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台风天(大吴作品,每一种生活都有被看见的意义)
》
售價:NT$
245.0
《
打好你手里的牌(斯多葛主义+现代认知疗法,提升当代人的心理韧性!)
》
售價:NT$
301.0
《
新时代硬道理 广东寻路高质量发展
》
售價:NT$
352.0
《
6S精益管理实战(精装版)
》
售價:NT$
458.0
《
异域回声——晚近海外汉学之文史互动研究
》
售價:NT$
500.0
《
世界文明中的作物迁徙:聚焦亚洲、中东和南美洲被忽视的本土农业文明
》
售價:NT$
454.0
《
无端欢喜
》
售價:NT$
347.0
《
股票大作手操盘术
》
售價:NT$
245.0
|
內容簡介: |
近年来新工人抗争浪潮的兴起,以及行动方式、诉求的变化,预示着中国劳资关系面临着不可避免的转型趋势。本书基于扎实的田野调查,力图从工人的生活经历与社区生活实践讨论世界工厂的劳资关系,分析社会关系与生产政体如何影响工人的生活与抗争行动,提出了关于当代中国劳工的一些新观点,如“实用主义团结”等,对于分析农民工的日常生活、阶级意识和群体抗争,都具有重要意义。
|
關於作者: |
汪建华,生于1986年,江西新余人。2013年7月毕业于清华大学社科学系,获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家庭与性别研究室助理研究员,代表性论文见诸《社会学研究》《社会》《开放时代》等权威学术期刊。
|
目錄:
|
第一章 导论/1
一 新工人:从治理的对象到变革的力量/1
二 变化的抗争政治/2
(一)与“日”俱增/3
(二)守卫底线/4
(三)毕其功于一役/5
(四)反叛工业帝国/5
(五)迷思:工人抗争政治的走向及其形成动力/6
三 新工人团结的谜题:基于经典理论的重新审视/7
(一)自在到自为:阶级形成的宏大叙事/7
(二)劳工的力量:从结构利益到结构力量/8
(三)国家的规制:从代言阶级到操纵阶级/9
(四)生产的政治:从生产关系到生产中的关系/11
(五)社会—文化的构建:从工厂影响社会到社会影响工厂/13
四 重拾工人的社会生活/15
(一)民国工人的启示/15
(二)重新挖掘社会生活之于新工人团结的潜力/16
五 生活形态:分析维度与政治效果/20
(一)分析维度/20
(二)生活形态与集体抗争类型/26
六 资料与方法/29
七 篇章结构/34
第二章 新工人生活经历的变迁/36
一 代际变化:生活方式与集体倾向/37
(一)代际与生活方式的转变/37
(二)代际与集体倾向/44
二 城市生活经历的变化:基于同期群的考察/49
(一)生活方式的变化/49
(二)信息视野与集体倾向的变化/51
三 结论/53
第三章 老一代工人的生活经历与生计压力/55
一 原子化的底线型抗争/57
(一)从生产到生活/58
(二)集体抗争过程/62
(三)尾声/67
(四)小结/68
二 地缘—同事关系为基础的底线型抗争/69
(一)从生产到生活/69
(二)集体抗争过程/74
(三)尾声/85
(四)小结/85
三 认同的边界:地缘团结模式的比较/87
(一)表益厂:分裂的团结/87
(二)广泛的团结与分裂的团结:两厂抗争模式比较/98
四 老一代工人的生活政治/101
第四章 开启新的抗议模式/104
一 同事—同学关系为基础的增长型抗争/106
(一)从生产到生活/106
(二)非正式抵抗/116
(三)离职趋势/119
(四)团结的文化/121
(五)集体抗争过程/125
(六)尾声/157
二 代际与团结文化:汽新厂与汽瑞厂的比较/160
(一)类似的生产安排与不一样的生活形态/160
(二)汽瑞厂的集体抗争过程简述/161
(三)汽新厂与汽瑞厂团结模式的比较/164
三 生活与抗争政治的转型/166
第五章 抗争行动的团结限制与暴力转向/169
一 原子化的底线增长型抗争/170
(一)从生产到生活/171
(二)集体抗争过程/173
(三)尾声/177
(四)小结/178
二 群体性骚乱/179
(一)从生产到生活/180
(二)集体抗争/182
(三)尾声/184
(四)小结/184
三 新生代工人的集体抗争模式及其未来走向/185
第六章 从生活经历挖掘劳资关系转型的动力/188
一 生活经历变迁与集体倾向的变化/189
(一)生产与生活体验的再造/189
(二)经济与制度诉求的提升/192
(三)身份与群体认同的转变/194
(四)实用主义团结文化的形成/197
二 生活经历变迁与集体抗争动员资源的形成/206
(一)团结纽带的转变与艰难发育/207
(二)互联网动员的迅速发展/209
(三)集体行动中的生活烙印及其开放性/215
三 生活形态的系统性根源/217
四 工人抗争与世界工厂劳资关系的转型/218
五 讨论:形成中的“生活政治”/222
(一)内迁、区域性劳动力市场构成、社区生活形态与抗争政治/222
(二)工业化经历与工人抗争政治的演变/223
(三)非正式用工、生活形态与抗争政治/224
(四)产业组织方式、关系形态与抗争政治/224
(五)社会生活、团结形态与对基层工会控制权的争夺/225
(六)留守经历、新生代工人与农民工生产体制的系统性危机/225
参考文献/228
后 记/23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