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学术的中心:英法德美
》
售價:NT$
398.0
《
为什么要读人类学
》
售價:NT$
352.0
《
井邑无衣冠 : 地方视野下的唐代精英与社会
》
售價:NT$
434.0
《
星地融合移动通信系统与关键技术从5G NTN到6G的卫星互联网发展
》
售價:NT$
968.0
《
妈妈,你好吗?(一封写给妈妈的“控诉”信,日本绘本奖作品)
》
售價:NT$
194.0
《
保守主义:为传统而战
》
售價:NT$
704.0
《
不同境遇的36岁:无尽与有限+人生半熟
》
售價:NT$
510.0
《
小时光 油画棒慢绘零基础教程
》
售價:NT$
403.0
|
內容簡介: |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发表了中央讲话,深刻阐述了中国梦是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领导班子的治国理政思想,本书根据讲话的有关精神,分中国人民对中国梦的不懈探索、中国梦的深刻内涵、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等几个方面,对中国梦重大战略思想进行了阐述,是广大党员干部学习宣传贯彻中国梦的重要辅导材料。
|
關於作者: |
王英梅 王晋京 解放军工程兵学院政教室 教授
|
目錄:
|
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节选) 习近平 1
刘云山在深化中国梦宣传教育座谈会上强调
推动形成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 4
刘奇葆在江苏山东调研时强调
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 6
第一章 中华民族百年追梦与民族自强
一、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受的屈辱与苦难世所罕见 002
二、中国梦让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孜孜以求 018
三、中国共产党人把中华民族带上实现中国梦的
人间正道 028
第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艰辛探索
一、在一穷二白基础上推进四个现代化 035
二、探索的道路并不平坦 043
三、改革开放掀起一场前所未有的深刻革命 057
第三章 中国梦的基本内涵
一、国家富强 077
二、民族振兴 089
三、人民幸福 101
第四章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
一、梦不同,圆梦的道路亦不同 112
二、实现中国梦,一定要走自己的路 135
三、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44
第五章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一、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168
二、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176
三、弘扬和培育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188
第六章 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
一、实现中国梦,靠的是集体的力量、团结的力量 199
二、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和梦想成真的机会 213
第七章 深刻把握中国梦的本质属性
一、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 227
二、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237
三、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 251
第八章 用实干托起中国梦
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267
二、一个实际行动胜过一打纲领 275
三、打铁还需自身硬 285
四、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297
第九章 有梦想就有希望,有信心才有力量
一、从新起点继续出发 308
二、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312
三、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行动纲领不懈奋斗 323
四、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333
附 录
筑就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任仲平 340
满怀信心走好中国道路
—— 一论同心共筑中国梦 350
高扬凝心聚力的中国精神
—— 二论同心共筑中国梦 352
凝聚不可战胜的中国力量
—— 三论同心共筑中国梦 354
以发展筑牢梦想根基
—— 四论同心共筑中国梦 356
民生改善是梦想的最好诠释
——五论同心共筑中国梦 358
和世界共发展 与世界同分享
——六论同心共筑中国梦 360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
——七论同心共筑中国梦 362
在党的引领下汇聚圆梦力量
——八论同心共筑中国梦 364
担起我们这代人的使命
——九论同心共筑中国梦 366
后记
|
內容試閱:
|
第三章 中国梦的基本内涵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以个人成功和与他人共同幸福为目标,它凝结着我们全民族的共同利益追求。从这一点上说,中国梦要超越以个人成功为标准的美国梦。中国梦的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每个人、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梦想,但梦想并不一定都能成为现实。梦想只有成为一种清晰的思想意识和坚定的理想信念,才能走上向现实转化的道路。梦想一旦成为人民群众的思想共识和具体行动,就会决定和引领着社会发展的方向。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梦想,一旦付诸行动,就会成为一种神圣的国家意志、民族意志,就会成为不可抗拒的变革社会的伟大力量,并创造出让世界景仰和称颂的人间奇迹。
中国梦,寄托着中华民族永不褪色的集体记忆和昂扬向上的意志情怀,昭示着中华民族崇高的目标理想和美好的未来。中国梦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梦想,而是一种特定的、整体性的思想意识和目标指向,是思想意识和目标指向的高度融合统一,是中华民族正在万众一心、努力奋斗的共同理想。中国梦的提出,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群众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对世界做出更大贡献的内心渴望和高涨热情。
一、国家富强
(一)怎样才算国家富强
在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始终念念不忘实现国家的富强。至少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梦的核心内容就是要实现“富国强兵”。但是,在改革开放之前的30年时间里,“富国强兵”变成了一个政治问题,经济的政治化取代了经济的自由化。虽然国家的富裕和强大这个目标的确激动人心,鼓舞人心,可是国家的富裕又是什么含义呢?在当时政治化的思维方式下,国家的富裕就是国家要拥有强大的工业。而要拥有强大的工业,国家就要拥有完成工业化道路的全面的资源和动员这些资源的绝对的权力。但推行了几十年的国家工业化,打开了国门之后人们却发现国家并没有变得更富裕和强盛,反而跟那些强国的距离还在拉大,而人民为国家却做出了太大的牺牲。
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是坚持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前提。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新的理论概括,是邓小平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总结几十年来国内外社会主义实践正反两方面经验,反复思考、艰辛探索的结果。强调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共同富裕,揭示了社会主义同共产主义的内在联系。实现共同富裕,既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以及一切剥削阶级社会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主义作为共产主义第一阶段要始终为之奋斗的最终目标。社会主义正是由于同共产主义相联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才使其本质充分体现出来。正因为这样,邓小平多次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重要原则,是社会主义制度最大的优越性。从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来说,社会主义要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条件,它所追求的共同富裕,无论在质上还是量上都有很高的标准。与资本主义相比较,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上应当更高,在社会富裕程度上也应当更高。社会主义必须为创造这样的共同富裕而奋斗。同时,由于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虽然总布局是五位一体,但是实现共同富裕,还是不能采用全国人民同步走的办法,还要采取分步走的办法来解决,所以,就现在来讲,国家繁荣富强的最主要和最根本的标准和标志只能是“大多数民众的共同富裕”。
1.“全民富裕”是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观最根本的、最主要的目的
唯物主义不但确认物质是第一性的,而且还必须承认在物质范畴中,人是第一性的,是首要的。从根本上来说,人是长期以来物质运动和进化的结果。人是高等生物,也属于物质范畴,但人又是唯一能够思维的动物,而且所有的意识形态,精神的范畴必须从人产生,只有人才能完成物质到精神的飞跃,也只有人才能把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如果没有人,根本无所谓精神领域的一切,同样也就失去了物质运动发展的方向和目的。另一方面,没有人这个主体,也就没有生产力的发展及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革,也就没有了社会历史发展,整部人类的发展史,整个生产力和经济发展史,不但以人为出发点,以人为主体,也必然地是以人为最终目的的。人不但是改造自然和社会,从而推动生产力发展及人类自身解放、发展和进化的实践活动的主体,实现人的自身发展也是人的实践活动的最终目的。生产力是人创造的,生产力带来的物质财富也必然是为人所用的。因此,不管是社会主义,还是现代发达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都必然地把满足全体国民的物质文化需要作为发展生产力和实现经济增长的最终目的。生产力发展创造的社会财富,也必然地是为全体国民享用的,如果生产力发展所创造的大部分社会财富不合理地为少数人所攫取,那么这种生产力的发展是没有任何社会意义的,至少不是以人为本的。
2.大多数民众的富裕,是社会主义中国繁荣富强必备的前提条件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共同富裕,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实现从“国富”到“民富”的战略转变,是中国经济发展质量提高并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实现从“国富”到“民富”的战略转型,最根本的是要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中等收入者群体的扩大,就是老百姓富裕群体的扩大,也是社会有效需求的扩大。社会消费需求的有效扩大,能促进我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能为低收入者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能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使更多低收入者提升为中等收入者。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能使我国社会群体收入结构呈现出的“高收入者少、中等收入者少、低收入者多”的“金字塔”型结构,逐步过渡到“高收入者少、中等收入者多、低收入者少”的“橄榄”型结构。
中等收入者群体是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主流阶层。扩大这一阶层,就是引领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方向。中等收入者群体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器。由于我国当前的社会结构仍然是“金字塔”型,即高收入者占少数,中低收入者占绝大多数。而中等收入者群体有较为稳定的工作收入和良好的生活条件,他们是社会中的经济主体和稳定的消费群体,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具有较强的幸福感和满足感,所以他们最希望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
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前提和基础。在一个社会中,如果中等收入者比重占总人口的大部分,因收入差距导致的社会矛盾将得以缓冲和解决,自然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最为关键的是,在中等收入者群体所占比重较大的社会里,中等收入者可以充当高低收入者之间矛盾的缓冲器,一定规模中等收入者群体的存在,减轻了低收入者的社会压力,使低收入者看到了奋斗的目标和希望,他们憧憬着通过自己的努力早日成为中等收入者,从而能有效激发整个社会的活力和动力,促进经济社会的稳定健康发展。
正因为如此,我们不但要反对所谓的按劳分配和按需分配所提倡和造成的平均主义,也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社会财富向少数人集中,使社会收入差距不合理地拉大。我们必须在激励人们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上不封顶”地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又依靠高效、廉洁的政府运用各种经济杠杆,来合理地调节收入,把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目标聚焦在全体国民的“共同富裕”上。把“创造一支占人口大多数的中产阶级队伍”作为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最主要、最根本的目的。
3. 当前中国贫富收入差距较大,造就了经济发展的巨大隐患
(1)国内需求严重不足,居民储蓄率高达40%以上,过度依赖出口,投资规模失控,已经成为中国宏观调控的头号难题,而追根究底,这一问题的症结就是长期以来大多数民众的低收入政策,即过度的“廉价劳动力”政策。大多数民众没有经济上的“安全感”,即埃德蒙?菲尔普斯说的“工资和价格的预期”太差,是造成“内需”严重不足的最主要因素。
(2)中国客观上已经成为了全世界的“加工车间”,产业结构严重不合理,已经名副其实地成为阻碍中国经济高速持续发展的最大问题。而要想优化产业结构,就必须先优化劳动力的结构,提高“全民综合素质”不但是提高我国产业结构的必备条件,也是保持经济长期持续高速发展的必备条件,也是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的必备条件。而长期以来大多数民众的低收入政策,即过度的“廉价劳动力”政策和教育的高收费的现实,已经严重地影响了大多数民众和他们的子女接受教育和再教育的权利,成为提高“全民综合素质”的最大障碍,也进一步成为优化产业结构和保持经济长期持续高速发展的最大障碍。
(3)广大民众对国家收入政策的不满,对腐败造成的收入不公平的愤怒,已经成为中国建设“和谐社会”的首要问题。
综上所述,长期保持大多数民众共同富裕,造就一支占人口大多数的中产阶级队伍的收入政策,不但是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观的根本目的,也是任何国家繁荣富强、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必要前提。世界历史发展和经济实践反复证明了的事实是:世界上所有发达国家,无一例外地全部都是“藏富于民”的、大多数民众共同富裕的国家。
(二)如何实现国家富强
在当代中国,我们要实现国家富强,吸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坚决不走美国、英国的路,也坚决不走日本、德国的路,我们要走我们中国自己的路,立足国情,融入世界,靠中华民族的集体劳动和智慧才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国家富强。
过去的十年,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7.3万亿。财政收入大幅增加。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粮食连年增产。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基础设施全面加强。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城乡发展协调性增强。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效显著,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载人深潜、超级计算机、高速铁路等实现重大突破。生态文明建设扎实展开,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全面推进。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改善民生力度不断加大,城乡就业持续扩大,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家庭财产稳定增加,衣食住行用条件明显改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扶贫标准一并提升,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逐年提高。
面向未来,党的十八大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当代中国最大的政治任务,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理想和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把这一总目标具体分解为两个百年的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阐述中国梦时对此进行了重申。第一个是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二个是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具体勾勒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蓝图,成为实现中国梦的里程碑式的标志。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十八大又提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为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报告还提出了“两个同步”,即: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这充分体现了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思路,这也正是中国梦所体现出来的真切的人民实质。
可以说,提出中国梦进一步强化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自觉意识,表明了我们党对近代以来中国革命、建设道路所蕴含的价值方向的坚守,同时进一步强化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恪守的发展道路和奋斗目标,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把握,是对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自觉尊重,是对中国社会发展方向的庄重申明。站在世界的高度上,具体来讲,实现中国梦,我们必须做到国防强大、经济强大、科技强大和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这样我们才能实现国家富强。
1. 国防强大
国防强大而使一个国家强大在我国历史上屡见不鲜,元朝的成吉思汗、忽必烈就是一例。众所周知蒙古族是我国北方的一个游牧型的少数民族。他们为了生存不得不进行战争,他们全民皆兵,骁勇善战,国防力量强大,所以他们的民族十分强大,最终成为了中原地区的主宰者。清朝的开国皇帝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带领着为了生活得更好、不必窝在那寒冷的东北三省的善战的八旗子弟,一路从东北打入中原,可见其国防力量的强大。而这两个朝代也因为它们那无比强大的军事力量,实现了国家富强。
建设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我国面临的生存安全问题和发展安全问题、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要求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有一个大的发展。必须坚持以国家核心安全需求为导向,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按照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构想,加紧完成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双重历史任务,力争到2020年基本实现机械化,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中国要紧跟世界新军事革命加速发展的潮流,积极稳妥进行国防和军队改革,推动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深入发展。坚持以创新发展军事理论为先导,着力提高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能力,深入推进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
中国奉行的是防御性的国防政策,加强国防建设的目的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保障国家和平发展。中国军队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将一如既往同各国加强军事合作,增进军事互信,参与地区和国际安全事务,在国际政治和安全领域发挥积极作用。
2. 经济强大
至于经济使得一个国家富强,人民富裕那更是显而易见的。一个国家的经济如果衰败,那必然使得这个国家的人民过不上幸福美满的日子。中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更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以上海市浦东新区为例,30年前的浦东只是一个被称之为“乡下”的地方,人们靠捕鱼为生,而30年后的浦东则成为了国际化大都市——上海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正在向整个中国,乃至整个世界展示它的魅力。浦东新区成了名副其实的“东方之珠”,也验证了经济对一个地区、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的重要性,它可以使一个国家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终极目标。目前中国经济经过深入调整,继续稳中有升,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有经济学家预言中国必在2050年赶上世界超级大国——美国,甚至于超越美国。
在宏观经济领域,200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埃德蒙?菲尔普斯指,出经济增长的目的并不是产出的不断扩张,而是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并提出了闻名学术界的“经济增长黄金定律”,即资本积累存在一个最优水平,如果一个社会储蓄率过高的话,那么便会导致“经济动态失效”现象,降低了人们的长期福祉。在上世纪60年代后期,他发现马歇尔和海耶克的宏观经济模型中的供给部分存在很大的缺陷,没有考虑到劳动力和商品的供应者对工资和价格的预期,因此他就首次(与弗里德曼同时独立提出)在宏观经济模型中考虑预期因素,向当时红极一时的菲利普斯曲线(即通胀率和失业率之间存在此消彼长替代关系)提出挑战。
从上面埃德蒙?菲尔普斯的宏观经济理论中我们可以推导出以下观点,任何国家的经济增长的最终的、根本的目的就是大多数民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而且任何国家经济增长必要前提就是必须保持合理的资本积累水平,即必须达到一定的消费水平。国民经济必须经历最终消费这“最后的惊险一跳”,才能完成生产的周期循环。而保持和提高一定的消费水平,特别是国内消费水平,最有效的措施就是保持相对平等的收入水平,只有大多数民众保有一定的收入水平,才是社会消费最强大的生力军。根据“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理论,如果总收入向少数人手中集中,必然减少最终消费而减少有效需求。同样,大多数民众保有一定的当前收入水平,也是产生良好的“工资和价格的预期”必要条件之一,才能进一步有效地保证宏观经济调控的效率,并最终保障持续的经济增长。
3. 科技强大
如今的世界强国的衡量标准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一个国家的科技实力。在二战时期,美国和前苏联凭借着它们强大的科技实力,一下子窜到了世界顶级强国的行列,并把其他国家远远抛于脑后。冷战后,苏联解体,美国因其越来越强大的科技实力,终成为了世界第一强国,并在之后的几十年内使其他国家只能尾随它的步伐,无人能撼动它第一的位置。
自主创新是实现国家富强的唯一途径。21世纪的头20年,对于我国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走自主创新之路是中央领导集体审时度势,在总结各国发展经验和教训基础上所做出的科学抉择。如果我们不靠自主创新,就面临着技术、经济、政治被边缘化的危险,同时还有可能危及国家安全。要努力改变这种情况,就必须走自主创新之路,在关键领域和重点行业掌握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加快提高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对于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应对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挑战,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要坚持把推动科技自主创新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坚持把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进结构调整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加快建设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
青藏铁路的胜利通车是自主创新的一个成功典范。青藏铁路是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标志性工程,是当今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其中格尔木至拉萨段全长1
142公里,于2001年6月正式开工。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沿途经过海拔4
000米以上的地段960公里,翻越唐古拉山的铁路最高点海拔为5
072米。建设者们克服了空气稀薄、气温低、地质情况复杂、生态环境脆弱的困难以及地震、崩坍、滑坡、风沙等严重自然灾害,在“生命禁区”里书写了一个神话。
站在三峡大坝上放眼四周,到处都是“世界之最”:世界上最大的混凝土重力大坝,最大坝高185米,大坝轴线全长2.3公里;主体工程的混凝土浇筑量2
600多万立方米;水库正常蓄水位达175米,三峡工程当之无愧地成为现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而据不完全统计,三峡工程建设已有十余个科技项目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200多个科技项目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各种发明专利达700余项,依托重大工程的自主创新让我们收获良多。
4. 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
在当今世界各国激烈竞争的世界一体化进程中,最终必然会演变成全面的人的素质和能力上的竞争,这也是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一命题反映的一个主要方面。决定一个企业、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经济是否发达和繁荣,主要的不是看它们经济上的实力,而是看他们每个人的综合素质的高低。“全员综合素质”是决定任何经济实体竞争力的最根本、最主要的决定因素。人的综合能力有高低之分,在个别的对比中,精英的力量大于个别群众,但是,因为民众的集体力量绝对大于精英,精英的力量和人数的发展源泉必然来自于民众。如果我们将注意力过分集中在精英身上,就必然使精英的力量和人数不断枯竭,最终导致生产力发展缓慢。因此,我们必须把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动力聚焦在“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观点上。而要充分激发和发挥“每个人”和“一切人”的劳动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实践能力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条件,就是必须充分保障他们的民主人权和包括物质利用在内的各种社会利益。因此,充分保障大多数民众的民主人权和包括物质利用在内的各种社会利益,不但是生产力发展和国民经济发展的最有效动力,也是它的必备条件和必要前提。
接受科学的、先进的教育,是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劳动能力和创造性实践能力的最重要的途径,其中,既包括义务教育和大学教育,也包括在就业过程中的成人教育。因此,要保证每个人一生的系统教育,就必须先保证他们具有接受这种系统的、完善的教育的物质上的财力。这就首先要保障他们的有效的收入。如果我们的社会连“每个人”和“一切人”接受系统的、完备的教育的财力都不能保证,而把社会财富集中到少数人手中,或者把社会财富消耗在高楼大厦、高速公路、重复建厂等方面,那么,这种经济政策和收入政策肯定是不科学的、短视的、低效率的,也是违反“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则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