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工业互联网导论
》
售價:NT$
445.0
《
木偶的恨意(法国悬念大师米歇尔普西悬疑新作)
》
售價:NT$
295.0
《
孤独传:一种现代情感的历史
》
售價:NT$
390.0
《
家、金钱和孩子
》
售價:NT$
295.0
《
形而上学与测量
》
售價:NT$
340.0
《
世界航母、舰载机图鉴 【日】坂本明
》
售價:NT$
340.0
《
量价关系——透视股票涨跌脉络
》
售價:NT$
340.0
《
创伤与记忆:身体体验疗法如何重塑创伤记忆 [美]彼得·莱文
》
售價:NT$
295.0
|
編輯推薦: |
独家授权·深度访谈·拍摄笔记·特效揭秘
美术图稿·高清剧照·原色原寸·全彩印刷
|
內容簡介: |
本书全面记录了影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从前期策划、辗转世界各地的拍摄到后期视效合成的制作流程:由感动世界的原著出发,你将跟随李安、派和老虎帕克的脚步,从印度的古老城市到台中的废旧机场和垦丁的海岸线,最后到达了蒙特利尔。你将看到一个大型团队专业而富有创新精神的合作,将看到绿幕和摄影机环绕下的游泳池变成了暴风肆虐的大海,将看到一只活生生的老虎从计算机中生成,还能见到日复一日的思考、讨论以及趣味盎然的八卦琐事。这些专业的工作细节能给你带来电影制作的直观感受,使你了解一部奇迹般的影片如何成型,以及具体到细节的不可思议的视觉奇观又怎样一步步地诞生。
本书由原著作者扬马特尔和导演李安作序推荐,精选275幅官方概念图、工作照、故事板等,更特别收录了摄影师玛丽艾伦马克和艺术家亚利克西斯罗克曼作品。
|
關於作者: |
让-克里斯托夫卡斯泰利(Jean-Christophe Castelli)曾以杂志编辑与自由撰稿人身份在《名利场》《时尚先生》及《电影制作者》等杂志上发表过文章。投身电影界后,在独立电影制片公司“好机器(Good Machine)”担任剧本监制,参与了众多电影项目并开始了与李安的长期合作关系,第一次是为1997年的《冰风暴》进行文化背景研究,紧接着是为2000年的《卧虎藏龙》做故事拓展。在进行自己的写作项目同时,卡斯泰利还在继续为李安做相应的研究与拓展工作,并以联合制片人的身份参与了《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
目錄:
|
李安序
另一维度:关于《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一些思考
扬·马特尔序
前言
两场暴风雨
1 绘制航线:项目拓展阶段
2 扬帆起航:前期筹备阶段
3 漂洋过海:拍摄阶段
4 抵达彼岸:后期制作阶段
鸣谢
图片版权说明
出版后记
|
內容試閱:
|
两场暴风雨
我与李安的初次合作是在1995年。那时,我在好机器(Good Machine)公司担任编审。这家总部位于纽约的独立电影制片公司负责制作了李安的大部分电影,从《推手》(Pushing Hands,1991)到《绿巨人》(Hulk,2003)。我与他的第一次合作是《冰风暴》,由我对这部背景设定在1975年的影片进行年代调研。我同片中小男孩的年龄和社会背景十分相仿,所以对我而言,这部作品在某种程度上颇有些普鲁斯特效应[ “普鲁斯特效应”,只要闻到曾经的香味,当时的记忆就会被开启。——译者注]的意味——陈腐的1970年代的流行文化,于我而言,却如香甜的玛德琳蛋糕一样正对胃口,每咬一口都能带来整个放学后的下午的美好感受。随着《冰风暴》前期筹备阶段的临近,我甚至颇受鼓舞地从父亲的地下室里,把曾在我幼年时期的卧室里待过、如今已经沾满灰尘的的物件拖出来,将它们悉数送到置景师那里。看到克里斯蒂娜·里奇(Christina Ricci)房间里张贴的1970年地球日的海报了吗?那是由我提供在并出现在银幕上的小小道具。
加入《冰风暴》项目的那段时间里,我一直以为自己只是在向李安灌输电影中美国生部分的时代背景,因为那些不在美国长大的人们并不熟知美式的生活。通常情况下,一个忙碌的导演有时候只需要一丁点儿能够确切表意的道具,我因此担心,自己是否会被热情冲昏头脑?从20世纪70年代女权运动的大局,到该片大多数情节所发生的那一夜的《电视指南》杂志节目表……我想将所有的细节紧紧地粘入电影中。而令我惊讶的是,李安对《冰风暴》的背景研究竟也有如此强烈的兴趣,而这种融合了(他的)重要想法(我的)细枝末节的方式,最后被证实了非常适合他对全片的设计与指导。在整个创作过程中,李安一直保持着对自己经验之外事物的强烈好奇心。这份可贵的好奇心,以及将电影同影片背景相联的习惯,与他极具创造力的影片密不可分。
与此同时,对影片的调查研究工作有如脚手架,《冰风暴》的情感核心在其后逐渐成型。在这一阶段完成后,李安将20世纪70年代的相关事物放在一旁,创作了一部有关人类欲望、挫败、失去,以及最终可能是救赎的影片。尽管如此,《冰风暴》当然依旧充满着年代感:从色彩缤纷的脚趾袜到性派对;但它的环境却出人意料地毫无反讽意味,也没有刻意的怀旧之情——这多亏李安将同情和超然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再加上作曲家麦克·唐纳(Mychael Danna)创作的清冷却富有曲折变化的甘美兰配乐[ 甘美兰配乐,印度尼西亚共和国历史最悠久的一种民族乐器,是传统印度尼西亚锣鼓合奏乐团总称——译者注]的辅助烘托。麦克·唐纳后来还负责为《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创作配乐。
《冰风暴》带给我的,是之后与李安15年的合作经历,直到《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到来。2009年的一天,李安打电话给我,说他刚刚决定要把扬·马特尔的小说改编成剧本,并问我是否有兴趣来作一些拓展与研究。没过多久,我就深深地沉浸在了印度教宗教、海难生还,以及两者之间所有的事情中。与《冰风暴》的工作经验不同,为《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工作时,最主要的感受来自电影世界带给我的强烈而愉快的陌生感——这并非短足旅行,而是一次长途跋涉,是一次带我穿越万花筒般多样主题的奇幻之旅,是一次与导演李安和编剧大卫·麦基(David Magee)一路朝向印度的探索之旅。
然而,当拓展研究工作宣告结束,影片行将进入真刀真枪的拍摄阶段时,我发现自己正处于十分矛盾的心情之中(就像以往每次进行拓展工作时的心情一样):电影真的要开拍了,我对此兴奋异常;但面对即将开拍的电影,我有如站在码头,向那艘把我留在海边、扬帆驶向无尽大海的船挥手告别,心里真是倍感沮丧。于是这一次,我决定跟大船一起,与大家共同踏上冒险旅程,直到影片制作结束,所以我决定写下这本书。这样一来,我既可以得到一张去往台中市的机票——那里有这部电影的主要制作场地,同时也能以更多角度来观察李安和他的作品。在旅程中,我发现自己的身份相对电影来讲,有了一种由局内人向局外人的奇异转换:我本是李安第一时间找来为《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工作的人员之一,而现在,两年的时间过去,我却感觉自己有点像个陌生人,身处一座航站楼被改为办公室的废旧机场里,围绕着众多拍摄器械徘徊。整件事情就像发生在詹姆斯·巴拉德[ 詹姆斯·巴拉德(J.G.Ballard),代表作有《太阳帝国》——译者注]小说中某个世界末日后的操场上。在拍摄一开始的几天里,我带着困惑目睹了那些精密的设备是怎样工作的:看起来像一个双头怪物的3D摄影机;被大面积蓝幕墙壁包裹的高科技造浪池;以及无休无止的重复工作。看着这一切,我纳闷它们究竟与我所知道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里那带有强烈的个人意识,以及精神上不断趋于成熟的冒险之旅到底有什么关系?
最终,这一切都变成了我在数月的学习中所观察到的李安和他的剧组在拍摄阶段、后期制作阶段的工作全程。从掀翻了齐姆楚姆号货船的咆哮的狂风巨浪,到吹皱电脑生成的理查德·帕克身上细微毛发的微微海风……别的不说,在一定程度上,《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首先是一场科学技术方面的胜利。而这场胜利的本质,则是主创人员对科学技术细致且谨慎的考虑。
到最后,我们得到的是派和他的故事,或者是许多其他的故事——李安的故事。因为在撰写这本书时,我突然感觉在李安所有的电影之间,那些看似遥远的距离在一点点地塌陷。我看到苏拉·沙玛(Suraj Sharma)在暴风雨中的齐姆楚姆号船甲板上手舞足蹈,这令我想起《冰风暴》中伊利亚·伍德(Elijah Wood)跳向结冰的跳水板边缘,顺着康涅狄格州郊区结满冰的路面滑下来的场景:他们都情绪高涨且天真无邪,即使身处深渊边缘,也以天真纯粹的眼光面对那些比自己强大许多倍的事物。
如同大多数序言一样,这些东西要留到最后才说。经过在电脑上的“查找替换”,我已将写作时稍显正式的“李安导演”(Lee)全部替换成了“李安”(Ang)。我允许自己在书中保持着对他的那种亲切,即使在这序言的舞台上,作为演员的自己很快就要下场,我仍希望本书接下来的内容仍能保留主观的观察痕迹以及贯穿始终的个人观点。作为联合制片人,《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同样是我的奇幻漂流,我愿意谨以这件事实为本书增加多一层的维度,为“解析电影制作过程”这一类型的图书中那些原本古板的事实叙述,增加第二个故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