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中国年画 1950-1990 THE NEW CHINA: NEW YEAR PICTURE 英文版
》
售價:NT$
1100.0
《
革命与反革命:社会文化视野下的民国政治(近世中国丛书)
》
售價:NT$
435.0
《
画楼:《北洋画报》忆旧(年轮丛书)
》
售價:NT$
1573.0
《
大国脊梁:漫画版
》
售價:NT$
374.0
《
跟着渤海小吏读历史:大唐气象(全三册)
》
售價:NT$
989.0
《
心智的构建:大脑如何创造我们的精神世界
》
售價:NT$
352.0
《
美国小史(揭秘“美国何以成为美国”,理解美国的经典入门读物)
》
售價:NT$
352.0
《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丛书——东胡史
》
售價:NT$
576.0
|
編輯推薦: |
★著名读书人“专业读者”唐诺经典作品,《亚洲周刊》十大中文好书,阿城、蔡康永、陈绮贞、《开卷八分钟》鼎力推荐,此番新版重装上阵。
★文景唐诺作品系列《文字的故事》《阅读的故事》《读者时代》《世间的名字》印量已达8万,并获得多个奖项。
|
內容簡介: |
唐诺编著的《阅读的故事》,本来是善意的,但最终的结果只能是诚实的。
这个原初的善意,至今仍保留在每一篇章的题名里头,比方说书读不懂怎么办、没时间读书怎么办云云。这些篇章名如同一架侏罗纪的恐龙化石骸首,证明它千真万确存在过——
它原本,不仅试着要劝诱人阅读,还想一个一个极实际地帮人解决阅读途中可能遭遇的常见难题,想得很美。
然而,真写下去之后,我总是骇然地发现,这些阅读的寻常难题,尽管本身往往只是个不难去除的迷思而已,却无可回避地总是联通着阅读巨大的、本质性的 《阅读的故事》是台湾资深出版人、作家唐诺关于阅读的思考与探讨的散文结集,曾被《亚洲周刊》评为2005年十大中文好书。
作者以加西亚?马尔克斯《迷宫中的将军》的片段文字打开每一章的话题,带出书籍和阅读的本质问题。十四篇文章涉及书与人的阅读的各个方面——阅读的困惑、时间、开始、代价、方式、等等,试图“劝诱人阅读”,并帮人解决一个一个极实际的阅读途中可能遭遇的常见难题,旁征博引,与本雅明、格雷厄姆?格林、博尔赫斯等大家共同探讨分享阅读的困惑与喜悦,并指出现代书写者与出版业面临的种种问题。作者以专业读书人的角度、博学者的胸怀、独特而精准的思辨,为读者打开阅读这个寻常行为下未曾见的宽广而深邃的世界。
困境,你要假装这根本困境不存在吗?要看着每一个相信你的好人傻傻走到此处一头撞上去狼狈不堪吗?果真阅读的灰头土脸地狱是用善意铺成的对吗?然后我们可以凉凉地站一旁一手指他另一手捧腹哈哈大笑可以这样吗?
我只能诚实地去正视,去描述,并无可奈何地把自己有限的思考、有限的因应解决之道给“提供”或应该用“暴露”出来;也把这本仍叫《阅读的故事》一书,写成了“自己仔细想清楚到底要不要阅读的故事”。
|
關於作者: |
唐诺,本名谢材俊,1958年生于台湾宜兰。曾从事出版工作,现为自由读书人,专注于与阅读相关的自由写作。著有《世间的名字》《在咖啡馆遇见十四位作家》《阅读的故事》《读者时代》《文字的故事》《唐诺推理小说导读选》《球迷唐诺看球》等。
|
目錄:
|
0.书与册——一间本雅明的、不整理的房间
1.好书是不是愈来愈少了?——有关阅读的持续问题
2.意义之海?可能性的世界——有关阅读的整体图像
3.书读不懂怎么办?——有关阅读的困惑
4.第一本书在哪里?——有关阅读的开始及其代价
5.太忙了没空读书怎么办?——有关阅读的时间
6.要不要背诵?——有关阅读的记忆
7.怎么阅读?——有关阅读的方法和姿势
8.为什么也要读二流的书?——有关阅读的专业
9.在萤火虫的亮光中踽踽独行——有关童年的阅读
10.跨过人生的折返点——有关四十岁以后的阅读
11.阅读者的无政府星空——有关阅读的限制及其梦境
12.数出7882颗星星的人——有关小说的阅读
13.作为一个读者
附录1 从狩猎到农耕——我的简易阅读进化史
附录2 书街,我的无政府主义书店形式
附录3 有这一条街,它比整个世界还要大
|
內容試閱:
|
你树枝状的阅读路径
不进行世界革命,我们于是就得分割自己,牺牲一定比例的自己,去安抚那个秩序大神。历史里绝大多数的人都这么做,米开朗基罗不见得喜欢教会交代他的每一幅累人壁画,莫扎特得应付宫廷宴会的乐曲舞曲,加西亚?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犹是几幅心中的画面的很长一段时日里,做过一堆情非得已乃至于邋遢的琐事,一度还四下推销百科全书,不见得比你我随兴自由——而这些人,都曾经某种程度地改变了这个看来麻木不仁的无趣世界,人类历史也的确在这样半妥协半决志的讨价还价中跌跌撞撞前进,不必然非赌那种全有全无的绝望一击不可。
我们每天得打交道的大世界,是个以分类分工有效组织起来的社会,基本上它是目的性的,甚或功利性的,它只认可它要的我们某一部分,要求我们扮演“有用”的人(就像我们小时候写作文的制式结尾:“我们要用功读书,将来做个社会上有用的人。”)因此我们朝九晚五,为有用而辛苦劳动,其余时候,如果我们够聪明不就应该让自己复原成无用(非工具化)而舒适、自由、完完整整的人吗?人世间,大概并不存在一种无穷尽、可无限提领的绝对自由,我们的有效自由,通常相对于限制,因着我们对限制的领会而得以掌握,因着我们对限制的料理而争得,这里限制,限制之外就是自由。
书册横行,我们己所不欲推己及书,不给予它们特定的分类位置,而是让它们随阅读活动的展开不断找到它们最舒服、最恰当的容身之处,关怀的是书,实则真正解放的是阅读的我们自己。而这所谓的舒服恰当位置必是复数形式的,一直变换着的,因为真正的阅读活动和单线的专业学习(可视为朝九晚五的延伸或加班,或至少为扮演某种有用的人作积极准备)并不一样,它比较像马克思革命后分工市场瓦解、天国降临的“上午写诗下午钓鱼”准乌托邦描述,顺从自己真正私密喜好的指引而不是顺从社会对你的认定、期待和命令,而人的兴趣、好奇心以及他多种且各自辐射的感官能力从来就不会是单维度的。我可以想像一个完全没有书的家庭画面,我个人这大半辈子过来也亲眼目睹过如此实况,比方说我偶尔回宜兰朋友亲戚的家,老实说那并不可怕,你多少只是感慨今夕何夕民智未开并真实地为他们忧心而已;但我真的没办法想像只存放单一一类书册的书房画面,那种荒凉感,还有你登时浮上心头那种书房主人完全被社会威吓、摧毁的模样,就个阅读者来看,真的是全世界最让人不寒而栗的景象,我记忆里有过一回,那是内地才开放时我踏入北京海淀区的新华书店看到的。
顺从自己私密喜好所指引的阅读必然是跨领域跨分类的,今天李嘉图的老自由主义经济学,明天钱钟书辛辣缺德的小说云云,这是人完整生命的自然体现,也是如此体现所剩无几的实践场域。
然而,这本书和下本书,今天的书和明天的书,其实并不尽然只是跨领域的随机性、断裂性纵跳而已,其间仍存在着或松或紧、或死生攸关或漫涣联想的联系,这联系可以只属于阅读者一个人,几乎是全然自由的。几年前,我个人曾拟过一个轻微恶心但原意真诚良善的阅读活动slogan:“下本书在哪里?下本书就藏在此时此刻你正阅读的这本书里。”只是,这本书究竟如何呼唤那本书呢?它们彼此怎么搭建起联系的?怎么样的联系?这几乎是没法说准没法说清楚的,因为它顺从的是阅读者各个不同的人心而不是一组固定的社会分类时,它便很像两点之间非限定直线的连接一般,理论上有着无限多种可能了——有时,阅读如米兰?昆德拉讲的被一个真实的疑问给“抓住”了,悬宕着心在书的世界中上穷碧落下黄泉的我,而一个质地真实的、有意义的问题通常不会正正好在某一本书中有不留缺憾的全部答案。更要命是,真实的问题几乎总是跨学科跨领域的(比方说你去一趟上海,好奇地想追问一下这个苏醒中的历史名城的今昔,掂量掂量它的未来,于是你要的东西既是历史的、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地理的,还是文化的、民俗的、时尚的,甚至还得重读张爱玲和王安忆的小说,以及侯孝贤的电影《海上花》,而且,它还一定带着追问者本人独特的心事、视角和微妙温差,染着此时此地的现实色泽。因此,我们这么说好了,你要的那种独特答案总散落在数以十本百本的不同书里,一个念头一点疑惑,你把它丢进书里,很容易它就摇身变成一趟旅程,你可以像战国的屈原那样不顾形容枯槁地追它一辈子誓不甘休,当然你也可以像东晋日暮途穷放声大哭的阮籍般随时喊停。在书的世界,你是佛利曼自由人,由你自己说最后一句话,只要你禁得住逗引,不好奇答案也许正正好就在下一本书里。
当然,更多的时候事情没这么严重,你可能只是恰然没意见地翻看一本书而已,并不像脚踩风火轮索命而来的复仇使者般进入书的世界,然而,疑问的陷阱仍然轻易让你摔进去,就跟某些可敬的女士逛百货公司逛精品mall的惯常经验几乎一模一样,进去前你什么也不缺什么都不需要,出来时却整整两大袋——每一本像回事的书,对阅读者而言,都不仅仅只是原书写者的自问自答而已,它必然同时揭示了一个世界,对乍来的阅读者而言一个陌生程度不同、疑问程度不同的新世界。这个世界处处是空洞处处是缝隙,时空的缝隙(你可能念的是三千年前古希腊人一次传说中的壮丽远征)、视角的缝隙(神经质的弗吉尼亚?吴尔夫和你一定是不一样的两个人,看事情的方式也肯定跟你不同)、语言符号的缝隙(蔓越莓、覆盆子、番红花、迷迭香等等我们有多长时间只在翻译小说中见过并想像它的样子和滋味香味)、知识的缝隙(黑体辐射到底是什么东西、重力陷缩又是什么东西)、经验的缝隙(在西伯利亚太阳不沉落的白夜睡觉会不会很奇怪)云云,每一个都足以令你心生惊异好奇,你不追则已,一不小心你就会由此缝隙又掉到另一本又一个不同世界的不同书中。是的,就跟爱丽丝追那只兔子掉入不思议世界一样,半个世纪前列维—斯特劳斯同样用过这个爱丽丝例子,对抗的也差不多是同样的东西,列维—斯特劳斯认为这样的摔落,是人躲开外面那个无个性、让所有人趋于一致的无趣世界的有效自救之道。
疑问,不管生于阅读前抑或阅读中,都真实地启动着阅读;同时,它往往还是阅读踏上这旅途时仅有的地图。书的世界因此线索而生长出独特的路径,向着你一个人展开它一部分的面貌。这展开的样子基本上是树枝状的,今天的古生物学者用图像绘出生物的演化史便是这种形状,他们称之为“演化树”,不断地随机分枝分岔,自然也多有走上歧路发展不下去的灭绝部分。生物学者用此演化树来更替过去阶梯状拔升的演化图示,少了对抗斗争,却多了摸索尝试和失败,这当然是比较对的样子,因为生命的自然秩序从不会是单线的、整饬的、完美对称的,它一定保有着摸索尝试时留下的零乱脚迹,以及失败的不堪样子,正因为有这么多样的摸索尝试和失败,古尔德说,才恰恰见证了生命在几十亿年演化路途上的复杂、艰辛、认真、充满想像力和真真实实的壮丽,令观者动容。古尔德因此把他的一本书命名为《生命的壮阔》。
阅读,是生命的活动,走的当然也是这样子的生命之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