /乐小军
康德之上帝的“可能性”证明 /马彪
论黑格尔对康德自由观的发展——基于自由的因果性之上 /王运豪
康德为何没有《自然形而上学》? /程府
理念只是一种虚构?——论仿佛哲学对康德理念对象之实在性的否定 /周小龙
灵魂何以为意识奠基?——基于黑格尔《精神哲学》中的习惯理论 /潘楚璇
“人具有理性”抑或“理性具有人”?——论雅可比的直接认知 /武杨
“物自体”抑或“先验对象”?——《纯粹理性批判》中的“刺激”问题 /徐宛琦
译 文
康德与胡塞尔的意识概念 / 阿隆·古尔维奇 著/师庭雄 于宝山 译
“个体不可言说”——莱布尼茨进路中个体性概念化的问题 /比格特·珊特考伦 著/任芮妮 译
历史文献
纯思理检别注释(三) /康德 著/张东荪 译注/王志宏 整理
书 评
启示宗教与哲学科学的张力——评维多利奥·赫斯勒的《黑格尔的体系》 /涂骁睿
征稿启事
|
內容試閱:
|
与常见的臆想不同,德国观念论对哲学与哲学史的关系的看法则要复杂得多。完全可以借用黑格尔在其《历史哲学讲演录》中的做法——他在其中区分了几种不同的考察历史之方法,从而对“历史”作为一学科概念做出了哲学上的厘定,我们也可以对哲学之历史以及哲学史研究进行一番由哲学主导的类型学讨论。但在这里,笔者只想简单地指出以下这一点:存在着两种完全不同的哲学史,即哲学作为一个学科的历史(“哲学的学科史”)与在其历史性之中展开思考的哲学(“哲学的哲学史”)。“哲学的学科史”对当下的哲学之理解与讨论而言,纯属史前史。任何研究者都可以合理地主张,他或她不需要对学科史进行回顾就能处理当下的问题,正如数学研究完全不需要数学史的强制参与一样。而“哲学的哲学史”或“哲学史中的哲学”,则是通达并发现哲学问题的方法,即在公认的哲学家(不管这位人物是否依然在世)的思想中发现哲学问题的特定存在样式,并将这些特定的存在样式理解为一般的存在方式的示例,进而由此理解并处理普遍的哲学问题。事实上,这种“哲学的哲学史”就是哲学之一般的存在方式,也是哲学思考的一般方式——除非某人主张他的思考都是严格地局限在当下化之中的(抱有如此主张的人事实上无法有效地思考,遑论传达自己的思考)。这不是一个关于哲学的“赫拉克利特之流”悖论,而是在思想的历史河流之上寻找自己的定位并确定航行方向的实操。用更加学院气的表达来说,也就是:历史是对当下的激励,而当下则是面向未来的动员,哲学史是对当代哲学的塑造,当代哲学是对未来哲学的期待。
事实上,这也是人之存在的基本特征,也是在面对已然到来的通用人工智能时代的一个具有彻底性的思想之回应。因为,在目前为止的理解之中的“人工智能”,其本质是“去历史的”,数据的收集—整合—生成—校正流程看似在进行着历时性的操作,但其本质只是在共时性平台上对现成在手之物的展示,而非在历史性维度之中的自我理解与自我实现。【选自“编者的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