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註冊 |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EMS,時效:出貨後2-3日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人文与社会译丛:社会政治理论的重构(伯恩斯坦的代表作 西方社会政治理论研究必读)

書城自編碼: 3648991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社會科學社會學
作 者: 理查德·J. 伯恩斯坦 著,黄瑞祺 译
國際書號(ISBN): 9787544705028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08-04-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684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中国常见植物野外识别手册:青海册
《 中国常见植物野外识别手册:青海册 》

售價:NT$ 347.0
三星堆对话古遗址(从三星堆出发,横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对话11处古遗址,探源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
《 三星堆对话古遗址(从三星堆出发,横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对话11处古遗址,探源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 》

售價:NT$ 398.0
迷人的化学(迷人的科学丛书)
《 迷人的化学(迷人的科学丛书) 》

售價:NT$ 653.0
宋代冠服图志(详尽展示宋代各类冠服 精美插图 考据严谨 细节丰富)
《 宋代冠服图志(详尽展示宋代各类冠服 精美插图 考据严谨 细节丰富) 》

售價:NT$ 398.0
形似神异:什么是中日传统政治文化的结构性差异
《 形似神异:什么是中日传统政治文化的结构性差异 》

售價:NT$ 254.0
养育不好惹的小孩
《 养育不好惹的小孩 》

售價:NT$ 352.0
加加美高浩的手部绘画技法 II
《 加加美高浩的手部绘画技法 II 》

售價:NT$ 407.0
卡特里娜(“同一颗星球”丛书)
《 卡特里娜(“同一颗星球”丛书) 》

售價:NT$ 398.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768
《 拉德布鲁赫:新康德主义法学的鬼才 》
+

NT$ 1062
《 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 》
+

NT$ 760
《 人文与社会译丛:社会行动的结构 》
+

NT$ 713
《 人文与社会译丛:实践感 》
+

NT$ 371
《 信息系统同化研究 》
+

NT$ 379
《 “互联网+”与养老服务社会化 》
編輯推薦:
《社会政治理论的重构》初版写于1976年,内容并不仅限于社会学研究,其视野宽广,对社会学以外的诸多学科理论做了非常系统的梳理,并对诸如哈贝马斯、默顿、斯梅尔塞等重要人物的思想进行了详细而深入的分析介绍。
伯恩斯坦的核心论点在于“一套恰当的社会政治理论必须是经验性、解释性和批判性的”,这并不是三种不同类型的理论,而是社会政治理论的功能的三个方面。本书不仅梳理了相关理论发展史,而且志在完成对其的重构。
內容簡介:
本书对社会学理论、科学哲学、分析哲学、语言哲学、现象学、社会批判理论及哈贝马斯的思想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对当代社会政治理论的主要流派中至关重要、具有代表性的思想家进行了详细而精当的分析。它所呈现的各理论流派并不是互不联系的,呈现的方式也不是平铺直叙的个别介绍,而是排列成一个辩证的顺序,有优劣、高下之分,其根据主要是“知识论—科学哲学—方法论”这一轴线。本书是实用主义、哈贝马斯思想、后实证主义、后经验主义和批判理论相结合的代表作。
關於作者:
理查德、J. 伯恩斯坦(1932— )
1958年获得耶鲁大学博士学位,然后留校任教。现为美国纽约社会研究新学院哲学系讲座教授。伯思斯坦主要研究实用主义、社会政治哲学、批判理论等。著有《实践与行动》(1971)、《超越客观主义和相对主义》(1983)、《汉娜·阿伦特与犹太问题》(1996)等。伯恩斯坦是美国实用主义和哈贝马斯思想的重量级研究者和诠释者,后实证主义和后经验主义的主要旗手之一,也是批判理论的倡导者。
目錄
【目录】
中文版序
致 谢
导 言
章 经验理论
第二章 语言、分析及理论
第三章 现象学路径
第四章 社会批判理论
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主题索引
译后记
內容試閱
中文版序
《社会政治理论的重构》一书已出版三十余年,从那时起,所有社会科学以及我们对社会政治理论的理解都发生了剧烈的变迁。不过,我仍然相信在这本书中所形成的论旨——一个适当的社会政治理论必须是经验性的、解释性的、批判性的——已经被证实了。这并不是三种不同类型的理论,而是社会政治理论的功能的三个方面。为了能领会我在这本书中所说的,我们需要重建其(社会政治理论)历史脉络与智识脉络。二战后社会科学有惊人成长,特别是美国的社会科学。许多重要社会科学家把社会科学看作是行为科学,即人类行为的科学。他们的行为科学观主要是基于对自然科学的理解,或更确切地说,基于他们认为是自然科学的主要特征。行为科学(因而)是研究人的自然科学。不同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相对崭新及“年轻”。但是希望及期待是社会科学能有快速进展,能比得上自然科学及物理学已经实现的巨大发展。这个时期的精神可借由心理学家克拉克·赫尔来表达,在1943年他写道:“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行为科学将在当前展现一种足以媲美物理学在哥白尼、开普勒、伽利略与牛顿时代的发展。”赫尔的期待为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科学与心理学等领域的许多主流社会科学家所共享。然而,越来越明显的是,社会科学家主要不是受到物理学实际作为的影响,而是受逻辑实证主义者及逻辑经验主义者所提出的自然科学观所影响。依据逻辑经验主义者对科学的理解,理论说明依循一种假设—演绎模型,需要对关键性概念下工作定义,以及对理论及假设仔细验证。理论的主要目的是去描述及说明经验实在。它预设事实与价值之间存在明显区别,而且必须避免任何命令式的或规范性的主张。从我们今日的观点来看,很讽刺的是,那时许多社会科学家接受了逻辑经验主义者的自然科学观,这种自然科学观受到诸如波普、库恩、费耶阿本德等人(以及其他思想家)的严重质疑及批判。
对主流社会科学观的批判还有其他来源。有一种批判来自于受后期维特根斯坦以及行动的分析哲学所影响的哲学家。温奇在1958年出版了他的专著《社会科学的理念及其与哲学的关系》,这本书造成了轰动。温奇利用对维特根斯坦以及行动的语言哲学二者的理解,论证许多主流社会科学家所采用的“社会”的概念是彻底混淆的。在行为与行动之间,以及在理由与动机之间,存在着概念上的混淆。我们赋予人类社会行动的说明类型和适用于肢体行为的说明类型是完全不同的。分析语言哲学中正出现的一个新领域——行动哲学,挑战并批判了主流社会科学观以及逻辑经验主义的遗产。
不过对于社会学科的自然主义观之批判也还有其他来源。19世纪下半叶的德国,关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关系已有激烈争辩。在这个时期如狄尔泰等思想家论证人文科学(特别是史学)本质上是解释性的,且主要关注于理解和解释。再者,人文科学中的理解必须与自然科学中的说明小心区分。在20世纪初,伟大的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也论证理解对于社会学科的方法论而言是必要的。解释学运动也受到胡塞尔现象学探究的影响。舒茨曾经是胡塞尔与韦伯的学生,对于什么是理解及解释人类行动所需要的问题,立足于现象学的洞察,他寻求发展一种新的解释探究途径。尽管社会学科的主流自然主义式探究途径与现象学探究途径之间存在许多差异,他们都共享了一个预设,即一种恰当的社会科学应该是“价值中立的”。社会学科的功能并不是要对社会现象采取一种规范性的或批判性的立场。
但是,这种为社会学科的“价值中立”辩护以及避免批判的企图,却遭到法兰克福学派思想家的挑战。哈贝马斯——他曾经担任阿多诺的助理,且熟习社会学科的各种探究途径——认为社会科学不能避免批判。甚至,他论证社会科学本质上是批判的。在1968年出版的《知识与人类兴趣》一书中,哈贝马斯区分三种主要的认知或知识引导的兴趣:技术的、实践的、解放的兴趣。技术兴趣引导并组织了经验性—分析性科学;实践兴趣引导历史性—解释性学科;而解放兴趣引导批判性社会科学。“系统化的社会行动科学……如同经验性—分析性科学,以生产理论性知识为目标。然而一门批判性社会科学将不会只满足于此。批判性社会科学主要关注于超越此目标,去确定何时理论性陈述掌握社会行动本身不变的规律性,以及这些陈述何时表达意识形态所冻结的依赖关系,而这种关系原则上是可以转变的。”再者,批判所涉及的不只有认知,还有一种情感—动机的基础。“如果不是由对批判的热情所推动,批判将不具有瓦解错误意识的力量。”一门批判性社会科学本质上是规范性的,且关注于那些应当引导人类实践之规范的辩护。在过去三十年间,哈贝马斯已建构一套综合性的沟通行动理论及论辩伦理学理论,然
而他仍一贯地坚持一门批判性社会科学的必要性。
我在上述背景下撰写了《社会政治理论的重构》。我寻求以一种辩证的方式来整合这些互相竞争的探究途径的洞见,而拒斥我认为误导的(成分)。一门恰当的社会科学必须遵守经验研究及假设检证的准则。但是我也认为逻辑经验主义者的理论观及科学说明观必须抛弃。就如同解释学探究途径及现象学探究途径的拥护者教导我们的,在社会学科中我们不能避免理解与解释。因此一套恰当的社会理论必须是经验性的和解释性的。然而这仍不够。我完全同意哈贝马斯的意见,一套充分发展且健全的社会政治理论也必须是批判性的。它必须探讨那些支配人类行动的规范,并厘清在这些规范的证立中涉及些什么。
自1970年起,在过去三十几年间社会科学的景象以及有关社会政治理论的争论已经彻底转变了。关于什么是一套恰当的社会政治理论所需要的,出现了许多新的辩论。我已在《超越客观主义和相对主义:科学、解释学及实践》和《新全貌:现代性/后现代性的伦理—政治视域》二书中尝试探讨及厘清这些关键性辩论。虽然智识领域已经转变了,但我认为我的主要论旨和结论依旧是站得住脚的。时至今日它们甚至更为相关。我仍然认同我在结论中所写的:
分析到后,我们并非面对着互斥的选择,即要么经验理论,要么解释理论,要么批判理论。而是在社会政治理论的重构之中有一种内在的辩证关系:当我们从事任一环节时,我们会发现涉及其他的环节。一套恰当的社会政治理论必须是经验性的、解释性的以及批判性的。
后,感谢黄瑞祺博士花费许多时间及努力,他的翻译态度极为认真,使得《社会政治理论的重构》有了可靠的中译本。
理查德·J. 伯恩斯坦
2007年3月12日于社会研究新学院

章 经验理论
我们之中应该有我们认为是政治哲学家的人,这是我国智识生活中的一个设定。哲学家本身以及对哲学变迁感受敏锐的人,在为概括的层次上,关注政治社会关系。……我们的历史三百年来,从17世纪初期到20世纪,自霍布斯至鲍桑葵,已有这样的人以英文来著述。然而如今,我们似乎不再有这种人了。传统中断了,设定也错置了;除非我们对传统即将恢复的可能性抱持信念。但是现在,无论如何,政治哲学已经死了。
拉斯利特,1956

所有成熟的科学知识皆是理论性的,显然这并不意味着事实是无关紧要的。……事实必须以某种方式来编排,以便我们能理解它们之间的关联。而编排这些事实的概括性层次越高,说明和理解的范围也就越广。……
假若政治科学能够达到这样的一般理论,显而易见的,其能给予政治生活的理解将是深广的。因而,就不必说这种理论由于它的效用而成为值得拥有的了。然而不明显的事情是:无论如何,此一理论的建构乃通往可靠且敏锐的政治学知识的道路上的一个可能且必要的步骤。
在现今美国政治研究的视野下看不到此类理论。
伊斯顿,1953
在推动政治学中所谓“行为革命”的众多动机之中,有两大强烈的焦虑扮演着重要角色。这两种焦虑已经说服政治学者离开传统的政治学课程,并且说服这些新政治学者,他们的新科学将是自然科学的一种。……种焦虑是害怕伊斯顿在《政治系统》一书中所称的“事实主义”。政治科学家经常成为只是关于政治系统的事实的编纂者,特别是有关宪政体制之细枝末节的事实。没有人会否认事实的重要性;其实,这只是坦承一门成熟的政治学需要的事实证据远比我们现有的更多。但是我们也必须认知到成熟且声誉卓著的物理学,远非仅是事实的编纂而已;而且,我们也看到执着于事实本身,不足以产生任何可享有政治“科学”之名的东西。一套整合理论的创建才是治疗“事实主义”的方法,因为只有理论才能使我们分类及评估由实验和观察所得的事实数据的意义。而且此种理论也可平息第二种焦虑,即害怕政治学者可能被视为政治意识形态者。因为此种理论与“传统的”政治理论迥异;它是经验性的及描述性的理论,而非道德性的及规范性的理论。我们的目标是创造一个通过恰当验证的科学理论体系,而非制造意识形态。
瑞安,1972
一 实证主义的影响
上述题记反映出盛行于20世纪50年代政治哲学及政治学状态的主调,亦提供了探究社会科学中经验理论的性质及意义的一个观点。虽然题记只有关政治哲学及政治学,但我们仍然可以在整个社会科学领域中引用类似的文字,来反映相同的智识态度。纵使其间发展的律动有所不同,然而每一门社会科学在20世纪中皆经历了哲学思辨的式微,以及某种乐观主义的兴起,这种乐观主义认为一个稳固的科学经验基础一旦建立,则研究成果将指日可待。
拉斯利特宣称“现在,无论如何,政治哲学已经死了”虽然刺耳,却似乎是残酷的事实。我们无法举出任何一位当代的哲学家,其显示的政治社会思想能如霍布斯、洛克、边沁或密尔般广博;也没有任何当代学者能展现孟德斯鸠、卢梭、黑格尔或马克思等的力道、广度及深度。拉斯利特所言甚是:伟大的传统已经支离破碎了,纵然他暗示这个传统有可能再兴。
然而这并非任何表面理由所能说明的,或者是缺乏具创造性的天才所导致的。传统的破败似乎是盎格鲁—撒克逊文化生活中根深蒂固且盛行的智识态度所不可避免的后果。诚然,几乎没有什么盎格鲁—撒克逊思想家是孔德或维也纳学派的严格意义下的实证主义者,但是这种实证主义者的气质却在他们身上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基本上,实证主义者的气质只承认两种正当知识的典范:经验科学或自然科学,以及诸如逻辑和数学等的形式学科。任何无法化约为这两种典范知识,或无法满足这些学科所订立的严格标准的知识,都会遭受质疑。有一种分析及厘清这两种典范的特征的工作,但是分析本身是一种属于第二层级的学科,是存在于经验科学和形式科学这两种层级学科中的寄生物。
很少有社会科学家会提议或暗示:政治社会哲学的研究是毫无价值的。这样的历史研究或许可以扩大个人的视野,提示付诸验证的经验假设,以及偶尔显露一些可能被挽救起来加以利用的敏锐观察。但是这些大哲学体系的问题是它们混淆了事实与价值的倾向,即所谓的描述判断与规约判断。因此,不论此种研究可能具有何种价值,这些传统的哲学体系是无法系统而严格地表述出来,以便付诸验证的。
主流社会科学家通过实证主义的眼镜来观照自身学科的历史。某些人选择“断裂”理论,强调20世纪发生于社会科学的变革,足以媲美16和17世纪自然及物理科学与较古老的自然哲学传统之间的断裂。在人文科学中,这个新科学时代的潜在革命性影响不下于物理科学曾发生过的变革。其他人则赞同“连续”理论,将此种新科学探究途径视为始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传统的潜在承诺的实现。上述两种理论皆认为智识生活史在历经了神学、形而上学及哲学等的思辨黑暗期之后,才出现实证科学的胜利。
社会科学家对自身学科的理解又为哲学内部的发展所强化。早期逻辑实证主义者所主张的知识三分法——分析的、综合的或无意义的——一旦确立了,社会政治哲学将无正当的地位。此一宏伟的知识殿堂一旦将其经验的(综合的)要素与定义的(分析的)要素分门别类,便不得不被拆解了。对于这些学科的规范层面的态度差距颇大:从且好斗的立场,即认为此类论述皆无意义或者多是情绪性的,到较不的看法,认为哲学分析至少可以厘清规范性的术语及讨论的用法。因此,伦理学被元伦理学所取代了。哲学家的工作是要阐明伦理学讨论,而非提出规范性的声明。或许适合于社会政治生活的规范性话语也是同样道理。我之所以说“或许”,乃是因为受逻辑实证主义或逻辑经验论影响的哲学家们,把大量的智识精力贯注于元伦理学的研究中,而对于社会政治问题没有什么兴趣。他们坚信:一旦认识论和伦理学中的棘手难题能厘清,其他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即使分析哲学中产生“日常语言”的革命,此种情形起初仍未改变。日常语言运动的道曙光包括了下述三种趋势:对正统实证主义之过度科学主义的严厉抨击,且对不同形式的语言的复杂性、多样性及不可化约性渐增其敏感度,以及一种新的哲学分析观。如今我们可以说道德话语——或是更一般性的规范话语——不会因其无法满足科学讨论的标准而有所缺憾。道德话语自有其结构、语法及规则。哲学家的工作是阐明及探讨这些话语,并且厘清道德术语的细微差别。不过,日常语言哲学家与其较具实证主义倾向的对手仍有共同的信念,即真正的哲学工作是阐明道德话语,而非提出伪装的规范主张或是虚假的辩护。在此,哲学同样被视为是第二层级(尽管是极为重要的)学科。
简言之,由于盎格鲁—撒克逊哲学中精致、严谨的发展,已经假定政治社会哲学没有(而且也不可能有)任何能产生真正知识的这种理性训练,所以政治社会哲学的传统已经破灭了。主流社会科学家肯定不会为此传统之消逝或崩溃而哀叹;相反,他们自己的领域缺乏科学发展,经常被他们归咎于受到这种传统的局限,以及经验理论与规范理论之间范畴区别的概念混淆。
康德在其《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已敏锐地描绘出数学和自然科学如何经历概念革命,正是这种革命将其转变成为真正的科学。一旦这样的革命发生,它们才展现出在人类知识成长中,逐渐成熟的学科特征。主流社会科学家们相信,在20世纪,类似的革命已发生在针对复杂人际关系中之个人的科学研究上。对于当时情况的这种集体感受,以及关于社会科学或行为科学的未来发展所抱持的这种乐观主义,在克拉克·赫尔1943年出版的一本书中有所表述:
……有理由希望在未来百年中,在这个领域中将会看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在这方面乐观主义的一个理由在于,至少在美国人当中,把“社会”科学或行为科学当作真正的自然科学,而非当作精神科学的趋势日益增长。与此种趋势紧密结合的是日益把逻辑的、民俗的及拟人化的考虑,排除在推定的主要行为解释因素表列之外。与这些趋势完全吻合的是,对行为科学中要求明确陈述及充分验证的逐渐扩大的承认。假如这三种趋势持续增强,似乎很可能,有良好的理由期望行为科学不久将会展现足以媲美哥白尼、开普勒、伽利略、牛顿时代的物理科学所显现的发展。
正当社会科学家们逐渐对其自身学科的科学地位具有信心时,他们感觉有必要去厘清这些学科在逻辑上及认识论上的特征,特别是在可能被拿来与已经确立的自然科学进行有意义的比较的层面上。瑞安虽然提及对于“事实主义”的担心,但其他方面的影响亦敦促对于社会学科的科学地位加以阐明,特别是对于经验理论的性质与意义。从事实际研究的社会科学家日渐关注其领域的内部混淆。而当科学哲学家们对于自然科学的主要特征以及理论在其间所扮演的确切角色逐渐理解之后,他们便对方法论精练的社会科学家们发挥了强而有力的影响。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