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不在场证明谜案(超绝CP陷入冤案!日本文坛超新星推理作家——辻堂梦代表作首次引进!)
》
售價:NT$
265.0
《
明式家具三十年经眼录
》
售價:NT$
2387.0
《
敦煌写本文献学(增订本)
》
售價:NT$
1010.0
《
耕读史
》
售價:NT$
500.0
《
地理计算与R语言 [英] 罗宾·洛夫莱斯 [德]雅纳·蒙乔 [波兰] 雅库布·诺沃萨德
》
售價:NT$
551.0
《
沈括的知识世界:一种闻见主义的实践(中华学术译丛)
》
售價:NT$
398.0
《
大思维:哥伦比亚商学院六步创新思维模型
》
售價:NT$
332.0
《
宏观经济学(第三版)【2024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作品】
》
售價:NT$
709.0
|
內容簡介: |
本书分为雷达主要分机及测量方法两大部分。前者包括雷达发射机、雷达接收机及雷达终端,书中阐述了它们的组成、工作原理和质量指标;后者包括经典的测距、测角和测速的基本原理和各种实现途径,并相应地讨论了多种雷达体制的基本工作原理,如连续波、三坐标、精密跟踪等。对日益受到重视的相控阵雷达也有详尽的阐述。运动目标检测部分对强杂波中提取运动目标信号的基本工作原理、精巧的信号处理技术及实现方法均有较深入的讨论,并涉及动目标显示(MTI)及脉冲多普勒(PD)体制的基本原理。高分辨力雷达部分讨论了雷达分辨理论、高距离分辨力信号以及成像雷达SAR及ISAR的基本工作原理。书中对雷达方程也做了全面的研讨,说明了探测距离和内外诸因素的关联。全书较好地体现了当前雷达技术的状况和新发展。本书可作为电子工程有关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因内容涉及较广,可根据需要选用不同章节讲授。本书也可作为雷达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
關於作者: |
丁鹭飞,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雷达方面的教学、科研工作,主编国家九五重点教材《雷达原理》。
|
目錄:
|
目 录
第1章 绪论 (1)
1.1 雷达的基本任务 (1)
1.1.1 雷达回波中的可用信息 (1)
1.1.2 雷达探测能力 (5)
1.2 雷达的基本组成 (5)
1.2.1 雷达发射机 (6)
1.2.2 雷达天线 (6)
1.2.3 雷达接收机 (7)
1.2.4 雷达信号处理机 (7)
1.2.5 雷达终端设备 (7)
1.3 雷达的工作频率及技术参数 (7)
1.3.1 雷达频段 (8)
1.3.2 雷达频段的应用 (8)
1.3.3 雷达的主要战术指标 (9)
1.3.4 雷达的主要技术指标 (10)
1.3.5 雷达的分类 (10)
1.4 雷达的发展与应用 (11)
*1.4.1 雷达的发展 (11)
1.4.2 雷达的应用 (12)
*1.4.3 现代雷达技术简介 (15)
*1.5 军用雷达与电子战 (17)
1.5.1 电子战的科学定义及频段 (17)
1.5.2 雷达抗干扰 (18)
1.5.3 隐身和反隐身 (20)
1.5.4 反侦察和反摧毁 (22)
参考文献 (22)
第2章 雷达发射机 (23)
2.1 概述 (23)
2.1.1 雷达发射机的任务和功能 (23)
2.1.2 单级振荡式发射机和主振放大式
发射机 (23)
2.1.3 现代雷达对发射机的主要要求 (24)
2.2 雷达发射机的主要质量指标 (26)
2.2.1 工作频率和瞬时带宽 (26)
2.2.2 输出功率 (27)
2.2.3 信号形式和脉冲波形 (27)
2.2.4 信号的稳定度和频谱纯度 (28)
2.2.5 发射机的效率 (31)
2.3 雷达发射机的主要部件和各种应用 (31)
2.3.1 概述 (31)
2.3.2 发射机的主要部件 (32)
2.3.3 几种典型的雷达发射机 (33)
2.3.4 全固态雷达发射机 (34)
2.3.5 国内外典型雷达发射机概况 (35)
2.4 真空微波管雷达发射机 (37)
2.4.1 概述 (37)
2.4.2 真空微波管的选择 (37)
2.4.3 线性注管(O型管) (38)
2.4.4 正交场微波管(M型管) (41)
2.4.5 真空微波管的性能比较和
展望 (42)
2.4.6 几种典型的真空微波管发射机 (43)
2.4.7 微波功率模块(MPM)及空间
功率合成方法 (45)
2.5 固态雷达发射机 (46)
2.5.1 概述 (46)
2.5.2 微波晶体管及其发展概况 (47)
2.5.3 固态发射机的分类和特点 (47)
2.5.4 几种典型的全固态雷达发射机 (49)
2.5.5 有源相控阵雷达全固态
发射机及其特点 (50)
2.5.6 有源相控阵雷达的TR组件 (51)
2.5.7 有源相控阵雷达全固态
发射机 (53)
2.6 脉冲调制器 (54)
2.6.1 线型脉冲(软性开关)调制器 (54)
2.6.2 刚性开关脉冲调制器 (56)
2.6.3 浮动板调制器 (57)
2.6.4 脉冲调制器的性能比较 (60)
参考文献 (61)
第3章 雷达接收机 (62)
3.1 雷达接收机的基本原理和组成 (62)
3.1.1 雷达接收机的基本原理 (62)
3.1.2 雷达接收机的基本组成 (64)
3.2 雷达接收机的主要质量指标 (66)
3.3 常规雷达接收机和现代雷达接收机 (69)
3.3.1 雷达接收机的分类 (69)
3.3.2 常规雷达接收机 (70)
3.3.3 现代雷达接收机 (70)
3.4 接收机的噪声系数和灵敏度 (75)
3.4.1 接收机的噪声 (75)
3.4.2 噪声系数和噪声温度 (77)
3.4.3 级联电路的噪声系数 (79)
3.4.4 接收机灵敏度 (80)
3.5 接收机的高频部分 (82)
3.5.1 概述 (82)
3.5.2 低噪声高频放大器 (83)
3.5.3 混频器的变频特性及分类 (83)
3.6 接收机的动态范围和增益控制 (85)
3.6.1 动态范围 (85)
3.6.2 接收机的增益控制 (87)
3.6.3 对数放大器 (90)
3.7 自动频率控制 (91)
3.7.1 概述 (91)
3.7.2 自动频率控制(AFC)的原理 (92)
3.8 匹配滤波器和相关接收机 (94)
3.8.1 匹配滤波器基本概念 (94)
3.8.2 匹配滤波器的频率响应函数 (95)
3.8.3 匹配滤波器的脉冲响应函数 (97)
3.8.4 相关接收机及其应用 (97)
3.8.5 准匹配滤波器 (98)
3.8.6 接收机带宽的选择 (99)
3.9 频率源及其应用 (101)
3.9.1 直接频率合成器 (101)
3.9.2 直接数字频率合成器及其
应用 (102)
3.10 波形产生方法及其应用 (105)
3.10.1 概述 (105)
3.10.2 信号波形的模拟产生方法 (106)
3.10.3 信号波形的数字产生方法 (110)
3.10.4 宽带和超宽带信号的产生
方法 (112)
3.11 数字雷达接收机 (115)
3.11.1 数字雷达接收机的组成 (115)
3.11.2 带通信号采样 (116)
3.11.3 数字正交鉴相(数字下
变频) (117)
3.11.4 S波段射频数字接收机 (119)
3.11.5 数字雷达系统 (120)
3.12 数字阵列雷达接收机 (120)
3.13 软件无线电在雷达接收机中的应用 (124)
3.13.1 软件无线电的基本结构 (124)
3.13.2 软件雷达发射机和接收机 (125)
参考文献 (126)
第4章 雷达终端 (128)
4.1 概述 (128)
4.2 雷达信息显示的基本类型 (129)
4.2.1 雷达信息显示的类型 (129)
4.2.2 雷达信息显示的质量指标 (132)
*4.3 传统雷达显示器简介 (132)
4.3.1 距离显示器 (132)
4.3.2 平面位置显示器 (134)
4.4 现代雷达显示技术 (136)
4.4.1 概述 (136)
4.4.2 现代雷达显示的基本功能
部件 (137)
*4.4.3 随机扫描雷达显示系统 (146)
4.4.4 光栅扫描雷达显示系统 (149)
4.5 雷达点迹录取 (156)
4.5.1 概述 (156)
4.5.2 目标距离数据的录取 (157)
4.5.3 目标角坐标数据的录取 (158)
4.5.4 天线轴角数据的录取 (159)
4.6 雷达数据处理 (162)
4.6.1 概述 (162)
4.6.2 目标运动与量测模型 (163)
4.6.3 跟踪滤波算法 (165)
4.6.4 航迹相关 (169)
4.6.5 测量与跟踪坐标系 (172)
参考文献 (172)
第5章 雷达作用距离 (174)
5.1 雷达方程 (174)
5.1.1 基本雷达方程 (174)
5.1.2 目标的雷达截面积(RCS) (175)
5.2 最小可检测信号 (176)
5.2.1 最小可检测信噪比 (176)
5.2.2 门限检测 (178)
5.2.3 检测性能和信噪比 (179)
5.3 脉冲积累对检测性能的改善 (182)
5.3 1 积累的效果 (183)
5.3.2 积累脉冲数的确定 (184)
5.4 目标截面积及其起伏特性 (185)
5.4.1 点目标特性与波长的关系 (185)
5.4.2 简单形状目标的雷达截面积 (186)
5.4.3 目标特性与极化的关系 (186)
5.4.4 复杂目标的雷达截面积 (188)
5.4.5 目标起伏模型 (189)
5.5 系统损耗 (193)
5.5.1 射频传输损耗 (193)
5.5.2 天线波束形状损失 (193)
5.5.3 叠加损失(collapsing loss) (194)
5.5.4 设备不完善的损失 (194)
5.5.5 其他损失 (195)
5.6 传播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影响 (195)
5.6.1 大气传播影响 (196)
5.6.2 地面或水面反射对作用距离的
影响 (199)
5.7 雷达方程的几种形式 (201)
5.7.1 二次雷达方程 (202)
5.7.2 双基地雷达方程 (202)
5.7.3 用信号能量表示的雷达方程 (203)
5.7.4 搜索雷达方程 (204)
5.7.5 跟踪雷达方程 (204)
参考文献 (205)
第6章 目标距离的测量 (206)
6.1 脉冲法测距 (206)
6.1.1 基本原理 (206)
6.1.2 影响测距精度的因素 (206)
6.1.3 测距的理论精度(极限
精度) (208)
6.1.4 距离分辨力和测距范围 (210)
6.1.5 判测距模糊的方法 (211)
6.2 调频法测距 (212)
6.2.1 调频连续波测距 (212)
6.2.2 脉冲调频测距 (216)
6.3 距离跟踪原理 (217)
6.3.1 人工距离跟踪 (217)
6.3.2 自动距离跟踪 (217)
6.4 数字式自动测距器 (218)
6.4.1 数字式测距的基本原理 (218)
6.4.2 数字式自动跟踪 (219)
6.4.3 自动搜索和截获 (221)
参考文献 (223)
第7章 角度测量 (224)
7.1 概述 (224)
7.2 测角方法及其比较 (225)
7.2.1 相位法测角 (225)
7.2.2 振幅法测角 (227)
7.3 天线波束的扫描方法 (230)
7.3.1 波束形状和扫描方法 (230)
7.3.2 天线波束的扫描方法 (231)
7.3.3 相位扫描法 (232)
7.3.4 频率扫描法 (237)
7.4 相控阵雷达 (240)
7.4.1 概述 (240)
7.4.2 相控阵天线和相控阵雷达的
特点 (240)
7.4.3 平面相控阵天线 (242)
7.4.4 相控阵雷达的馈电和馈相
方式 (244)
7.4.5 平面相控阵天线馈电网络及其
波束控制数码 (247)
7.4.6 移相器 (250)
7.4.7 TR组件的组成与主要功能 (252)
7.4.8 有源相控阵雷达发展概况与
应用 (254)
7.5 数字阵列雷达 (257)
7.5.1 概述 (257)
7.5.2 数字阵列雷达的组成和工作
原理 (257)
7.5.3 数字TR组件的组成和特点 (258)
7.5.4 数字波束形成DBF的原理 (260)
7.5.5 接收数字波束形成 (262)
7.5.6 发射数字波束形成 (263)
7.5.7 基本数字阵列雷达 (264)
7.6 三坐标雷达 (265)
7.6.1 三坐标雷达的数据率 (266)
7.6.2 单波束三坐标雷达 (267)
7.6.3 多波束三坐标雷达 (268)
7.6.4 多波束形成技术 (270)
7.6.5 仰角测量
|
內容試閱:
|
前言
本书是在2014年出版的《雷达原理》(第5版)的基础上修编而成的。
雷达是集中现代电子科学技术先进成果的一个电子系统。20世纪80年代以来,微电子技术及各种电子器件的迅猛发展,使雷达的各分机及体系结构不断更新,雷达的数字化推进迅猛并将继续向雷达前端推进。雷达技术及其应用持续向前发展,极大地提高了雷达的性能并显著扩展了它的应用范围。
雷达技术发展值得提出的几个方面如下:
雷达的信号处理机可以做得更为精巧、复杂,再加上对杂波和环境的深入研究,目前雷达可以明显改善严重杂波背景下检测小运动目标的性能。因而动目标显示(MTI)及脉冲多普勒(PD)体制雷达获得比较普遍的应用。
数字技术和新型器件的应用紧密结合,可以比较方便地产生和处理各类复杂信号波形,从而使雷达能同时获取高的目标分辨性能和好的目标探测能力。数据处理也获得相应的快速发展,从而能在目标数据中提取更多的有用信息。在发射、接收和天线分系统中也不断引入了数字技术及采用新型固态器件而使分机有了新面貌。例如,直接数字频率合成器(DDS)的应用、复杂波形产生器、数字接收机(中频正交采样、数字正交鉴相等)、数字波束形成(DBF)及数字阵列等。
相控阵雷达已批量生产和广泛使用,从早期的战略防御到目前的战术使用,包括地面、舰载和机载雷达。因为相控阵雷达的天线波束形状和扫描方式可以灵活、快速地形成和变化,再加上数据处理、计算机管理和控制,使相控阵雷达具有多功能、多目标、高数据率和高可靠性等优点。微波固态器件的发展和多个波段TR组件的日趋成熟,加速了有源相控阵雷达的发展和应用。本书的第2章雷达发射机和第7章角度测量对此均有深入讨论。
早期的雷达分辨力较低,将普通目标视为点目标而只测量其空间坐标及运动参数。从雷达遥感成像、目标识别等用途来讲,需要将目标看得更清楚,即必须明显提高雷达的分辨力。第9章高分辨力雷达讨论了雷达分辨理论、具有高距离分辨力的宽频带信号以及提高横向分辨力的综合孔径雷达(SAR)和逆合成孔径雷达(ISAR)的基本工作原理。
雷达作用距离是雷达原理课必须学习的专业内容,它揭示了雷达探测目标的能力与内部及外部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并可作为系统设计的工具。
书中还包括了雷达的基本理论,诸如最佳线性处理的匹配滤波器、分辨理论、雷达模糊函数、雷达测量精度等,这些内容分别纳入了相关的章节。
关于雷达的目标识别能力、严酷工作环境下对军用雷达中的反干扰要求(它推动着军用雷达系统的重大改进)在本书中也有涉及。
本书作为教材使用时,应注重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书中各章节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可根据本科生、硕士研究生的不同要求选择相关内容。书中有些章节(以*标注)内容(主要是理论证明、公式推导以及扩展的内容)均用小号楷体字印刷以示区别。
本书由丁鹭飞(第5章、第6章、第8章、第9章)、耿富录(第2章、第3章、第7章)、陈建春(第1章、第4章并参与第8章、第9章)共同完成。
由于编著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一些缺点甚至错误,殷切希望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联系方式:jcchen@mail.xidian.edu.cn。
编著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