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创伤与记忆:身体体验疗法如何重塑创伤记忆 [美]彼得·莱文
》
售價:NT$
295.0
《
复原力
》
售價:NT$
345.0
《
近代中国思维方式的演变(王中江著作系列)
》
售價:NT$
950.0
《
我可以近乎孤独地度过一生
》
售價:NT$
440.0
《
二十四节气生活美学
》
售價:NT$
340.0
《
古文观止(上+下)(2册)高中生初中生阅读 国学经典丛书原文+注释+译文古诗词大全集名家精译青少年启蒙经典读本无障碍阅读精装中国古代著名文学书籍国学经典
》
售價:NT$
440.0
《
问物:可触摸的意义
》
售價:NT$
375.0
《
宠物革命:动物与现代英国生活的形成
》
售價:NT$
360.0
|
內容簡介: |
本书系世界教育创新峰会(WISE)丛书(中文版)之一。
世界教育创新峰会(WISE,World Innovation Summit for Education)于2009年由卡塔尔基金会主席谢赫莫扎宾特纳赛尔殿下发起,是一项促进教育创新的跨领域全球性倡议。通过两年一度的峰会和一系列全年项目,WISE正在促进全球合作并构筑教育的未来。
WISE丛书致力于传播和激发创新思维和优秀实践,探讨为21世纪的生活做准备所必须面对的挑战。创作团队的足迹遍布全球,寻访教育问题的创新性解决方案。
什么样的创新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什么样的创新才能被大规模复制?创新可以通过调动哪些因素来打破让很多学校系统裹足不前的惰性?
本书是一本有关国际教育领域最佳实践的参考指南,记录了全世界16位教育先锋的开拓性实践。这16位先锋都创立了新的有效教育模式,这些教育模式都获得了大规模运用。书中再现了这些创新项目产生、推广并被复制到其他地方的过程。
本书适合所有对教育创新感兴趣的人无论您是教育工作者、学习者还是家长。
|
關於作者: |
[英] 查理斯里德比特(Charles Leadbeater) 在创新、创造力与学习领域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学者,公司、城市与政府的创新战略与知识经济顾问,英国教育部未来学习战略顾问,公共服务设计机构Participle联合创始人。曾被咨询公司埃森哲评为世界顶尖的管理思想家,撰写了英国第一部关于社会企业的报告。
[法] 罗曼斯塔罗斯斯塔罗普利(Romain Staros Staropoli 新闻摄影师出身,兼做时尚与广告摄影,对他人的脑与创新本能充满好奇。
|
目錄:
|
前言
致谢
第一章 基础:希望与挫败
创新可以通过调动三大关键因素来打破让很多学校系统裹足不前的惰性:成千上万父母与孩子的希望与期待,对传统教育模式弊端不断增强的挫败感,探索新的有效解决方式的决心。
第二章 先锋:通向高影响力之路
本书收录的16个案例是已被证明成功的教育创新,这些创新取得了显著的教育成果。而且,它们还有规模化的潜力,因为它们能够在诞生地之外的地方被复制。
第三章 学校:必需但还不够
仅仅聚焦于扩大入学机会的教育创新对于改善教育成果是远远不够的。同样重要的是儿童如何学习,他们学什么,是否有动力学习。
第四章 谁学:跨越获得教育的障碍
有太多的儿童因为战乱、贫穷、住所偏远,语言与文化、残疾与性别的关系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对于经常面临不只一个障碍的儿童来说,以标准模式运行的标准学校很可能并不能解决问题。
第五章 怎样学:让学习有意义
对无效教学方式的额外投入不可能对结果产生影响。需要更多投入,也需要不同的、更好更有效的学习方式。
第六章 学什么:知识与能力
最大的危险在于,孩子们被迫学习僵化死板、远离他们生活的课程。我们的创新者聚焦在一些结合知识与技能的共通领域。
第七章 为什么学:吸引而非强制
学习要能激发学生学,需要对学生有意义。学生需要看到他们学习的内容在哪里跟他们的已知领域发生关系及其意义是什么。学习需要激发人的好奇心,不过也需要帮助人们在其不熟悉的领域安全探索前行。
第八章 组合:更多,更好,且不同
要让更多的孩子以对他们来说更好的方式学习,教育必须变得不一样。扩大教育机会需要与改变孩子如何学、学什么以及为什么学的创新联手。
第九章 来自边缘的灵感
对创新的找寻不应该局限于主流教育系统。最激进的创新可能来自最不可能、最边缘的地方。
第十章 我们是一场运动
我们的创新先行者创立的是运动,而不仅仅是机构。
第十一章 冲突:当运动遇到体制
在创新者寻求把创新推广到他们创立的网络和运动之外的过程中,他们进退维谷:没有政府他们很难做成,但又发现跟政府合作异常困难。
第十二章 打开通向无限可能之门
孩子、家长希望有更多不一样的、更好的学习方式。问题在于教育系统内和系统外的专业人士是否也想要。
参考书目
附录1:案例研究及链接
附录2:全球高影响力教育创新一览
|
內容試閱:
|
当卡塔尔教育、科学与社区发展基金会主席莫扎王妃(Sheikha Moza bint Nasser)约3年前请我们发起一个旨在提升全民教育的国际性跨领域项目时,我们知道这是一个雄心勃勃但又极端重要的任务。
在人类历史的绝大多数时间里,教育一直为少数人所独享。因而遗憾的是,我们共有的潜力只有很少一部分得以应用。今天,社会、经济与技术的飞速发展已经把我们带到了一个时间节点上,教育不应再被视为特权,而是个体及社群过上有品质的生活的一个先决条件,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简而言之,它是获得融入与机会的通行证。
不幸的是,大大小小的教育系统并未实现这个转变。太多的时候,我们的孩子在进入成年时并未获得能使他们应对不确定未来的工具。增量改变已经不够了我们需要变革型领导力。我们的挑战便是朝这个方向迈进,在当下占主导的各种情形之下寻找出路,同时尊重并培育作为我们共同遗产的文化的丰富多样性。
这些全球进程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巨大的机会互联互通,形成网络,分享想法与最佳实践。世界教育创新峰会(WISE,World Innovation Summit for Education )的创办目的便是抓住这个机会,把创新作为一个关键要素,提供一个全球性的合作行动平台。
自从WISE创办以来,我们非常振奋地发现了很多现实中的成功故事,有时候是在最意想不到的地方。我们从一开始便清楚,要重建教育的未来,我们必须从那些已经产生了积极效果的创新项目开始。
从2009年以来,WISE创新大奖每年评选、表彰并推广6个在全世界最具创新与最有前景的教育项目。
这些项目以及其他很多项目,是希望的灯塔,只要条件合适,它们就能成长并汇聚成我们所需要的全世界人所渴望的教育革命。WISE的战略便是创造使之发生的环境。
在《可复制的教育创新改变世界的重要力量》一书中,我们走访了这些令人激动、正在带来成效的教育项目,很多时候它们都处于非常困难的境地。参与这些项目的人们教育者或组织者正在为了让下一代有一个更好的起点而奉献他们的才智与精力。他们是我们这个时代真正的英雄,我对他们的工作,以及他们为帮我们编撰这本独一无二的突破性教育创新指南所给予的合作,致敬并致谢。
我还对卡塔尔基金会团队以及与我们合作的机构所提供的支持表示感谢,同时还感谢全体WISE社群。我相信,我们凝聚在一起的经历、才能与热情,定会使很多伟大的事情在不久的将来发生。我相信这本书将提高我们对这个时代最重要的问题之一的认识,所有关切我们共同未来的人都能从这些教育创新范例中获得激励,无论在草根层面还是在政策制定层面,它们必将激发出更多的独创思想与共同行动。
我们的创新先行者都是耐心而有毅力的问题解决者。他们根据满足某一明
确需求、简单而有说服力的想法设计项目。即便牵涉对新科技的使用,这些项目也并不需要高深的知识。它们的诉求可以用一句话简单概括:母亲能被训练成教育者(母亲儿童教育项目);一个街区能变成一所学校(学徒);孩子能边工作边学习,并在这个过程中负担学费(克里斯多雷伊和巴拉圭基金会);学生在没有老师的情况下也能学习,只要他们有一本好的指导手册(新学校),一个电脑课程(墙洞)或视频讲座(麻省理工学院开放课程)。然而,将这些简单的想法变成有实效的项目,通常需要耐心与决心,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对于新学校的薇姬科尔伯特,母亲儿童教育项目的赛芙达贝克曼而言,这个过程花了25年。变革真是慢得令人沮丧。
创新的源泉来自很多地方,创新的形式也多种多样。本书呈现的创新只是我们所需要的创新的一小部分。我们的创新者并不拥有所有的答案。在正规教育系统内部还有很多我们的样本没有体现出的创新。政策制定者通过创设新的投资模式和激励机制,比如教育券和有条件的现金支付,为创办新的学校开辟了道路。教育从业者在进行教学方式的创新,比如用拼读法进行读写基础教育。技术公司在制造课堂上使用的新软件和新工具。这些在体系之内,旨在维持与改善现有模式的创新作用不应被低估。然而,我们的创新者向世人揭示了教育里的激进创新在哪里:那些创设了新的教育模式,能够大规模地运行,能够帮助那些最贫困、最偏远、通常是传统体制最亏欠的人的创新。
这些教育创新先锋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经验,告诉我们创新如何产生,以及
为了让更多创新产生我们需要做什么:
对创新的找寻不应该局限于主流教育系统。最激进的创新可能来自最不可能发生创新、最边缘的地方。
国际间的思想流动与交流能极大地助力创新,特别是如果这些思想能被致
力于在具体环境下运用它们的人所采用。我们的创新先行者在思想上海纳百川,
同时又扎根于他们服务的社区。在需要创新的社区与能激发创新的国际思想流动
之间搭建起桥梁,会带来很大的红利。对学习和儿童发展的独立学术研究是一些
创新项目的灵感来源。学术界是新思想和基础理念的一个重要来源。不过,学术
思想需要与实际的项目、与人联合起来才能转化为行动。投资有希望的学术研
究,并将这些项目跟实际问题的解决连接起来,会产生更多的创新。
如果不仅从教育界内部,还从外部吸引人才,创新项目会更加成功,且不惧怕以挑战的姿态面对体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