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日本文学史序说》讲演录
》
售價:NT$
332.0
《
无尽的海洋:美国海事探险与大众文化(1815—1860)
》
售價:NT$
454.0
《
治盗之道:清代盗律的古今之辨
》
售價:NT$
556.0
《
甲骨文丛书·剑桥世界暴力史(第一卷):史前和古代世界(套装全2册)
》
售價:NT$
959.0
《
甲骨文丛书·中华早期帝国:秦汉史的重估
》
售價:NT$
1367.0
《
欲望与家庭小说
》
售價:NT$
449.0
《
惜华年(全两册)
》
售價:NT$
320.0
《
甲骨文丛书·古代中国的军事文化
》
售價:NT$
454.0
|
編輯推薦: |
1、“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战无不胜的奋斗纲领!
2、坚持以人性为出发点,创造永续经营!
3、马云、稻盛和夫、任正非、王石联袂荐誉!
相关推荐:
《人生心得帖:怎样突破生命中的困境(松下幸之助系列)》:"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安身立命的人间哲学!
《工作心得帖:发现和积累你的优势(松下幸之助系列)》:"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突破自我的进阶技术!
|
內容簡介: |
《经营心得帖》是日本著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总结了自己在60年创业经历中所培育、实践的对于经营的基本思考。对怎样做到人尽其才、保证正当利润、坚持专业道路等不同主题,进行了论述。对企业管理者提高经营水平、改善效益,提升企业抗风险能力,达到永续经营,有着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
關於作者: |
松下幸之助(1894—1989)
世界500强企业松下电器创始人
世界公认的“经营之神”
日本“经营四圣”之首
日本电气时代的开创者
日本商业精神的奠基人
日本“事业部制”“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制”首创者
影响世界进程的100位管理大师
美国《时代》《生活》杂志封面人物
10年日本首富,40年日本富豪前一百名
松下幸之助幼年失学、家庭苦寒。
15岁预见到刚刚开始的电气时代的巨大潜力,转行进入大阪电灯株式会社。
22岁辞职,独立创业,开始打造松下电器。
他注重质量和顾客满意度,提高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知人善用,采用创新的营销方法,取得了巨大成功,举世瞩目。
松下幸之助推崇遵循自然规律,怀以诚恳和热忱的素直之心,坚持“人性论”,倡导经营理念与使命感,提出商业是实现社会共同繁荣的手段,企业是社会公器,重视佛教的“利他”精神,并先后创办PHP、松下政经塾,身体力行,影响力无远弗届。
|
目錄:
|
上篇
经营心得集
前言
01 经营心得之林林总总
02 人事心得之林林总总
中篇
商业心得集
前言
03 各种经营心得
04 关于用人方面的心得
补充章节
后记
下篇
实践经营哲学
前言
05 首先需要确立经营理念
06 把一切看作生成发展
07 坚持人性论
08 正确认识使命
09 遵循自然规律
10 利益就是回报
11 坚持共同繁荣
12 认定社会永远正确
13 抱定必胜信念
14 拥有自主经营的心理准备
15 推行水库式经营
16 开展正当经营
17 坚持专业道路
18 培养人才
19 做到集思广益
20 在对立中和谐相处
21 拥有一颗坦诚之心
22 经营就是创造
23 适应时代的变化
24 关心政治
后记
|
內容試閱:
|
05 首先需要确立经营理念
我从事业务经营已有60年。通过亲身经历,我深感经营理念的重要性,也就是说需要拥有明确的基本思想,例如“我们的公司为何存在”“我们的经营目的是什么”“我们将采取怎样的经营方式”等等。
业务经营中,重要的方面有很多:技术实力很重要,销售实力很重要,资金实力很重要。当然,人才也很重要。而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正确的经营理念。只有以此为基础,人力、技术、资金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同时,也可以说,它们也容易从正确的经营理念中演化出来。因此,为了促进经营的健全发展,首先必须从拥有一个正确的经营理念开始。这是我通过自己60年的经历,切身感受到的一点。
不过说实话,我自己也并不是从创业伊始起,就拥有明确的经营理念的。最初,只有我、妻子还有妻弟三人,可谓是为了糊口,才以不起眼的姿态开始创业的。那时在我们的头脑中,没有哪怕一点关于经营理念的意识。当然,既然是经商,我们多少也会思考一些诸如如何才能成功之类的问题。不过,我们的想法都是建立在当时社会的普遍认识或者说经商的一般共识基础之上的,如“一定要生产出好产品”“一定要不断学习”“一定要善待顾客”“一定要感谢供货商”等等,并为此拼命工作。
正是因为有了这种谦卑的姿态,事业取得了一定发展,员工人数也逐渐增多。此时,我开始感到,这种大众化的思维模式或许行不通。我认为,这种经商的一般性理念,以及社会普遍的价值观固然非常出色、非常重要,但除此之外,一定存在一种能告诉我们经商目的、被称为“生产者的使命”的更加高深的东西。
于是,我把自己对于这种使命的理解向员工做了阐述,之后,将其作为公司经营的基本方针在运营中加以推行。那还是1932年的事。由于拥有了一条明确的经营理念,较之于以往,我自身的信念也变得异常牢固,无论是对员工,还是客户,实现了强有力的公司经营,该说的就说,该干的就干。而员工们在听了我的阐述后也群情激昂,公司的所有人也都在使命的感召下积极投身事业。可以说,每个人都把全部身心献给了经营。自那时起,公司业务取得了飞速发展,连我本人都深感震惊。
不幸的是,此时战争爆发了,之后日本战败,在战后的混乱中,公司经营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我认为在此困难中支撑我们的是作为一名生产者的使命感,以及“为何要开展经营”的公司经营理念。
可以说,公司的这一经营理念,无论是战前还是战后,基本上没有任何改变。建立于其基础之上的具体经营活动,会根据不同时代的特点有所差异,但唯一不变的,只有经营理念。所幸的是,我们一以贯之地遵循同一经营理念开展经营活动,得到了社会的广泛支持,并将其发展到了今天的地步。
战后,我们在海外获得了更多拓展业务的机会。即便是在这种情况下,经营的基本理念与在日本国内时也没有原则性变化。当然,适用的方法、具体的手段等会因不同国家的国情而有所区分,但最为根本的经营理念只有一个。只要以这样的形象开展经营,就一定能够被所在国家接受,最终取得相应的成果。
以上就是我个人的经验。它不仅适合于我自己,同样适合于所有经营活动。今天,社会上有大大小小为数众多的企业,小的拥有个体店铺,大的拥有数万员工。一般而言,说到经营,容易被当作企业的行为,不过仔细考虑,所谓经营,并不单纯是企业活动,可以说,它涉及我们每个个体的人生经营,各种各样的团体经营,甚至一个国家的整体经营。这所有的经营中,“经营的目的是什么”“如何开展经营”这些基本的构想,即经营理念是极为重要的。
如果一个国家具备“应该把这个国家引向何方”的经营理念,各界、各阶层的国民就可以比较容易地根据这一理念,切实可行地确定个人、组织或者团体的前进方向,相伴而生的各种活动也会坚强有力。而与他国发展关系时,根据坚定不移的方针坚持正确的主张,也容易构建各方均能接受的和谐关系。然而,一旦缺乏这种经营理念,国民生活就会失去依靠,变得四分五裂,而与他国的关系也只能逢场作戏,被对方的举动所左右。由此可见,一个国家为了实现稳定发展,拥有国家经营理念何其重要!
企业经营同样如此。可以说,只有具备正确的经营理念,才能实现企业的健康发展。在时刻变化的社会环境中,准确无误地应对频繁出现的各种问题,其最大的保障,就是企业的经营理念。同时,拥有众多的员工,使其产生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的强大动力的,也是经营理念。
因此,开展经营时,不能单纯只想到利害关系或者业务扩张,必须从根本上树立正确的经营理念。而正确的经营理念,也必须深深地根植于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之中。只有那里才能产生真正的经营理念。
作为一名经营者,从平素起就要培养自己的这种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必须与真理以及社会法则及自然规律相一致。如果与之相悖,不仅不能称之为真正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由此产生的经营理念也将是残缺不全的。
归根结底,真正的经营理念,其出发点就是这些社会法则和自然规律。由此萌发的经营理念,尽管其具体运用方式会因不同时期的形势存在些许差异,但其根本内容,我认为是永远不变的。换句话说,参照人类本质和自然规律而形成的正确的经营理念,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无论是日本还是其他国家,都是完全通用的。这是我通过自身经历得出的结论。
由此可见,经常思考自然规律或者真理,拥有立足于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之上的经营理念,并将其贯穿于时刻的经营之中,这是何等的重要!
06 把一切看作生成发展
所谓正确的经营理念,并非单纯是经营者个人的主观意识,它必须以自然规律和社会法则为基础。那么,这些自然规律和社会法则又是什么呢?可以说,它们极为广泛深邃,就算竭尽人类智慧也难以完全探究明了。不过,我斗胆认为,其最为根本的,应该是被称为无限的生成发展的东西。
我们所处的大自然、宇宙,从无限的过去到无限的未来,是一个持续着的生成发展过程。其中,我们的人类社会和日常生活,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也应该是无限发展的。
这一生成发展的规律,存在于这个宇宙、这个社会之中。我们的业务经营,也是在这种环境中展开的。正是意识到这一点,我本人才以此为基础,创立了自己的经营理念。
例如,我们常说资源是有限的。有的观点甚至极端地认为,几十年后资源就会枯竭,到那时,人类将无法生存。
但我从本质上并不认同这种观点。固然,如果单纯从个体的角度看待资源,每种资源都是有限的,会有用竭的一天。不过我认为,凭借人类的智慧,我们一定能够生产或者发现每种资源的替代品。人类迄今为止的历史进程也证明了这一点。与古时相比,今天的人口数量大为增加。不过,古时人口虽少,生活却异常贫困。而今天的普通民众,在某种程度上都过上了连过去的王侯将相也难以企及的生活。
这一切之所以成为可能,正是得益于大自然的安排,是大自然赋予了我们人类这样的使命。换句话说,是得益于作为庄严的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则的无限的生成发展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如果人类生活随着数十年之后的资源枯竭而变得异常贫困,那么人们之间的业务往来及相关活动将不得不停止。新的投资活动将会失去意义,业务本身很可能出现萎缩,甚至消失。
然而,如果站在宇宙万物日新月异,无限的生成发展持续不断这一观点之上看问题,上述的结论自然是错误的。尽管成长与发展的步伐因时代不同而存在差异,但只要人类的共同生活将无限地生成发展下去,那么,与之相应的物质追求、供给服务就必须要求做到与时俱进。否则,生成发展就无法实现。因此,对于企业经营而言,原则上必须源源不断地进行新产品的开发和投资。
既然是生成发展,那么在新事物不断涌现的同时,旧事物也将日渐衰退,乃至消亡。世间万物这种新陈代谢,就是生成发展的过程。在业务经营中,每件商品,每个工种,都会有一定的寿命期。不过,如果仅看到这一点,可能会忽略作为整体的更广层面的生成发展。
由此可见,人类的共同生活,以及将这种生活涵盖其间的大自然、大宇宙是无限发展的,我们正是在其中开展我们的经营活动。无论何时何地,这一基本认识都非常重要。只有以此明确的认识为基础,才有可能在任何情形下开展坚强有力的经营活动。
07 坚持人性论
经营是由人开展的。作为经营中心的经营者本人是人,从业人员是人,顾客及各种相关部门的员工也是人。由此可见,所谓经营,可以说是人们相互依存,为了人类的幸福而开展的活动。
因此,为了切实抓好经营,必须准确把握人的概念,了解人究竟具有怎样的特性。换句话说,必须坚持人性论。从这个角度出发,正确的经营理念也必须立足于这种人性论之上。
这不仅单纯针对企业经营,对于包括人生经营、国家经营在内的一切经营,以及人类所开展的一切活动,都是行之有效的。如果人类连自己究竟为何物都缺乏准确的了解,其开展的活动也一定缺乏正确性。举个例子,人类饲养包括马和牛在内的各种动物。如果想用最合适的方式把它们养好,首先就要准确认识马、牛以及其他动物的特性,比如它们都喜欢吃什么饲料,都拥有怎样的习性。只有掌握了这些动物的特性,养好它们才有可能。
人也同样如此。人具有与生俱来的特性。不过,人不是由其他之物饲养的,而是通过自己的双手来经营相互间的共同生活的。因此,为了以一个大家都满意的状态实现人类共同生活的稳步提高,人类自己准确把握自身的本性,即坚持人性论,是非常重要的。
在我自身经营理念的最深处,也存在自己的人性论。一言以蔽之:人是一种应该被称作万物之王的伟大且崇高的存在。人遵循生成发展的自然法则,不仅能够自我生存,还可以掌控万物,实现万物共同生活的无限发展。我认为,只有人才具有这种与生俱来的本性。
对于人,过去有各种观点。一方面,有人将人当作“万物之灵长”,视其为强悍伟大之物;另一方面,有人则认为人渺小而卑微。这或许是因为现实生活中的众生相千差万别的缘故。构筑起今天这样高度的文明、文化的是人,同时,在过去和现在不断诱发烦恼、争端和不幸的也都是人。这就是人的两面性。
所以,据说在西方,人的地位是处于神仙与动物之间的。也就是说,人既具有与神仙相似的一面,同时也具有连动物也不如的另一面。
我并不想否认人在现实生活中呈现出的上述状态。人性之中,的确具有可将其比作神仙或者动物的内在一面。不过,在综合看待拥有多面性的人时,必须首先承认,人具有万物之王的伟大本性。
万物之王这一表现,听上去或许有些傲慢自大。不过,我所认为的王者,一方面拥有领导、统治一切的权能,另一方面,也肩负着以仁爱、公正之心促成万物发展的义务。人为王者的意义就在于此,但绝非意味着任凭自身的欲望和感情去恣意支配万物。
人应该主动意识到自己与生俱来的这一伟大天性,以及与其相伴而生的王者义务,并在实践之中加以运用。这一点非常重要。那时,人将逐渐脱离终日为不幸与烦恼、争端与贫瘠所困扰的生活,更多地回归到伟大而崇高的本性。
今天,假如把“人”相互间的立场与工作进行换位思考,将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拿经营者来说,他们就是经营体的王者,被赋予了可以任意支配其领域所有人、物、财产的权限。而同时,他们又负有必须对这些人、物、财产给予情爱、公正和十分的关怀,使其最大限度发挥效能,以实现经营体无限发展的义务。如果经营者缺乏对作为王者所应该拥有的权限与义务的主动认知,其经营活动一定无法取得满意的成果。
人是遵循生成发展这一自然规律,被赋予了实现人类自身以及人类与万物共同生活、无限发展的权利与义务的万物之王。只有从根本上确立这种主动意识,也就是人自我评定的人性论,同时,每个经营体只有经营者树立了主动意识,被坚强信念所支撑的充满活力的经营才能应运而生。
08 正确认识使命
无限的生成发展,既是自然规律,也是社会规则。如果换个角度,可以认为这种生成发展也是人类的祈愿。也就是说,使以吃住行为中心的个人生活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都变得更加宽松舒适,是大家普遍的期盼。尽管其具体内容因人而异、因时代而异,不过,不追求美好生活的人是不存在的。
我认为,业务经营最根本的任务或者使命,就是满足人们提高生活文化水平的愿望。比如,人们都希望居家舒适,但如果没有建筑开发商,这一愿望就无法实现。与之相应,各种建材的生产供应商同样必不可缺。这样的生产供应业务通过相互间的业务经营不断展开。
不仅是住宅,包括生活物资的所有方面,甚至服务和信息这样的隐形之物在内,大批为满足人们生活服务的优良商品不断被开发出来,然后以一种合理的价格、适当的数量供应给消费者。这才是业务经营或者企业的使命所在。换言之,只有通过这一过程,“企业有何必要”这一企业存在的意义才得以实现。尽管每个企业提供的商品和服务各有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通过这样的业务活动,为提高人们共同生活的水平做出贡献。如果忘记这一根本使命,任何企业的经营活动都无法真正做到坚强有力。
一般认为,企业经营的目的在于追求利益。对于开展健康的经营活动而言,利益确为不可或缺的重要之物。但利益本身并不是企业经营的终极目标。企业经营的根本,在于通过经营实现人们共同生活水平的提升。而在更好地遂行这一根本使命的过程中,利益的重要性才凸显出来。对此,一定要有正确的认识。
从这个意义来说,业务经营的本质不是私事,而是公事,企业是社会的公器。当然,形式上和法律层面上存在私人企业,其中还有个体企业。然而,其工作和业务内容全部是与社会相关的,是公众的东西。
因此,即便对于个体企业,也不能从私人立场和观点去看待它的存在方式,而是要经常从它的存在会对人们的共同生活产生怎样的影响、是正面影响还是负面影响的角度出发,进行思考和判断。
我自己也经常扪心自问,看看自己的企业活动是否做到了对社会和人们都有利。“如果我的公司不存在了,是不是会对社会造成某一方面的不利影响呢?如果一点不利影响都没有,也就证明我的公司的存在对社会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那样一来,就只能将其解散了。当然,这样做会对企业员工和相关人士带来伤害,不过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一个拥有众多人员的公共生产机关,却对社会没有任何正面作用,这是绝对不被允许的!”这就是我的想法,有时也会向员工进行灌输。
事实也是如此。拥有服务于提高人们共同生活水平的使命、作为社会公器开展业务经营的企业,如果其活动不产生任何效益,是不能被允许的。只有在现实工作中完成其使命,企业存在的价值才能得到体现。人们常提到“企业的社会责任”一词,其具体内容会因不同时期、不同社会形势而变化,但基本的社会责任,可以说无论任何时代都不会改变,这就是通过其本身的业务,为人们共同生活水平的提升做出贡献。
一切业务活动都要建立在这种使命感的基础之上,这一点尤为重要。
09 遵循自然规律
经营确实是一件非常困难之事。对于一个接一个不断出现的各种问题,必须准确应对。应该考虑的、应该做的事情数不胜数,处理时要想做到没有差错,绝非易事。不过,换个角度思考,经营又是非常容易之事。因为可以这么认为,经营本来就是为了让你成功而存在的。
我曾经被问及自己经营中的成功诀窍。当时我是这么回答的:“也没有特别的地方。如果非要说有的话,就是遵循‘天地自然之理’行事。”
遵循天地自然之理开展经营,听上去非常深奥。不过,这就如同下雨就要打伞一样。天下雨了就把伞打开,对于任何人而言,都是理所当然之事。因为要是下雨了不打伞,自然会被淋湿。
理所当然之事就理所当然地去做,这就是我经营的策略和想法。然而,任何人都知道下雨了要打伞,但到了经营和销售的场合,很多人却踯躅不前了。
举个简单例子。假如现在我们要把原价100日元的东西以110日元的价格卖出去。100日元的东西要是标价100日元,因为没有利润,所以不能称其为买卖。因此,原价100日元的东西要卖到110日元。如果社会上能够接受120元的价格,也可以卖到120日元。这就是按照天地自然之规律开展经营的方式。
进一步说,并不是把东西卖出去就结束了。东西卖掉了,一定会产生货款,所以要去收款。这同样是理所当然之事。
由此可见,我所说的“遵循天地自然之理的经营”,就是做该做之事。或许也可以表述为,按照天地自然之理一直走到底。只要将可做之事完完全全地做好,经营活动一定顺利,从这个意义上讲,经营不是极为简单之事吗?
生产出好的产品,附加正当的利润后将其销售,之后严格收款。只要按照这一程序去做即可。然而到了实际经营中,某些场合并非如此。抛开未能生产出好产品的情况不说,有些公司为了宣传而编造了种种理由,把原本100日元的东西以90日元卖出,既给自己造成损失,也给他人带来不便。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卖出东西的价格还算合适,但收款较为懈怠,东西虽然卖出去了,而货款却没有及时收回,导致赤字破产情况的出现。这样的事例并不在少数。总而言之,这些都是未做应做之事的后果,也就是说,是违背天地自然之理的后果。可以说,经营失败,全部的原因都在于此。
我自己行事之时一直抱有这样的意识,即做该做之事,不做不该做之事。有时因判断失误,也会出现该做之事未做,而不该做之事做了的情况。不过从内心来说,我还是一直努力做到该做之事就做,不该做之事坚决不做的。
无限的生成发展是大自然的规律。因此,遵循这一规律行事,自然可以走上生成发展之路。如果仅靠小聪明去理解这点,反而会背离自然规律,最终导致失败。充分运用智慧,发挥才干固然重要,但最为根本的,还是必须遵循超越人类智慧之上的天地自然之理,去推进经营活动。
10 利益就是回报
每当谈及企业利益,总有一种倾向,认为其不应受到提倡。然而,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当然,如果企业将追求利益作为自身的最高目标,由此忘记了其原来的使命,并为实现这一目标而不择手段,那是不能被允许的。
不过,通过开展业务完成贡献社会的使命与追求正当利益之间并不矛盾。不仅如此,也可以认为,从社会获得的作为遂行使命、贡献社会的回报,就是正当利益。
这个问题可以这么理解。人们之所以以某种价格购买一件商品,是因为承认这件商品具有超过其价格的价值。比方说一件商品标价100日元,是因为人们承认其含有110日元、120日元的价值,所以支付100日元的货款将其买下。而如果说花费100日元去购买仅价值80日元、90日元的东西,抛开特殊情况,一般是不会这么做的。反过来,从供货方的角度来看,以100日元的价格卖出价值110日元、120日元的商品,这其中包括了被称为服务的东西。作为对于这种服务的回报,就需要给予利益。价值120日元的商品,经过种种努力以90日元的原价制造出来,然后以100日元进行销售。这种情况之下,作为对于商品制造过程中各种努力和服务的回报,商家可以从买家处得到10日元的利益。
因此,从原则上说,只要企业制造出的商品中所包含的努力和服务的要素越多,对于需求者及社会的贡献也就越大,作为回报而获得的利益也应该越多。我并不否认,社会上存在着没有服务和努力相伴的暴利,但那终究只是个例。一定要意识到,从本质上而言,利益是对于企业完成自身使命的一种回报。因此也很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没有利益的经营,其对社会的贡献将非常有限,企业本来的使命也无法完成。
同时,从另外的角度来看,可以说,没有利益的经营是一种违反企业社会责任的行为。换言之,对于企业来说,企业在完成通过自身事业贡献社会的使命的同时,在其过程中获得了正当的利益,这一获利本身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从企业的利益将通过怎样的形态被加以使用的角度去思考,这一问题马上就能得到答案。
今天,大约一半企业利益,首先要作为各种税缴纳给中央和地方政府。其金额,仅法人税就占到中央税收的13左右。下一步,扣除上述税金后,企业利益的剩余部分,又有至少20%到30%要作为红利分配给股东。其过程中也要征税,税率就算平均50%,也相当于企业利益的10%到15%。这么一来,可以认为近70%的企业利益作为税金缴纳给了国家。正因为有了如此数额的税收,中央和地方才可能制定政策,实施教育,振兴福利,或者充实完善其他社会设施。
因此,要是利益为不应提倡之物,所有企业都不创造利益,那将出现怎样的情况呢?不用说,那样一来,中央和地方的税收将锐减,最终将致使全体国民生活得不到保障。
在现实生活中,只要企业因不景气而导致赤字减产的情况出现一次,中央和地方财政也会出现赤字倾向,并会引发各种问题。这些都是有活生生的教训的。如果所有企业的利益能够得到经常性保障,即便有时税率下调,财政也可保持稳定,国民福利和各种社会设施也能够得到有效充实。
由此可知企业利益的重要性。因此,无论在何种社会环境中,企业在努力诚实遂行本来使命的同时,必须从其活动中获取正当的利益,然后以税金的形式返还给国家和社会。可以说,这是企业的重要责任。
社会上存在一种普遍倾向,就是当一家企业出现赤字时,人们会对其抱以同情。作为一种人之常情,这种倾向无可厚非。不过,这种倾向存在不妥之处。既然获取正当利益,将其返还给国家和社会是企业的社会义务,那么出现赤字,就是一种没有履行义务的行为,原则上是不能被允许的。因此,同情或许是一种人情使然,但我们一定要认识到,出现赤字本身并不是好事情,这是一种没有履行社会责任的表现。
在向国家和社会进行返还的同时,企业利益扣除税金后的20%到30%将作为红利分配给股东。今天,各企业的股票为数量众多的大众股东所持有。有的企业股东人数多达数十万。这种集中多方资金开展经营的形式,正是当今日本企业的特点。因此,对于股东,理应给予正当且稳定的红利。这同样也是企业重要的社会责任。
如果一家企业业绩不稳,出现经常性的较少分红甚至不分红的情况,股东也不可能放心地持有这家公司的股票。要是碰到股东以红利作为生活来源的情况,那么减少分红甚至不分红,还有可能会成为生死攸关的重大问题。这也从另一方面证明了企业获取正当利益的必要性。
还有另外一点也很重要,那就是企业为了对人类社会的无限发展做出贡献,其本身也需要不断地生成发展。这表现为企业需要经常性地进行新的研究开发和设备投资,以完善能够满足不断增大的社会需求的体制。
不过,开发和投资需要资金。这些资金从何而来?如果是政府项目,根据需要可以征税。不过民间企业无法做到这一点,只能自己想办法。这种办法就是获得利益,将其储备起来。
然而,就算企业自己创造了利益,其半数以上作为税金缴纳了,余下的20%到30%又作为红利分配给了股东,能作为内部储备的,也不过利益总额的20%左右。也就是说,从制造业来看,如果获利了10亿日元,能自己储备起来的,大约是2亿日元左右。为了获得10亿日元的利益,假设销售利润率为10%,也就是说销售总额要达到100亿日元。换言之,即便企业销售额达到了100亿日元,其为履行自身固有使命而能够用于开发和新设备投资的,也不过区区2亿日元。这只是一个保底数额,要是连这种程度的利益都得不到保障,企业自身的生成发展将变得步履维艰。
出于上述原因,日常经营中,我将销售利润的10%作为正当利益加以追求。当然,所谓正当利润,根据行业及企业自身发展阶段不同而存在差异,但不管怎么说,我们可以从向国家缴纳的税金、给股东的分红、企业为履行使命的储备这三个方面来理解所谓的正当利益,同时必须主动而明确地认识到,确保正当利益是企业重要的社会责任。
另一方面,使政府和普通国民认识到企业利益的存在价值,同样非常重要。将企业的利益视为与国民福祉相违背的不应提倡之物的倾向确实存在,在中央和地方政府中也有表现,并成为误导政策走向的原因之一。这些错误的政策,最终会导致企业利益的减少,进而导致税收的减少。中央将为之所困,地方将为之所困,国民福祉的提升也将为之所困。因此,所谓的“过度利益”,也就是暴利固然不可取,但正当的利益,不仅对于企业自身,对于整个社会和全体国民福祉的提高,都是不可或缺的。对此,企业经营者自不待言,政府和国民都必须清醒地加以认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