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知命不惧:从芝诺到马可·奥勒留的生活艺术
》
售價:NT$
505.0
《
Zemax光学设计从基础到实践
》
售價:NT$
602.0
《
全球化的黎明:亚洲大航海时代
》
售價:NT$
500.0
《
危局
》
售價:NT$
383.0
《
穿裙子的士:叶嘉莹传
》
售價:NT$
245.0
《
财富方程式
》
售價:NT$
352.0
《
知识社会史(下卷):从《百科全书》到“在线百科”
》
售價:NT$
454.0
《
我读巴芒:永恒的价值
》
售價:NT$
602.0
|
編輯推薦: |
1.本书位列英国《金融时报》和麦肯锡开出的2014年度图书榜单。
2.美国前财长、奥巴马经济顾问委员会前任主席劳伦斯·萨默斯,英国金融服务局前主席、英格兰银行前副行长阿代尔·特纳、美国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前主席克里蒂娜·罗默等众多知名学者给予本书好评。《华尔街日报》《经济学人》《金融时报》《大西洋月刊》等主流财经媒体推荐。
3.在房价居高不下的当下,本书值得推荐阅读。
|
內容簡介: |
始于2007年的金融危机,导致美国800万人失业,400万家庭流离失所。这与美国从2000年到2007年住房抵押贷款翻番真的只是时间上的巧合吗?作者认为,当然不是!正是住房债务的大幅提升导致了次贷危机、大衰退乃至欧债危机。
本书利用大量关于2008年金融危机和住房债务的数据,提出了一个杠杆化损失的分析框架,以此框架重新检视了美国家庭债务,主要是住房债务,与金融危机的关系,批评了美国在危机时期采取的政策,并提出了如何防止下一次衰退的政策建议。
近年来,中国房价居高不下,住房抵押贷款从无到有,大规模增加,认为中国房地产市场存在泡沫的声音不绝于耳,本书对分析、判断中国房价到底有没有泡沫,如何防止房地产贷款积累冲击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避免重蹈美国覆辙,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關於作者: |
阿蒂夫·迈恩(Atif Mian)
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和公共政策教授,威尔逊公共政策和金融学院Julis-Rabinowitz中心主任。他在麻省理工学院获得数学和计算机双料硕士学位以及经济学博士学位。曾任教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并于2012年加入普林斯顿大学。擅长金融和宏观经济的交叉研究。
阿米尔·苏非(Amir Sufi)
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金融学教授,国民经济研究局研究员。他是《美国经济评论》(American Economic Review)、《经济学季刊》(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的审稿人。
|
目錄:
|
“比较译丛”序
第1章波西米亚丑闻
凶杀悬疑小说?
国际证据
其他观点
大蓝图
第一篇 大毁坏
第2章债务与毁灭
严峻的债务
大衰退期间的债务与财富不平等
穷人是如何变得更穷的
净值损失的地理分布
止赎与大甩卖
债务:反保险
第3章减少支出
消费驱动式衰退
哪些地方的支出下降了
与债务有何关系?
超越财富效应
对证据的总结
第4章杠杆化损失:理论
基本面与罗宾逊?克鲁索
杠杆化损失框架
经济体如何反应?
摩擦
无一幸免
重新配置?
第5章对失业的解释
量化失去的工作岗位
摩擦,摩擦
为什么会失业?
杠杆化损失:小结
第二篇沸腾与泡沫
第6章信贷扩张
有强劲的经济基本面吗?
动物精神?
原因、结果及住房供给弹性
房产所有者的反应
搭泡沫的便车
第7章灾难的传输渠道
储蓄过度
资产证券化
制造安全的债务
愚人链
不可避免的崩溃
第8章债务与泡沫
泡沫的科学
什么是泡沫?
为什么债务可以助推泡沫?
为什么贷款导致了泡沫?
第三篇阻止恶性循环
第9章救银行,救经济?
挽救银行
*后贷款人
恢复信贷流动
是银行贷款渠道导致了大萧条吗?
银行借贷观的影响力
第10章债务减免
干预的经济学原理
宏观经济失灵
历史教训
特别措施
道德风险
第11章货币与财政政策
通货膨胀的魔术按钮?
利率渠道
通货膨胀预期
财政政策是可行的选择吗?
政治瘫痪
第12章责任分担
风险分担原则
责任分担式住房抵押贷款
量化分析责任分担式住房抵押贷款的收益
阻止工作岗位丢失
其他收益
为什么我们对责任分担式住房抵押贷款无动于衷?
债务是如此便宜!
更广泛地分担风险
为我们服务的金融体系
致谢
注释
|
內容試閱:
|
过去在美国销售房车还是一件比较容易的事情,正如温尼贝戈(Winnebago房车公司的首席执行官鲍勃·奥尔森所秉持的理念,“美国人的生活是离不开性、酒和周末的”。但是形势在2008年急转直下,房车制造领域的巨头摩纳哥(Monaco)房车公司的销售几乎下降了30%,这使得摩纳哥的管理层别无选择,公司的发言人克雷格·万尼奇科叹息,“我们非常遗憾,经济形势很明显已经超出了我们的控制范围,迫使我们做出艰难的决策”。
摩纳哥是美国头号柴油动力房车制造商,它在北印第安纳的制造企业历史悠久,产品畅销全美。2005年,公司售出了15000多辆车,在印第安纳的瓦卡鲁萨、纳帕尼、埃尔克哈特三个县雇用了约3000名员工。2008年7月,摩纳哥房车有限公司解雇了印第安纳两个工厂的1430名工人,这让员工们都感到非常吃惊。曾在瓦卡鲁萨县工厂工作过的珍妮弗·艾勒在一家路边餐厅告诉记者,“我感到极为震惊,我们以为只不过是又一次临时性解雇,我们并不希望这样的事情发生。”瓦卡鲁萨一家饭店的调酒师卡伦·亨特总结了被解雇工人所面临的困难,“他们在这里已经工作多年,现在都已经年届五旬,谁还会雇用他们?他们还处在惊恐中,还有很多困难在后面等着他们呢!”
2008年,这样的伤心场景在整个北印第安纳州不断重复上演,到当年末,印第安纳州埃尔克哈特县的失业率从4.9%大幅攀升到16.2%,失去了近20000个工作岗位。失业所产生的影响在整个地区的学校、救济机构都能感受到,在埃尔克哈特县救济处领取免费食物的人是平时的两倍,圣诞节期间向救世军索要食品和玩具的需求大幅增长。在埃尔克哈特公立学校系统,约有60%的学生符合免费午餐项目所确定的**家庭收入标准。
北印第安纳是较早感觉到这种影响的地方,当然并不是**的。2007年至2009年间的这次全美大衰退夺走了800万个工作岗位,400多万个家庭面临止赎。如果没有这次大衰退,2012年美国的收入将多出2万亿美元,每个家庭约为17000美元。深层次的人力成本影响甚至更为严重,大量的研究指向了失业所带来的严重负面心理影响,包括心理压抑,甚至自杀。在衰退期间,失去工作的工人平均来说将丧失整整三年的潜在终生收入。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非常精确地阐释了这样的荒废,将失业称为“我们社会秩序中**的威胁”。
就像印第安纳摩纳哥房车公司的工人一样,作为无辜的旁观者,在衰退期间丢掉了工作,他们感到震惊和困惑。并且还有一个原因,严重的经济衰退根本就是一个谜团,完全不是因为经济体生产能力受到明显破坏所引发的。例如,在大衰退期间,没有引致建筑、机器发生毁坏的自然灾害或者战争,也没有出现**的前沿技术。摩纳哥房车公司的工人也没有在突然之间丢掉他们过去多年培训所掌握的大量知识。经济体突然停滞,消费猛然下降,上百万工作岗位丢失。毫无疑问,严重经济紧缩带来的人力成本是巨大的,但又没有明确的原因来解释这一切为什么会发生。
遇到身体上的疼痛,人们可以求医问药,我为什么会有这种疼痛?要减轻疼痛我能做什么?为了感觉好点,我们愿意吃些药或者改变生活方式。当遇到经济上的疼痛时,我们又能向谁去寻求答案呢?我们怎样做才能好一些呢?不幸的是,人们并没有像尊崇医生那样尊崇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曾在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期间撰文,批评他的经济学同行“对理论结果与观察到的事实之间缺乏对应关系无动于衷”。结果就是,普通老百姓“越来越不愿意把他们给予其他科学家群体的尊重同样地给予经济学家,因为其他科学家群体将其理论应用于现实时,理论结果同观察到的事实相一致”。
当前与经济活动相关的数据迅猛增加,而且我们可以用之进行评估的手段也有了很大的进步,相对于凯恩斯及其所处的时代,我们已经有了巨大的优势。故而,我们在本书中设定了一个宏伟的目标。我们试图利用数据和科学方法来回答当代经济所面临的一些*重要的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么严重的衰退?我们可以避免大衰退及其带来的严重后果吗?我们怎么阻止类似危机发生?本书基于经验证据对这些问题做出了回答。摩纳哥房车公司被解雇的工人,以及类似的数百万美国失业工人值得拥有基于证据的解释,大衰退为什么会发生,我们怎样做才能在未来避免衰退重复上演。
凶杀悬疑小说?
在《波西米亚丑闻》中,福尔摩斯有一段名言,“在没有数据之前就开始推理是一种致命的错误。人们会不知不觉地通过扭曲事实去匹配理论,而不是要求理论切合实际。”经济灾难疑团所提出的挑战与大侦探所面临的问题非常相似。经济学家们很容易在对证据有充分的理解之前就进行推理,但我们的方法肯定与福尔摩斯相同,我们从一开始就收集尽可能多的事实证据。
在思考大衰退的问题时,一个重要的事实跃然而出:从2000年到2007年,美国的家庭债务急剧上升,七年间总量翻了一番,达到14万亿美元,并且家庭债务收入比从1.4攀升至2.1。为了更直观地展示这种情况,图1.1显示了美国1950~2010年间的家庭债务收入比情况。直到2000年前,债务上升的趋势都较为平稳,此后出现了剧烈变化。
经济学家戴维·贝姆利用更长时间的历史数据(基于家庭债务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研究显示,大衰退之前的家庭债务大增长在美国的历史上只出现在20世纪的一段时间里:大萧条起初的几年。从1920年到1929年,用于购买汽车、家具的抵押贷款和分期付款债务都出现大幅增长。尽管数据不是很准确,但经济学家查尔斯·珀森斯在1930年所做的测算显示,城市非农户的住房抵押贷款从1920年到1929年增长了2倍。抵押贷款债务的大规模增长足以超过2000年至2007年的房地产繁荣时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