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纯数学教程
》
售價:NT$
390.0
《
威尔士史:历史与身份的演进
》
售價:NT$
490.0
《
黄金、石油和牛油果:16件商品中的拉丁美洲发展历程
》
售價:NT$
395.0
《
母亲的选择:看不见的移民保姆与女性工作
》
售價:NT$
340.0
《
城邦政治与灵魂政治——柏拉图《理想国》中的政治哲学研究
》
售價:NT$
590.0
《
3分钟漫画墨菲定律:十万个为什么科普百科思维方式心理学 胜天半子人定胜天做事与成事的权衡博弈之道
》
售價:NT$
249.0
《
1911:危亡警告与救亡呼吁
》
售價:NT$
349.0
《
旷野人生:吉姆·罗杰斯的全球投资探险
》
售價:NT$
345.0
|
編輯推薦: |
书中例举了大量真实的课堂场景和故事,重在为学生建构课程而不是把课程强加给他们。通过给予学生特权,作者推翻了现行的课程理念,转而致力于解决那些打破常规的问题。这样建构起来的课程是批判的,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文化素养以改变世界。
|
內容簡介: |
本书创造性地描述了教师如何帮助学生使用各学科中的读写工具来学习。这些工具包括:叙事、提问、口语诗、戏剧、写作、数字交流、图象、视频等,这些可以都可以促进学生的批判性探索。本书还提供了许多课堂案例及网站,读者可以登录该网站,成为该专业共同体一员,分享教育理念,更新观念。
|
關於作者: |
刘正伟,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国际语文课程与教学比较》《督抚与绅士:江苏教育近代化研究》等,在发表专业论文近百篇。
|
目錄:
|
总序
前言
导言
**章什么是文化素养工具,我们又该如何运用?
筏非岸:尊重素养文化遗产
定义文化素养工具
文化素养工具之于改变与转型项目
教学艺术和基于改变的评价
文化素养工具运用:从历史遗产到未来展望
第2章如何运用文化素养工具参与批判探究并开拓空间?
批判探究文化素养工具
运用文化素养工具开拓空间
探究空间的活动
第3章如何运用文化素养工具建构身份并确立能动性?
运用文化素养工具建构身份
运用文化素养工具探索并质疑身份
建构身份的一些启示
运用文化素养工具建构能动性
运用文化素养工具发挥能动作用
第4章故事:见证尘封的历史
文化素养工具:叙事的运用
叙事的力量
运用叙事的一些建议
第5章戏剧性探究:以多重视角想象和演绎生活
戏剧性探究:文化素养工具的工具
想象的真实空间
即兴创作与表演
戏剧性探究中的主体能动性发展
批判性、对话式的戏剧探究
戏剧性探究:拥有无限可能性的文化素养
戏剧性探究:调节权力关系的文化素养
通过戏剧表演发掘自我新的可能性,实现身份的转变
戏剧性探究:基于协作的社会性想象
第6章口语:演绎诗歌和社会
青少年口语中的文化素养实践
见证:说出你的经历
回顾蒂什《为我前行》一诗
口语诗之于探究、空间、身份和能动
在课堂上运用口语诗
第7章数字化素养:在虚拟世界合作建构知识
在21世纪的课堂中运用数字化素养工具
建构在线身份
培养数字化素养
第8章反思写作:探索我们的生活
反思写作工具的特征
自由写作
笔记
绘图
第9章图像和视频:展望未来
回应图像
对图像或视频的批判探究学习
身份建构
**0章评价文化素养工具的运用:反思真正重要的问题
基于变化的评价体系
运用提问法促进自我反思
运用教师和同伴的反馈促进自我反思
运用学习故事反思文化素养工具的使用
运用电子档案促进自我反思
教师自我评价
邀请和建议
结语:文化素养工具运用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关于作者
|
內容試閱:
|
前言跟课程一样,其作用都是提供看待问题的视角。作为一名既喜欢艺术又对批判性文化素养感兴趣的人,我认为这本书满足了一种十分迫切的需求。执笔写这篇前言时,正值研究所开展一项关于文化素养与差异的研讨项目,为期两周,我参与其中并开办了运用艺术开创批判性课堂的讲习班。如果这本书当时就已经出版,那我就可以拿来用了。它很好地回答了一个经常被教师问及的问题:我的课堂应当作出怎样的改变,从这个角度来说,什么是批判性文化素养?针对我的讲习班而言,即应当如何有效地运用艺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本书的作者理查德比奇(Richard Beach)、杰拉德坎帕诺(Gerald Campano)、布莱恩埃德米斯顿(Brian Edmiston)和梅丽莎伯格曼(Melissa Borgmann)也会对教师提出的这些问题感到困惑。鉴于本书所涉及的全部领域,他们同样希望我们能够重新思考理论和实践之间的传统关系。在这方面,他们的目标是双重的:为了发展实践性的理论和理论性的实践。
批判性文化素养突破了社会现行的用于个人自我定位的意义系统。从课程的观点来看,批判性文化素养包含打破常规事物、质疑多重观点、关注社会政治以及采取社会行动。为了协助教师和学生培养批判性文化素养,比奇(Beach)、坎帕诺(Campano)、埃德米斯顿(Edmiston)和伯格曼(Borgmann)论证了如何在各类课堂和教育中使用多样的工具实现四大目标:参与批判探究、确立主体能动性、建构身份认同与开拓空间。他们所讨论的工具涵盖语言表达的各个方面(听、说、读、写)、艺术(视觉素养)、音乐、戏剧和数字化素养。通过构建上述四大目标框架,他们扩展了目前语言的定义,阐释了语言艺术是如何贯穿课程、发挥潜在作用的。当被看作一种工具时,人文科学能够增进沟通,成为培养不一样的文化人的重要渠道。
从隐喻的角度来看,我认为课程就好比我们想要过的生活和想要成为的人。本书的前几章旨在让读者了解批判性文化素养的概念,以及如何通过课程和当今的学生探讨社会重大议题。剩余的章节论证了这一目标是如何通过使用工具(即我所谈论的艺术)来跨越课程从而得以实现的。我很欣赏书中列举的大量真实的课堂场景和故事,重在为学生构建课程而不是把课程强加给他们。通过给予学生身份特权,作者推翻了现行的认为课程即跑道的理念,转而致力于解决那些打破 常规的问题。他们的课程是批判的,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文化素养以改变世界。总之,作者根据现今年轻一代的实验背景,将教育重新理论化,始于个人,终于社会,并在过程中揭示了界定当代年轻人的素养实践,他们据此在世界重新确定自我的定位。
大多数书籍要求初高中教师全盘接受书中的观点和内容,并使其适应初高中的课堂教学,然而,《课堂中的文化素养工具:批判探究教学 512年级》(Literacy Tools in the Classroom: Teaching Through Critical Inquiry, Grades 512)一书适用于多个年级。这并不意味着本书不适合小学职前和在职教师使用,而是小学教师在运用这些工具时要注意依据各自的年级水平作出适当调整。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并一直专注于小学教育研究的人,我可以很负责地说,这是一本十分有趣、简单易懂的书,当你阅读时,想法会自然而然地涌现在眼前。我同作者一样坚信,素质教育关注的是语言和文化课学习中根本的基础过程,这也是为什么本书适用于各年级段的课程,而且其读者不仅限于目标年级段的教师。
本书最后有关评价的章节一定会受到广大教师的欢迎。同样,作者的态度十分明确,他们希望我们不要单单关注易于评价的部分,而是致力于真正重要的过程评价,将重点放在素养实践、课程实践和教学实践上,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整本书的主旨所在,而这所有的思考和探索都基于我们想要创造的文化世界,基于我们想要学生成为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文化人。
杰罗姆哈斯特(Jerome C. Harst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