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老年
》
售價:NT$
539.0

《
20世纪的设计
》
售價:NT$
500.0

《
短线猎金
》
售價:NT$
265.0

《
DK伟大的城市地图
》
售價:NT$
1010.0

《
人工智能的多视角审视 “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书系(第一辑)
》
售價:NT$
1010.0

《
拥抱自然的孩子:70个深度自然游戏
》
售價:NT$
301.0

《
QBQ!问题背后的问题III:成就卓越的组织(修订版)
》
售價:NT$
250.0

《
艺术家课堂 动漫创作与职业之路
》
售價:NT$
866.0
|
內容簡介: |
本书以钱基博旧藏《复堂师友手札菁华》(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年)所载尺牍影印件为底本,进行重新释读整理。全书凡收录谭献师友九十余人的480余通手札。所涉有着名 学者,如杨守敬、黄以周、李慈铭、俞樾、孙诒让、章炳麟等;有晚清名臣,如汪鸣銮、张荫桓、薛福成等;有藏书名家,如陆心源、周星诒等;有诗词名流,如樊增祥、陈三立、易 顺鼎、冯煦等。而其中尤以谭献平生知交为多,如庄棫、戴望、陈豪、袁昶、张鸣珂、沈景修、王尚辰等。
|
關於作者: |
吴钦根,南京大学文学博士,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副教授。已出版有《〈申报〉所见晚清书院课题、课案汇录》《谭献稿本日记研究》等,在《文献》《文学遗产》《古典文献 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
|
目錄:
|
整理説明一
整理凡例一
楊昌濬(一通)
薛時雨(二通)
葉名澧(五通)
張蔭桓(二通)
易佩紳(四通)
楊峴(一通)
王尚辰(三十六通)
趙之謙(二通)
戴望(六通)
周星譼(七通)
周星詒(二通)
陸心源(二通)
楊守敬(二通)
蕭穆(五通)
許增(三十三通)
李宗庚(七通)
汪綬之(二通)
朱世守(二通)
乃斌(一通)
陳豪(二十八通)
施補華(二通)
袁昶(二十七通)
李慈銘(三通)
陶方琦(三通)
陶濬宣(十五通)
馬賡良(二通)
王詒壽(十二通)
孫德祖(五通)
黄以周(四通)
凌霞(三通)
俞樾(一通)
宗源瀚(一通)
莊棫(十二通)
孫詒讓(十四通)
馮煦(十通)
朱銘盤(三通)
金安清(十四通)
張鳴珂(二十三通)
沈景修(三十三通)
錢振常(三通)
吕耀斗(一通)
劉炳照(十六通)
金武祥(三通)
楊鋭(一通)
梁鼎芬(二十三通)
樊增祥(七通)
陳三立(十三通)
易順鼎(三通)
周葆昌(一通)
汪鋆(一通)
朱啓勛(一通)
龍繼棟(一通)
高毓彤(一通)
葉衍蘭(三通)
薛福成(一通)
鄧濂(十一通)
沈鎔經(一通)
瞿廷韶(一通)
莊藴寬(一通)
錢恂(二通)
汪知非(一通)
章炳麟(一通)
三多(十三通)
徐珂(一通)
江雲龍(一通)
李恩綬(一通)
高駿烈(一通)
王秋舫(一通)
郭傳璞(一通)
俞祖壽(二通)
孫葆田(四通)
陳鍾英(一通)
潘曾綬(一通)
汪鳴鑾(一通)
秦因延(一通)
沈庚藻(一通)
程頌萬(一通)
朱寶善(一通)
姚鵬翕(一通)
方宗誠(一通)
方守彝(一通)
羊復禮(一通)
蔡子鼎(四通)
汪康年(一通)
沈善登(二通)
□□熙(一通)
趙熙文(一通)
□□□(一通)
方濬頣(一通)
□□□(一通)
|
內容試閱:
|
譚獻(一八三二—一九〇一),初名廷獻,字滌生,後更名獻,字仲修,或曰仲儀(或單署儀),號復堂,又號半厂,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同治六年(一八六七)舉人,署秀水教諭,歷任歙縣、全椒、懷寧、合肥、宿松等地知縣。曾爲浙江書局總校、詁經精舍監院、經心書院講席。一生博極群書,尤致力於常州莊氏、會稽章氏之學。《清史稿·文苑傳三》有其傳,評曰:“少負志節,通知時事,國家政制典禮,能講求其義。治經必求西漢諸儒微言大義,不屑屑於章句。”平生以詩、古文辭著稱,“文導源漢魏,詩優柔善入,惻然動人”,尤工於詞,錢仲聯《近百年詞壇點將録》推尊之爲“托塔天王晁蓋”。其著述之已刊者有《化書堂初集》三卷附《蘼蕪詞》一卷、《復堂類集》文四卷、詩十一卷及詞三卷,《復堂日記》八卷《補録》二卷《續録》一卷、《篋中詞》六卷續四卷等,其他未刊而存於世者尚多。
在晚清,譚獻是一位交游頗廣的人物,這一點直觀體現在稿本《復堂日記》的日常記載中。可以毫不誇張地説,除每日陰晴雨雪的天氣記録外,書札的往返收發應該是日記中出現頻率最高的字眼。譚獻也曾多次就篋中所存師友來往信札及酬贈詩詞進行過整比,如光緒十二年(一八八六)二月初二日日記云:“偶出篋中師友酬贈詩詞,先後黏成八册,卅年之縑素,散佚不知凡幾,寫録姓氏,存者已如晨星,曷勝慨嘆。就簡中所有凡百卅餘人,亦有三五未識面者。”又五月廿三日日記云:“陰沉如夜,不能觀書,因檢篋中十餘年往還書札,審别去留,不下千餘通,然而訪舊半爲鬼矣。”(第五十册《恒春小記》)最終清理所得的結果是:“黏治書札略竟,總十三册。前後卅年,共廿四册,詩篇亦十册。”不可謂不富,而這僅僅是前半生所得。以現存大宗而言,今南京圖書館藏有《譚復堂友朋書札》五十二册,所藏因塵封在館,其中所收手札數量,不得而知。而二〇一五年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影印出版的錢基博舊藏《復堂師友手札菁華》,則有“毛邊紙簿大本五册,每册二百面;小本三册,每册一百面,大小共八册”。其中收入譚獻師友九十餘人的四百八十九通書信,所涉有著名學者,如楊守敬、黄以周、李慈銘、俞樾、戴望、孫詒讓、章炳麟等;有晚清名臣,如楊昌濬、易佩紳、汪鳴鑾、張蔭桓、薛福成等;有藏書名家,如陸心源、周星詒、蕭穆等;有詩詞名流,如樊增祥、陳三立、易順鼎、馮煦等。而其中尤以譚獻平生知交爲多,如莊棫、馬賡良、陳豪、袁昶、張鳴珂、沈景修、王尚辰、孫德祖、王詒壽等。其内容不僅涉及論學衡文,詩詞唱酬,書籍、金石的往還與收藏,書局與私家刻書的往復商討,還涉及宦海沉浮、時事評議,甚至是内心隱幽情感的發泄與家庭兒女瑣事的傾吐。關於這批文獻的價值,早在出版之初,即有王學泰《復堂手札中的清末“朋友圈”》(《新京報》二〇一五年八月)、辛德勇教授談《復堂師友手札菁華》側記、李俊《錢基博、錢鍾書父子與復堂因緣》(《讀書》二〇一五年第七期)、沙先一《〈復堂師友手札菁華〉的詞學文獻價值》(《東吴學術》二〇一七年第二期)等多篇文章予以揭示。當然,由於此書爲原樣影印,各家書迹風格不一,行草、行楷、正楷兼具,釋讀的煩難,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這一大宗手札文獻的流傳與使用。
本書即是對《復堂師友手札菁華》所收信札予以系統性釋讀、標校的結果。在整理過程中,本人以人民文學出版社影印版爲底本,同時參校以上海圖書館所藏鈔本。上圖所藏鈔本凡收録李宗庚(七通)、汪綬之(二通)、朱世守(二通)、乃斌(一通)、陳豪(十七通)、陶模(一通)、施補華(二通)、袁昶(十一通)、李慈銘(一通)、陶方琦(一通)、陶濬宣(七通)、馬賡良(一通)、王詒壽(七通)、孫德祖(一通)、黄以周(二通)、凌霞(三通)、俞樾(一通)、宗源瀚(一通)、莊忠棫(十通)、孫詒讓(十三通)、羊復禮(一通)、馮煦(七通)、朱銘盤(三通)、金安清(十三通)、張鳴珂(十通)、沈景修(二十三通)、蔡鼎(四通)、錢振華(三通)、吕耀斗(一通)、劉炳照(十一通)、金武祥(四通)、楊鋭(一通)、梁鼎芬(十二通)等三十三家手札一百八十四通,在數量與内容上并未溢出影印版範圍。同時,還充分吸收、利用了前人對部分手札的考釋成果。特别是秦蓁《讀〈復堂師友手札菁華〉書後》(《文匯學人》二〇一五年六月)、艾俊川《復堂師友手札中的兩位“無名氏”》(《文匯學人》二〇一五年六月)二文,二人對《菁華》所收部分信札,如項廷綬書游華山一詩、日人青木宣純名刺并詩,沈祖憲、楊度及陳澹然各札,以及署名“登”的兩通及署名“年小弟熙”的一通,進行了較爲細密地考辨,所得出的結論亦令人信服,本書均予以采納。對不屬於復堂師友範疇的手札予以清除,對部分主名不詳者予以補充、歸并,對確實難以落實的仍以闕疑處理,最終所得復堂友朋八十餘人的各類手札四百八十餘通。由於所收書札内容牽涉較廣,且書寫風格各异,在整理過程中難免有釋讀、標點等不盡當之處,敬希讀者隨時賜正。
楊昌濬(一通)
仲修仁弟大人足下:
日久不見,相思倍切。前聞榮行有日,頃晤淡如觀察、仲求司馬,譚及,知以川資未集,尚難成行。第憑限未便久逾,兄特爲設法,持贈二百金,聊作吾弟膏秣之助。即祈察收是幸。手此,順頌近佳,并賀升喜。愚兄期楊昌濬頓首。十一夜。
再啓者:
近來仕途擁擠,各省皆然,人情險詐,至此爲甚。以吾弟志意邁偉,文學淹通,鬱而必發,不患不出人頭地。兄竊願持“智圓行方,膽大心小”八字奉贈,始做事者,總不能出此範圍也,請留意焉。再頌行禧,恕不趨送,兄又頓首。
年來好友皆驤首以出,未免有岑寂之感耳。
薛時雨(二通)
一
仲修賢弟足下:
去臘接到省後手書,備悉一是。老懶日甚,舉筆之難,難于舉鼎,以至久未裁答。頃又接新正六日來函,如親晤對。世局如此之變,人事如此之艱,衣食事畜如此之窘,遍天下如一轍矣。吾輩窮措大,處亦窮,出亦窮;志在處,不必更言出,志在出,不必更言處。况既已出矣,惟有循分守素,堅忍待時。汲汲焉仰貴人之鼻息,營謀鑽幹,誠所不屑;囂囂然以浮沉爲耻,以饑餓爲憂,甫經出場,即欲偃旗息鼓,裂袍毁笏,息影窮廬委巷之中,誓生平不再作登場伎倆,恐亦非士君子致用之本心也。人生飲啄,尚有一定,况食禄乎?差委之難,莫難于今日;差委之濫,亦莫濫于今日。貧而不均,誠爲大患。然以鄙人臆見度之,韞玉而輝自露,懷珠而媚自呈。吾弟聲譽,幾于海内知名矣。名者,造物之所忌。此番入貲作風塵吏,衆方且笑之詈之,欺侮而狎玩之,敬而惜之者無幾人也。殆即韜光養晦時乎!毋自餒焉。皖省官場局面甚窄,雖有江山之勝,而市廛湫隘,偶一流覽,絶無生趣,需次者聽鼓之外,無可消遣。而其風俗儉約,食品俱不甚昂貴,此則較蘇浙稍勝者。莫若將眷口全行移住,以免顧此失彼,且不至時作挂冠之計,此亦堅忍之一助也。
瑞安公作覆之難,與鄙性略同。客冬兩信俱未答,鄙人深知其懶,故亦略不介懷。藍洲上書數千言,纏綿懇摯,由雨處封發,所以爲吾弟道地者甚切。雨并求撰《重建醉翁亭碑》,并求書丹,俱不報,衙參時煩代促之,并需全銜,以三月内頒到爲妙。藍洲常有信來,伊得釐局文案,薪水六十千文,以其半自贍,以其半寄杭,頗能翕然知足。其長信來,政績卓然,可敬也。麗芬往楚北需次,路過金陵,爲雨帥診病,雨帥留住督署。一月以來,病勢减去十之七八,雨帥大悦,堅留再住數十日,日思有以酬之。人生遇合,豈有定哉!弟事已與麗芬熟計,擬請麗芬預埋一根,俟國服滿後,鄙人見面再行設法。日内趕即寓書麗芬,尚來得及。
時雨精神興致,似未大减。自聞國恤之後,積陰匝月,新年氣象愁慘,燈節風雪連綿,山居本岑寂,加以此等境况,遂覺憂從中來,不可斷絶。頗思返里一望,而王妾已近坐草之期,上年遭大驚險,今年即不能不預爲之計。閉門枯坐,殊無意味。故鄉來信,内人身體尚好,楹兒去秋回里,又復大病,幾至不起,耽擱歲試未應,近始復原。今年仍令來院肄業,月初當可到院矣。槤侄都中劣狀,一一盡悉,恰在鄙人意料之中,然初不料其謬妄至此。門祚衰薄,令人浩嘆。現請家嫂圈禁室中,勿令出門游蕩。德侄孫倖掇一芹,而其劣乃更倍于乃叔,衰年所見如此,心境尚堪問耶?景卿時有信來,其差使甚勞苦,亦不如意。白門近事無可述者。去冬歸自吴門,齋居遣興即柬吴門諸友,共詩四首,其末首云:“白門吟社久荒蕪,闊袖方巾客太迂。知己有時推女伎,論交無奈到屠沽。鷦巢安穩容身窄,鶴背高寒托興孤。我有遥情寄天末,每因聞笛念吴歈。”亦可想其大概矣。贊侯以文章飾吏治,亂後吾邑之循吏也。敬甫舊交,非同恒泛,均望代候。春水方生,江舟遥盼,幸勿爽約。此頌升祺。兄時雨頓首。正月二十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