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中国思想的再发现(壹卷:近观系列,沟口雄三教授以其精湛的学术洞察力,旨在呈现一个全面而立体的中国思想图景)
》
售價:NT$
325.0
《
图以载道——传统绘画的图像叙事
》
售價:NT$
390.0
《
骨科康复学(第2版)
》
售價:NT$
1140.0
《
笔记启蒙 : 英国皇家学会与科学革命
》
售價:NT$
390.0
《
汉语副词研究论集(第六辑)
》
售價:NT$
490.0
《
干戈之影:商代的战争观念、武装者与武器装备
》
售價:NT$
340.0
《
镶嵌之美:古希腊罗马的马赛克艺术
》
售價:NT$
1390.0
《
后希腊化哲学:从斯多亚学派到奥利金的发展研究
》
售價:NT$
349.0
|
編輯推薦: |
他身处一个悲情的时代,青年时不管他如何努力,也无法挽救走向灭亡的明朝,晚年他著书立说,终成十七世纪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他就是黄宗羲。本书带你走进他那深邃而悲情的思想世界!
|
內容簡介: |
黄宗羲,字太冲,号南雷,浙江余姚黄竹浦人,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之誉。学问极博,思想深邃,著作宏富,辑《明史案》,撰《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宋元学案》等。本书选其文十六篇和诗三十篇,内容深奥者和长篇巨著皆不选。诗文后加以注释和翻译,便于读者阅读。
|
關於作者: |
平慧善,浙江大学教授,著名文史学者,古典文献专家。卢敦基:浙江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古典文献专家。
|
目錄:
|
前言
文
原君
原法
明儒学案序(改本)
诗历题辞
天一阁藏书记
万里寻兄记
陆周明墓志铭
王征南墓志铭
陈定生先生墓志铭
书澹斋事
张南垣传
柳敬亭传
丰南禺别传
海盐鹰窠顶观日月并升记
海市赋
祭万悔庵文
诗
村居
赠周二存先生
辛卯中秋与晦木候渡百官江观潮
感旧(十四首选第一、第七)
喜邹文江至得沈眉生消息二首
山居杂咏六首
制新茶
泊河口家书
泊昌邑山
五老峰顶万松坪同阎古古夜话限韵(二首选第一)
王仲侍御过龙虎山草堂
钱宗伯牧斋
云门纪游(八首选第二)
得沈眉生书(二首选第二)
有感(二首选第二)
苦雨(二首选第一)
书事(三首选第一、第二)
听唱《牡丹亭》(丙寅八月十八)
九日寻古兰亭
哭女孙阿好(二首选第一)
卧病(二首选第一)
除夕
编纂始末
丛书总目
|
內容試閱:
|
前言
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南雷,浙江余姚黄竹浦人。他是十七世纪中国的启蒙主义思想家、大学问家,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
明代后期朝政败坏,一些敏感的知识分子想有所振作。万历朝顾宪成因议论朝政罢官,与高攀龙在无锡东林书院讲学,一时有相同政见者闻风而至,形成一个政治上的反对派,被人们称为“东林党”,和天启朝掌权的大宦官魏忠贤及其党羽展开斗争。崇祯初年魏忠贤等虽垮台,全国性的农民大起义又爆发,李自成打进北京,崇祯自缢。清兵乘机入关,占领了黄河流域,接着又南下消灭了弘光、隆武、永历等几个南明政权,统一了中国。
黄宗羲这一生,正处在这个大动荡时期。他的父亲黄尊素是东林党的重要人物。天启三年(1623),黄宗羲十四岁考中秀才,随父进京。当时,东林党的领袖人物杨涟、左光斗等常到黄尊素寓所议论国事,黄宗羲深受影响。天启六年,黄尊素被魏忠贤杀害。翌年崇祯帝朱由检即位,黄宗羲递申冤状,为父昭雪。崇祯二年,复社成立,继承了东林的传统,宗旨是“重气节,轻生死,严操守,辨是非”。黄宗羲成为它的中坚分子。当时魏党余孽阮大铖有所活动,以黄宗羲、顾杲为首,复社成员一百四十余人在崇祯十一年(1638)写了《留都防乱公揭》,揭发阮大铖,表示:“但知为国除奸,不惜以身贾祸。”崇祯十七年(1644)清兵攻占北京,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建立弘光政权。阮大铖重上政治舞台,黄宗羲被捕。第二年弘光政权覆亡,黄宗羲返回浙东。五月十二日,宁波倡义抗清。六月九日,孙嘉绩、熊汝霖在余姚起义。黄宗羲与兄弟黄宗炎在家乡黄竹浦成立抗清武装“世忠营”。闰六月,浙东义军在绍兴拥立鲁王朱以海。但由于鲁王政权中的实权人物腐败无能,清兵步步进逼,战局严重恶化。黄宗羲曾率部五百余人进四明山安营扎寨,耕种自给。但局势已无法挽回。顺治七年(1650),清兵围攻四明大岚山,义军失败。第二年鲁王政权覆灭。黄宗羲作为义军领导者经历了艰苦的岁月。如他自己所说的:“自北兵南下,悬书购余者二,名捕者一,守围城者一,以谋反告讦者二三,绝气沙者一昼夜,其他连染逻哨之所及,无岁无之,可谓濒于十死者矣。”(《怪说》)
清政府通过武力镇压与政治劝诱,逐步稳定了政局。至康熙年间,国基巩固,社会走向安定与发展。黄宗羲人生道路的最后三十年是在家乡以潜心著述、讲学授业度过的。他是当时极有名望的学者。康熙六年(1667),黄宗羲恢复了他的老师刘宗周主持过的证人书院,在此多次讲学。并多次应邀到宁波、海昌、石门等地讲学。他善于为学生指引研究学问的道路,反对当时不读书、专事空谈的坏学风,严格要求学生必须以六经为根柢。二十余年间拜他为师的学生多达一百多人,其中不少成为名人,如万斯同是史学家,万斯大是经学家,阎若璩是考据学家,查慎行是文学家。康熙七年(1668)诏征博学鸿儒,有人推荐黄宗羲。由门生陈锡嘏力辞。两年后,康熙帝又命两江总督和巡抚礼聘,黄宗羲以为母守丧、年老多病为由推辞。十年后,康熙帝又想召请黄宗羲进京备顾问。由大臣徐乾学婉辞。康熙帝是清代有雄才大略的君主,他尊重黄宗羲的意愿,曾特旨:凡黄宗羲的论著与他搜集的明代史料,均由地方官抄录,送交史馆,征其书而不征其人。由于民族矛盾逐渐缓和,多民族国家统一的大趋势已经明显。因而黄宗羲虽终其一生拒不仕清,但他对清政府采取了比较现实的态度。他曾应县令许酉山的邀请,去海宁讲学五年。他支持弟子万斯同,以布衣身份参加编纂《明史》,后又让儿子黄百家参加修《明史》。为保存有明一代文献作出了贡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