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悬壶杂记全集:老中医多年临证经验总结(套装3册) 中医医案诊疗思路和处方药应用
》
售價:NT$
614.0
《
无法忍受谎言的人:一个调查记者的三十年
》
售價:NT$
290.0
《
战争社会学专论
》
售價:NT$
540.0
《
剑桥意大利戏剧史(剑桥世界戏剧史译丛)
》
售價:NT$
740.0
《
教育何用:重估教育的价值
》
售價:NT$
299.0
《
理想城市:环境与诗性
》
售價:NT$
390.0
《
大模型推荐系统:算法原理、代码实战与案例分析
》
售價:NT$
445.0
《
逆风翻盘 危机时代的亿万赢家 在充满危机与风险的世界里,学会与之共舞并找到致富与生存之道
》
售價:NT$
625.0
|
編輯推薦: |
中国传统文化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科学精神,凝结着古圣先贤的智慧结晶,主要体现在注重和谐、兼收并蓄、经世致用三个方面,在历经五千年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沉淀和传承后,绽放着绚烂的色彩。鼎的变迁及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缠足的来龙去脉,古人的幽默细胞,何谓游侠,为什么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走进《文化经纬》,可令你茅塞顿开,豁然开朗。
|
內容簡介: |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儒家文化的核心内容外,还有与游侠、游民和江湖相关的另类文化,突显了传统文化在广度上的丰富多彩。王学泰在书中对国学,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的辨析,正统文化以外的国粹,以及游侠等另类文化进行了深层次的分析、解读,对于普及国学知识具有重要意义。在当前物欲横流、世风日下的大环境下,对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和社会的长治久安亦具有现实意义。
|
關於作者: |
王学泰,原籍山西清源(现名“清徐”),1942年底生于北京。196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曾任文学研究所《文学遗产》编辑。1988年转到文学研究所古代文学研究室工作,关注文学史与文化史的交叉研究。2003年退休前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古代室研究员,后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
著作包括《中国人的饮食世界》《中国游民》《华夏饮食文化》《幽默中的人世百态》《水浒与江湖》《中国人的幽默》《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中国古典诗歌要籍丛谈》等,而且还有多种学术随笔集出版,其中包括《燕谈集》《多梦楼随笔》《偷闲杂说》《重读江湖》《发现另一个中国》《平人闲话》《王学泰读史》《采菊东篱下》等。
|
目錄:
|
第一辑 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
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
关于国学的随想
《论语》在文化史中地位的演变
当今的"读经热"与《论语》
第二辑 六经之外有文化
漫谈幽默
笑话五题
鼎的文化演进
缠足、跷与性别歧视
模糊千年的一条民事法
说文人士大夫的消闲文化
中国饮食里的文化精神
第三辑 文化传统中的另类--游侠、游民与江湖
话说游侠
黑暗王国的一线光明--再说游侠
江湖侠骨已无多--社会转型期间的游侠
从流氓谈到游民和游民意识
《三国演义》与游民
话说江湖
江湖人的梦
关公崇拜的形成
|
內容試閱:
|
鼎的文化演进
鼎,如果探究其原始意义不过就是个有着三足支架的饭锅,它是炊器,可以用来煮饭做菜,小的鼎也可以作食器使用,似乎平淡无奇。然而就这个“饭锅”在我们民族的文化生活史和社会生活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往往与“强大”“厚重”“重要”等概念联系起来,作为具有放大效应的形容词使用。例如强劲有力称之为“鼎力”,昌盛繁荣称之为“鼎盛”,国家大业称之为“鼎业”,豪门贵族称之为“鼎族”,赞美别人声名远播用“鼎鼎大名”,赞誉总掌国政为“调和鼎鼐”……总之与“鼎”相联系的词汇多是正面的,这不仅表现出饮食、吃饭在我们民族意识认同中的重要,也反映了鼎在中国文化史发展中地位是不断提升的。
1. 考古发掘中的原始鼎
原始鼎也就是作为炊器或食器的鼎。自从数十万年前,人类发明了用火以后,发明和制造炊器就提上了日程。大约鼎是华夏先民最早发明的一批炊器之一。最初的鼎是陶土制造的,我们称之为陶鼎。陶鼎是三脚支架与陶罐、陶釜的结合。上面的容器用以放食物和水,在三脚支架之间用薪火加热。陶鼎在新石器时期就已出现,这在近百年的考古发掘史上屡有发现。距今8000年河南新郑的裴李岗遗址、8000年前安徽黄鳝嘴遗址6000多年前的长江下游的崧泽遗址等地都发现了陶鼎。虽然这些陶鼎都很粗糙、原始,但表明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北起黄河两岸,南至长江流域,鼎是人们常用的炊器。大约在5000年前,也就是文献记载的夏王朝期间,鼎的使用已很普遍,而且出现了青铜鼎。被假定为夏代文化的二里头遗址有三角足罐形鼎、乳状足罐形鼎出土,在山西南部和河南北部
一些夏文化遗址中还有四足方鼎出现。
夏代也是开始使用青铜的时代,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青铜容器出现在河南偃师的二里头文化遗址,其中就有鼎。它多出自夏文化晚期的遗址中,而且往往与爵、斝、觚、角、盉等一并随葬,考古家认为此时的青铜鼎是起着标明死者身份、等级的作用,已经接近后世所称的礼器。可见早在4000多年前,鼎就开始了从炊器到礼器的转化。
商代被后世称为“青铜时代”,商代的贵族大量使用青铜器具。青铜鼎在出土的铜器中占很大比例。鼎此时既作随葬礼器用,也作现实生活炊器或食器使用。宋镇豪著《夏商社会生活史》中谈到殷墟出土陶鼎和铜鼎时说,有的鼎底部有烟炱痕,这是做炊器用的;有的没有,这是做食器用的。许多鼎中还残留有食物、调料,使我们能够切实感受到其主人据鼎而食的情景。可见鼎在那时是兼具多种功能的。
2. 传说中的“鼎”
上面说的是真实存在的鼎,它们久藏于地下,考古家让它们重见天日。考古存在之外,还有一个传说系统中的鼎,它有着更为久远的影响。
(1)黄帝铸鼎
被视为中华民族始祖的轩辕黄帝也是许多事关人类文明的器物发明者,如文字、养蚕制衣、指南车都产生在轩辕时代。据说黄帝还铸造过一尊鼎,《史记·封禅书》中借公孙卿的口说: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堕,堕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胡髯号,故后世因名其处曰鼎湖,其弓曰乌号。
这位文明的开创者在他升仙之前,开采首山(今山西永济南)之铜,铸造了第一尊铜鼎,作为留给仍在世间老百姓的遗物。这个故事意在告诉后人黄帝也是鼎的创始者。鼎可以说是野蛮人和文明人的分界点,有了它人们才能彻底告别茹毛饮血,走向文明时代。说通俗点,中华始祖留给后人的是一口饭锅,让他的百姓过文明人的生活。对于黄帝铸鼎的传说,信奉黄老之术者有不同的解读,他们把这尊鼎视为炼丹之鼎,是长生久视的象征。尽管理解不同,但都是与生命密切相关,都是有益于人类延长寿命的。
(2)大禹铸九鼎
在国人看来吃饭问题是第一位的,其次就是权力问题,也就是说由谁掌握饭锅主导权。这就有了大禹铸九鼎的传说。大禹是带领人们治水的英雄,也是一统中国的建立者,因此铸造一统中国象征的九鼎的任务便落在他的头上。这个传说的最早记载出自《左传·宣公三年》。楚庄王带兵讨伐“陆浑之戎”,经过洛阳,在周天子城边炫耀武力。周定王派王孙满慰劳楚军。楚庄王向王孙满发问:陈列在朝廷上的九鼎的轻重大小。楚庄王为春秋“五霸”之一,楚国国势正旺,这一问,是咄咄逼人的。因为周朝日益衰落,周天子风光不再,已经从掌控天下的共主,
变成为一个“小国之君”了。不过王孙满不卑不亢回答他说,虽然,九鼎是国家权力的象征,但谁能掌握国家大权是“在德不在鼎”的: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魑魅魍魉,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虽小,重也。其奸回昏乱,虽大,轻也。天祚明德,有所底止。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王孙满告诉楚庄王:第一,大禹铸九鼎不是因为他势强力大,而是因为品质高尚,得到天下的拥护,人们从九州远方自动贡献“金”(青铜)给他,并把当地所产的奇异物品画成图画,让他了解(《尚书·禹贡》中把大禹的统治地域划分为九州,并写明当地山川风貌和特产)。
第二,大禹铸九鼎不是为了炫耀国势,更非张扬自己的“天下归心”的威望,而是因为他领导了治水工程、“艰难险阻,备尝之矣”,知道山川林薮中种种危害,为了让天下人对这些危害有所了解,他把山妖水怪、魑魅魍魉的形象都铸在鼎上,广布天下(当时没有纸,鼎上的记载被认为是可传之千万世的),让游猎渔樵的人们有所知晓,避免受害。
第三,因为鼎传播的是要全天下都要了解的知识(当时人的心目中九州就是整个世界了),因此它自然要被天下共主掌握,从此它也成为掌握天下权力的象征。大禹建立了夏朝,九鼎就传给他的子孙。当夏德衰,最后夏王桀成为万民所指的独夫民贼,夏朝亡了,九鼎传至商朝,商亡又传于周。第四,九鼎是“德”的象征,与它的轻重大小无关,君主品质高尚,鼎自然“重”,反之则轻。王孙满这段话反映了当时开明的统治者对鼎存在价值的认识。其实王孙满的内心已经感觉到周王室东迁后周德正在日益衰落。因此他说,周成王“定鼎”时占卜,言周朝可传三十代,七百年(儒家没有万世一系的观念,“传之千万世”秦始皇思想,是曲学阿世的法家观念),现在还没有到。其背后的台词是:周现在也只是挨日子罢了。
然而,九鼎毕竟是执掌国家大权的象征。权力膨胀的大臣、羽翼丰满的地方势力、窥伺中原的边裔强藩有时都不免要问一问“九鼎”的重量和形制,这是挑战中央权力的一种暗示。然而“天命无常,唯德是辅”的儒家观念在汉武帝之后成为主流意识,因此,“九鼎”就不是赤裸裸的权力,更非蔑视一切弱小的暴力。九鼎所承载不仅有“治统”,还有“道统”,它的流转就带有道统传承的色彩。鼎不能以暴力赢得,只能以修德争取。即使据有了九鼎,如果德衰,也会弃之而去。据传这组九鼎在周显王四十二年(前327)沉于泗水深渊,就是周朝将亡的预
兆。并说,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而鼎见于斯水,始皇自以为德合三代,大喜,使数千人没水求之,不得,所谓鼎伏也。亦云系而行之,未出,龙齿啮断其系”(《水经注·泗水》)。秦始皇自以为德迈三皇五帝,可是冥冥之中的造物不承认他,九鼎沉沦不出,即使派数千壮士下水系取,也是一场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