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诗经》十五讲 十五堂《诗经》历史文化与文学课 丹曾人文通识丛书
》
售價:NT$
395.0
《
述异记汇笺及情节单元分类研究(上下册)
》
售價:NT$
475.0
《
环境、社会、治理(ESG)信息披露操作手册
》
售價:NT$
1190.0
《
桑德拉销售原则 伍杰 [美]大卫·马特森
》
售價:NT$
440.0
《
理论的意义
》
售價:NT$
340.0
《
悬壶杂记:医林旧事
》
售價:NT$
240.0
《
谁之罪?(汉译世界文学5)
》
售價:NT$
240.0
《
民国词社沤社研究
》
售價:NT$
640.0
|
編輯推薦: |
处于变革时期而浮躁不安的中国人,亟需来自本族文化的滋润,尤其期盼从本族文化培育出的成功人士身上获得启迪。这种启迪因同源同种同血脉的缘故,而显得更亲切,更实用,也更有效。曾国藩的奏折大多反映了晚清官场波谲云诡的官场生态,《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奏折》为读者更准确了解晚清历史提供了经典读本。
《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奏折》印制精美,内页采用柔光定制纸,封面为超厚布纹纸,版面疏朗,阅读舒适。高端设计,雅致大气,是读者重温经典的至佳版本。
唐浩明作品典藏系列:
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奏折
唐浩明评点曾国藩语录
唐浩明评点曾国藩书信
唐浩明评点曾国藩日记
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
唐浩明评点曾国藩诗文
|
內容簡介: |
《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奏折》是作者唐浩明先生从曾国藩奏折中精选最有价值之部分,加以评点而成。作者从曾氏存世的二千余道奏章中精 选四十四道折片,并对这些折片产生的时代背景、折里折外的相关情事以及它在当时的作用、历史上的影响等等加以评点,试图通过评点来撩开晚清复杂微妙的官场文化之一角。
|
關於作者: |
唐浩明,湖南衡阳人,1946年出生,编审,现任湖南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长期致力于《曾国藩全集》等湖南近代文献的整理出版与历史小说创作,曾获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第三届国家图书奖。代表作有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杨度》《张之洞》,并著有《冷月孤灯静远楼读史》《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唐浩明评点曾国藩语录》等。
|
目錄:
|
清代奏折的传递
人才的激励机制:转移、培养、考察
这道折子太出格了
道光末期中国百姓的三大苦难
不惧恶名重典以锄强暴
参折的最大秘诀辣
移衡的真正原因在折外
逼出了嫡系部队湘军水师
湘军早期建设的一个极重要决策
出师未捷身欲死
异于常规的激情报告
参倒了现任巡抚
狼狈回籍守父丧
不合时宜的讨价还价
从大悔大悟到盼望复出
趋利避害皆为不忘天恩
胡林翼为曾氏跑官
四顾无人后的实权之授
一份绝密军事文件
以包揽把持控制江南战区
一个冷处理的历史例证
一份揭开洋务运动序幕的重大历史文献
东南战场强弱转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晚清官场上一个罕见的干员能吏
不能轻授非常之权
一道不能不接受的参折
总督与部属联手造假案
一百五十年前的非典式传染病
从学识入手提高官样文章的档次
平生最为重要的一份报告
因病后面的种种原因
科举考试是如何出题的
既看重宗法又顾及人情
对于捻战的厌弃与恐惧
一篇驭下的经典之作
效法古人自贬之义
清廷用人不当
古今难见彭玉麟
什么是人生的最大享受
复姓归宗事当以情谊为重
晚清时期保护妇女权益的一个例子
清代的官场特权
委曲求全以保和局
晚年为民族振兴所作的一项大贡献
|
內容試閱:
|
清代奏折的传递
原折:授翰林院侍讲及四川正考官呈请代奏谢恩状
道光二十三年八月初四日
新补翰林院侍讲充四川正考官曾国藩为呈请代奏,恭谢天恩事。
八月初三日,接到知会转准吏部咨称七月十五日奉旨:曾国藩准其补授翰林院侍讲。钦此。窃国藩楚省菲材,山乡下士。西清待漏,惭四术之多疏;东观校书,尤三长之有忝。本年三月初十日,廷试翰詹,猥以芜词,上邀藻鉴,列置优等,授翰林院侍讲。沐殊宠之逾恒,俾迁阶以不次。旋于六月二十二日,奉命充四川乡试正考官,温纶再捧,寸衷之惶悚弥深;使节初持,万里而驰驱未已。乃复荷高深之宠,俾真除侍从之班。愧屡沐夫鸿施,曾无坠露轻尘之报;惟勉勤乎蛾术,益凛临深履薄之思。所有国藩感激下忱,理合呈请代奏,叩谢天恩。谨呈。
译文:授翰林院侍讲及四川乡试正考官请为代奏谢恩状
新近补授翰林院侍讲充任四川乡试正考官曾国藩,为恭谢天恩之事请人代为呈递奏章。
八月初三日,接到转来的吏部咨文上说七月十五日奉旨:曾国藩准予补授翰林院侍讲。钦此。暗思国藩不过是湖南省一个平庸之辈,偏僻山村里的下等士子而已,供职翰林院,惭愧学术疏浅;协修史书,在众史官中也只是叨陪末席。今年三月初十日,朝廷考试翰林院与詹事府官员,臣以粗劣的文词,获得皇上的赏识,列于优等,升翰林院侍讲。沐浴着破格的特殊恩宠,得以迁升不按常规。接着在六月二十二日,奉命充任四川乡试正考官。温馨的谕旨再次捧到,心中的惶恐更加深重;初次持节出使,此身已作好万里奔波的准备。又蒙受高厚的宠信,得以正式进入文学侍从序列。惭愧屡次获得宏大的恩赐,却没有给皇上以露珠尘埃似的报答;唯有勤奋学习,时时以临深履薄的心态对待职守。所有国藩的这种感激心情,按理应请人代为具折奏报,借以叩谢天恩。谨呈。
评点
在评点曾氏这道奏折之前,笔者先来对清代的奏折作点简单介绍。
在清代,官员们给皇帝的报告有两种。一种是报告例行公事,如财政的收入支出,军营的管理操练等等。这种报告叫做题本。先送通政使司收取,由通政使司报往内阁,由内阁处理后再择要汇报给皇帝。例行公事之外的公私大事,则用奏折的形式直接向皇帝陈述。并不是所有的官员都可以向皇帝上奏,它有级别和职责的限制。清制规定:中央各部院的堂官及科道言官,地方上的文职总督、巡抚、布政使、按察使,武职将军、都统、提督有权上奏。用今天的职务来套,即中央各部部长副部长、监察纪检方面的官员,文职省长副省长、武职大军区司令员、省军区司令员都有上奏折的权利。由省里派出的管理数府州及负责督粮、盐法事务的高级行政长官道员,遇有要事,也可以专折上奏。此外,负有特殊使命的人,虽不在这个级别之内,也可以临时授予他单独上奏的权利。如曾氏后来带湘军出省打仗,他当时是一在籍守制的人,没有任何职务,但肩负的担子非一般,他向皇帝请求单独奏事的权利,皇帝同意了。
这两者之外,遇有非要向皇帝通信息不可的话,则只有请够资格的人代为呈递了。
题本、奏折分行到光绪二十七年时,朝廷实行改题为奏,即将题本改为奏折,也就是说废除了题本。从那以后,文武大员向皇帝报告情况,便只有单一的奏折了。
各衙门对呈递奏折一事极为看重,尤其是远离京师的地方大员更是视为神圣。各省题本,均由驿站按规矩一站一站地送往北京,通常需要一两个月才能到达通政使司。但奏折不同。它是由发折官员的侍从武弁专差护送到京,并且限定时刻到达。若是紧要公文,则用快递。当时的快递分为四百里、五百里、六百里、八百里等几个等级。若是四百里、五百里则逢站换马;若是六百里、八百里,则日夜兼行,逢站不但要换马,说不定还要换人。将奏折送出衙门外,有个专有名词叫做拜折。拜折时得举行隆重的仪式。这天一早,衙门警卫森严,卫兵严执刀枪站在甬道两边,僚属们则按品级列排于庭院中。大堂上设香案,将一个尺余见方的木箱供放在香案上,木箱由黄缎包着。一切准备就绪后,奏折的主衔官员穿戴得整整齐齐地走到庭院中,面对着大堂香案上的木箱。这时,辕门外放炮三声,随之鼓乐齐奏,主衔官员对着香火缭绕中的木箱行三跪九叩大礼。礼毕,走进大堂捧起木箱,然后庄严地交给一旁的送折武弁。折弁接住,将木箱双手捧过头顶,疾步下堂,通过庭院甬道走出辕门。此刻辕门再放炮三声,以示恭送。
有趣的是,这个看似神圣的黄缎木箱里其实是空的,奏折并没有放在这里。要等这个仪式结束,衙门内外完全安静下来后,奏折才由人包好,从衙门后门交给折弁带走。为什么要这样做?笔者揣测,可能是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热热闹闹中办的是假的,真的却是在悄没声息中进行。读者诸君不妨细细地去观察观察,便可以发现,世间许多事其实都是在这种形式下办成的。
奏折到了北京后,它又是通过怎样的途径到达皇帝的手里呢?原来,清廷有专门办理此事的机构,名曰奏事处。
奏事处分内外两个部分。外奏事处由御前侍卫大臣兼管,其办事官员系从军机处、内务府及各部院的中级官员中调充。内奏事处的办事人员全由太监充当。
徐珂编的《清稗类钞》中有一则关于内廷奏事的记载。这则记载上说,每天半夜十二点钟时,各部院派人将奏折带到东华门外。没多久,东华门开,这些人随外奏事官进入大内,来到景运门内的九卿朝房,将所带之奏折连同本衙门名片一同交给外奏事官。外奏事官将奏折登录于簿。过一会儿,乾清门打开了,外奏事官捧着所收的奏折进去,将它们交给内奏事官。内奏事官将奏折全部收集后,时间不会超过凌晨两点。乾清门外的石栏杆上搁置着一个白纱灯笼。当这个灯笼从栏杆上移到石阶上时,则表明皇帝对今天奏折的处置意见快要下达,于是各衙门送折者聚于门外候旨。不久,内奏事官捧着奏折出来,高呼接事。大家静听。内奏事官叫某衙门的名,该衙门送折者走上前去。内奏事官一边将奏折递回,一边传达皇帝的旨意,或是依议,或是知道了,或是另有旨。即便数十上百道奏折,内奏事官的传达都不会出错。
从这则记载来看,清代皇帝处置国事的效率之高,简直惊人:一道奏折凌晨递上去,天不亮便有了结果。这样的高效率,倒令人生疑了:一、皇帝每天半夜两点就得起床看奏折,这可能吗?二、如果这一天的奏折有一百多道,他在天亮之前能看得完吗?不过,徐珂是清光绪年间的举人,他虽没亲自去过奏事处,但还是有机会听到过别人说起这类事的,故而这则记载也不可能是毫无根据的瞎说。姑录于此,供读者参考。
下面,就来说说这道奏折。
这是现存的曾国藩最早的一道奏折,作于道光二十三年八月。此时曾氏三十三岁,中进士点翰林已经五年了。在京师翰林院度过三年勤奋而清苦的岁月后,迎来了他仕宦生涯的第一个幸运期。
这年三月,道光皇帝亲自坐镇正大光明殿考试翰林院和詹事府的官员。翰、詹两个衙门的官员是皇帝的文学侍从,即为皇帝做文字方面的工作,如起草一些朝廷需要的应用文,为皇帝代笔做些诗文,整理史料档案等,工作清闲,亦无实绩可考,故而翰、詹的迁升,便主要依仗于诗文的考试。这是曾氏进翰苑后所遇到的第一次大考。考试的内容为一赋题为如石投水赋一文题为烹阿封即墨论一诗题为半窗残月有莺啼。曾氏的成绩为二等第一名。一等取五名,可知曾氏为此次考试的第六名。赋和诗都已无法找到,《烹阿封即墨论》这篇文章却被保留了下来,笔者将它附在《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中,此处便不再抄录了。
因为成绩优良,曾氏得以升级,由翰林院检讨升为翰林院侍讲,品级为从五品,还是属于低级官员的行列。
过了两个月,好运气又降临到曾氏头上。他在考差之试中获胜,被钦命为四川省的乡试正考官。京官薪俸薄,全靠年终的养廉费和外官的进贡而过舒服日子。翰林院事少权轻,养廉费最低,外官又几乎没有进贡的,故翰林院的官员一般都较清贫。翰林院的外快主要来自放差,最好的差使便是做乡试的主考官。做一次乡试的主考官,朝廷所发的程仪,外加该省再送的程仪及中式举人的谢银在内,可得一千五六百两至二千五六百两银子的额外收入,相当于翰苑中小官员四五年的俸禄的总和。四川路远人多,较之其他省的收入亦更多一些,故此次的乡试正主考,对于经济拮据的曾氏来说,正是从天而降的一笔大财富。曾氏从心底里感激皇家的天恩高厚,遂有这道谢恩折。因为官阶不够,得请别人代递,故有呈请代奏字样。
这类折子表达的是一种对皇上的感激之情,并没有实事,其核心乃一个谢字,若要简洁,只需几个字就行了:谢谢您给我升官放差。但作为一道奏折,便不能这样直白粗放地写,因为那将会显得没文化、没学问。这类折子最看重的是富有书卷气的典雅味。要造成这种氛味,主要的功夫便在营造文字上,即锻字炼句。汉魏南北朝时期,文人们创造了以四六相间为主的文体,十分讲究对仗、声律和藻饰。文章华美矞丽,读起来,又极富抑扬顿挫之感。这种文体被称为骈文,又叫四六文,在当时很受人喜欢,发展到后来,则成为专门在文字上做游戏,于内容反而不顾了,于是遭到有识之士的反对。唐代韩愈、柳宗元等人的古文运动,便是针对这种骈文而来的。从那以后,骈文被散体文所取代,不再成为主流文体了。但有些场合上的为文,本就没有多少内容可言,但又不能写得简短直接,于是这种专在文字上用功夫的骈文便派上用场了,如祝寿文,如庆贺文,如包括谢恩折在内的各种谢情的应酬文等等。这种文章要写好也很不容易,它需要肚子里藏着许多书卷,又需要文字功夫精深老到。
比如西清待漏,惭四术之多疏;东观校书,尤三长之有忝便是用典贴切、对仗工整的典型四六文。西清,是清代宫廷内南书房的代称。南书房在大内的西南角,为康熙皇帝的读书处。后来康熙招来一些学问优长的翰林来南书房当值,起草诏令,并为他代笔诗文。这间房子位置在内宫的西南,房子里的活计清闲高雅,故又称之为西清。古时以滴水计时,滴水器称之为漏壶。待漏,即等待时刻的到来,也即待命的意思。西清待漏,很贴切地表示了他的身份和工作性质。四术,指诗、书、礼、乐四种经术。东观,汉代宫中藏书之处,此处借指翰林院里的国史馆。曾氏在此之前做过国史馆协修官,即校书之事。三长,泛指国史馆里的官员。这两句骈文,说的是曾氏谦称自己学问不足,是个滥竽充数的翰林院官员。这个意思经过如此的文字加工,便显得很文雅,很有档次。下面的温纶再捧,寸衷之惶悚弥深;使节初持,万里而驰驱未已,两句也是典型的四六文。其中的之而是虚词,可算一个字,也可不算一个字。
这种四六句式的骈文不可多用,但若在文章中偶尔用上一两句,只要工整贴切,便会给文章增加不少美感,让本来一篇平平淡淡的散文顿时闪烁亮光,即使是写给上级看的公文汇报也不例外。这便是这道谢恩折给今天读者的启示。
这道折子中有蛾术两个字,今人文章用得极少,稍微给大家解释下。这两个字出自《礼记学记》:蛾子时术之。郑玄对此有一段注释。意思说,蛾就是蚍蜉,蛾子即蚍蜉之子,是很小的虫子。这种小虫也跟着蚍蜉时时学习它们的作为,日积月累,也可以垒起土堆。后人于是以蛾术比喻勤奋学习。
写作简析
以贴切之用典、工整之对仗抒格外感激之情,文字华丽而不绮靡。
要言妙道
愧屡沐夫鸿施,曾无坠露轻尘之报;惟勉勤乎蛾术,益凛临深履薄之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