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革命对战争的影响随着时间推进越来越大,特别是到了19世纪中叶,由于制造工艺和技术的革新,火炮的尺寸、耐用性以及破坏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冶金行业和军工厂得以蓬勃发展。据军史资料记载,火炮在战争中对敌我双方造成的伤亡非常巨大,由此获得了“战场之王”的绰号。火炮在战场上帮助军队取得胜利、扭转败局、免遭毁灭等的例子比比皆是。在过去的150年中,火炮凭借其战场上无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推动着历史的进程。火炮的发展历程可能和人类历史一样久远。其实,敌对双方朝对方投掷石头,就是利用石头的质量和重力给对手造成伤害。据说,公元前的几个世纪里,马其顿的菲利普国王已经认识到原始的火炮是军队的一个重要的部分。菲利普的军队已经能使用一种特大型石弩(抛石机),它的工作原理类似使用一张拉满的弓发射一支箭。菲利普国王的另一件致命武器是“帕林顿”石弩(palintonon),它可以将一块重达3.6千克(8磅)的石头投出274米(300码)远。菲利普国王的这些武器可能被用于攻城战,而他的儿子——伟大的亚历山大大帝,则更加强调发挥这些武器的进攻作用。亚历山大大帝的军队经常会运用炮兵为其步兵提供火力掩护,进而发展出更加轻便、机动性更好的“火炮”。工业革命对战争的影响随着时间推进越来越大,特别是到了19世纪中叶,由于制造工艺和技术的革新,火炮的尺寸、耐用性以及破坏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冶金行业和军工厂得以蓬勃发展。在古历史学家约瑟夫斯的著述里,记载着古罗马军团围攻耶路撒冷时,曾经使用一种名为“野驴”的武器,可将45千克(100磅)的石块投出365米(400码)远。这些攻城武器最终成为罗马帝国军团的制式装备。此外,还有很多种类的石弩(抛石机),其中一种便于运输并且可以将4.5千克(10磅)重的石头投出274米(300码)远,另外一种叫作“carroballista”,它可以发射直径66厘米(26英寸)的弹丸,射程为274米(300码)。显然,在围攻战中使用大炮,目的是瓦解一个城市的防御工事和军民士气。在开放的战场上,威力巨大的武器能对敌人的战斗意志造成显著影响。如果使用得当,火炮在双方对峙中造成的伤亡,可能比近战造成的伤亡要大得多。据说,首次使用火药作为推进剂的火炮诞生在12世纪末中国的宋代。在15世纪中叶,在围攻君士坦丁堡的战争中,一种尺寸巨大的滑膛加农炮——臼炮被土耳其人使用。这些巨大的武器是由绑在一起的金属杆组成的,重达19吨(21英吨),需要60头牛和200名成年男人才能够操控。“炮”之所以能为人们所熟悉,主要是由于在波西米亚的胡斯战争期间(1418—1424年),通过牲畜牵引的此种武器被捷克军队统帅扬•杰式卡运用得得心应手、声名远播。早期的火炮有着固有的缺陷,主要是它们的机动性差、不易操作等。由于火炮自身笨重,导致射击速度较低,往往会成为战斗中非常不稳定的因素。在接下来的200年里,世界各国的陆军和海军都对其进行了创新,例如提高火药和炮弹组合效率,此外,融合式炸弹技术随着各国陆军和海军的迅速壮大而发展了起来。 瑞典国王古斯塔夫•阿道弗斯在火炮的小型化、轻量化的道路上不遗余力,他的部队在17世纪初的“30年战争”期间已经大规模使用“3磅炮”。在那个年代,卡齐米日•西门诺维兹所著的《伟大的火炮艺术(第一卷)》(Great Art of Artillery, the First Part)一书中,首次将火炮的使用方法进行了描述,自此向后的200多年里,火炮在战场上的使用方法、运用策略基本上变化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