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世界航母、舰载机图鉴 【日】坂本明
》
售價:NT$
340.0
《
量价关系——透视股票涨跌脉络
》
售價:NT$
340.0
《
创伤与记忆:身体体验疗法如何重塑创伤记忆 [美]彼得·莱文
》
售價:NT$
295.0
《
复原力
》
售價:NT$
345.0
《
近代中国思维方式的演变(王中江著作系列)
》
售價:NT$
950.0
《
我可以近乎孤独地度过一生
》
售價:NT$
440.0
《
二十四节气生活美学
》
售價:NT$
340.0
《
古文观止(上+下)(2册)高中生初中生阅读 国学经典丛书原文+注释+译文古诗词大全集名家精译青少年启蒙经典读本无障碍阅读精装中国古代著名文学书籍国学经典
》
售價:NT$
440.0
|
編輯推薦: |
什么是“闪电战”?——
东线:波兰,30天。
北线:丹麦,1天;挪威,60天。
西线:卢森堡,1天;荷兰,5天;
比利时,28天;法兰西,35天。
南线:南斯拉夫,11天;希腊,58天。
这,就是纳粹军团的铁甲狂飙;
这,就是阿道夫?希特勒的闪电战!
也许至今也很少有人意识到,战争初期纳粹军团在欧陆战场上的完胜,并不意味着当时德国的军事实力远超对手。
恰恰相反,当年的英法联军,无论是在武器装备上,还是在军力配置上,与他们的对手相比,都可谓毫不逊色。联军之所以失败,一是输在战略理念上,二是输在战斗勇气上。
|
內容簡介: |
其实,在战争刚刚爆发的时候,从元帅到士兵,从元首到贫民,几乎没有一个德国人对未来抱有胜利的希望。
甚至在法兰西已经战败投降之后,阿道夫?希特勒给日不落帝国开出的“和平”价码竟是:
1、大英帝国的领土(当然也包括它的海外殖民地)和武装力量继续保持完整,德国不取分毫;
2、丘吉尔可以继续执政;
3、没有一个德国士兵会踏上英国的国土,英国可以在不受损伤、完整无缺和保持自由的情况下获得“和平”;
4、当然,大英帝国必须给予德意志帝国在东方行动的自由。
也许在那时,希特勒伸出的橄榄枝里,的确包含着几分真诚;
也许在那时,西方失去了它*后一次“和平”的机会……
|
關於作者: |
修武兴国,本名杨隽,湖北省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民族高中教师,喜好研究军事和历史,著有《转折之战:诺曼底登陆》、《法西斯的覆灭》等作品。
|
目錄:
|
**章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一、打不死你咱就拖死你
二、闪电战的祖师爷
三、思路决定套路
第二章 闪电出击
一、波兰人的“一字长蛇阵”
二、骑士的传说
三、该出手时就出手
第三章 战场如禅堂
一、赌徒的宿命
二、与“和平”擦肩而过
三、靠不住的承诺
四、酒桌上的话,岂能当真?
第四章 一路向北
一、救命的直觉
二、小事件改写大历史
三、打一枪就跑
四、姜还是老的辣
五、想中立?门儿都没有!
六、旅游指南与作战计划
七、决不投降!
八、功名是个要命的东西
九、英雄末路,自我了断
十、情深意重的三军统帅
十一、*后的抵抗
第五章 两个宿敌的对决
一、祖孙俩的故事
二、坚持就是胜利
三、被忽视的密码机
四、在错误的地方扔下错误的炸弹
五、*坚固的堡垒
六、制空权
七、“同志们,跟我冲!”
八、吹牛的代价
九、事业的**
第六章 孤军奋战
一、热脸贴上冷屁股
二、三个人的难题
三、谁能来开飞机?
四、伦敦上空的鹰
第七章 *后一次羞辱
一、那个忘恩负义的家伙
二、失败的“防空洞外交”
三、这一次,元首是认真的!
四、同床异梦的国家
五、希特勒的五马分尸
六、上半场总算结束了
七、中场不休息
八、这该死的下半场
|
內容試閱:
|
**章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一、打不死你咱就拖死你
要说“闪电战”,就要先说“堑壕战”。可以说,一听到“堑壕战”三个字,英法就会泪流满面,德国就会哭声震天。
这也由不得他们不哭啊!一战的时候,这三个当时地球上数得着的大国都被“堑壕战”给坑惨了,至于“堑壕战”怎么把英法德给坑得很惨,我们先来复习一下一战的历史就知道了。
1914年7月28日,一战爆发,英法为首的协约国与德国为首的同盟国各自组团打起了群架。战争开始时,德国打算按照“施利芬计划”先摆平法国,再挥师摆平沙皇俄国。
1914年8月1日,比利时接到德国的*后通牒。德国人表示,我们要收拾法国,从你家借个道,识相的话,大家相安无事,不识相的话,就把你比利时先收拾掉。
比利时国王和政府商量了一下利害得失,觉得无论答不答应,比利时都要完蛋,不如英雄一把,死了也光荣,于是断然拒绝了德国的要求。
于是,早就集结好的德军二话不说,抄起家伙就把比利时给平了。英国人见状,为了保护自己的安全和履行对比利时和法国的同盟条约,赶忙派出远征军到法国去协助法军抵御德军的进攻。
但德军在法国东北地区所向披靡,一路奔着巴黎杀将过去。但打到巴黎近郊的马恩河一线时,却出了点状况,德军面前横亘着一条似乎有点特殊的防线。
德军的前线指挥官们在仔细观察完法军布下的这道防线之后,普遍认为这条防线的布局十分标准。他们放眼望去,只见堑壕百条,碉堡无数,铁丝网密布,里三层外三层,把驻扎在里面的英法军队包裹得严严实实,好似“忍者神龟”一样。
德军的指挥官们自信地笑了,堑壕而已,有甚稀奇,待我军一轮冲锋上去,英法那些战力平平的“水军”还不是只有跳海的份。
笑完之后,德军指挥官们号令三军,按既定方针办,挥师前进,三下五除二拿下这条防线。
接到上峰的命令,德军的炮兵们马上就架好了克虏伯大炮,没日没夜的狂轰。对面的英法战壕里一时间烟花处处,爆竹声声,比中国人过年还热闹。
炮火轰完,炮兵下课休息。德军步兵上好刺刀,准备一个冲锋就把对方的阵地拿下来。德军很有信心,英法的陆军,在他们看来不过就是泥巴捏的。
可这次冲锋所有的德军都遇到了问题,这里以一个团的德军冲锋为例,来说明他们究竟遇到了什么样的新问题。
一个团的德军排成散兵线向英法军队的战壕冲了过去。
德军先是遭到当头炮击,炮弹在德军身边炸开了花,很快就倒下了几十个弟兄,英法的炮火还算凑合。
冲得再近一点,步枪开火的声音便此起彼伏地响了起来,哗啦啦又倒下百十来个弟兄,英法联军的枪法也还基本过得去。
再靠近一点,掷弹筒、手榴弹便接二连三地招呼了过来,东边炸来西边响,又放倒了百十来个弟兄。到了这个时候,德军士兵心想,敌人的招数该用完了吧!
还剩下大半个团,冲上去,只要刺刀见红,用不了多久,英法联军就会全线溃败,这是自开战以来的基本规律。可是,十分想拼刺刀的德军这次却没有得到英法联军的被迫响应。这一次,在前方迎接德军士兵的,是密密麻麻带刺的铁丝网。
冲到铁丝网附近的德军立马便挤作一团,人口密度很大,这时,英法联军的大杀器马克沁机枪响了起来,哒哒哒哒,响个不停,子弹一个接一个的往德军身上钻。德军顿时傻了眼,躲都没地方躲,眨眼间,一个整编团便报销了。
极有耐心的德军又发动了好几轮类似的冲锋,但结局却毫无意外,冲锋的部队不是报销就是报废。该死的铁丝网!该死的马克沁机枪!德军的指挥官们恨恨的骂着。
见步兵拱不动敌人的防线,德军就派出了自己的骑兵部队,打算用速度撕开英法联军的阵地。可就算德军的骑手们人人骑的都是“赤兔”,却怎么也不可能跑过子弹的速度。于是,这些骑土们依旧在速射炮和重机枪的面前人仰马翻,死伤无数。
步兵和骑兵都不好使,那就让装甲汽车去碰碰运气吧。可这些大家伙在遍布弹坑的阵地上却步履维艰,要是碰上稀泥地,更只能陷在泥巴里动弹不得。即便有个别汽车能够趟过稀泥地,躲过子弹和炮弹,但一碰到宽宽的壕沟,照样歇菜。就这样,德军始终也越不破英法联军布下的这道防线,而联军也拿近在咫尺的德国人没辙。
随后的索姆河和凡尔登战役都是这么个套路,一方的步兵费尽千辛万苦才冲到敌人的阵地前沿,此时已死伤大半,对方一个反冲锋,剩下的那几个人便只能掉头往回跑。另一方也一样,好不容易打退敌人的进攻并上乘胜追击,冲到了敌人的前沿,对方机枪一响,赶紧掉头就跑。
双方阵地前的100米区域是名副其实的“死亡地带”,只要士兵不是“未来战士”,谁也休想冲过去。
一战时的战场就是这么个态势,双方的士兵就在战壕之间杀过来、杀过去,剧情单调无比。好在有几种新式武器投入了使用,才使得一战有了点小高潮。
**种新式武器是德军的大杀器——毒气弹。
时间:1915年春;
地点:比利时的依普尔运河一带;
人物:对峙于依普尔运河一线的英法联军和德军;
事件:德军使用毒气——氯气,英法联军阵亡万人;
影响:德军首开毒气战之先河;
后果:英法联军效仿之,一时间西线战场毒烟滚滚。
依普尔运河一线的英法联军在工事里守得稳稳当当的,如果按照常规的打法,德军显然无法拿下敌人的阵地。德军知道这常规的打法不靠谱,但非常规的打法嘛,就不一定了。可是要用毒气来攻击对方,得让敌人从战壕里爬出来并集中在一起才行,而且天气要好,风向更要对。
德军选了一个吹东北风——敌人就在那个方向——的好日子,准备引蛇出洞,把英法联军从战壕里骗出来,再实施毒气战。
德军先派出百来辆装甲车,摆出一幅要大打出手的架势。英法联军见状,立马一顿炮火招呼过来,德军佯装仓惶逃跑,联军立马倾巢而出进行追击。
没多久,英法联军就追到了一片开阔地里。这里地势有些低洼,而且还吹着东北风。德军见鱼儿终于上钩了,就开始发射氯气弹。英法联军没有防护措施,通通笼罩在黄绿色的烟雾中,不一会儿,便全部报销了。
这时候,德军发起全线反攻,由于对手的兵力锐减,阵地上已基本没有了枪手。于是,攻占敌军阵地的任务轻松完成。
第二种新式武器的亮相则开启了地面战争的新纪元:坦克投入实战!
时间:1916年1月15日;
地点:索姆河地区;
人物:英国坦克,德军防线;
事件:新式武器坦克投入使用,陆战之王闪亮登场;
影响:英军坦克引发陆战革命;
后果:德军的防线被一举突破,可惜早期的坦克做得太水,后续增援也不到位,无法扩大战果。
1916年1月15日,索姆河前线,德军正一如既往的守在自己的战壕里,盯着对面英法联军的动静,忽然看到十几个轰轰作响的铁疙瘩向自己这边慢吞吞的开过来,这种新鲜物事引起了大家的好奇,都想看看英法联军又在耍什么花样。
待铁疙瘩渐渐来的近了,步枪,机关枪,手榴弹便一起招呼过去,可这铁疙瘩吃了无数的枪子儿,仍然一个劲儿的往前突。德军吓傻了,纷纷狼狈逃窜,防线很快被突破。
不过,由于英军对自己的新式武器能否突破德军防线没抱多大指望,所以只派了少数士兵跟着坦克去转了一圈儿。于是,缓过神来的德军又把阵地夺了回来。
第三种新式武器则是飞机的新用途——空战!
1911年飞机才问世,一战时的飞机当然不会太咋地,那时飞机在战场上的作用基本就是侦察和提供炮火指引。
直到有一次某位飞行员用手枪袭击了敌方的飞机,飞行员们才认识到,空中也是可以开打的。于是简陋的飞机被搭载上了机枪,在法国东北部的上空,大家便在天上玩命的干了起来。一战期间,德国还出了一个被称为“红男爵”的王牌飞行员,一共击落了80架敌机,是个传奇人物。
介绍完一战中出现的这些新式武器后,我们再来看看主战场上的情况。要知道,以上这些新式武器在当时其实都还只是些小花絮,一战的主旋律还是对峙,在主战场上是没有什么重大突破的。
就这样,一战打着打着就打成了消耗战,耗着耗着就把德国给拖死了。一战打完,德国破产清盘,英、法元气大伤,美、日天天偷着乐,俄国则换了“颜色”。
仗打完了,政治上的事情政治家们去操心,军事家们肯定是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的。作进战胜国之一的法国,是这样进行总结的:
根据一战的经验,法国人认为,只要防守方能建立起由铁丝网、多层次堑壕、重机枪和速射炮组成的立体防线,那么进攻就等于送死。只要自己能建立起完备的防御体系,不管敌人是谁,防守就意味着胜利。
总结来,总结去,法国军界终于得出了*后的结论,那就是阵地战是致胜的法宝,任何进攻都是不必要的。
一战以后,法军就此当起了“忍者神龟”,他们认为只要自己的防线足够靠谱,任何敌人*终都只能望而却步。后来法国人修的那条著名的马其诺防线,就是当时法国军事思想的结晶。
当然,除了指导思想上的原因之外,还有一个因素也十分重要,因为它让法国人不喜欢甚至反感进攻。我个人觉得,这个因素确实需要说道说道。
法国一战前的人口为5500万,一战打完,法国的伤亡达到了500万人之巨,基本上十个法国人中,就有一个不是扁死便是打残。虽然不能说这都是进攻惹的祸,但战争期间法军无以数计的反冲锋,对这一天文数据的贡献至少“功不可没”。因此,战后的法国政府认为,要是让法军再去搞什么进攻,再死上个几百万人,那国家估计就要回到母系社会了。真到了那个时候,法国的姑娘们就算不要车、不要房,打包奉送,也没有几个法国男人能娶得了她们。
所以,从做生意的角度来看,防守一本万利,伤亡小,风险小。而进攻则是典型的亏本买卖,伤亡大,风险大,基本上属于赔本赚吆喝。这样的生意,咱法国人绝不再做。后来,当波兰跟德国死磕的时候,就有人批评法国军队不进攻,其实这是冤枉法国军队了。当时的法军,上至元帅,下至列兵,学的都是怎么防守,你让他们打攻坚战,那不是逼着牯牛生儿吗?
作为一战的战败国,德国在总结战争经验的时候明显要想得多一些。
关于德国为何会战败,德国国内一直流行着这样一个说法,其核心意思就是:德军本来不会战败,都是因为德国国内那些革命分子在后方瞎捣乱,闹革命,才导致国家战败。这个观点就是后来著名的“十一月罪犯”理论。
这个说法,骗骗那些基本没啥军事常识的人也就罢了。国防军自己的军官们可是懂业务的,他们知道,德军战败**不是因为受到了所谓“十一月革命”的拖累,而是由于德军实在是拱不动英法联军的堑壕,被迫打起了“总体战”。但这样经年累月的消耗,德国是耗不起的。一句话,一战打到*后,由于有了新大陆源源不断地输入的有生力量,英法对德国的战术已经变得非常简单:打不死你咱就拖死你!
这样,摆在德军将领们面前的问题便十分清晰了:下一次战争到来时,怎样才能突破堑壕,打败敌人?
二、闪电战的祖师爷
很多德国将领都在思考这个问题,那个名叫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的将军也是其中之一。这个一战结束时还很年轻的德国军官,提出了一个突破堑壕的新式战争理论,这就是后来让整个欧洲都感到颤栗的“闪电战”理论。
关于闪电战理论的源头,需要特别予以说明。虽然闪电战这个新玩意儿,是古德里安发扬光大的,但这种全新战法的理论雏形,却是由英国人富勒*先提出来的。
一战时,富勒被英国军方任命为坦克军团的参谋长。在1917年进行的康布雷战役中,富勒成功地指挥过一次坦克战。当时英军一共出动了378辆坦克,对绵延近十公里的德军防线发起了大规模的突击。
这次坦克突击确实创造了纪录,以往难以突破的德军防线居然被连续攻破了4层,英军推进了6.5公里,缴获火炮100门,俘虏德军4000名,而自身损失还不到1500人。
受到这次作战方式的启发,富勒很快便提出了一个富有超级想象力的计划。他提议,在轰炸机的配合下,地面上动用4000辆坦克集中突击,一举碾碎德军的防线,直接打到德国本土去。
不过,当富勒做完这个计划的所有细节时,时间已经到了1919年,战争结束了,他所期望的坦克大突击自然不可能出现。
一战结束之后,富勒开始潜心研究他的机械化战争理论。为了系统性地阐述自己的这一全新理论,他还写出了《大战中的坦克》等书籍。
富勒在阐述他的机械化战争理论时,除了强调坦克突击之外,还强调要有归坦克部队指挥,可以配合坦克作战的“坦克陆战队”和“皇家坦克炮兵”,他认为,必须有步兵和炮兵的协助,才能**化地发挥坦克战的威力。
英国的另一位军官利德尔?哈特在结识富勒之后,立即把他本人的步兵决胜论抛进了大西洋,迅速转变成一个装甲战与机械化陆军建设的鼓吹者。
利德尔?哈特于1922年发表了其主张陆军全部实现机械化的论文——《“新模范军”的发展》。在这篇论文中,他指出实现陆军机械化应分为如下三步走:
**步,实现师一级的运输车辆机械化;
第二步,实现炮兵的牵引化和履带化;
第三步,实现步兵营的装甲化和履带化。
不得不说,富勒和哈特的确非常有远见,他们的观点正是后来的军队都在干的事情,不过,在当时的环境下,他们的观点却被认为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当时英国军界的掌门人都认为,要是真的把陆军打造成如富勒和哈特所说的那种“钢铁战士”,光每年消耗掉的石油和钢铁就必然是个天文数字,以当时的国力,根本无法办到。
所以,尽管富勒和哈特不断地宣扬他们的机械化部队理论,英国军界的高层却根本就不采纳他俩的意见,英军的机械化部队建设就此陷入停顿状态。
可是,在英国无人理会的富勒理论,在德国却受到了有些人的追捧。德国将领古德里安在看过富勒和哈特的书籍和文章之后,受到极大的启发,他打算利用演习的机会试验一下英国人的新军事理论,看能不能有效地突破堑壕组成的防线。
当时,德国军队受到《凡尔赛和约》的束缚,没有什么坦克可以使用,古德里安便用包着木板的汽车代替坦克来进行演习。
在演习的过程中,古德里安发现,成建制地使用坦克部队展开集群突击,的确能够突破堑壕组成的防线。于是,他也成了富勒的忠实拥趸,并开始潜心研究机械化战争理论。
不久,古德里安便在富勒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机械化部队组建与使用思路。他提出了建立以坦克为核心的装甲师的主张。
对于装甲师的兵力和兵器配置,以及作战特点等问题,古德里安给出了自己的观点,他指出:“只有与坦克伴随的兵种的速度和越野能力达到坦克的水平时,坦克才能发挥其威力。坦克应该在由诸兵种组成的部队中起主导作用,其他兵种只能配合坦克。坦克不能在步兵师中使用,相反,装甲师中还应配备能让坦克充分发挥威力的兵种。”
在希特勒上台之前,德国军队根本就不被允许拥有坦克这种武器,建立装甲师是不可能的。可到了希特勒上台之后,德国军队瞬间就发财了,坦克、飞机、大炮、军舰样样不缺。这时,古德里安就开始琢磨着如何说服自己的元首,允许他建立专门的装甲师。
有一次,在希特勒参观新式武器时,古德里安把自己手里的装甲部队拉出来表演。希特勒看过表演之后,对装甲部队的行进速度和准确执行命令的能力极为赞赏。见元首对装甲部队十分满意,古德里安当即提出了建立装甲师的建议。
也许希特勒当时心情不错,竟然大笔一挥,同意了!于是,德国在1934年便建立起了自己的装甲部队司令部。1935年,德国第1、第2、第3装甲师相继成立,之后,又陆续组建了一些别的装甲部队。
1938年秋,希特勒任命古德里安担任新设立的“快速部队”的司令,并将其军衔晋升为装甲兵上将,统领所有的装甲部队、反坦克部队、摩托化部队和骑兵部队。
古德里安所建立的“快速部队”,就是按照富勒和哈特的标准来打造的,其装甲师以一个坦克旅为核心,外加一个摩托化步兵旅,一个机械化炮兵团,一个反坦克营,一个摩托化工兵连,以及一个充分列装了装甲车和摩托车的侦察营。
这样的装甲师,内部各兵种齐全、均衡,是一支以坦克为主,可以独立作战,具有快速突击能力的部队。手里捏着这样有冲击力的部队,古德里安才有提出闪电战理论的本钱。
装甲师和闪电战的关系,有点像我们武侠小说里武功的心法和招式,闪电战理论是“武功的心法”,装甲部队则是“武攻的招式”,心法和招式相结合就有了绝世武功。同样的道理,闪电战理论和装甲师相结合,便成就了德军装甲部队日后的威名。
那么,闪电战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战术呢?它又是怎样跟装甲师双剑合璧,所向无敌的呢?
闪电战是古德里安为装甲师量身打造的战术,这种战术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四个字:以快打慢,或者通俗点说,就是趁你病,要你命。
具体来说,闪电战包括这样几个步骤:
**,经过充分的侦察,搞清楚敌军防线的薄弱点在哪里?敌军的指挥中心、后勤中心、炮兵阵地、飞机和坦克在哪里?
第二,派出飞机突然袭击敌方,先把敌人的飞机炸毁在机场里,取得制空权;
第三,在料理掉敌方的飞机,取得制空权之后,再派出轰炸机炸毁敌军的指挥中心等重要设施;
第四,派出装甲师,兵分两路,从敌军防守*薄弱的地带实施突破,然后迅速向纵深突击,直插敌军的后方,彻底扰乱还在防线上作战的敌人的军心;
第五,步兵从装甲师开辟的突破口中穿过敌方的阵地,向后运动,接着形成包围圈,围歼还滞留在防线上的敌军。
显然,这几套组合拳如果能一口气打下来,基本上对手也就报废了,战争已经结束。后来,德军就是利用这套闪电战的总体战术,长时间打遍欧洲无敌手的。
当然,德军的这套闪电战,要害就在**击必须特别猛,进攻速度必须特别快。由于欧洲的大多数国家国土面积不大,防御纵深有限,所以基本上都被德军的这一新招给见血封喉了。
不过,当德军进攻苏联时,闪电战便很快就失灵了,因为苏联的国土面积实在过于庞大。对手凭借其在防御纵深上的极大优势,成功地扛住了德军*厉害的**波攻击,之后,德军的进攻就再也没有那么顺手了。
关于苏德之战,我想举个例子说明一下我对这场战争的基本看法。
假如这场战争可以看做“拳王”争霸赛,那么我就把德国、苏联以及其他国家比喻成拳击手。在综合考虑国土面积和人力资源等因素后,我把战争潜力比作拳击手的体重参数。
德国选手身体极棒,爆发力很强,擅长抢攻,我把它设定为100公斤级的选手。这个选手在跟波兰、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等50公斤级的选手较量时,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搞定他们。
当德国选手跟110公斤级的选手法国较量时,尽管法国选手的级别比德国选手高(法国的坦克更牛),但是法国选手只会防守,不会进攻(前面已经说过,法军崇尚防守,不喜欢进攻),*终还是被德国选手一顿猛拳直接打垮。
后来,当德国选手要去跟苏联选手打擂时,苏联选手虽然公斤级远远高于德国选手,但却在很多因素的干扰下,刚开始时完全没有发挥出自己的应有水平。
在苏德两位拳击手开打之前,苏联选手先大病了一场(“大清洗”导致苏军中富有实战经验的许多中、高级军官被斯大林抹了脖子),他的水平显著下降。而德国选手却严重犯规抢先下手(突然袭击),苏联选手的反击又绵软无力(官兵都没有什么战斗力,抵抗意志不强),这使得苏联选手在开打之后的一段时间里,一直都在吃德国选手的拳头(德军推进速度极快,兵临莫斯科城下),苏联选手的处境着实不妙。
就这样,苏德开打之初,德国选手一顿猛拳,直接就把苏联选手打成了一级伤残。苏联选手仗着抗击打能力强(国土面积广大,防御纵深绵长),虽然没被德国选手给直接锤死,但也只剩下半条命了。当时,站在一边看热闹的200公斤级选手美国和100公斤级选手英国,都觉得苏联选手这次必输无疑。
后来,一直没出现的裁判(苏联冻入骨髓的严冬)帮了苏联选手一把,制止了德国选手的犯规行为(德军被迫停止进攻),使苏联选手终于获得了补充体能的机会(斯大林将预备队从西伯利亚调到了西线)。
苏联选手在获得充分的休息之后,立即发挥其身板扎实(人力和物力资源远超德国)、战术恰当(朱可夫指挥苏军)、耐力强(由于充分认识到了纳粹对斯拉夫人的种族灭绝政策,苏军的作战意志逐渐变得十分顽强)的优势,一次一顿重拳,慢慢地就把德国选手给报废了(德国战败)。
综合以上这些因素,关于苏德之战,我的观点是,德国的人力资源、自然资源和综合生产力均不及苏联,德国的战争潜力当然也就比不上苏联,*终,德国必然不是苏联的对手。
这些,就是我对闪电战的一点儿注解,以及我对苏德战争的一点儿基本看法。虽然德军*终战败,但在1942年1月1日之前,闪电战的威力还是极为强大的,在德国人发出的这道强光闪电面前,没有几个国家能够抵挡得住。
好了,在介绍完堑壕战以及闪电战的基本理论之后,接下来,让我们再来看看,在二战开始的头两年,为什么只有德国军队能够玩转闪电战?他们到底是凭借什么资本来发动闪电战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