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跟着渤海小吏读历史:大唐气象(全三册)
》
售價:NT$
989.0
《
心智的构建:大脑如何创造我们的精神世界
》
售價:NT$
352.0
《
美国小史(揭秘“美国何以成为美国”,理解美国的经典入门读物)
》
售價:NT$
352.0
《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丛书——东胡史
》
售價:NT$
576.0
《
巨人传(插图珍藏本)
》
售價:NT$
3289.0
《
地下(村上春树沙林毒气事件的长篇纪实)
》
售價:NT$
332.0
《
偿还:债务与财富的阴暗面
》
售價:NT$
347.0
《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校释(壹):《命训》诸篇
》
售價:NT$
408.0
|
編輯推薦: |
关于《读词通识》说到的词,我们本能想到的是宋词,这是和唐诗齐名的文学创作体裁,也是中国特有的古典文化。《读词通识》词有着别样的风情,有小桥流水、花壁佳人的绵绵情话,也有一声叹息、愁比情长的无奈悔殇,更有江山如画、杀寇报国的慷慨激情。我们读词就要理解其中缘故,词牌名、韵调、大小词、长短调缘何而来?为何而出?词人何以作词?要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这些都是《读词通识》为读者解读的要点。
《读诗通识》如何读诗,如何感受诗中所表达的宏伟场景与绵绵流水,这是快餐文化不能带给读者的。《读诗通识》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声呐喊,也给浮躁喧闹的现实生活带来一丝警醒——中国文化的魅力无有所及。
《《读赋通识》千百年来,世界上许多国家对中国多姿多彩的文学创作形式惊叹不已,其中就是辞赋,《读赋通识》重点介绍辞赋的创作特点,深入浅出地介绍辞赋的欣赏方式,让读者有一个学习辞赋的清晰脉络。作者通过对辞赋多角度地解读,也让喜爱这一文学形式的读者耳目一新,对中国文化会有进一步的了解。本书作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结合精彩的文笔,相信会给读者一种文化精神上的饕餮盛宴。
《读曲通识》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也是
|
內容簡介: |
《读词通识》词是中国文学交响曲中一个晚生却独特的乐章,从隋唐试声到两宋奏鸣再到金元明清的余韵悠长,词以自己非凡的表现散发出无可抵挡的光芒。读词,我们会陶醉于它参差的句式、婉转的音韵;填词,我们在古典与现代的跳转中融合虚实疏密、风雅兴寄;品词,我们在名家名作汇成的花海中沉静而自然地沾染每一缕甜香。那些几百年间陆续出现的词论更是活泼生动、字字珠玑,闪耀着永恒的词学价值。词之美风情万种,词之美摇曳多姿,词之美过目难忘。
《读诗通识》的主要内容是阅读和欣赏古诗的常识,它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古诗的起源,包括古诗发展的历史及古诗的特点。第二部分介绍古诗文体形式,从不同角度,划分古诗的类别,区分不同类别古诗的不同特征。第三部分介绍古诗创作过程中从立意到构思,再到表达的一些问题。第四部分介绍古诗欣赏的相关知识,包括情感内容赏析、艺术技巧解读和审美风格领略。第五部分介绍古诗阅读的经典,包括诗集、古诗理论、古代诗话,以及古诗语辞、格律工具书。
《读赋通识》辞赋是中国文学史上特殊开放的奇葩,似诗而非诗,似文而非文,她是诗的散文化,也是散文的诗化。本书细致辨析了辞赋文体,清晰勾勒了辞赋文学发生发展的历史与流变,全面揭示了辞赋文学的一般特征与各类特点,概括介绍了历代产生的辞赋学重要著作,并对辞赋文学的名篇进行了艺术的分析与鉴赏。《读赋通识》既可以作为文史研究工作者的专业参考,也可以作为辞赋文学爱好者的大众读物。
《读曲通识》是文学通识系列之一,共五章,分别从曲的起源、曲的特点、散曲鉴赏、戏曲鉴赏、如何填曲写曲进行了描述。各章既有总体概括,也有对代表性作品的解析。从汉乐府、角抵戏到清商乐,从唐大曲、参军戏、宋杂剧、金院本到元曲,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学形式,今天看来依然动人。对“小桥流水人家”本是江南春景,为何出现在秋天;对杜丽娘为何因一梦而亡等等进行了探讨。
《读古文通识》以先秦至清代古文为研究和论述的对象,力求勾画出中国古文发展的脉络和源流,探究古文的文本写作规律,兼及历代古文中名篇的阅读和鉴赏,同时为古文读者提供必要的入门参考书目。
|
關於作者: |
高方(1972—),博士,教授,散文作家。历任中学教师、杂志社编辑、记者、高校教师、学术期刊主编,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积极践行“学术与文学相熔,义理与辞章同在”的写作理念。曾在《中国社会科学报》、《红楼梦学刊》、《求是学刊》、《北方论丛》等处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新概念文学写作论纲》、《女性研究》等理论著作多部。主持完成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多次获得省部级教学、科研奖励。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作品散见于《人民文学》、《散文》、《中华散文》、《中央日报》(台湾)等处,出版散文集《相逢何处》等,2012年参与撰稿的六集文献纪录片《文化伟力》在央视播出。
侯敏(1970—),现任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古代文学教研室教授、文学博士、硕士生导师。近年来,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论文《易与诗中的葫芦》(《光明日报?理论版》2007?5?19)、《哲学著作中的伦理色彩——〈周易〉中的男女观念》(《北方论丛》2002?3)、《周易中的婚恋短歌及其婚姻家庭观念》(《学习与探索》2005?6)等十余篇。出版专著《易象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版。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周易的象征释义及文化解读》等多个科研项目。
张庆利1962—,文学博士。现为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古代文学专业、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硕士生导师。
陈煜,黑龙江省宝清县人,东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黑龙江大学比较文学硕士毕业,2001年考入哈尔滨师范大学古代文学博士研究生,师从于傅道彬先生,现任教于大连大学。
李振峰1978—,吉林省德惠市人,哈尔滨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先秦两汉专业博士,现任职于高校,主要从事文学理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业余从事小说和诗歌创作,发表作品多篇。
熊四智1937—2008,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教授、中国烹饪协会理事、《中华饮食文库》编委、四川省政协委员,中国烹饪八大金刚之一,国际知名烹饪专家等。熊四智教授从事中国烹任文化研究20余载,撰写井出版过20余部烹饪与饮食专著。其中最为著名的有《中国烹饪学概论》、《中国人的饮食奥秘》、《中国饮食诗文火典》《四智论食》,《四智说食》等。
|
目錄:
|
读词通识
读古文通识
诗赋通识
读诗通识
读曲通识
|
內容試閱:
|
第一章古诗源起
读诗通识
第一章古诗源起
德国诗人哲学家海德格尔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什么是诗意?诗意不是或铿锵或婉转的音乐般的文字,而是面对老树新芽的惊喜,是眼见落花流水的感伤;诗意不是为赋新词无病呻吟的语言,而是生命感悟的自然流露;诗意不是追名逐利患得患失的悲喜,而是喧嚣声外孤灯夜雪时的安然和恬静。
我们可以没有汽车和洋房,我们可以没有权势和利益,但我们仍然可以放声随心地读,奋笔肆意地写,因为有诗!
中国是个诗的国度,中国诗的辉煌在古代,中国诗的精华是古诗。每一位华夏子孙都应该了解一点古诗的常识,这就是此书写作和出版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当知道了诗是人存在的意义后,我们的第一个想法就是,诗是怎么来的?古今中外的理论家给了我们一些关于诗的源起的说法。接下来就是,我们自己民族的诗歌是怎样从远古走向今天的呢?那也有一段漫长而繁复的历史。我们的古诗又有着怎样独具的特征呢?那就是它的情感性、形象性、概括性和音乐性。
第一节几个古老的说法
诗是最古老的艺术形式,南北朝时的沈约在《宋书?谢灵运传论》中说:“然则歌咏所生,宜自生民始也。”有了原始人的那一天也就有了诗。诗的源起是文艺理论研究中的重要问题之一,许多文艺理论家对诗起源的问题发表过见解,比较有影响的说法有以下几种:
一、模仿说
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首先提出艺术起源于对自然的模仿。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也认为诗歌起源于对自然和社会生活的模仿。《吕氏春秋?古乐》谈到原始的乐歌是“效八风之音”、“听凤凰之鸣”而产生的;晋代阮籍在《乐论》中也指出原始乐歌具有“体万物之生”的特征。
二、巫祭说
18世纪意大利哲学家维柯,最早谈到了原始诗歌与原始宗教的密切关系。弗雷泽等人类学家,对现存原始部族的巫术祭祀活动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原始艺术实际上是祭祀巫术的一种,目的是娱乐和祈求神灵。《周易》:“雷出地奋豫,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周礼》:“大合乐以致鬼神示。”《汉书》:“乐者歌九德,诵六诗,是以荐之郊庙,则鬼神享之。”这些记述,揭示了诗歌乐舞与祭祀巫术的密切联系。
三、心灵表现说
诗是人类心灵的一种表现。雪莱在其《诗辩》中说,诗歌是“野蛮人表达周围事物所感发他的感情”;俄国作家托尔斯泰则认为诗是人类表达感情的工具,起源于人们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著有《艺术的起源》一书的希尔恩,把艺术说成是“交流思想的重要手段”。《尚书?舜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礼记?乐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毛诗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
四、劳动说
德国的毕歇尔在《劳动与节奏》中指出,劳动、音乐和诗歌最初是三位一体地联系着的,它们的基础是劳动;梅森认为最原始的诗歌是劳动诗歌,其目的是为了加强劳动的效果;德索在《美学与艺术理论》中也谈到了诗歌与劳动的关系,但他认为劳动诗歌的目的不是为了加强劳动,而是为了使劳动变得更轻松;普列汉诺夫在其名著《没有地址的信》中,论述了许多“劳动先于艺术”的实例。《吕氏春秋?古乐》记述了传说产生于上古时代的“葛天氏之乐”的篇名,其中的《奋五谷》大约歌唱农业生产,《总禽兽之极》大约歌唱狩猎生活。《吕氏春秋?淫辞》与《淮南子?道应训》记述了“前呼邪许,后亦应之”的“举重劝力之歌”。《公羊传?宣公十五年》注释里提出了“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观点,蕴含着劳动生产诗歌的思想。
以上列举的各种见解,均属猜测性的假说,并未得到学术界的公认。其所以如此,是因为它们都未能全面占有资料,各自只抓住了问题的一个侧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