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希腊人(伊恩·莫里斯文明史系列)
》
售價:NT$
845.0
《
亚马逊六页纸 如何高效开会、写作、完成工作
》
售價:NT$
349.0
《
世界巨变:严复的角色(王中江著作系列)
》
售價:NT$
500.0
《
塔西佗(全二册)(二十世纪人文译丛)
》
售價:NT$
1800.0
《
(棱镜精装人文译丛)思想的假死
》
售價:NT$
290.0
《
当代精神分析新论
》
售價:NT$
430.0
《
宋初三先生集(中国思想史资料丛刊)
》
售價:NT$
990.0
《
棕榈油的全球史 : 从奴隶船到购物篮
》
售價:NT$
440.0
|
編輯推薦: |
刘墉沉淀十余载自陈心迹,《再试一次就成功》首次披露爱女小帆进入常春藤名校的“自由教育法”。没有枯燥啰嗦的说教,没有义正言辞的批评,不扮演权威,不诉诸情绪,不耽于溺爱,放低姿态,表达出对子女的需求与依靠。让“爱的絮语”直抵内心;让倾听与沟通不再难。
《再试一次就成功》里,刘墉以娓娓道来的形式,把处世哲学和教育方法渗透在子女成长的点滴过程中,亲切自然却也铿锵有力,风趣幽默却不乏犀利见解。
|
內容簡介: |
这是一本爱的百科书,大到谈成长、谈处世,小到谈美、谈考试,父爱之情跃然于纸面。
享誉华文世界的刘墉最成功的角色是父亲,儿子刘轩是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译著有多种;女儿刘倚帆15岁就获得了美国总统奖,被美国常春藤大学录取。他独特的教育理念和与众不同的教育方法备受推崇。书中刘墉以温情的笔触、娓娓道来的形式,将爱与责任糅杂在教育理念之中,将人情世故渗透在日常小事之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子女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
關於作者: |
刘墉,著名作家、画家。籍贯北京,生于台北,现居美国。曾任美国丹维尔美术馆驻馆艺术家、纽约圣若望大学专任驻校艺术家、圣文森学院副教授。出版中英文文学、艺术作品八十余种,被称为“沟通青少年心灵的专业作家”。应邀在世界各地举行画展近三十次。
创作的原则是“在感动别人之前,先感动自己”“为自己说话,也为时代说话”。
处事的原则是“不负我心,不负我生”。现主持水云斋,有一颗很热的心、一对很冷的眼、一双很勤的手、两条很忙的腿和一种很自由的心情。
|
目錄:
|
第一章 谈自制
你有资格玩吗? 002
你为什么不关手机? 008
小心学生职业病 014
你有免疫力吗? 021
不焦躁,不回头 026
愈熟愈要小心 033
第二章 谈处世
小心水煮青蛙 040
为什么她愈来愈美 045
何必引人多心 050
在爱中成长 056
几件窝心的事 063
你是同性恋吗? 069
甘心作个螺丝钉 076
第三章 盲眼小女孩的故事
只因为我看到 086
肉饼的滋味 092
为远来的孩子整理行囊 098
一生难忘的日子 105
第四章 谈记忆
别让脑里长草 112
人生因记忆而充实 118
你要发现自己 124
天才与白痴 128
你是哪种桌子? 134
第五章 谈考试
一生努力为一生 142
心里有鬼的时候 149
回家 155
和忧郁做朋友 161
哈佛大学录取谁 168
|
內容試閱:
|
你有资格玩吗?
文学大师梁实秋先生在世的时候,我有一天跟他同桌用餐。
冷盘端上来,梁先生说他有糖尿病,不能吃带甜味的熏鱼;“冰糖肘子”端上来,他又说不能碰,因为里面加了冰糖;“什锦炒饭”端上来,他还说不能吃,因为淀粉会转化成糖。
最后,端上“八宝饭”,我猜他一定不会碰了,没想到梁先生居然大笑道:“这个我要。”朋友提醒他“里面既有糖又有饭”。
梁大师则笑说他早知道,就因为早知道有自己最爱吃的“八宝饭”,所以前面特别节制。“我前面不吃,是为了后面吃啊!因为我血糖高,得忌口,所以必须计划着,把那‘配额’留给最爱。”
转眼三十多年过去了,但我常想起梁实秋先生这段话。我发现许多伟大的人,都因为他们节制自己,集中力量在特定的事物上,而有杰出的成就。
功课表现好的学生也一样,最近报上刊登大学考试榜首的学生,都说他们常常打电玩,而且天天上网。当记者问他们怎么还能成绩那么好的时候,答案则是专心——玩的时候,尽情放松自己,回到课业则全力以赴。
☆想长寿,先管住嘴!
这也使我想起不久前看到的一个统计报告:受高等教育的人平均寿命长得多,老来也比较健康。报告分析,一方面因为那些人收入高,生活比较优裕;一方面因为他们能克制自己,想吃的东西不吃,不想动的时候,仍然强迫自己运动,所以连老来发胖的比率都比一般人低。
可不是吗?每个人的时间都一样,智商也不会差到哪里去,那些既能玩,又能读书的人,都有个本事,就是他们在玩耍之前先有个计划,如同梁实秋先生决定到最后要吃八宝饭,于是在前面特别节制。相反地,一玩就忘了时间、忘了考试,以及回到书本上,仍然不能收心的学生,则不可能表现得好。
☆中式溺爱,美式自由
岂止读书如此,工作也一样。有位企业家说得妙——
“美国工人可能自己去上夜间部,拿到文凭,就要求加薪,不满意则跳槽。表面看,糟透了!但是有人从我这里跳到别家,也有别家栽培的跳来我的公司。结果‘人才交换’,大家都能进步。
“日本公司则不一样,员工到一定时候,公司会安排进修、安排出国,届时又调回国,按部就班地升迁,一干一辈子,甚至死了之后都葬在公司的墓园。但也正因为他们以公司为家,所以能牺牲奉献、尽忠职守。
“可是我们的工人,没学到人家的优点,却学到缺点——他们希望有日本公司的照顾,却没有日本工人的忠诚;他们要求美国式的自由,却没有美国人的自动自发。”
如果我们把这位企业家的话,用在华人孩子的身上,会不会也很有道理:今天,华人孩子希望有中国式父母的溺爱,却没有传统中国式的孝敬;希望有美国家长的放任,却没有美国孩子的独立。
☆前面要牺牲
“收入”与“付出”常是相对的。当我们拿起一项的时候,往往也得放弃一些。如同梁实秋先生想吃后面的“八宝饭”,就不碰前面的“冰糖肘子”。也像美国工人要跳槽的自由,就得有进修的自动;日本工人要公司无微不至的照顾,就得有恪尽职守的忠诚。
同样的道理,当你想明天出去痛痛快快玩的时候,今天就得拼命把该读的书读好、该做的功课做完。当你今天晚上坚持要看两小时电视的同时,则应该一放学就专心用功,而且看完电视立刻收心。如果你既不能少玩一分钟, 又不愿多用功一点;既想成绩好,又不愿牺牲玩耍的时间。读书时开着手机而心猿意马;玩的时候惦着功课而提心吊胆,怎么可能成功?结果到头来既没能玩好,又误了学业。
“后面要过瘾,前面就得牺牲!”希望大家能想想梁实秋先生的这两句话。
你为什么不关手机?
外出旅游的时候,常看见名人的“题句”。你知道我印象最深,而且最有感触的是什么词吗?那是我有一年去九寨沟,回程在路边一个叫“山菜王”的餐馆,见到客人写在墙上的打油诗——“花衣裳,红脸庞,青稞酒,山菜王。羌寨是我家,永不接电话。”
我特别对最后那句“永不接电话”有感触,是因为虽然忙里偷闲去九寨沟,同行的朋友却总在讲电话。住在旅馆,半夜听见他房间的手机响,喊得好大声,害我睡不安。连走在九寨沟风景区,正心旷神怡,也被他的手机干扰。
我有一次火大了,问他为什么不能把手机关上。他居然耸耸肩,说关了电话会不心安,怕有什么急事发生,自己不知道。
于是我发现,不带手机会死、不开手机会慌,已经成为许多现代人的“精神病”。
☆手机强迫性行为
你知道我为什么提这个吗?
因为当我说在台湾常看见年轻人手上攥着电话,上面一闪一闪的,连半夜都开着,好像有接不完的电话时,你笑说在美国也这样,许多同学连睡觉都开着手机。你妈妈则接过话:“维妮的妈妈说她夜里三点还在被窝里打电话呢!”
对上班族而言,常开着手机,还有点道理,因为世界愈变愈小,很可能半夜三更有地球另一边的电话,事关业务,不能错过。
但是难道你们学生也如此吗?你们也炒汇率、搞期货吗?如果没什么事,手机还非开着不可,连洗澡睡觉都得带着,就是有了“强迫性行为”。
☆你在等什么?
我当然了解你们手机不离身的心理。那是因为你们大了,要一步步离开父母、出去独立了。“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朋友变得比家人更重要。
也可以说,你们好像上了驶向人生彼岸的船。当岸上的父母不再能靠,你们非抓紧船,和同船的朋友不可。手机则好像船上的无线电,随时可以呼救。接到朋友电话,更表示有人关心。我想起,三毛在世的时候,常深夜写信给我,问题是我们却从没半夜拿起电话打给对方。因为我们彼此体谅对方可能正在工作,那泉涌的文思不可被打断。我们也知道如果总在该创作的时候聊天,就都不能产生好作品。
于是我要问:你们是学生,有那么繁重的功课,有那么多该专心学习的东西,却为什么总开着手机?如果你等电话,那“等待”会让你分心;如果你不等电话,又何必放个随时可能打扰你的东西在旁边?
☆必要时给他一拳
或许你要说,朋友很重要,不能跟父母走一辈子,但朋友可以。问题是,朋友一起走,应该彼此提携,不是彼此
牵绊。如果你们天天把时间、精力耗在电话上,还可能有高的成就、走向人生远大目标吗?朋友之间讲义气,当朋友有难,当然应该救。但是救人也要有条件、有技巧。
你知道当你游向溺水者的时候,应该由他的后面接近吗?因为你由前面靠近,他可能在慌乱中把你死
死抱住,使你们两个都沉下去。
你知道有时候,救生员甚至得一拳把溺水者打昏,再拖上岸吗?因为打昏他,还能救他一命。不打昏,可能两个人都没命!
同样的道理,如果你和朋友一天到晚讲电话,两个人可能“抱着溺死”。当你发现朋友太爱打手机时,则应该狠狠给他一拳,对他说:对不起!我要关电话了。
过去我曾再三对你引述美国心理学家弗洛姆的话:“在你爱别人之前,要先爱自己。因为你自己也是人,你连自己这个人都不能爱,哪有资格去爱别人?”
今天我要对你,和每位年轻朋友说:你们要有自我期许,先把自己的功课搞好,要求每个人尊重你的时间,使你能成功,将来才有能力去帮助别人。一个不知在重要时刻把手机关上的人,是不懂得说“不”的人。这世界喜欢总是说“是”的人,却会尊重说“不”的人。
因为当你能说“ 不” , 别人才会尊重你的“是”。
当你常不开手机,别人才会高兴地喊:“哈哈!你终于有空接电话!我终于找到你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