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胡斯战争(卷一):愚人之塔(《猎魔人》作者波兰历史奇幻巨著)
》
售價:NT$
662.0

《
大清为何轰然倒塌:一本让读者又爽又气、又哭又笑的历史书
》
售價:NT$
347.0

《
真实与真理之间——早期基督教史学探析
》
售價:NT$
500.0

《
中国古代等级制度
》
售價:NT$
806.0

《
中国轮船航运业的兴起(樊百川著作集)
》
售價:NT$
857.0

《
松漠之间——辽金契丹女真史研究(中华学术·有道)
》
售價:NT$
500.0

《
汗青堂丛书151·日本中世战争史:武士的命运与下克上
》
售價:NT$
367.0

《
清季的洋务新政(全二卷)
》
售價:NT$
1938.0
|
編輯推薦: |
虽然这本书的定位是劳动和人力资源经济学教材,但是它更像是一本关于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科普书。无论是高校师生系统学习、政策研究者寻求洞见,还是普通读者渴望深层理解自身所处的经济环境,这本书都能提供清晰的指引。
翻开本书,你将看到当下备受关注的议题:劳动力的流动是否加剧了城乡间的收入差距?平台经济如何颠覆了传统的雇佣关系?教育回报率的变化如何影响个人的职业选择?“延迟退休”的背后又隐藏了哪些重要信息?
本书的独特价值在于:
?扎根中国土壤:所有理论探讨均紧密结合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独特性,是理解中国问题底层逻辑的入门读物。
?兼具深度与可读性:既系统阐述了劳动和人力资源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如劳动力供求、劳动力流动、就业、失业、收入分配等),又避免了艰深晦涩的数学演算和模型推导,非专业读者也能掌握精髓。
?直面现实问题:不回避收入差距、户籍壁垒、结构性失业等敏感问题,以客观理性的经济分析启发读者思考。
|
內容簡介: |
《劳动和人力资源经济学:经济体制与公共政策》(第三版)是一本面向中国读者的劳动经济学教材。本书在介绍劳动力资源配置基本原理的同时,以不同经济体制为背景,展现不同国家在就业、失业、收入分配、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表现。本书的最大特色在于对中国劳动力市场变迁和劳动力资源配置的相关问题做了与时俱进的总结和全面分析,可以为公共政策提供来自理论和实证研究的依据。由于本书的鲜明特色,特别是教材中有关中国问题的论述,曾被同行认为“无疑对中国劳动经济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经济、管理、公共政策类学科的劳动经济学和人力资源管理教材,也特别适合作为政府公务员、企业管理者用于提高劳动和人力资源管理能力的指导读物。本书亦可作为一般读者了解劳动和人力资源管理基本原理与中国现实的科普书籍。
|
關於作者: |
陆铭,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国家级人才计划特聘教授、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研究员、上海国际金融与经济研究院研究员。曾工作于复旦大学,曾作为富布莱特学者工作于美国哈佛大学和国家经济研究局(NBER),曾担任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咨询专家。著有专著《大国治理》和《空间的力量》等,以及学术科普著作《大国大城》《向心城市》。研究领域为中国经济、城乡和区域经济发展、劳动经济学。近年来的研究主要是对城市和区域发展政策进行评估,并为城市可持续发展、促进国内市场一体化和经济持续增长提供来自空间政治经济学的战略思考。
梁文泉,经济学博士,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领域为城市劳动经济学,致力于研究中国劳动力空间分布的起因和影响,主要关注人口流动、人力资本和城市发展。在AEJ、IER、JEEM、JEBO、CER等英文期刊以及《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经济学(季刊)》等中文期刊发表论文近20篇。研究成果曾获《经济学(季刊)》年度最佳论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青年项目等多项课题。
夏怡然,经济学博士,温州大学商学院特聘教授,硕士生导师,斯坦福大学访问学者,温州大学新经济新就业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劳动力流动、城市人力资本集聚、灵活就业与城市发展及劳动权益保障等。主持国家自科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等多项省部级及以上课题。出版专著《空间的力量:在集聚中积累的人力资本》,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中国人口科学》《中国农村经济》以及China Quarterly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获浙江省社科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入选浙江省“创新领军人才”。
|
目錄:
|
1 导论
1.1 劳动经济学首先是一门经济学
1.2 劳动力市场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1.3 劳动经济学与经济学发展
1.4 学什么和怎么学
2 劳动力市场:基本的图景与概念
2.1 每个人对应一个劳动力市场的状态:存量划分与流量变化
2.2 对劳动年龄人口更细的区分
2.3 劳动参与率与失业率
3 劳动力市场:体制差异与历史演变
3.1 就业体制的国际比较
3.2 中国的就业体制及渐进转型
3.3 劳动力市场的空间分割:老问题和新挑战
4 劳动需求
4.1 短期劳动需求
4.2 长期劳动需求
4.3 数字经济和劳动力需求
4.4 中国劳动需求的演变
5 劳动供给(1):劳动时间与劳动力数量
5.1 劳动供给:收入与闲暇的替代
5.2 劳动供给:家庭生产与生命周期
5.3 加总的劳动力供给
5.4 中国转轨时期的劳动供给变化
6 劳动供给(2):人力资本与教育
6.1 人力资本投资理论
6.2 在职培训
6.3 人力资本理论的批评
6.4 基础教育资源利用的公平与效率
6.5 中国的教育与人力资本投资
7 内部劳动力市场与薪酬
7.1 内部劳动力市场的劳动力资源配置
7.2 内部劳动力市场的效率
7.3 内部劳动力市场外部化
7.4 中国企业的内部劳动力市场
8 劳动力流动:工作转换、工作搜寻和迁移
8.1 劳动力流动的成本收益分析
8.2 工作转换
8.3 工作搜寻
8.4 劳动力迁移
8.5 劳动力的国际迁移和人才流失
8.6 中国的工作转换、工作搜寻和迁移
9 劳动力的城乡和地区间配置
9.1 二元经济中的城乡间劳动力流动
9.2 空间均衡模型
9.3 经济集聚与区域间劳动力流动
9.4 中国的城乡间、区域间劳动力流动
10 失业的成因与治理
10.1 全球失业概况
10.2 失业成因的初步探讨
10.3 工资粘性与失业
10.4 分割劳动力市场和失业的回滞
10.5 中国体制转型和经济重构中的失业及政策
11 劳动力市场的非市场力量
11.1 工会的经济影响
11.2 全球工会组织变迁
11.3 最低工资的经济影响
11.4 中国的最低工资制度及其影响
11.5 ESG和企业治理
12 收入分配
12.1 收入分配不均的衡量及影响因素
12.2 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
12.3 全球收入分配状况变化
12.4 贸易全球化和收入分配
12.5 中国的收入分配变化及成因
后 记
|
內容試閱:
|
前 言
书已经很厚了,话不多说。
这本教材时隔多年,修订至了第三版。在这期间,数字经济、平台经济、人工智能、灵活就业这些话题层出不穷。作为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课程,《劳动和人力资源经济学》必须与时俱进。同时,在这次修订过程中,我们也不无遗憾地告诉读者们,虽然在过去这20余年间中国的劳动和人力资源经济学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仍然存在着许多的短板,对此,读者完全可以从本书显得薄弱的部分看出来。这其中,有些是因为全人类面临着一些新的现象,比如人工智能和平台经济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有些是因为中国存在着与众不同的制度和文化,比如工会;而有些则属于在中国研究中存在明显的短板,比如内部劳动力市场。
诸君共同努力吧。
陆铭
2025年2月16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