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5年07月出版新書

2025年06月出版新書

2025年05月出版新書

2025年04月出版新書

2025年03月出版新書

2025年02月出版新書

2025年0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2月出版新書

2024年1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百年旧痕:赵珩谈北京

書城自編碼: 4139733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化地域文化
作者: 赵珩 口述审订,李昶伟 录音采写
國際書號(ISBN): 9787108081049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 2025-08-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精装

售價:NT$ 403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具身智能数据工程:标准、技术与实践指南
《 具身智能数据工程:标准、技术与实践指南 》

售價:NT$ 509.0
人的觉醒:周代思想的启蒙景观
《 人的觉醒:周代思想的启蒙景观 》

售價:NT$ 816.0
政府论(上、下篇)(中外哲学典籍大全版)
《 政府论(上、下篇)(中外哲学典籍大全版) 》

售價:NT$ 500.0
走出情绪风暴,做从容引领的父母
《 走出情绪风暴,做从容引领的父母 》

售價:NT$ 305.0
仰望星空:观测火星
《 仰望星空:观测火星 》

售價:NT$ 316.0
费曼学习法:高效学习的实用策略和技巧
《 费曼学习法:高效学习的实用策略和技巧 》

售價:NT$ 301.0
风俗论(上册)(汉译名著本)
《 风俗论(上册)(汉译名著本) 》

售價:NT$ 490.0
壹卷YeBook 地域文化与国家认同:晚清以来“广东文化”观的形成 广东历史文化研究
《 壹卷YeBook 地域文化与国家认同:晚清以来“广东文化”观的形成 广东历史文化研究 》

售價:NT$ 403.0

編輯推薦:
百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一瞬,但是在近现代的中国和北京却是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旧日的生活场景,如今已是杳然无痕。赵珩先生出身晚清世家,他以亲历、亲闻的视角,从日常生活的角度,还原了一部分微观的历史,为我们展现了北京旧日生活的一些原貌。所述生动具体,真如一部纸上的纪录电影。
內容簡介:
《百年旧痕》的时间跨度大约是从辛亥以后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作者以亲闻、亲历追忆旧时风物,从衣食住行到婚丧嫁娶、饮食娱乐、社会工商、医疗卫生、文化艺术、收藏琐事和社会交往等等,所涉猎的是百年来北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回溯城市百年变迁的同时,亦对表象背后的文化移异有所观照。
關於作者:
赵珩,1948年生于北京。著名文化学者,原北京燕山出版社总编辑。多年从事文化史、北京史、戏曲史研究,著有《老饕漫笔》《彀外谭屑》《旧时风物》《故人故事》《逝者如斯》《二条十年》《五十小物》等。
目錄
再版序言 ··· 1
初版序言 ··· 3

引 子 ··· 1

京城遗痕
北京的城与门 ··· 13
北京百年变迁的重要阶段 ··· 21

长安居
千门万户的印记 ··· 43
穿衣的政治 ··· 67
民以食为天 ··· 88
民国时期的出行 ··· 126
岁时节令礼俗 ··· 155

公共视野
民国时期的教育 ··· 211
北京的医院 ··· 236
北京的公园 ··· 253
民国时的北京画坛 ··· 272

余音绕梁
民国以来剧场与舞台的变迁 ··· 285
京剧的流派与明星 ··· 306
京剧科班、堂会与票友 ··· 314
我的听戏时光 ··· 326
京城音乐之声 ··· 337

新旧更替
北京的时尚中心——东安市场和王府井 ··· 349
旧时代的社会交往 ··· 364
收藏时代 ··· 373
文玩业与琉璃厂 ··· 393
不离不弃六十年 ··· 403
六百年来北京外来人口 ··· 413

人名索引 ··· 421
內容試閱
千门万户的印记(节选)

我们经常讲衣食住行,实际上,“住”是人安身立命最主要的方面。住房问题可以说是目前所有人最关注的一个问题。

“拉房纤儿的”
今天我们除了从房地产开发商那儿买房以外,房子买卖与租赁大多是通过房屋中介。房屋中介满街跑,穿着西服,打着领带,挺脏的白衬衫,多是些小伙子,据说北京现在大约有十五万人从事房屋中介,男性居多,也有少数女性。这个营生不是现在才有的,从前北京就有,但是湮没了将近五十年的时间。从前这个行业叫什么?叫“拉房纤儿的”(必须加儿化音)。那时候北京人口少,房子也没那么多,这种买卖交易也相对少,民国时期据统计在北京拉房纤儿的大概有一千人。
老舍的《四世同堂》里面,钱先生的亲家金二爷就属于拉房纤儿的,看来生活和收入还不错,后来还能不时接济钱家。这拉房纤儿的还有大拉房纤儿的、小拉房纤儿的,大拉房纤儿的控制着一些小拉房纤儿的。大拉房纤儿的类似于现在房屋中介的公司经理,小拉房纤儿的就是业务员。这帮人成分极其复杂,说没文化也得有点文化,知书识字,但是又不肯凭力气吃饭,也没有其他的谋生手段。这批人有他们的本事,熟悉社会心理学,没这个本事干不了这个活儿。
这些人提笼架鸟,每天早上到早点铺、大酒缸和茶馆去打听信息。说某某他们家有所房子打算卖,或者某某刚到北京来,想买一所小房,钱也不太多,就想买个小四合;或者是谁想租几间房,就是这种市场上的张家长、李家短的信息在茶馆里交换。拉房纤儿的每个人都掌握着几十条买家和卖家的信息,信息量相当大。但是他们可能又受控于一些大的拉房纤儿的,将来买卖成了他们有提成。
当然那时候干这一行的是清一色的男性,没有女性干拉房纤儿的。一般来说,太年轻的也干不了,不谙世事不行;岁数太大也干不了,满街跑,跑不动。所以多是中年男子做这个,而且相对来说都是比较游手好闲的人。
如果说事情跑成了,就要立契约,就是买方、卖方、中人(对双方都熟悉的中间人),还有他自己——拉房纤儿的,他们都要签约,画押写倒字儿,过户的时候还要贴印花税票。那个时候没有房管局这一说,但是也还少不了契约。
拉房纤儿的挣什么钱呢?不管是买卖,还是典当——因为有人穷了,这房子一时卖不出去,把这房子当了,是一个暂时性的过渡——都要拿出佣金。这个佣金是多少?不管是租价还是买价,拿出整个房价的5% 提成,这5% 谁出?有一句话叫成三破二。比如说这套房子交易是一千块钱,一千块钱的5% 是五十块钱,什么叫成三破二呢?成就是买家,破就是卖家,就是说买家出5%的60%,卖家出40%,叫成三破二。这五十块钱,卖房子的给拉房纤儿的二十块,买房子的给这拉房纤儿的三十块,叫成三破二,这是规矩。
从房子说到经营房子,那时候是这么几种,跟今天也很像。你建新房子,找营造商,比如说兴隆木厂马家。但一般的房子都是在原来房子基础上再卖,说白了就是二手房,买了以后再把这房子重新捯饬——那时候管装修叫“捯饬”。但是拉房纤儿的本事在哪儿?一个是信息源多,一个是这张嘴厉害。比如说你想买这个房子,我得想方设法让你买,说出这房子的很多优点。这房子木骨儿好,什么叫木骨儿?就是木结构,说这房子是一水儿的黄松木骨儿,你住几十年保证不用修;再有这房子地点好,交通便利……反正是种种的优点,哪怕是缺点都会说成是优点。你说这房子地方背,就是偏僻。他会说,背好啊,这个地方清静,省得车马喧嚣不肃静。你说这个房子小点儿,小点儿不要紧,小点儿您住着紧凑。你说这房子太大了住不了,他会说将来您生儿育女,人丁兴旺了,您这房子小了兴许还不够住呢。
但是他们之间,也就是说拉房纤儿跟拉房纤儿之间互相还要呛行。比方说你跟另一拉房纤儿的说好了,这房子你买了,都快签约了,我找你去:“您买这个?我劝您别买,我可告诉您这房子不干净。”什么叫不干净?这房子吊死过人,闹过鬼,“再说地方也偏,您上哪儿都不方便,您出去还得雇三轮儿,花车钱,这多冤啊。”“您别看这房子新捯饬过,实际上里面都空了,木骨儿也不行。”反正能够给你说出这房子种种的不好来,互相拆台,这叫呛行。当然他们之间也有他们之间的规矩,说成三破二就是成三破二,提成5% 就是5%,房子是多少价钱就是多少价钱。
拉房纤儿这个行业到了1951 年左右就基本上被取缔了,后来有房管局了,不允许私人拉房纤儿,这一行也就消失了。没想到五十多年以后,满街是拉房纤儿的——房地产中介,只是不同的形式,穿西服,打领带,拿着手机满大街跑。以前他们穿什么?穿什么都行,没有职业服,短打也行,长衫也行,没人会因为你的服装低看你或者高看你。
这拉房纤儿的有的是专职,也有兼职的。这一行没有严密的组织,但是他们互相都熟悉。一般来说他们是四九城跑,也没有地域界线。说你是西城卖房,我东城不许管这事儿?没有。虽然你的房子在西直门那儿,我在朝阳门,我买卖这房也可以。

北京以前的租房市场
可以说从民国初年一直到解放初期,房价基本上不是太高。一般来说好房子几千块钱,两三千块钱、三四千块钱一所。一个较大的院落要五六千、七八千,那就是很好的房子了。我家1956年买的那个跨院大概是三千多块钱,再早的时候可能还要低一点。1951 年为什么取缔拉房纤儿的?拉房纤儿的本身不仅有一个挣“成三破二”中介费的问题,更有哄抬房价的问题,政府就取缔了拉房纤儿,后来设了房管局下属的房屋交易所。
房子是人们生活必需品,这个矛盾当时并不是太突出,有钱买房,没钱租房。那时候也有人是专门吃租金的。比方说这家的子女不在北京,就剩一老太太,住一个四合院太大,而且也没太多经济来源,于是就将一部分房子出租。也有些人像今天似的,有了闲钱就买房,买了几处的房,吃租金,拿了租金将来可能又买所小房,这在北京叫什么?叫“吃瓦片儿的”。“吃瓦片儿的”跟拉房纤儿的不一样,吃瓦片儿的是把闲房出租,以此作为生活补贴或生活主要来源。敌伪时期情况比较特殊,因为社会动荡不稳定,很多人不愿意置产,不愿意买房子,于是就租房。拉房纤儿的生意中,租房子比买房的比重增加了,这是敌伪时期的房屋状况。
不过有钱人家也租房子住,当然那是少数。比如我的外祖父家就是这样。我的外祖父曾经做到财政部次长,就是副部长,可是他从来不置产,没买过房,一辈子租房,几处的房子都是租的,最早在汪芝麻胡同,就是魏家胡同旁边,后来搬到弘通观。我的外祖父觉得没必要买房,租的挺好。那时候人不像现在,没那么多新观念,也不是说拿这个生财,有房子住就行,也很稳定。他租的是北京政府总长周自奇的房,先是租住弘通观甲四号,后来周自奇死了,他的姨太太要卖甲四号,于是就移居四号院,那是个中西合璧的院落,与原来的甲四号只有一个花厅相同,但是后面有两座小楼,花园挺大,房租就归周自奇的姨太太。当时这种房租恐怕一年一付,大概不会每个月付。
弘通观的房子也不是很标准的四合式,进来以后有一个大客厅,很大。后面前后有两座小楼,这边有一侧花园,也是民国建筑。后来外祖家与许宝骙(和我外祖父是连襟)两家合住,许宝骙的哥哥许宝驹和李济深他们都是民革的发起人之一,北平和平解放后,他也来京和许宝骙暂住一起。1949 年的夏天,这个院子里很热闹,当时的北平(那时尚未改北京)副市长徐冰曾在此召开了两次重要的会议,可能与筹建政协有关,周恩来、林伯渠、董必武等很多人都去过弘通观的房子,因为当时与会人多,小楼里坐不下,又是夏天,会议就在花园里的草坪上举行。
对弘通观四号的这个房子我没有印象,因为我当时还小,只有一两岁。这个房子的西墙外就是原来的“国立艺专”,后来是新闻出版总署。再后来他们搬到东总布一号后门,我有印象。那个房子也很大,前院(实际上是后院)是我外祖父、外祖母他们住。前面还有一个很大的花园,里面还有西式的房子。我印象比较深的,是当时民主人士费璐璐家,他们家有好多玩具。我小时候最大的兴趣是去费家看玩具展览,包括上了弦跑的小火车等等。这一部分后来政府收购,分配给永利资本家,也是化工部副部长李烛尘居住。所以,外祖父家在北京就从来没有买过房,一直是租房住的。
“卢沟桥事变”之前的北京应该说生活比较闲适、安静,整个居住是比较幽静的,而且也没有无限地扩大空间,像在院子里搭小棚、搭小厨房等。一般来说四合院是一家一户住。当然民国时也有一些杂院,住着不同的人家。比如说老舍的小说《离婚》里面也是一个大院落,里面分别住着几户人家,有小职员、教师、做买卖的不同人家。小四合一般都是一家人住,两口子,上有父母,下有孩子,五六口之家,可能就是一进的院落,没有外边的倒座,也蛮舒服的。那种房子往往没有廊子,如果有廊子,就是比较好的房子了。近五十年来,大的院落在消失,变成了杂院的形式。
北京民国时期的好房子不会在外城,不是说绝对没有,但是基本上好房子是在内城的东西城。今天外国人到北京总会去两三个地儿,一个去后海,一个去三里屯Village,再有一个去南锣鼓巷。南锣鼓巷就像个“蜈蚣背儿”,就是说中间那一条锣鼓巷是蜈蚣的脊梁,左右延伸的八条胡同是蜈蚣的爪,几乎大房、好房全在那儿。比方说北兵马司胡同、棉花胡同、炒豆胡同、板厂胡同、前圆恩寺胡同、雨儿胡同都在那一带。齐白石纪念馆就在雨儿胡同,那是后来政府拨给齐白石的住房,但是他还是喜欢辟才胡同内跨车胡同的旧居,实际并没有怎么在雨儿胡同住过。前圆恩寺原来是蒋介石行辕,抗战胜利后,蒋介石来北京都住在前圆恩寺,1949 年以后曾是南斯拉夫驻中国大使馆。
南锣鼓巷这个地方后来能热起来,主要原因是因为有“中戏”,没有中央戏剧学院就没有南锣鼓巷今天的状况。那一片后来变成了以小资情调著名的地方,可以前特别安静,只有民居。后来有些变成了首长住房,比如说粟裕就住那边;有的变成了一些机关宿舍,我太太她们家曾经住过福祥寺胡同,那是煤炭部机关大院;再有一些化整为零,一个大户人家的房子被分给若干人家住,各种情况都有,但是基本建筑格局都保留着,这种情况一直保持到上世纪80 年代之前。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