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数据有道:数据分析+图论与网络+微课+Python编程(鸢尾花数学大系:从加减乘除到机器学习)
》
售價:NT$
1214.0
《
500万次倾听:陪伤心的人聊聊
》
售價:NT$
245.0
《
英国商业500年(见证大国崛起与企业兴衰,启迪未来商业智慧。)
》
售價:NT$
367.0
《
万千心理·儿童心理治疗中的心智化:临床实践指导
》
售價:NT$
398.0
《
自我囚禁的人:完美主义的心理成因与自我松绑(破除你对完美主义的迷思,尝试打破自我评价过低与焦虑的恶性循环)
》
售價:NT$
301.0
《
周易
》
售價:NT$
203.0
《
东南亚的传统与发展
》
售價:NT$
306.0
《
乾隆制造
》
售價:NT$
398.0
|
編輯推薦: |
1、本书立足三个自信,从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着眼,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具备的自信入手,阐述了我们党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艰难探索和不屈不挠的奋斗历程
2、本书告诉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姿态、采取什么样的措施、依靠什么样的途径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中国梦”。
|
內容簡介: |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回首近代以来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展望中华民族充满希望的未来,我们得出一个坚定的结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并强调指出: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
目錄:
|
第一章 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自信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
二、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
四、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第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选择与发展进程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历史的结论、中国未来的希望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奋力开拓的伟大创新性事业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第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现途径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内涵
二、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大意义
三、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要求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
三、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第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障
一、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大意义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内涵
三、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第六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含义
二、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三、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第七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
一、“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历史发展
二、全面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布局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含义
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的前景
第九章 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
一、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二、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三、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
四、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五、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
六、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
七、必须坚持和平发展
八、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第十章 奋力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变为现实
一、道路决定命运
二、把“中国梦”变为现实
第十一章 确保党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
一、党的建设成就巨大但任重道远
二、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三、当前党的建设的八项任务
附录 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党的十八大报告节选)
后记
|
內容試閱:
|
第一章 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自信
党的十八大的一个突出贡献,就是第一次提出了全党要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这“三个自信”,实质上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自信。因为不论是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任务来看,还是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目的来看,都是要紧密团结和紧紧依靠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贯穿党的十八大报告的一条主线。当然,这种自信需要建立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理解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有效实践基础之上,因此也是在上述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在五个方面深刻领会: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长期实践取得的根本成就,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深刻领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深刻领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深刻领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这就表明只有全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发自肺腑、源于自觉,牢记于心、实践于行,才能够把这“三个自信”变为思想动力和实践成就,才能表明中国共产党是合格的执政党。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一个命题或概念,是1982年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中第一次提出来的。从此,开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依靠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理论认识上不断深化,在建设规律的把握和运用上不断增强,这主要体现从1982年党的十二大以后的三十多年间,在党的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作出了新的阐述,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任务进行了新的部署,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景进行了新的描绘。回顾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内涵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丰富和完善的发展过程。
1982年,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的开幕词中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这时,对中国特色的内涵可以理解为,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而不是搞资本主义,我们要中国特色而不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和模式。此后至2007年党的十七大的25年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方面,我们虽然也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个概念,但是更多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内涵进行概括和论述。
1987年,我们党在党的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正确认识我国社会所处的历史阶段,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因此,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提出了我国社会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两层含义。一是说我国是社会主义社会,其主要表现是:经济上我国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政治上我国是以人民民主专政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在思想上我国是以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占主导地位,在领导核心上是走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共产党。二是说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正是基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党的十三大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括为12个观点,即关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根据本国国情,走自己的路的观点;关于在经济文化落后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有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的观点;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集中力量实现现代化的观点;关于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观点;关于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对外开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的观点;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重要特征的观点;关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的总方针这两个基本点相互结合、缺一不可的观点;关于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来实现国家统一的观点;关于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的观点;关于按照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的原则,发展同外国共产党和其他政党的关系的观点;关于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的观点,等等。这些观点,构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轮廓,初步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任务、动力、条件、布局和国际环境等基本问题,规划了我们前进的科学轨道。
1992年党的十四大,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意义、主要内容等进行了阐述。关于历史意义,十四大报告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主要内容,党的十四大报告从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九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初步明确了这个理论的体系框架。同时,党的十四大报告还强调: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还有其他许多内容,还要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在实践检验中继续丰富、完善和发展。党的十四大还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前面加上了邓小平的名字,以表明这一理论的主要创立者邓小平的突出贡献,为党的十五大提出“邓小平理论”这一新概念奠定了基础。
1997年党的十五大,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的角度,以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继毛泽东思想之后的又一次飞跃、又一个新阶段立论,系统地论述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十五大报告指出: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它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又是需要从各方面进一步丰富发展的科学体系。特别是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起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具有了在党内最高的法定地位。
2002年党的十六大,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深刻总结了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积累的基本经验,全面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从而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7年党的十七大,系统阐述了以发展为第一要义、以人为本为核心、全面协调可持续为基本要求、统筹兼顾为根本方法的科学发展观。指出: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这就表明,科学发展观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样,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党的十七大还第一次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从“道路”和“理论体系”两个方面进行了阐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2011年,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第一次从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三个方面进行了概括,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了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三位一体的科学内涵。
特别是2012年党的十八大,则是第一次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的形式,更加深刻地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就表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包括了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个方面的内涵已经成为全党共识。同时,党的十八大报告还第一次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习近平总书记认为,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鲜明特色。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当在道路、理论和制度三个方面全面坚持和发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进步指明了方向。
还需要强调的是,党的十八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从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三位一体进行界定,从而使我们党在现阶段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任务与我们党的最终奋斗目标实现共产主义,在内涵上完全一致起来。因为中国共产党所信仰的共产主义,中国共产党为之奋斗的最终目标的共产主义,也是包括了实践、理论和社会制度三个层面:一是共产主义理论,即马克思主义理论;二是共产主义实践,即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三是共产主义社会制度,即人类最理想、最进步、最美好的社会。共产主义作为理论、实践与制度三个方面也是统一的有机整体,共产主义理论是指导共产党人带领和依靠人民群众进行共产主义运动、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制度的理论基础,共产主义运动是共产党人在共产主义理论指导下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奋斗过程,共产主义社会制度则是共产党人经过共产主义运动所要达到的最终奋斗目标。由此看来,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关于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低级阶段的观点,中国共产党今天所从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共产主义低级阶段中的一个特定阶段。其“特”就特在它是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紧密结合,“特”就特在它是实现途径、行动指南、根本保障的内在联系,“特”就特在这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因此,以党的十八大为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趋于成熟和完善。
二、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第一次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全党要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三个自信”,让国人感受了一个愈加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最强底气,也让世界看到了不断谱写壮丽篇章的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走向辉煌未来的巨大勇气。
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雄厚基础。我们党提出“三个自信”,既不是凭空无据、盲目自信,也不是自负自傲、虚张声势,而是建立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们已经取得的巨大成就的深厚根基之上,建立在我们党应对复杂局面的丰富执政经验基础之上,建立在道路的可行性、理论的正确性和制度的优越性基础之上。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重大成就。到2011年,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7.3万亿元,居世界第二位,进出口总额跃居世界第二位,财政收入大幅增加,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粮食连年增产,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基础设施全面加强,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城乡发展协调性增强,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载人深潜、超级计算机、高速铁路等实现重大突破、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效显著,生态文明建设扎实展开、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全面推进。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改善民生力度不断加大,城乡就业持续扩大,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家庭财产稳定增加,衣食住行用条件明显改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农村扶贫标准大幅提升,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持续提高。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各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特别是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得以保持和发展,党的执政能力不断提高。这些成就的取得为我们党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奠定了坚实基础。
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尚需继续努力、艰苦奋斗。把“三个自信”变成现实,既不能靠天上掉馅饼,也不会轻而易举,而是要源于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源于科学发展的正确路径,源于全党全民的共同奋斗。正如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清醒看到,我们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不足,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依然薄弱,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一些领域存在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一些干部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不强,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突出,奢侈浪费现象严重;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前进征途中的困难和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因为世界上从来就没有笔直的路,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所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新路,更是前无古人的,要从没有路的旷野中开辟出来,其间必然会充满坎坷、荆棘,需要填沟平壑,披荆斩棘。但是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具体表现为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执著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一个命题或概念,从1982年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第一次提出来,至今已经三十多年了。在这三十多年间,中国共产党先后召开了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每一次都是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大会的主题和大会报告的题目。例如: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的题目是《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的题目是《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的题目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的题目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的题目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的题目是《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对同一个命题从其产生后的三十多年间持续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加以强调,这种坚持力和执著性,在世界各国执政党中非中国共产党莫属。从这个过程中,已经足以见证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就第一次明确了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有着十分深厚的现实的基本依据,有着明确的发展蓝图,有着光辉的远景目标。对全党全民深刻认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现实可行性和前景自信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总依据”,进一步表明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符合我国现阶段基本国情的,是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意愿的。从1956年我国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以后,我国社会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经过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但是,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同时我国还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短期内也不会变。这是我国最大的国情,也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
五位一体的“总布局”,进一步明确和拓宽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路径,更加深刻地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认识也不断趋于科学化、完备化和系统化。从实践的角度来看,经历了一个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位一体”,到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再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今天,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又首次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这一总体布局,是一个伟大的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因为我们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已经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经济总量已经跃升为世界第二。但是在成就巨大的背后反映出各方面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从而使中国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必然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和问题。最为突出的是:我们的经济发展较快,但是环境、资源付出的代价太大,对今后发展的瓶颈制约力越来越大。如何让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伴随的是生态良好,让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气更新?就必须而且只能像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所讲的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这就要在建设富强中国、民主中国、文明中国、和谐中国的基础上,同时建设“美丽中国”。“五位一体”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不仅更加丰满、更加立体,而且更加有利于增强在未来发展过程中的抗风险性,更加有利于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任务”,进一步明确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描绘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美好前景。现代化是世界发展的潮流,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我们党追求的目标。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和路径。回首古代中国,曾经在很长时间内走在世界前列,有口皆碑的“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发达、先进的基本标志。近代以来,由于封建统治的束缚和帝国主义的入侵,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对内没有人民民主,对外没有民族独立,中国的落伍也就成了必然。穷则思变。也正是从近代开始,实现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成为中国先进阶级、志士仁人的远大志向和伟大抱负。中国共产党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己任,紧密团结和紧紧依靠全国各族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反动统治,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制度基础。经过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党在治国理政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使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今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近、更现实。因此,我们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有机结合起来,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这既是历史赋予中国共产党人的艰巨使命,也是时代赋予中国共产党人的光荣责任。
四、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我们一定要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这“四个特色”,标志着十八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命题中“中国特色”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也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现实路径。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这里的“实践特色”,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群众的具体实践中干出来的,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广大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理论的源泉。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推进,这都是一些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都必然遇到许多我们党前所未闻未见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在这种全新的形势下,人民群众大胆试验、勇于探索,在实践中创造了许多成功经验。比如,小岗村的分田到户的实践经验,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在全国农村的推广奠定了基础,从而使我国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从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并在农村改革取得重大成果和基本经验的基础上把改革引向城市,在经济体制改革的促动下把改革引向政治体制以及各方面体制的改革,从而在全国掀起全面改革的热潮;再比如,深圳特区的实践经验,为后来其他特区的建立以及沿海开放城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从而使我国对外开放、外向型经济逐步发展起来。这些经验成为我们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依据。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在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对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给予科学概括提升的必然结果。今后,我们还将在群众的实践经验中,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推向新的高度。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特色。这里的“理论特色”,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一个理论体系,是一种理论形态。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新阶段、新境界。事实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同和平、发展、合作的世界潮流相结合,同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先后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形式表现出来,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阶段性、深化性和逐渐成熟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产生和发展,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具有理论指导作用。因此,我们必须在新的实践中,既要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又要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情况、新问题,勇敢地进行理论创新,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使其理论特色更加鲜明,理论指导作用更加巨大。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特色。这里的“民族特色”,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一种道路、理论和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进行改革开放中逐渐形成的,是我们党也是我们中国人民所独有的。一方面,虽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我们也曾学习借鉴外国的文化、技术、管理经验甚至是政治生活中的一些先进制度,但我们决不是生吞活剥、照搬照抄,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经过消化吸收,使之适合中国国情,为之赋予中华民族的民族特色。另一方面,这种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绝不会在世界上推而广之,更不会用来强加于人,我们希望各民族在自己的探索发展中走自己的路,突出自己的民族特色。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特色。这里的“时代特色”,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论是在道路、理论还是制度方面的每一步发展,都必然留下深刻的时代烙印,既是在特定时代条件下产生的,也是随着时代发展的脚步不断前进的。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创造无止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拓展无边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无穷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完善无终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与时代前进的脚步同行,与时代发展的潮流共进。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我们坚信:只要我们党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新路、正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就一定不再是梦想,就一定能够实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