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5年08月出版新書

2025年07月出版新書

2025年06月出版新書

2025年05月出版新書

2025年04月出版新書

2025年03月出版新書

2025年02月出版新書

2025年0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2月出版新書

2024年1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涂鸦城市:从涂鸦到城市艺术

書城自編碼: 4145767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藝術绘画
作者: 赵思嘉
國際書號(ISBN): 9787108080127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 2025-08-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精装

售價:NT$ 704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首饰之美:国宝里的中式美学
《 首饰之美:国宝里的中式美学 》

售價:NT$ 806.0
旧庙新神:晚清变局中的孔庙从祀(论衡系列)
《 旧庙新神:晚清变局中的孔庙从祀(论衡系列) 》

售價:NT$ 296.0
道心惟微:中国大一统王朝的战略文化与历史启示
《 道心惟微:中国大一统王朝的战略文化与历史启示 》

售價:NT$ 500.0
重写灵魂:多重人格与记忆科学(共域世界史)
《 重写灵魂:多重人格与记忆科学(共域世界史) 》

售價:NT$ 556.0
新伦巴第街:美联储如何成为最后交易商
《 新伦巴第街:美联储如何成为最后交易商 》

售價:NT$ 296.0
权力与财富 晚清时期的金融博弈(以金融视角重构晚清史,揭开晚清金融体系背后的权谋暗战)
《 权力与财富 晚清时期的金融博弈(以金融视角重构晚清史,揭开晚清金融体系背后的权谋暗战) 》

售價:NT$ 367.0
微海幻境:神秘海洋生物微观之旅
《 微海幻境:神秘海洋生物微观之旅 》

售價:NT$ 1015.0
企鹅海盗史
《 企鹅海盗史 》

售價:NT$ 454.0

編輯推薦:
一部丰富的街头艺术史:从老派涂鸦的荣光时代,到多元化的“街头艺术”,
再到具有当代性和世界性的城市艺术。
20 位世界知名 街头艺术家的故事:班克西、入侵者、ROA、C 215、VHILS、谢泼德·费尔雷、D*FACE、PHLEGM、OS GEMEOS ……
內容簡介:
涂鸦,源起于20 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与嘻哈艺术和街头文化相伴共生,天然带有年轻的底色和反叛的基因。
从早期地盘占领式的签名、帮派式炸街,到具有张力的图像主义涂鸦,到今天以多种载体形式并置,并游走于街头与艺术资本市场之间的城市艺术,本书堪称一部丰富的街头艺术史,它讲述这些图像背后的故事,记录它们的丰富、趣味、热血、自由、叛逆、深邃……这些图像也许没有学院背景,也鲜少被主流艺术史记载,但是不得不承认,这一艺术形式是当代艺术世界中的重要一环,也是世界艺术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本书还关注对于涂鸦的城市管理。作者考察了费城、巴黎、多伦多等城市的公共艺术管理案例,发现它们富有创意的解决思路,希望这些案例能为我们的城市规划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關於作者:
赵思嘉,同济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博士,现任教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环境设计学院访问学者,法国巴黎瓦尔德塞纳建筑学院LAVUE 实验室邀请研究员。多年以来一直致力于对街头艺术和公共艺术的研究。
目錄
使命
一场关于签名的亚文化撒野 5
图像主义涂鸦与“王”的诞生 11
平静是用来炸毁的——关于“炸街”与破坏 25
进入画廊,抵达欧洲 32
“武器”的革新与第三次浪潮 39

事件
纽约东村画廊的地下信仰 68
巴黎墙绘浪潮后的人文主义城市艺术 84
柏林墙的倒塌与涂鸦麦加 110
伦敦东区的复兴与英伦摇滚下的街头狂欢 122
旧金山杂糅拉美和嬉皮文化的后涂鸦时代 137

肖像
01 “艺术恐怖分子”班克西 161
02 “入侵者”的马赛克版图 175
03 嘘!看喷漆罐杰夫表演 181
04“ 柒先生”的彩虹脑洞 188
05 蜷缩进皮毛里的ROA 196
06 代号C 215 的凝视 203
07 VHILS的城市考古学 209
08 提克小姐的语录 218
09 谢泼德·费尔雷的艺术不“服从” 228
10 JUDITH DE LEEUW:不只此青绿 236
11 双胞胎OS GEMEOS 的小黄人 244
12 朱利安·德·卡萨比安卡:古典的街头 251
13 D*FACE:来自魔鬼的亲吻 258
14 FAITH XLVII:沉默地尖叫 268
15 阿特拉斯的线性矩阵 274
16 博隆多的空间剧场 280
17 PHLEGM 的黏液世界 292
18 SWOON 的剪纸肖像 302
19 DALeast:形状与碎片的聚散无常 312
20 KOBRA 的流光溢彩 320

艺术与城市
颠覆性的艺术特质 334
城市艺术的发生与被组织 345
城市衰败和城市士绅化 354
城市抵抗与妥协 361
城市接纳与涂鸦飞地 370

涂鸦俚语词汇表 376
城市艺术节一览 379
照片来源 382
后 记 384
內容試閱
前 言
当我们爱上涂鸦的时候,我们爱它的什么?

今天,当我们在世界各地的城市中穿行,总会在街巷的角角落落看到涂鸦和街头艺术的踪迹,它们像一张张面具,有的向你微笑,有的朝你呼喊,有的兀自矗立。你若留意,会发现它们背后有漫长的历史、离奇的故事和复杂的情感。它们可能尺度高大却身份低微,也可能尺寸小巧却价值连城。它们可能是你回家的地标,或是你半路发呆的理由,它们可能长久矗立在那儿,或者泯灭于一夜之间。它们有的深邃、有的可爱、有的充满政治色彩、有的书写轻松一刻……它们是如此混杂,以至于,我们如果爱它都很难整理出一个理由。
我们被涂鸦吸引,只需要一次视线的交错。是的,没有那些高深的美学评判,不需要知道作者的年代背景,不用顾及美术馆高额的票价,不用特地安排时间欣赏。你只需要在正好它存在的时间出现在它正好存在的空间里,一次路过,一次回眸,然后你的视线被它抓住,然后,把爱和不爱就都交给“本能”吧。
那些涂鸦写手和街头艺术家,是什么吸引他们夜复一夜,躲避着警察,背着梯子和喷漆罐在街头创作呢?追求创作的酣畅和倾诉的自由,这是一定的,还有就是为了你路过时的那次回眸。这些街头创作者,身体力行地用他们的话语和图像展现给城市一个自下而上的表达,这种表达自20 世纪六七十年代逐渐绵延壮阔,声势浩大,令那些曾对他们嗤之以鼻的道貌岸然的博物馆、画廊一改一贯的高冷态度,令主流艺术市场不得不放低身段向街头艺术带来的资本流献上拥抱。而后,更多城市开始接纳这些不羁的艺术形式,组织这些艺术在城市中的合理植入,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谓的城市艺术,从而诞生了众多受益于艺术市场的城市艺术家。然而如冰山一角,成功的城市艺术家屈指可数,大部分的街头创作者还是靠理想和热爱支撑度日。也正因为这些理想与现实的对抗,街头的表达才更显出自由不羁的个性,这种不羁吸引了那些日常生活中的芸芸大众,并激发了他们的本能爱憎。不羁的艺术表达虽然是涂鸦和街头艺术一贯的特质,但是这种特质相对于漫长的艺术史而言并不新鲜。是什么力量推动它跨越时间和国度的藩篱,最终形成一种革命性的艺术语言呢?我想一定还有更多,比如公民平等话语权的释放,比如图像与场所的交互共生,比如创作过程中的行为艺术性,比如图像完成后存续的不确定性,还有阳光、风雨、行人、涂鸦写手、城市环卫人员对它的再塑造,等等。理由众多,说来话长。
我对涂鸦和街头艺术的关注始于我的博士课题研究。我博士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师从殷正声老师,研究“城市图像”。2010 年,我只身来到巴黎,开始为期一年的联合研究。我所在研究所——巴黎瓦尔德塞纳建筑学院城市环境实验室(LAVUE)的老师马蒂娜·布施(Martine Bouchier)女士是一位建筑师、艺术家和美学评论家,她多年来一直深耕于当代艺术的研究,在她的指导下,我逐一调研并记录了巴黎多个街头艺术盛行的城市街区。实验室主任伯纳德·欧蒙(Bernard Houmont)教授在建筑与城市规划方面对我提出了很多中肯的意见,他常约我在周末的早晨在巴黎某个布满涂鸦的街巷碰头,然后一路走一路看,沿途通常脏乱不堪,污水粪便横流,但两人乐此不疲,看完之后干杯咖啡互道“周末快乐”,然后各奔东西。在实验室的协助安排下,我走访了巴黎规划局,与环境署专员进行了访谈,了解了巴黎市和各个辖区针对涂鸦和街头艺术的执行政策和长远规划。这一年,我沉浸在涂鸦和街头艺术的研究中不能自拔。
2017 年,我再次出发前往美国的加州伯克利大学的环境设计学院,开展涂鸦和城市艺术的研究。伯克利大学的玛格丽特·克劳福德教授(Margaret Crawford)指导我对旧金山的涂鸦街区进行调研。处于涂鸦和街头艺术发源地的美国,旧金山从街区涂鸦的高密度到涂鸦政策的完善程度和城市艺术的组织完善性,都令人叹服。其间我背着相机出没于危险的黑人街区,那些涂鸦的墙角满地针管。同时我参加了旧金山城市艺术委员会这一年所有的公开会议,了解了旧金山在治理涂鸦和城市艺术管理方面制定的一系列政策。这一年的研究让我收获满满。
在这之后,我逐渐与国内外知名的城市艺术家和他们的团队建立联系,也逐渐认识了一些自由的涂鸦写手和街头创作者,拜访了国内外很多经营城市艺术的画廊、艺术经纪人、策展人,与他们交谈,了解他们的追求与困境,同时也接触到一些规划部门的领导和政府专员,他们的诉求也提供了另一个视角。我试图思考在这样一个复杂的世界里,个人表达和公共管理这貌似对立的二者能否达成一种平衡态,从而让我们的城市以更多色彩呈现社会的不同面貌,从而让大众以更加放松的姿态去拥抱艺术。
我尝试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来回溯历史,呈现一幅幅城市中的图像,讲述这些图像背后的故事,记录它的丰富、趣味、热血、自由、反抗、贫瘠、深邃……,这些图像也许不经典,没有学院背景,也鲜被主流艺术史记载,但是站在今天的城市艺术场景中回望之前半个多世纪以来它们的演进,不得不承认,这一艺术形式是当代艺术世界中的重要一环,也是世界艺术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从涂鸦到城市艺术,形式的演化从未停歇,不变的是对街头创作的热情与奔赴。这些艺术如此鲜活、有生命力,无论在多么幽暗的角落都能生根发芽,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赋予它一面洒着阳光的墙呢?


序 言 一部丰富的街头艺术史

马蒂娜·布施(Martine Bouchier)
(巴黎瓦尔德塞纳建筑学院 艺术与美学教授)

《涂鸦城市》是一次呈现艺术家和他们以城市为承载面而绘制的艺术图像的历史之旅。本书从一个非常广阔的视角描述了一种源于美国,进而席卷世界的艺术现象。作者赵思嘉历时 15 年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收集了大量的参考资料、图片,并对艺术家进行采访,多次前往涂鸦所在的主要西方城市,最终呈现了涂鸦这一艺术现象的出现、神圣化和转变为城市艺术的过程。
本书涵盖了三种干预城市空间的形式,即城市艺术的三个阶段,从自由的涂鸦开始,到 80 年代在法国发展成更具图像主义的艺术形式——街头艺术,再到今天被称为的城市艺术。这本书有助于我们理解公共空间的美学现象,了解推动城市美化的一切。
本书的独创性在于对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西方城市中出现的各种形式的城市绘画进行了背景分析,这些绘画的目的是将信息“ 印 ”在城市空间中,印在通常无法进入的媒介上,供尽可能多的民众阅读。这些“ 高风险作品 ”反映了社会阶层之间的紧张关系。对媒介的选择本身就带有政治性,就像 1968 年情境主义者居伊·德波(Guy Debord)在巴黎法兰西学院的墙上用粉笔写下的“永不工作”(Ne travaillez jamais)。
本书讨论的城市艺术是图形和图像的艺术,它与二维图像的叙事力有着深刻的联系,在这方面,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很有启发性。这些街头作品就像广告海报一样,具有建筑立面的大小,沿着街道、地铁沿线或工地围墙延伸。一些较小的作品通常是用模板喷绘的,散落在人行道上,以人体为尺度,以一种亲密和诗意的方式直接与路人对话。它们带来梦想、欢乐和温存。
虽然从纽约到巴黎、伦敦和柏林,城市环境中的艺术干预实践已经形成了一种全球化的形式,但城市艺术仍然表现出一种地方特有的个性。不同城市、不同国家的艺术家所表达的内容也不尽相同。一些最著名的艺术家,比如本书探讨的人物班克西(BANKSY),其影响力是全球性的,因为他们的作品遍布世界各地,包括非洲、亚洲、欧洲和拉丁美洲。他们利用当地的社会和政治背景,在每次干预中创造出具有“ 地方”特色的作品,将当地居民融入其中,让他们站在舞台上,从而参与他们的历史。
在法国,绘画等造型艺术在建筑中的应用曾在 20 世纪 70 年代达到高峰,当时的主要公共艺术委托项目是将艺术等文化引入被称为“大型居住社区”的社会集合住宅项目之中。这些项目旨在安置来自阿尔及利亚和越南的移民。当时的顶尖艺术家们受邀介入这些住宅区的室外空间或通往这些住宅区的地铁站,创作出不朽的绘画或雕塑作品。这一时期产生了“1% 政策”,即所有公共建筑(学校、市政厅、剧院、车站、社会住宅区)都要附带一件艺术品,价值为建筑成本的 1%。这一政策在法国一直沿用至今。
此外,1981 年由法国文化部部长杰克·朗(Jack Lang)签署的文化政策获得法国政府的大笔财政补贴,他将文化权力下放到地方,并通过节庆和城市美学活动让所有人都能接触到文化,让所有来自城郊的创作者、嘻哈艺术家和更多来自“体制内”艺术院校的艺术家都有发言权。
街头艺术在法国兴起之时,正值国家决定允许民众自由地表达自我,无论其表达的内容如何,民众都可以通过广播(自由广播)和街头(街头艺术)进行自由地表达。
在今天的法国,为了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城市美化和文化民主,城市艺术表现为在国家资助大型创作的文化政策支持下的一种委托创作的艺术形式。而涂鸦在技术上变得更加复杂,曾经的喷漆“炸街”变成文化工业的产品,与艺术市场上和拍卖行里的任何其他形式的艺术品一样。涂鸦作品被装裱进博物馆,在画廊出售,在当代艺术博览会上展出,或在吸引大批观众的城市流行活动现场出现。
从某种程度上说,涂鸦这种艺术原本是自由的,应该被铭刻在城市的肌理之上,但在博物馆中被框架化、非语境化,从而失去了它最初的样貌。这意味着它的真实性,即它的言说与诗意的真实性正面临消失的危险。
我们现在正目睹着这门艺术的蜕变,因而,赵思嘉在今天书写其历史的想法更具现实意义。从初始的自由、前卫的“标签”开始,到如今发展成为委托创作的城市艺术,丰富的街头艺术史被赵思嘉讲述成一个大众化的艺术故事,即使没有艺术或美学文化功底亦可欣赏。毕竟城市是一个开放的空间,所有人都可以很容易地接触到它。
涂鸦曾经不被视为一种艺术形式,甚至被认为是导致“空间退化”的事物。在本书中,在将涂鸦与城市艺术联系起来的历史路径下,涂鸦被提升到与雕塑、城市设计、外墙装饰和景观美化同等的高度。通过对活跃的城市艺术实践者的介绍,有助于确认他们作为艺术家的地位。最后,本书还展示了这种曾经被视为视觉干扰的独立的艺术实践是如何演变成现在旅游指南中的一种官方艺术形式,并成为某些地区城市景观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赵思嘉 译)

费城与纽约
这场当代涂鸦的浪潮最早出现在美国费城。1965 年,费城一个住在青年帮教中心的12 岁非洲裔问题少年达利·麦克格雷(Darryl McCray)开始把自己的绰号“玉米面包”(Cornbread)涂写在帮教中心的墙面上。他曾向中心食堂的厨师抱怨为什么只做白面包而不做玉米面包。厨师气恼地大喝“快把这个玉米面包轰出去”,于是“玉米面包”成了他的绰号。他痴迷地在青年中心的各个公共区域喷涂CORNBREAD 字样,以致社工们都以为他有一定程度的精神障碍。后来他走向费城的街巷,和伙伴COOL EARL、TOP CAT 等人一起喷涂签名。他们的做法影响并带动了费城的青年,“玉米面包”也成为费城家喻户晓的名字。费城的报纸曾经有一次错误地报道了他死于帮派械斗,为了证明自己还活着,“玉米面包”潜入了费城动物园,在大象的身上喷涂了“玉米面包活着”(Cornbread Lives)的字样,他也因此而被捕。“玉米面包”被认为是当代涂鸦的鼻祖。在2007 年由肖恩·麦克奈特(Sean McKnight)制作的一部纪录片《城市的呐喊1 :“玉米面包”传奇》(Cry of the City Part 1: The Legend of Cornbread)中我们可以了解这段历史。
继费城之后,街头涂写在纽约出现并如火如荼地蔓延开来。没有人能说清楚为什么出现在费城的事件却席卷了纽约,但一个背景事件是,在1968 年,费城的宾夕法尼亚铁路公司(PRR)和纽约中央铁路公司(New York Central)合并成立了宾州中央铁路公司(Penn Central),在交通上增加了两个大城市之间的联系,这或许跟涂鸦蔓延至纽约不无关系。
纽约涂鸦来自城市中最为贫瘠的角落:布朗克斯区(Bronx)、布鲁克林区
(Brooklyn)和曼哈顿(Manhattan)下城区,居民以非洲裔和拉丁裔为主。这里的青年通常没有受过正规教育,整日在街头游荡。他们结成帮派组织,并催生了一系列恶性暴力事件。帮派间用名字标注领地,宣示主权。这一做法启发了更多的布朗克斯青年在墙面上书写自己的名字来刷存在感。
JULIO 204 是第一个将自己的名字加上街道号码进行编码的涂鸦青年。之后代号加数字成为风尚,这些数字来自门牌号或道路编码。这些区域里的少年彼此互称代号,像STAY HIGH 149、TRACY 168、CLIFF 159……即便他们叫不出对方的名字,但说起代号都耳熟能详。费城的TOP CAT 也搬到纽约,以代号TOP CAT 126 加入了纽约的战队。
这场社区内部的游戏被主流媒体关注后,在纽约迅速扩展升级,只因一个叫
TAKI 183 的涂鸦青年。1971 年,《纽约时报》报道了一个住在曼哈顿华盛顿高地183 街的名叫德米特里斯(Demetrius)的青年。他以TAKI 183 为代号,在日常发传单的工作之余一路走一路涂鸦签名,他的名字无处不在,遍及街巷和地铁。这则报道引发了大量的关注,TAKI 183 因为签名而上了报纸,一度成为贫民街
区青年们崇拜和效仿的偶像。《纽约时报》的这则报道把涂鸦这个亚文化游戏推向了更加广泛的大众。(图3)
这种以代号和数字为主要内容的签名涂鸦被称为Tags,取英文“标签”之意,我们或可称为“签名式涂鸦”。从1965 年至20 世纪70 年代初,签名式涂鸦萌生并迅速席卷了纽约的底层社区,无数青年以“写手”(Writer)自居,四处奔走涂写,也彻底改变了城市原本的面貌。在这场亚文化运动中,费城涂鸦身先士卒,TAKI 183 和《纽约时报》的报道对涂鸦文化的崛起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嘻哈青年
时值20 世纪60 年代中叶,距离马丁·路德·金1963 年《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讲并没过去几年,美国的黑人虽然得到了一定意义上的平权,但仍处于社会底层,聚居在最贫困的街区。旷日持久的越南战争也使美国国内经济低迷,失业率居高不下,整个社会笼罩着消极和萎靡的情绪。在像布朗克斯这样贫穷破败的黑人社区,帮派火拼、毒品交易、艾滋病都司空见惯。在导演沃尔特· 希尔(Walter Hill)70 年代末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战士帮》(The Warriors)中,可以窥见当时帮派横行的底层社会格局。1981 年的电影《布朗克斯的阿帕奇堡》(Fort Apache the Bronx)也还原了犯罪、毒品滋生的纽约南布朗克斯区的场景。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这些少数族裔的青年共同创造了一种脱离主流文化的亚文化部落——嘻哈文化(Hip-hop)。
我们今天所谓的嘻哈文化包括四种表现形式:饶舌说唱(Rapping)、混音(DJing)、街舞(Street Dance)、涂鸦(Graffiti)。这些活动的实现只需要廉价的场地和器材,穿着家里大孩子剩下的宽大衣服,喷漆罐是60 年代用于喷涂家具和汽车的,虽然价格低廉,但是由于涂鸦消耗量大,靠买远不如靠偷(Racking)划算。嘻哈文化吸引这些青年浪迹街头,饶舌说唱、街舞的比拼和涂鸦的竞技能够消耗他们大量的精力并展现他们的才华。虽然音乐和涂写的表达形式不同,但是在当时的布朗克斯街头毫无违和感,手持喷漆罐的饶舌乐手比比皆是。今天被称为“嘻哈教父”的库尔·赫克(Kool Herc)就先是作为涂鸦写手知名的。嘻哈文化在客观上挽救了这些街头青年,让他们没有去从事坑蒙拐骗或者做更加糟糕的事情。(图4)
美国街头文化大咖罗杰·加斯特曼(Roger Gastman)拍摄过一部回顾美国20 世纪六七十年代早期涂鸦历史的纪录片《墙面写手:涂鸦的纯真年代》(Wall
Writers: Graffiti in Its Innocence),从纪录片中可以看到早期纽约涂鸦的先锋人物的身影。他们当时的签名涂写不追求美感,更无关艺术,单纯而任性。2011 年,罗杰·加斯特曼邀请了玉米面包和TAKI 183 参加了在洛杉矶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的“艺术在街头”(Art in the Streets)的展览,二人作为美国涂鸦的鼻祖一起见证涂鸦走过40 余年的历程。
美国社会学家格雷戈里·施耐德(Gregory Snyder)在他的著作《涂鸦生活:
超越纽约城市地下的签名涂鸦》(Graffiti Lives: Beyond the Tag in New York’s Urban Underground)中写道:“美国早期的签名涂鸦让那些从来得不到所谓名誉和尊重的年轻人因此而得到名誉和尊重。涂鸦,以其最纯粹的形式,成为一个民主的艺术形式而令人纵情于美国梦之中。”

节选自《肖像》第一节
01 “艺术恐怖分子”班克西

在涂鸦和城市艺术的世界, 如果只介绍一个人, 那么必须是班克西(BANKSY)。班克西是谁?没人知道。在《时代》周刊2010 年评出的“全球最有影响力的100 人”的照片中,班克西是个头戴牛皮纸袋的蒙面男子。他说:“如果你希望别人听你想说的话,你必须戴着面具。”这个叱咤风云的人物几乎颠覆了艺术世界的规则,被人们称为“艺术恐怖分子”,他的一切一直像是一个迷局(Enigma),无人能解。
班克西出生于1974 年,家乡在英国西部城市布里斯托(Bristol)。他14 岁辍学,1992—1994 年间,他和伙伴组成涂鸦组DRYBREADZ 活跃在布里斯托的巴顿山(Barton Hill)一带(图117)。他惯用纸模喷涂的形式和黑白的色彩,以隐喻的口吻调侃政治的伪饰、消费的裹挟、体制的束缚。他将英式的黑色幽默和反讽融入涂鸦和涂鸦事件中,挑战公众的惯常认知。在他的涂鸦中经常出现老鼠、警察、猿人、小孩等图案,配以简短有力而富有哲思的文字。千禧年之后,班克西逐渐从布里斯托走进伦敦并走向世界。

艺术碎纸机
2003 年,班克西的涂鸦画作“女孩与气球”(Girl with Balloon)出现在伦敦滑铁卢桥南岸(图118)。画中小女孩的头发在风中凌乱,手伸向飘浮在空中的红色心形气球,边上配以一行字“希望永在”(There is Always Hope),像是在暗喻随着成长而消逝的纯真,引人思考:这个气球是她放飞的,还是她试图抓住的?如果以卖出该图像复制品和T 恤的数量来计的话,这幅涂鸦应该是班克西最受欢迎的一个作品。该作品荣登“英国人最爱的艺术品”排行榜第一名,击败了英国风景油画大师威廉·透纳(William Turner)。
最具颠覆性的嘲弄来自拍卖场。2018 年10 月,班克西的架上画作“女孩与气球”在苏富比拍卖行以104 万英镑的高价成交,随着拍卖师落槌,框内原画竟自动向下滑落,被班克西几年前安装在画框内的遥控碎纸机销毁过半,全场哗然。人们一边震惊,一边猜测事件背后的寓意是什么,是在调侃艺术资本市场的游戏,还是宣告街头艺术不可被“占有”?事件带来的惊喜是,藏家同意以成交价接受遭销毁一半的画作,因为她认为她买的不仅仅是一件作品,更是一段艺术史。画作被重命名为“爱在垃圾桶”(Love Is in the Bin),在随后的展览中吸引大批民众冒雨排队参观。这幅画2021 年再次送拍,当时的指导价是400 万至600 万英镑,而最终以1600 万英镑成交,令全球艺术界咋舌。(图119)

入侵画廊和博物馆
2002 年,班克西开始把他的街头艺术搬进画廊,他的个人首展在洛杉矶开幕,名为“完全模板主义”(Existencilism)。2006 年,班克西又在洛杉矶组织了一场名为“勉强合法”(Barely Legal)的展览,这次涂鸦作品被喷绘在一只活生生的大象身上,作品名为“房间里的大象”(Elephant in a Room),在英语俚语中,这个词用以表示众所周知却被人刻意忽视的事物,班克西以此警醒人们关注第三世界的贫困等现实的社会问题。
班克西身体力行地颠覆经典。2003 年在伦敦画廊的展览中,他制作了一幅模仿莫奈睡莲的架上绘画,画中优美的池塘里堆积着废弃的超市推车和各种现代垃圾。他在天使的头上扣上油漆桶制作成雕塑,名为“油漆罐天使”(Paint Pot Angel),今天被布里斯托美术馆(Bristol Museum and Art Gallery )收藏(图
120)。他把自己改编大师的画作贴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和当代艺术博物馆中的大师作品旁边,直到一周后才被管理人员大惊失色地发现。
在耶路撒冷的一个车库的墙上,喷绘了著名的涂鸦作品“掷花的人”(Flower Thrower)(图124),画面中一个蒙面人摆出暴动分子投掷的姿势,将一束鲜花投掷向战场。无论是他的早期作品“温和西部”(The Mild West)( 图125)中那个投掷燃烧瓶的温和泰迪熊,还是“掷花的人”,鲜花和燃烧瓶都是他们掷向战争和社会不公的武器。
为了支持巴勒斯坦的旅游经济,2017 年,班克西在巴以争议领土伯利恒市,紧邻巴以隔离墙4 米的地方开设了一个号称有着“世界最差风景”的酒店,名为“隔离酒店”(The Walled-Off Hotel),与奢华的华尔道夫酒店(The Waldorf Hotel)谐音,颇具调侃的意味。酒店里布满了班克西的涂鸦画作,在战争到来之前,这里引无数游客慕名前往。酒店收入抵消开支后全部用于伯利恒地区的发展。
班克西弘扬博爱与奉献。2020 年他隔空致敬在新冠病毒肆虐期间奋战在一线的医护工作者。一幅题为“改变游戏规则”(Game Changer)的班克西涂鸦一夜间空降英格兰南部安普敦大学医院的墙上,画作旁附言感激的文字。画中一个小男孩手持“超人”护士造型玩具,跪坐在地上玩耍。这幅画作在伦敦佳士得拍卖会上以创纪录的1440 万英镑成交,出售所得用于资助英国各地的医疗慈善机构。弘扬大爱的同时,班克西也调侃不忠贞之爱,在布里斯托的一个性病医院的外墙上,一个吊挂在窗子上的情人涂鸦成为建筑对面天桥上最好的风景。(图126)

战争、贫困、爱
反战、挑战强权一直是班克西的街头创作中最厚重的主题。他责问无处不在的监控系统“你究竟在看什么”(What Are You Looking At)(图121),他在纽约著名的“包厘墙”上用70 英尺高的大幅墙绘《泽拉·多安》(Zehra Dogan)为
土耳其因画作而被关押的女画家鸣不平(图122)。
班克西曾多次到访巴勒斯坦和以色列边境地区,冒着可能被以色列国防军打死的危险,在以色列西岸隔离墙上创作了多幅涂鸦,有建造沙堡的孩童、乘
着气球飞翔的女孩、裂缝中的风景、搜查士兵的女孩(图123)等。

“被班克西”(Get Banksy-ed)
班克西尤其善于运用网络和各种技术手段制造艺术事件,令后知后觉的人
们惊呼:“我们又被班克西了!”
2004 年8 月,班克西绘制了一批10 英镑钞票,钞票上的英女王头像被换成
戴安娜王妃,并用“英国班克西”(Banksy of England)字样代替了“英格兰银行”(Bank of England)。在诺丁山嘉年华中有人把大沓的“班克西纸币”抛撒向人群,引人哄抢。这些假钞足以乱真,甚至被不明就里的人们拿去消费。随后这些纸钞在eBay 网站被高价炒卖。其中一张被大英博物馆收藏,成为班克西第一件被大英博物馆收藏的作品。
2006 年,班克西调侃了好莱坞拜金女帕里斯·希尔顿(Paris Hilton)。他用自己制作的CD 替换了伦敦十几家音像店里500 张帕里斯的CD,他的CD 封面设计成帕里斯的无上装照,配以标题“我为什么出名?我做了什么?我要什么?”(Why Am I Famous? What Have I Done? What Am I For?),唱片经过重新混音,加入帕里斯在综艺秀中的对白。这些CD 鬼使神差地被售出300 多张,不但没有一张被退回,而且剩余唱片进入拍卖市场,竟被炒出了每张1000 英镑的高价。
2013 年10 月,班克西在纽约驻地1 个月,创作了大量涂鸦作品。每天早上他会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照片并附言暗示新涂鸦的方位,引发民众寻宝一样地探寻。他甚至把自己的作品真迹拿到中央公园以60 美元一张的价格售卖,结果只有三五个人购买,次日他通过网站道破真相,人们扼腕叹息错失了转手可赚10万英镑的良机。HBO 拍摄了纪录片《班克西袭击纽约》(Banksy Does New York)来记录这些作品的诞生和民众狂热的追逐。
班克西还嘲弄迪士尼乐园的商业形象。2015 年8 月他修建了一个暗黑版乐园,叫作“ 郁闷乐园”(Dismaland),谐音英语“郁闷”(dismal)一词。乐园里面颓废破败的游乐装置出自他邀请的58 位艺术家之手,他本人也创作了10 件作品。乐园仅开放5 个星期,却引发了15 万人次的参观。郁闷乐园是班克西对迪士尼所倡导的消费主义和被商业化裹挟的旅游业的讽刺。有趣的是,这场反旅游业的展览反而带动了承办乐园的小镇的旅游业,令小镇赚得盆满钵满。

班克西效应
虽然班克西蔑视商业,拒绝与品牌进行艺术合作,却不断受到资本的追捧。
从2006 年起,班克西的涂鸦作品在拍卖市场水涨船高,从几万英镑到几百万英
镑,直到2020 年以千万英镑落槌,成为当今世界画作价值成长最迅速的艺术
家。他的无数藏家中包含众多好莱坞明星和社会名流,而班克西自己却对此表
示不屑,他说:“难以置信你们这帮笨蛋真的买这堆大便。”(I can’t believe you
morons actually buy this shit.)
在拍卖市场上的身价倍增引发了所谓的班克西效应(BANKSY Effect)。人们期待他的涂鸦临幸自家山墙,便会如神赐般一夜暴富。他的街头涂鸦被人们连墙铲走打包送进拍卖场。本应被法律所禁止被警察所驱逐的街头涂鸦,此时被资本赋予了光环。
班克西效应引发了大量游客来到英国伦敦和布里斯托旅游,逐一前往班克西的涂鸦地点拍照打卡,旅游纪念品小店里售卖各种印有班克西涂鸦的周边产品。对旅游业的带动使政府对班克西的涂鸦施行了特殊的保护政策,即在清除其他非法涂鸦的同时保护班克西的涂鸦,甚至为班克西日趋褪色的涂鸦安装了有机玻璃护板。显然这一做法有失公允,也有违街头艺术的本质,但这就是班克西或者说是资本的神奇力量。

涂鸦之战:两个悲伤的故事
2007 年4 月,班克西用自己的涂鸦向好莱坞电影导演昆汀·塔伦蒂诺(Quentin Tarantino)致敬。他把电影《低俗小说》(Pulp Fiction)中两位主人公手举双枪的经典镜头搬上伦敦交通局的外墙,只是手枪被换成香蕉,对准街头方向,以表达他对暴力与枪支的反对(图127)。虽然这幅画在当时被估价30 万英镑,但仍被伦敦交通局清除。面对市民的质疑,交通局发言人强调:“伦敦交通局涂鸦清除队是由专业的清洁工人组成,而不是由专业的艺评家组成。” 班克
西对其做法的回应是,在清除后的原址上又创作了一幅涂鸦,电影中的两位主人公身穿黄色香蕉制服,手持真正的手枪对准街头。然而这件作品很快就遭到涂鸦青年OZONE 的覆盖,并且OZONE 还在涂鸦上附言:“如果下次画得更好,我就给你保留。”覆盖前辈精心绘制的作品,在涂鸦圈已然是大为不敬,留言更加挑衅,连路人都替班克西愤愤不平。
带有悲剧色彩的结尾是,OZONE 和他的涂鸦同伴在伦敦东区地铁内涂鸦时被巡警追逐,仓皇中他跳下铁轨,却被呼啸而来的列车撞倒而失去了19 岁的生命。为了悼念OZONE,班克西又回到那片墙面,创作了“穿防弹背心的天使”(Angel in Bulletproof Vest)(图128),在涂鸦圈内大家把故去的知名涂鸦写
手称为“天使”(Angle)。图中一个身穿防弹背心的天使,张着翅膀,手托着戴
“OZONE”字样棒球帽的骷髅头骨,像是在告慰年轻的生命。
班克西与KING ROBBO 之间旷日持久的地盘战(Turf War)也耐人寻味。KING ROBBO 为了表达对伦敦政府清除所有涂鸦但唯独保护班克西的涂鸦政策的不满,在班克西涂鸦所到之处都用自己的名字涂鸦进行加盖。有时,在一面墙上两人涂鸦反复叠加覆盖,创意无限。关于这些涂鸦对决的片段被KING ROBBO 预先埋伏的摄像机拍摄下来并制作成纪录片《涂鸦之战》(Graffiti War),于2011 年在英国有线电视台播放,令无数吃瓜群众有幸目睹这场涂鸦圈的宫斗大戏。不幸的是,在纪录片上映前夕,KING ROBBO 在一次创作中从高空坠落而受伤,又在2014 年12 月再次受伤而辞世。班克西在自己的网站上发布信息以示悼念,涂鸦之战以悲伤结局而落幕。

班克西的艺术商业帝国
除了街头创作,班克西还策划一系列的涂鸦艺术推广和商业活动。他和他当时的经纪人史蒂夫·拉扎里德斯等人一起于2003 年创办了POW 画廊(Picture on Wall),专门在网络上售卖涂鸦和平面艺术的版画制品。艺术家无须额外支付平台的代理佣金,这使很多年轻的街头创作者获得了经济支持,也以较为低廉的价格使正版的涂鸦作品被民众消费。他们创办的艺术品商店“拉扎百货”(Laz
Emporium),专门售卖街头艺术家的原创作品、印刷品、摄影作品,以及T 恤、马克杯等艺术周边产品,很多限量艺术品一经推出就售罄。
2008 年,班克西发起了“喷罐艺术节”,与“ 戛纳电影节”(Cannes Film
Festival)谐音。他召集世界各地著名的街头艺术家如老鼠布莱克、喷漆罐杰夫等在伦敦当时废弃的一个地下隧道利克街隧道内进行创作,在三天的时间内诞生了大量鲜活的街头艺术作品。这条隧道因此而声名大噪,随后这里成为伦敦为数不多的合法涂鸦点。每年无数游客慕名来此参观,涂鸦爱好者也纷纷来此膜拜(图
129),废弃的黑暗隧道成了城市艺术的华彩殿堂。“喷罐艺术节”大获成功。受此启发,班克西的家乡布里斯托开始每年举办Upfest 街头艺术节,如今它已成为欧洲规模最大的街头艺术节。
班克西还涉足电影创作。2010 年,他首次执导的电影纪录片《画廊外的天赋》(Exit Through the Gift Shop)于圣丹斯电影节上首映,次年获第83 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纪录长片提名。电影讲述一个在洛杉矶经营二手店的法国人蒂埃里·古塔(Thierry Guetta),因缘际会地结识了众多涂鸦大咖,并用摄像机记录涂鸦创作者的街头历程,他最终也在班克西的引领下走上街头艺术的道路,成为“ 洗脑先生”(MR BRAINWASH)。在这部87 分钟的纪录片中,班克西本人
也现身出镜,他身穿套头衫陷入暗黑的阴影之中,为我们讲述真实的涂鸦世界。
可以说,班克西凭借一己之力改写了当代艺术的游戏规则。他把涂鸦这个亚文化现象推向了社会风口,推向了资本市场,推向了当代主流艺术界。他是慈善家、反战人士、艺术恐怖分子,是资本追逐的符号,是警察的噩梦,是游客的地标……他是谁?他在哪里?他的下一个作品会“爆炸”于何处?迷局是班克西的护身符,并和他的涂鸦一起创造了价值。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