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自然之争:1600年以来苏格兰和英格兰北部地区的环境史(新史学译丛)
》
售價:NT$
485.0
《
硝烟下的博弈:工业革命与中西方战争
》
售價:NT$
398.0
《
让内的理性主义 发现无意识之旅
》
售價:NT$
301.0
《
知命不惧:从芝诺到马可·奥勒留的生活艺术
》
售價:NT$
505.0
《
Zemax光学设计从基础到实践
》
售價:NT$
602.0
《
全球化的黎明:亚洲大航海时代
》
售價:NT$
500.0
《
危局
》
售價:NT$
383.0
《
穿裙子的士:叶嘉莹传
》
售價:NT$
245.0
|
編輯推薦: |
这是一所不一样的学校:
没有传统意义上的行政班,没有班干部,也没有班主任;
每个学生的课程表都不一样,每天他们在不同的教室走班上课;
有各种各样的学生社团近200个,学生社团没有指导教师;
学校提供300余门课程供学生选择,学生吃饭、睡觉的时间都可以不一样;
有40多款校服供学生选择;
有让学生惊喜、感动的开学典礼、狂欢节、体育季、戏剧节、毕业季;
教室里没了讲台,却变成了图书馆、学科博物馆;
每个学期中间会有小学段,学生在这两周内自主学习;
校园里全面覆盖Wifi,学校不限制使用手机,每个学生都有校长的手机号;
这里的学生格外自信,每个人都很忙,每个人的脸上都有笑容
在这里,教育真实地发生着。
|
內容簡介: |
这是一本最直观了解北京十一学校的摄影集。作者是十一学校的摄影课教师,在课余三年多的时间里,他拍下了数万张照片,用镜头记录了十一学校的变革,留下来无数珍贵的瞬间。本书精选了150余张照片,从理念、课程、教师、学生、教室、活动等诸多侧面,按快乐、充满选择、平等、自主学习、寻找同伴、学生做主、注重体验和国际化8个专题,涉及48个关键点,展现了一所不一样的学校。读者从中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清新和创意,感受到浓浓的教育情怀,更能直观地看到教育改革的方向和智慧,看到未来教育的图景。
本书适合中小学教师、校长、学校管理者阅读。也适合于校园摄影爱好者、学校文化设计者等阅读。
|
關於作者: |
李强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摄影专业高级教师。有《中学摄影教育的探索与实践》《谱写光与影的交响曲》等论文在《中国摄影报》《中国教育报》等报刊发表,有《过年》《童年》等若干作品在摄影比赛中获奖,举办过行走的风景等专题摄影展览。
热心于摄影教育事业和校园生活拍摄,注重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水平。从事摄影教学20年,每年都培养若干摄影特长生。出版了《青少年摄影教程》《中外摄影佳作赏析》《摄影画面要素解析》《光影鉴赏》《摄影成功100例》《精品摄影解读》《行摄中国》《提高摄影用光水平的80个关键点》《中学摄影》和《镜头里的信天游》等十多本专著。
|
目錄:
|
序:他所拍摄的不只是一所学校(李斌)
前言
1.快乐的学校A school full of joy
2.充满选择的学校A school providing many choices
3.平等的学校A school built on equality
4.自主学习的学校A school promoting independence
5.寻找同伴的学校A school for life-long friendship
6.学生做主的学校A school driven by students
7.注重体验的学校A school encouraging hands-on experience
8.国际化的学校A school for international vision
后记
|
內容試閱:
|
序 他所拍摄的不只是一所学校
作为报社的一名文字记者,我在欣赏这些让人眼前一亮的照片时,难免生出一丝挫败感:我哼哧哼哧在键盘上敲下的有关十一学校的一些文字,在李强老师拍摄的照片前,黯然失色了。
作为十一学校的粉丝,我在翻开这本摄影集之后,又是感到惊喜的。李强老师所拍摄的这些画面,有的我无缘亲历,有的我当时就在现场,但见他用镜头把一所真实的、立体的、五彩斑斓的学校拉近到了我们眼前,不管你与它相隔多远,那些被定格的瞬间皆可触摸,引发你的联想。每张照片的背后,都有一个令人心动的教育故事。
20世纪著名战地记者罗伯特卡帕说过一句名言: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靠得不够近。拍摄残酷的战争如此,用镜头记录一所学校的转型也同样如此。我最羡慕李强老师的一点,还不是他的摄影技术,而是他能够生活在十一学校,有足够多的机会、时间去亲历、观察和记录这所学校发生的故事。而我,只能通过有限的亲眼目睹与事后的采访,去报道这所志在成就伟大的中学。我与十一学校在物理空间上的距离,便决定了我的照片拍得不够好,深以为憾。
在过去的三年多时间,这位摄影教师的生活似乎简单到可用一句话来概括:除了上课,就是背着他的相机出入校园的各个角落,拍下了不计其数的照片。李强老师给我粗浅的印象是低调而寡言,但我从这些作品中感受到了他对一所学校高度的认可与热烈的爱,他是在用镜头表达自己对教育的理解与情感。李强老师说他经常要奔跑着去拍摄,因为在十一学校,同一时间不同地点每天都在发生值得不断按下快门的瞬间。我能够理解他那种急切的、要在现场、担心错过的心情,对此我感同身受,恨不能在十一学校住上几年。
我虽是一名记者,也拍过不少照片,但对于摄影的角度、构图、光与影的利用,还是一个门外汉。我无法从专业的角度对李强老师的照片做出评价,但能明显感觉到这些照片扑面而来的感染力,它们让我在欣赏的同时生发许多感叹,以及对这所学校的向往。能有这样的效果,不仅在于摄影师高明的视角,更在于被记录者的真实与自然。在这里,找不到一张摆拍的照片,摄影师所做的,就是把镜头对准人,忠实地、及时抓拍。
相信,李强老师的这些作品会刷新许多读者对学校形象的认知,并丰富他们对一所学校的想象。十一学校之于中国教育的示范与引领意义已经显现,而且会在若干年后更加凸显。在我看来,李强老师不仅是在记录十一学校的过去与现在,也是在拍摄中国基础教育的未来。我们期待能有越来越多的学校像这所中学一样,营造健康积极的生态,让师生们各得其所,又互相影响,彼此支持,共同生长。
当然,十一学校这场变革的复杂与艰难、勇气与智慧、光荣与梦想,又绝不是一个摄影师的镜头所能记录万分之一的。
写到这里,我意识到,让一名文字记者来给一位摄影师的作品写序,真是多此一举。一图胜千言,大家不妨翻阅这些照片,看看李强老师怎样用他的镜头把一所不一样的学校带到了我们面前。
(序言作者系中国青年报评论部副主任)
后 记
摄影犹如人的第三只眼,透过镜头,用方寸画幅就可以呈现内容丰富的影像,特定情境下,可以说是一图胜千言。当我用镜头聚焦北京十一学校,我发现这所学校有许多值得按动快门的地方,有许多感人的场景和细节,有时还会有一些热闹非凡的活动,这一切都在与众不同地诠释着全新的教育。
我走进十一学校已经三年多了,从校园里的一草一木到课堂上的老师学生,我逐渐地熟悉和了解这所学校,这的确是一所与众不同、完全不一样的学校。于是我不断地用相机进行描述和记录,经常是摄影课刚结束就马上赶到学校活动的现场去拍摄,有时甚至需要在多个活动中穿梭。在十一学校1200多天,我尝试用影像来解析这所学校的独特魅力,但这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十一学校的理念太多元、内涵太丰富。
十一学校走在教育改革的前沿,通过这些照片我们可以发现,十一学校的校园环境不一样、教育理念不一样、课程设计不一样、学科教室不一样、育人模式不一样、学生风貌不一样这些不一样的特色正是这所学校的个性所在,也是这所学校的伟大之处。透过镜头,我们看到学校与时俱进、不断变革,可谓新学校的榜样;我们也看到学生逐渐蜕变、脱颖而出,可谓青春激扬;我们还看到老师在这里辛勤耕耘、倍感幸福,可谓别具风采!通过解读十一学校的这些照片,我们能生动直观地看到当前教育改革的方向、步伐和成果。我想透过镜头里凝固的瞬间来描述,向人们展现这所学校不一样的内涵。
历经三年多的时间,我在十一学校拍摄的照片已经不计其数,从几个移动硬盘里精心挑选了百余幅汇编成册,希望能从不同的侧面来表现这所学校的某些特质。我想,将来十年或者几十年后,再看这些图片,会更有历史价值,正如将来再看十一学校的这场改革一样。
在本书出版之际,我要感谢十一学校的广大师生,是他们的教育改革和实践让我深受感动,感谢他们配合我的拍摄工作;感谢李茂老师、吴法源老师帮助进行选题策划和指导;感谢杨雄老师在日常拍摄和图书出版方面的宝贵建议和悉心帮助;感谢官天一老师、李建平老师,是他们让我更加了解十一学校;感谢鲍效农老师和于光勇先生对于本书提出的宝贵建议;感谢李斌老师百忙之中为本书写序;感谢艺术学科所有老师的鼓励和帮助;感谢郭华苓和李幸雪两位十一学校毕业生的协助;感谢源创图书编辑团队许扬、杨霞等人的辛勤付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