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纳特·特纳的自白
》
售價:NT$
383.0
《
低空经济:中国经济发展新引擎
》
售價:NT$
403.0
《
汉字学理与小学汉字教学
》
售價:NT$
408.0
《
即将到来的能源战争
》
售價:NT$
407.0
《
时刻人文·臆造南洋:马来半岛的神鬼人兽
》
售價:NT$
296.0
《
心智、现代性与疯癫:文化对人类经验的影响
》
售價:NT$
857.0
《
周秦之变的社会政治起源:从天子诸侯制国家到君主官僚制国家(历史政治学与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论丛)
》
售價:NT$
857.0
《
时刻人文·信用的承诺与风险:一个被遗忘的犹太金融传说与欧洲商业社会的形成
》
售價:NT$
469.0
|
內容簡介: |
这本教材在有限的篇幅内较好地叙述了《资本论》的基本内容,概念准确,结构完整,文字流畅,说理透彻,是一本高水平、高质量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体现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水平。本书迄今已经发行逾百万册,被许多院校广泛选用,并出版了日文版和德文版。《政治经济学概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大众化的一个光辉典范。
|
關於作者: |
徐禾,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主编的《政治经济学概论》和《政治经济学词典》为政治经济学领域的经典著作,被翻译成日语、英语等。
|
目錄:
|
目录
章 商品和货币 1
节 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 1
第二节 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3
第三节 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6
第四节 价值形态的发展。货币的起源和本质 11
第五节 货币的职能 19
第六节 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的经济规律 27
第七节 商品的拜物教性质 30
第八节 对资产阶级价值和货币理论的批判 33
第二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 39
节 由货币到资本的转化 39
第二节 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43
第三节 资本的本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48
第四节 剩余价值的生产。无产阶级争取缩短工作日的斗争 51
第五节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55
第六节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发展过程 58
第三章 工资 66
节 工资的实质 66
第二节 工资形式 69
第三节 决定工资水平的各种因素和工资水平的变动趋势 75
第四节 无产阶级争取提高工资的斗争 79
第四章 资本积累及其历史趋势 82
节 资本主义的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资本积累的本质 82
第二节 资本的有机构成。资本的积聚和集中 89
第三节 资本积累的过程和产业后备军的形成 93
第四节 对马尔萨斯和现代马尔萨斯主义者人口“理论”的批判 96
第五节 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无产阶级的贫困化 99
第六节 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103
第五章 资本的循环和周转 107
节 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 107
第二节 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形态 111
第三节 流通时间和流通费用 116
第四节 资本的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 120
第五节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121
第六节 垫付资本的总周转。周转的周期 125
第七节 劳动期间和生产时间。流通时间 126
第八节 可变资本的周转及其对年剩余价值量和年剩余价值率的影响 129
第六章 社会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 131
节 个别资本和社会资本 131
第二节 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社会产品的实现 135
第三节 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社会产品的实现 141
第四节 资本主义条件下社会产品实现过程的矛盾和困难 146
第七章 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 150
节 生产成本和利润。利润的本质 150
第二节 利润率和影响利润率的因素 154
第三节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157
第四节 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161
第五节 平均利润率下降趋势的规律 165
第八章 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170
节 商业资本是产业资本的独立部分 170
第二节 商业利润和商业价格 174
第三节 商业的纯粹流通费用及其补偿179
第四节 资本主义商业的形式 183
第五节 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贸易 186
第九章 借贷资本和信用 191
节 借贷资本的本质和特点 191
第二节 利息和企业利润 195
第三节 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 199
第四节 股份公司和虚拟资本 203
第五节 信用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作用 207
第六节 信用制度下的货币流通 209
第十章 地租216
节 资本主义的土地所有制和资本主义地租 216
第二节 级差地租的形态 219
第三节 级差地租的第二形态 226
第四节 对所谓“土地肥力递减规律”的批判 230
第五节 地租 232
第六节 矿山地租和建筑地段的地租。土地价格 237
第七节 资本主义制度下农业小生产的破产和城乡关系 240
第十一章 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243
节 经济危机的可能性和必然性 243
第二节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 247
第三节 经济危机和资本主义矛盾的尖锐化 253
第四节 对资产阶级经济危机理论的批判 256
出版后记 262
再版说明 26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