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万有引力书系·牛奶狂潮:身体、科学与希望
》
售價:NT$
347.0

《
艾博士:深入浅出人工智能(第2版)
》
售價:NT$
509.0

《
无处不在的算法(双色版)
》
售價:NT$
454.0

《
周礼学史
》
售價:NT$
806.0

《
埃及通史:托勒密王朝
》
售價:NT$
357.0

《
改变课堂的教育理论:理解与运用(第2版)
》
售價:NT$
398.0

《
使行录与东亚历史文化研究(上下册)
》
售價:NT$
1122.0

《
断头女王:玛丽·斯图亚特传
》
售價:NT$
286.0
|
編輯推薦: |
★ 蔡澜的人生哲学书
蔡澜回忆自己的一生,包括在潮州和新加坡生活的孩童时代,与父母兄弟姐妹的相处,到后来有家人的离去;以及他这一生中结识到无数朋友,与朋友倪匡、金庸、成龙、古龙等的趣事;他也写下给青年的人生经验,也是他对人生的深度思考。他以智慧的处世哲学来应对百味人生。
★ 直击时代精神困境,解构“意义焦虑”
蔡澜用自己的人生智慧将焦点从“追求宏大意义”转向珍视当下体验本身,为疲惫心灵提供解放出口,树立一种更自由、更轻盈的生命态度。
★ 问答式带来的深度自我解构与真实感
第四部分内容是蔡澜对谈蔡澜,没有一个形式能比自我发问来得更深刻与猛烈,让读者看到不一样的蔡澜。
★ 情感联结与普世共鸣
蔡澜真诚分享关于家人、亲师好友的感悟。他在谈哲理之余注入人情味,以及对亲情、友情的珍视与豁达态度(比如对离别的看法),触及每个人生命中必然面对的人际关系课题。
★ 收录蔡澜及亲友等早期珍贵照片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蔡澜的人生自述、人生经验的对话录,他谈家人、谈亲师好友、谈人生经验,更以自问自答的方式对谈自己。
书中有他对生活的品位,对人生的感悟,还有对亲人、朋友的真情、真义。这些都是他能妙赏人间的根本。他说人生不过七件事,吃、喝、穿、住、行、娱、书;最紧要的是要有好奇心,并努力为之;要多种花种草,做上三年都是娱人娱己,任何事情就能做到懂透……
做任何事情都拼尽全力去做,做就有成功的机会,不做就不会有;所有的好坏得失,我经历,我得之,我遣之,我放下。这一切,不一定要有意义,才是最大的意义。
愿大家可以通过蔡澜先生的人生故事,了解他的人生经验和智慧,提炼出自己的活法。
|
關於作者: |
蔡澜
(1941—2025)
作家、生活家、美食家、电影人、主持人。
与金庸、倪匡、黄霑并称“香港四大才子”。
人生意义到底是什么呢?吃得好一点,睡得好一点,多玩玩,不羡慕别人,不听管束,多储蓄人生经验,死而无憾。这就是人生最大的意义。
代表作:
《不如任性过生活》
《愿你成为最好的女子》
《今天也要好好吃饭》
《没有什么了不起》
《我决定活得有趣》
《蔡澜说美食:学会浅尝二字》
《蔡澜说人生:世间事 贵痛快》
《蔡澜说好物:我喜欢的是欣赏》
《蔡澜说书法:静下心来 写写字》等。
|
目錄:
|
代 序:我的二哥蔡澜
1蔡澜谈家人
老家和远祖
父亲与《柳北岸诗选》
父亲爱旅行
丧父记
父亲的书法
拜祭父亲
双亲的厨艺
父亲的生活趣味
老母亲之饮酒篇
为母亲祝寿
我的心愿
母亲的口味
母亲的一生
母亲的葬礼
阿瑛—我们的恩人
在二舅家
名字的故事
大哥蔡丹
大哥的后事
大哥葬礼中遇到的诸君
为大哥做尾七
弟弟蔡萱
阿公是父亲的化身
父母对子女的爱
侄子蔡宁
侄女出嫁
回忆奶妈廖蜜
谈阿叔许统道
汉民兄
我的履历
2蔡澜谈亲师好友
金庸的稀奇古怪
倪匡的时代
至情至性黄霑
成龙:做人做事,都要让人对你有信心
古龙:赚钱要赚得愉快,花得愉快
蔡志忠:对一切物品都爱惜与珍重
蓝真先生:淡散生涯似神仙
丁雄泉:不期望成为大师,心里便没负担
古龙、三毛和倪匡
梁实秋和三毛的“不亦快哉”
师兄禤绍灿
苏美璐
3蔡澜谈人生经验
给单身女郎:心中的疑难,自己去求答案
任性而活,是人生最过瘾的事
你向前走,不能走回头路
人生的意义
别让名利控制你
愿做小丑,娱人娱己
忙里偷闲,苦中作乐
人生苦短,别对不起自己
休而退,退而休
向苦闷报复
一世到底有多长
努力向前,必有收获
乐观的人,运气好
精神上的健康,比一切都重要
一生何求
人生要学的,太多
交友之道,在于原谅对方
我的醒神、正念之道
一切烦恼,都是由贪心开始
莫怕,没有什么了不起
那么年轻,活多几年才对呀
逛菜市场之道
大吃大喝也是对生命的尊重
吃,也是一种学问
种下一颗美食的种子
保持一份真
我只想做一个人
4蔡澜对谈蔡澜
关于身世
关于人生的回顾
关于岁月的逝去
关于幸福
关于烦恼
关于婚姻
关于道德和原则
关于做生意
关于和尚袋
关于出版
关于写作
关于旅行
关于照片
关于电影
关于电视节目
关于食家
关于吃
关于点心
关于茶
关于酒
关于烟
关于收藏
关于身价
关于金钱
关于想做的事
关于实话
|
內容試閱:
|
我的二哥蔡澜 ——蔡萱
二哥蔡澜身份极多,是写作人、专栏作者、电影制片、食评家、旅游策划人、美食纪录片的监制、食品商人等。他爱看书,嗜美食,喜烹饪,还精书法、金石、绘画、摄影等,是个杂学之士。有人当他是偶像,我亦敬佩他的多才。
很多人以为二哥是中国香港人,其实他是新加坡人,只因在中国香港工作,住了三十多年,喜爱中国香港的自由和气候,现已比中国香港人更熟知香港。
二哥年轻时脾气有些急躁,现在却凡事看得开,心平气和,所以虽年长我六岁,外貌却比我年轻。
二哥自小和电影结缘。当时父亲是南天大华戏院的经理,二哥也是每天在戏院里,奶妈一边喂他吃饭,他一边看戏。中学时他常逃学,带一名骑“士古打”的同学去看戏,常常一天连看五场电影。为了看懂西洋片,他努力学习英文,还上英文夜校。
后来他在报上写影评,得了稿费就邀一二好友上酒吧作乐花光,说是体验生活。二哥以“连思澜”的笔名写影评,当时一位导演易水先生拍了两部本地电影,二哥下笔评得好差。父亲与易水先生相识,两人相遇后,父亲忙向易水先生道歉。
那时二哥很崇拜詹姆斯·迪恩(James Dean),有关迪恩的报道和照片,他都一一收藏,整理成厚厚的剪贴簿。他学着偶像的样子,穿白色T恤和牛仔裤,嘴角叼支香烟,还玩小弹簧刀。
在学校,二哥的中英文很好,却讨厌数学,有时还在测验卷上画猪,所以常得零分。那时他对绘画深感兴趣,曾与刘抗老师学粉笔画。记得他说过,用粉笔的颜色画人的肌肤最像。开始他只画水果,后来画人像,尤其是画女孩子画得美。
中学时他交了不少女朋友,又迷上摄影,所以常找女朋友拍照,家中又自设暗房冲洗照片。我发现,他喜欢的,多是高挑、留长发的女孩子。二哥几个女朋友中,有一位曾为他自杀未遂,幸好大姐帮他把事情摆平,大家才松了一口气。
二哥的经历丰富多彩,正如他监制过的电影,让人紧张、好笑、刺激、多变化。
二哥在中学时期,我行我素、放荡不羁,所以学校常容不得他,叫他退学,他就转念其他学校,中正、华中、德新都读过。中学念完,他本想到法国留学,母亲见他爱喝酒,怕他到了法国变成酒鬼,不让他去,后来答应送他去日本,母亲一时忘了日本才是“酒国英雄”的天地。
二哥在日本留学,一住就是九年,一年就读日语学校,四年大学,加上当邵氏公司驻东京代表四年,所以日语非常好。我前阵子见他上日本电视节目《铁人料理》当裁判,以流利的日语进行评说,令日本友人折服。他在日本大学念的是影艺系,后来我也到日本求学,还在二哥住宿房里找出当时他拍的八厘米的作品,一看他所拍的主角,又是一位高挑、留长发的女孩,那是他的日本女朋友。
邵氏在东京车站前八重洲地区有间小小的办事处,职员只有两三人,二哥任职代表,主要工作是接洽买片事宜、影片冲洗、影业工作人员的聘请等,甚至有一两位女艺人要到日本整容,也请二哥介绍和安排。她们手术过后,他在家里请她们吃饭,故意说起黄色笑话,引得女艺人大笑又喊痛,因为牵动了面部还贴着胶布的伤口。
二哥后来被香港总公司招去做监制,并监制过多部文艺作品,但最让人难忘的反而是他的几部风月片,影片成本低又有高票房,虽然让老板满意,但是二哥被冠上“咸湿监制”的称号。
一次,台湾地区电影公司与邵氏合作,二哥被派去负责,他遇上台湾地区女制片张小姐,工作上张小姐多方帮助,二人日久生情,母亲见二哥年龄渐长,一个人在外地没人照顾,劝逼他结婚,后来张小姐就成为我二嫂了。二哥在文章中极少提及自己太太,二嫂也一向低调且聪明,深知二哥野马性格,便从不约束二哥,任他闯荡江湖,知马儿终会回家归槽。
那时我南大毕业,还想进修影艺,当时家里只是小康水平,没余裕再供我外国留学,二哥知我心愿,答应一切由他来供应,所以我在日本的三年学费和生活费,都托二哥省吃省穿所提供,至今我心中感激。本来我也想念影艺以后从事电影事业,但二哥已看出当时日本电影事业日渐斜阳化,并说香港电影最后也会走上一样的道路,劝我改念电视,以后电视会发展得快,后来情况确实如此。
二哥在邵氏公司任制片经理多年,大公司权力斗争之下,有过事业低潮的时期。他为在逆境中寻找乐趣,拜冯康侯老师为师,学习书法和印刻。
二哥每天都练书法,勤修之下颇有成绩。他初期著作书名都由父亲题字,父亲过世后,再出版的书,他已能效仿父亲字体题写书名。
邹文怀先生成立嘉禾公司,招二哥跳槽,由于父亲是邵氏老臣,与老板关系深厚,二哥有所顾忌,若过去有背叛之嫌。还好邵老板见他已有去意,自动放二哥一马。
二哥在嘉禾任副总裁多年,监制了许多电影,包括几部成龙的戏。后来电影业受盗版光碟打击,渐步向斜阳,那时二哥写专栏成名,竟有旅行社冒充他名字,在报纸刊登由蔡澜主持的旅游广告。机缘巧合,二哥一位留日同学徐先生是一家大旅行社的老板,力邀他加入公司当真正的策划。
二哥长住日本,是吃喝玩乐的专家,当日本旅游策划当然易如反掌,于是答应徐先生改行加入旅行社。
二哥所策划的美食团,虽比一般旅行团收费贵,但吃、住、行都是一流享受,参加过的人都觉得物有所值。
二哥不仅熟知日本,也到许多国家拍过戏,每每住上数月。每到一处,他爱寻找美食,成了识途老马,由他策划这些国家的美食旅游,一切自会令人满意。
二哥长期到处涉猎,使他见闻广阔,写起专栏有无限题材。
二哥虽长住香港地区,每年必为父亲忌日和母亲生日回新加坡两次。
他自小好奇心重,喜欢尝试新事物,爱以自己所创的方法去制作和经营茶、酱料、月饼等产品。他有名言:“凡事去做,成功率是五十对五十;不做,成功率是零。”他只享受做的过程,能否赚钱只是其次。
二哥凡有任何烦恼,从不向他人诉苦。他认为讲了,听者也帮不上忙,徒增他人的不快和忧心。
他也怕与言之无味的人交往,说是浪费生命;又说到如今年纪,他有资格直话直说,不必顾虑他人。
我要形容二哥,只能引用他在专栏中写过的一段:在飞机上突遇气流,机身大震,有人吓得面青唇白,见他若无其事,不服问他:“你曾死过吗?”二哥懒洋洋地回答:“我曾活过!”
给单身女郎:心中的疑难,自己去求答案
你说:“我是一个三十多岁的单身女郎,我并非独身主义者,只是未遇到适合的对象。我觉得自己很正常,没有俗人的老姑婆脾气或怪异行为。每次看到称呼过了适婚年龄的女性就被称为‘老处女’,就觉得是一种侮辱。为什么男人晚婚理所当然,女人晚婚就受到闲言碎语?希望你能讲讲这个问题。也希望大家不要侮辱我们。”
首先,要是你在乎俗人讲的,那么你自己也就是一个所谓的“俗人”,无药可救。
人的思想上的自由,就是人生的自由,不管你是未婚、已婚或晚婚,照旧我行我素,又不妨碍到他人的行动或思想。你是否单身,并不重要。(此刻的我变成南宫夫人了,又像跷起脚来收取五毛钱心理诊断费的史努比漫画中的露西。)
结婚或单身,只是一个概念的问题。相信许多已婚者没有遵守过诺言,那和未婚有什么分别?结了婚,并不表示他们有何特权。
我在外国遇见许多单身女郎,都超过了所谓的适婚年龄而不婚,她们这样的观念已多见不怪,大家都顾自己的事情,没有人去评判她们是“老处女”“老姑婆”。
对单身人士来说,有时候一些没有麻烦的来往,一点儿健康的异性性行为,都不应受到传统的道德观所限制,也不用有什么所谓的“良心责备”。只要不陷入不能自拔的幻想恋爱中。性爱在现代,也常是互相认识的开始。
我想,单身女郎和孤独男性都是很正常的。你们是否对自己发出了疑问?心里想结婚这也正常,正如许多已婚的人想变成未婚,没有孩子的人想生孩子,生了好几个孩子的人后悔等,这都是因自己得不到的好奇心造成的。
心中的疑难,自己去求答案。想通了,我就是我,管什么他人的娘亲。
任性而活,是人生最过瘾的事
我从小就任性,不听话。
家中挂着一幅刘海粟的《群牛图》,两头大牛,带着四头小的。父亲跟我说:“那两头老牛是我和你们的妈妈,带着的四头小的之中,那头看不到头,只看见屁股的,就是你了。”
我现在想起那番话,家父当时的语气中带着担忧,心中约略地想着:这孩子那么不合群,以后的命运不知何去何从。
感谢老天爷,我也一生受到周围的人照顾。我活至今日,虽垂垂老矣,但也无风无浪,这应该是托双亲的福。他们一直对别人好,所以我也得到了好报。
我喜欢的电影中,有一部叫From Here to Eternity,国内译名《乱世忠魂》。电影中男女主角在海滩上接吻的戏,我早已忘记,记得的却是法兰辛那特拉饰演的配角因不听命令被关进牢里,被欧内斯特·博格宁饰演的满脸横肉的狱长提起警棍打的戏。如果我被抓去当兵,又不听话,那么一定会被这种人物打死。好在到了当兵年纪,我被邵逸夫先生的哥哥邵仁枚先生托政府的关系,把我保了出来,不然一定没命。
读了多所学校,我也从不听话,也好在我母亲是校长,和每一所学校的校长都熟悉,我才一所换一所地读下去,但始终也没毕业。
我任性也不是完全没有理由,只是不服—不服的是为什么数学不及格就不能升班?我就是偏偏不喜欢这一门学科,学些几何、代数来干什么?那时候,我好像已经知道有一天一定会发明一个工具,一敲就能计算出结果,后来果然有了计算器,也证实我没错。
我的文科每一门都有优秀的成绩,英文更是一流,但也阻挡了我升班。我不喜欢数学还有一个理由,那就是教数学的是一个肥胖的八婆,面孔讨厌,语言枯燥,这种人怎么当得了老师?
讨厌数学,相关的理科我也都不喜欢。生物学实验中,老师会把一只青蛙活生生地劏a了,用图画钉把皮拉开,也极不以为然,我就逃学去看电影。但要交的作业中,老师命令学生把变形虫细胞绘成画,就没有一个同学比得过我,我的作品精致、仔细,又有立体感,可以拿去挂在墙壁上。
教解剖学的老师又是一个肥胖的人(这也许是影响我长大了对肥胖女人没有好感的原因之一),她诸多为难我们,既留堂又罚站,还用藤鞭打,我们已到不能容忍的地步,是时候反抗了。
我领导几个调皮捣蛋的同学,把一只要制成标本的死狗的肚皮劏开,再到食堂去炒了一碟意粉,下大量的番茄酱,弄到鲜红,用塑料袋装起来,塞入狗的肚中。
上课时,我们将狗搬到教室,等那位老师到来,我忽然冲上前,掰开肚皮,双手插入塑料袋,取出意粉,在老师面前血淋淋地大吞特吞,吓得那八婆差点儿昏倒,尖叫着跑去拉校长来看,那时我们已把意粉弄得干干净净,一点儿痕迹也没有。
校长找不到证据,我们又瞪大了眼做无辜表情,校长更是碍着和我家母的友情,就把我放了。之后那八婆有没有神经衰弱,我倒是不必理会。
任性的性格,影响了我一生,喜欢的事情可以令我不休不眠。接触书法时,我的宣纸是一刀刀地买,一刀刀地练字。所谓一刀,就是一百张宣纸。来收垃圾的人,有的也欣赏我写的字,他们就拿去烫平,收藏起来。
我任性地创作,也任性地喝酒。年轻嘛,喝多少都不醉,我的酒是一箱箱地买,一箱二十四瓶,我买的日本清酒,一瓶一点八升,我也一瓶瓶地灌。来收瓶子的工人不停地问:你是不是每晚开派对?
任性,就是不听话;任性,就是不合群;任性,就是跳出框框去思考。我到现在还在任性地活着。
最近开的越南河粉店,开始卖和牛,一般的店因为和牛价贵,一碗河粉只放三四片和牛,我不管,吩咐店里的人,一下就把和牛铺满汤面,顾客一看到,哇的一声叫出来,我求的也就是这哇的一声。这样做价虽贵,但也有很多客人点。
任性让我把我卖的蛋卷下了葱、下了蒜。为什么传统的甜蛋卷不能有咸的呢?这么多人喜欢吃葱、喜欢吃蒜,为什么不能大量地加呢?结果在我的商品之中,葱蒜味的又甜又咸的蛋卷卖得最好。
我一向喜欢吃葱油饼,店里卖的,葱油饼里的葱一定很少。这么便宜的食材,为什么要节省呢?客人爱吃什么,就应该给他们吃个过瘾。如果我开一家葱油饼专卖店,一定会下大量的葱,包得胖胖的,像个婴儿。
最近常与年轻人对话,我是叫他们跳出框框去想,别按照常规。常规是一生最闷的事情,做多了,连人也沉闷起来。
任性而活,是人生最过瘾的事情,不过千万要记住的事情,是别老是想而不去做。
做了,才对得起“任性”这两个字。
你向前走,不能走回头路
很多年轻人问我:爱情是怎么一回事?
我自己不懂,只有借用哲学家柏拉图的答案了。
有一天,柏拉图问自己的老师:爱情是什么?我怎么才能找到?
老师回答:前面有一片很大的麦田,你向前走,不能走回头路,而且你只能摘一株麦穗,只要你找到最金黄的那株麦穗,你就会找到爱情了。
柏拉图向前走,走了不久,折返回来,两手空空,什么也没摘到。
老师问他:你为什么摘不到?
柏拉图说:因为我只能摘一次,又不能折返回头。最金黄的麦穗倒是找到了,但是我不知道前面有没有更好的,所以没摘。再往前走,我看到的那些麦穗都没有上一棵那么好,结果什么都摘不到。
老师说:这就是爱情了。
又有一天,柏拉图问自己的老师:婚姻是什么?我怎么才能找到?
老师回答:前面有一个很茂盛的森林,你向前走,不能走回头路。你只能砍一棵树,如果发现最高、最茂盛的树,就知道什么是婚姻了。
柏拉图向前走,走了不久,就砍了一棵树回来了。
这棵树并不茂盛,也不高大,是一棵普普通通的树。
你怎么只找到这么一棵普普通通的树呢?老师问他。
柏拉图回答:有了上一次的经验,我走进森林走到一半,还是两手空空。这时,我看到了这棵树,觉得不是太差嘛,就把它砍了带回来。免得错过。
老师回答:这就是婚姻。
人生的意义
朋友问我:“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这一问题天下多少宗教家、哲学家都解答不了。我的答案,只能当为笑话。
人生的意义太过广泛,最好分几个阶段来讨论,然而我越想越糊涂。做学生时只想到玩,人生目的集中在怎么毕业,或者如何逃学。出来社会奋斗,物质享受并不重要,而要拼命争取更多的权力。
步入中年,生儿育女是最大的意义吧,这时经济已稳定,却要想尽办法怎么去保护自己建筑的城堡。
垂垂已老,再回到物质享受并不重要的阶段,求个安详。
“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朋友再追问,“你讲老半天,还讲不出一个道理。”
“人生没有意义。”我回答,“任何目的,达到后还是一场空,没有意义就是空。”
“这种道理似是而非,根本说不出一个所以然来!”朋友骂道,“你说的那几个阶段,具体一点儿回答行吗?”
“行,”我说,“像一个故事一样,起先一个人住一间小屋,结婚后两个人生活,努力买一间大一点儿的;生了儿女,买一间更大的大家住。后来,儿女一个个离去,大屋子打理起来很麻烦,便换回一间小的,两个人够住就是。等到其中一个死去,剩下来的人换间更小的,渐渐地体力不支,再要求最小最小的环境居住,那就是一副棺材了。”
“去去去。”朋友已大骂,“你这个人最近总讲一些丧气话,有没有愉快一点儿的?”
我默然。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呢?吃得好一点儿,睡得好一点儿,多玩玩,不羡慕别人,不听管束,多储蓄人生经验,死而无憾,这就是最大的意义吧,一点儿也不复杂。
愿做小丑,娱人娱己
人生已走一大半,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到现在,我可以避免的尽量避免,深感不值得有更多的烦恼。
大概自幼就有不喜欢愁眉苦脸的性格,小朋友们为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痛哭的时候,我在一旁看徐文长故事,咯咯地笑。
为赋新词强说愁的阶段我也曾有过,还爱上缠绵悱恻的诗句和小说。但是,那个时候,痛苦等于是一种享受,悲戚是喜剧的化身。
我以娱乐当事业,结论是没有走错。我不会挑选哭哭啼啼的东西为题材,因为一部电影你们可能只看一两次,但是制作过程中我自己最少过眼二三十遍。悲剧,先会把我闷死。
一种米养百样人,我不反对别人搞肮脏的政治、当成仁的战士、做宗教的使者。
总需要一名小丑吧?让我来染红鼻子。
踉跄伤怀、柔肠百转、五内俱焚、心如刀割、怔忡不已、郁郁寡欢等字眼,最好在我脑中消逝。套句现时流行语:去吃自己吧!
与小人争权夺利,为名誉,出卖自己?不不不。
忙里偷闲,苦中作乐
我曾经为“茗香茶庄”写过一副对联,曰:“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吃杯茶去,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拿壶酒来。”
自己的散文集成册,也用过《忙里偷闲》与《苦中作乐》为书名。
忙和苦有那么可怕吗?是的,如果你是一个朝九晚五的工作者,那么退休的安逸生活,是你渴求的;要是你付出的只是劳力,就简单了,老来过清淡的生活,舒服得很,养鸟种花,日子过得快。
人一但不忙,就开始胡思乱想,以自我为中心。这很糟糕,你不了解别人为生活奔波,以为做出的要求,非为你即刻办妥不可。
子女为什么不来看我?邮差为何不送信上门?每天派送的报纸怎么迟了十分钟?看病时,医生为什么不即刻为自己做检验?
人不能停下来,如果你是一只大书虫,那就无所谓了,看书的人有自己的宇宙,旁的事情,太渺小了。
有时可真羡慕外国人的豁达,一代是一代,长大了离开,父母不管我,我也不必照顾他们,各自独立。有了家族观念,反而会在感情上纠缠不清。说是容易,但我们摆脱不了生长在中国家庭的宿命,我们还是有亲情的,我们的父母、兄弟姐妹、孙子孙女,都要互相拥抱在一起,我们一老,就不能原谅别人不理我们。
忙与苦,都能解决一切烦闷,一点儿也不恐怖。对老来的生活,是一剂清凉的良药。
工作可以退休,自修总可做到老。喜欢的事情,加以研究,够你忙的。从种种问题中寻求答案,别的事情就不必去烦它。能得到的亲情,当成横财,就此而已。
闲与乐,虽说要“偷”,要“作”。但那杯茶,那壶酒,终于是喝进了自己的肚子里。忙就忙吧,苦就苦吧!
享受之。
人生要学的,太多
享受姜花的香味,已到尾声,秋天一到,它就消失了。
我对姜花的迷恋,从抵达中国香港的那一刻开始。那种令人陶醉的味道,是我们这些南洋的孩子没有闻过的。
这里的人身在福中不知福,一年四季有花朵和食物的变化,人生多姿多彩,哪像热带从头到尾都是同一温度,那么单调。
姜花总是一卡车一卡车地被运来,停在街边,就那么贩卖。扎成一束束,每束十枝,连茎带叶,甚为壮观。
一般空运来的花,都尽量减低重量,花枝被剪得极短,姜花则留下一根很长的茎,长度有如向日葵的茎,插入又深又大的玻璃花瓶中,很有气派,绝非玫瑰能比。
花贩很细心地在花茎的尾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贯穿地割了两刀,这么一来,吸水较易。
花在未开的时候呈子弹形,尖尖长长的。
下面有个花萼,绿叶左右捆着,有如少女的辫子。一个花托之中,有六到九朵尖花,这时一点儿都不香。
插了一两个晚上,尖形的花打开,有四片很薄的白花瓣,其中一瓣争不过兄弟姐妹,萎缩成细细的一条,不仔细看是觉察不到的。
花瓣中间有花心,带着黄色的花粉,整朵花发出微弱的香味,但是那么多朵一起开着,整间房子都给它们的芬芳熏满了。
在把茎削开时,花贩也会把花托中间那一朵拔掉,他们说这么一来其他的花才会开得快。不知道是什么道理,总之是祖先传下来的智慧,错不了。有时,我买了一束插上,花开得很慢,像我这次只在中国澳门过一个晚上,早上买的,如果当晚不开,就白费工夫。花贩教我,拿回去后浸一浸水,就能即开。我照做,果然如此,又被上了一课。人生要学的,太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