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商业银行担保管理实务全指引
》
售價:NT$
658.0
《
信风万里:17世纪耶稣会中国年信研究(全二册)
》
售價:NT$
811.0
《
青铜之美 国宝里的中式美学
》
售價:NT$
806.0
《
海外中国研究·朱熹的思维世界(增订版)
》
售價:NT$
653.0
《
甲骨文丛书·沙漠之王:英美在中东的霸权之争
》
售價:NT$
505.0
《
汗青堂丛书147·光明时代:中世纪新史
》
售價:NT$
388.0
《
能成事的团队
》
售價:NT$
510.0
《
现代无人机鉴赏(珍藏版)
》
售價:NT$
356.0
|
編輯推薦: |
中国金融开放的呼声,你如何听?
是衍生品拖垮了世界?你如何看?
中国和西方金融强国的差距,真相何是?
一个信用科学工作者最真实的亲历,
请看郭生祥眼中的金融逻辑与价值。
|
內容簡介: |
本书从货币与银行的起源谈起,对当前经济与金融最前沿、最热点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和探讨。内容涉及货币监管、中国的评级国际化、汇率风险管理等。
作者早年前就预测,货币供给过剩将引发经济危机。当危机来临时,作者又大胆提出了中国在金融危机时的最优汇率策略,包括针对热钱、针对衍生品、针对救市和针对生产力重建的货币政策。观点独到、犀利。
作者对当下热议的话题提出了他的方案。比如人民币开放,作者指出,既需放宽汇率波幅、体现市场化原则,又需谨慎升幅无度,重蹈日式衰退。
|
關於作者: |
郭生祥,美国冈查加大学金融博士。美国注册精算师。信用经济学“教父”。北京理工大学等国内外多所大学特聘教授。长于信用、货币和价值研究。现旅居海外。曾任澳大利亚联储银行信用研究所主任、研究员。2009年6月获第六届“十大中华经济英才”
奖。
著有《秀水街与华尔街的探戈》《信用经济学》《信用中国》《信用与信仰》《信用是什么》《定价全球化》等,共约300万字。
第六届“十大中华经济英才” 获奖理由:
“16年研究‘信用经济学’,15部理论专著,终成就‘世界信用经济学’教父地位,他的论点对中国宏观经济决策多有影响。”
|
目錄:
|
序 言 “手擀面”教育
第一章 银行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一、诞生在冷板凳上的银行
二、十坛九盖是信贷运动的第一起源
三、货币的交换是信用诞生的起源
四、银行的诞生是信用产业化的开始
五、商业银行的生命在于适应市场、引领市场
第二章 货币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一、货币的两面
三、人民币的内外价值如何判断
四、人民币对美元的博弈还要借鉴历史经验和教训
六、货币金融领域不可或缺的柜台现象
第三章 新形势下的货币供给监管
二、对比两次救市货币投放的不同对象
四、利用基础货币统一结售汇是维护追赶型经济的基础
第四章 关于场内场外监管
一、场内、场外市场是个辩证的概念
四、G20热衷的场内场外监管
六、对国债收益率的监管
第五章 关于评估监管角度
二、国际上被垄断的评估市场
三、丢失了立场的中国评估
四、如何评估主权债务
第六章 评估的诚信、专业与中国评估
二、世界评估主导权的变迁
三、中国评估的曲折历史
七、对中国主要资产如何评估
第七章 中国评级的国际化
四、中国评级问题之所在
第八章 不能把评估绝对化
一、负面展望向来有之
五、标普对美评法是典型的“假打”
第九章 奠定在概率分析上的风险管理
三、资产证券化上的衍生产品风险何在
四、奠定在铁矿合约上的衍生产品风险何在
第十章 华尔街与秀水街背后的金融扭曲
一、西汉末年的王莽改制与朝鲜的货币改制
五、从“双街模式”的角度预测未来的世界货币
第十一章 放宽汇率波幅更体现市场化原则
一、放宽波幅,更加市场化
二、可控升值,防止重蹈覆辙
三、升幅无度,难避日式衰退
四、逐步均衡,任重而道远
五、国际化,快马加鞭
第十二章 虚拟金融危机时的最优货币对策
一、针对金融危机时热钱进出需要考虑的货币政策
二、针对衍生品危机时需要考虑的货币政策
四、针对生产力恢复与重建的货币政策
五、中国在危机期间的最优汇率策略
后 记 听涛——最贴近金融心脏的人
|
內容試閱:
|
当年在美国全面否定全能银行的同时,德国还是一直坚持全能银行制度。德国人很严谨,进行实地考察分析,他们调查后认为对全能银行导致银行危机的指责是不成立的,是错误的。后来,德国在1975至1979年间,由联邦德国政府组织的专家组对全能银行制度进行了全面的调查,结论还是认为全能银行制度无论对客户,还是对银行和经济发展都是非常有利的。
事实上,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尤其是9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的银行业又逐渐向全能银行演变,突破了分业经营的限制。特别是欧洲和日本,这时候美国压力比较大,因为竞争比较激烈,那段时间实行金融自由化,金融监管也逐渐放松了,金融创新更是层出不穷,而且各个金融机构之间,业务相互交叉和渗透。这时,美国商业银行也在努力突破1933年的银行法,因为它不满足单独的银行传统业务、零售业务。
商业银行像所有的经营实体一样,都是逐利的,由于很多工商企业都是混业经营的,因此商业银行怎么会满足分业经营呢?1998年4月美国花旗银行和旅行者集团合并,合并后的花旗集团将花旗银行的业务和旅行者的投资、保险业务集于一身,成为全球最大的金融服务公司。这是一个很大的突破,随后1999年美国通过了新的银行改革法案——《金融现代化法案》,这样就废除了1933年的银行法。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2008年雷曼兄弟破产后,不少投资银行被改为商业控股银行,事实上是相当于取消了独立投行的番号,这仍然属于再一次的合。
这些分分合合不是偶然的,它有它自己内在的逻辑演化。现在的金融市场,创新手段、工具发展非常之快,金融创新又使商业银行和投资机构的业务界限越来越模糊。投行从事衍生品,商行也从事衍生品,彼此渗透,交相竞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