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註冊 |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EMS,時效:出貨後2-3日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2023年08月出版新書

2023年07月出版新書

2023年06月出版新書

2023年05月出版新書

2023年04月出版新書

2023年03月出版新書

2023年02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30天,成为接纳的父母

書城自編碼: 3674643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親子/家教亲子关系
作 者: 邵一杰 著
國際書號(ISBN): 9787512720176
出版社: 中国妇女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1-09-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274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严禁造谣
《 严禁造谣 》

售價:NT$ 279.0
引导的秘诀:通过团队合作获得结果的SMART指南(最新修订版)(白金版)
《 引导的秘诀:通过团队合作获得结果的SMART指南(最新修订版)(白金版) 》

售價:NT$ 554.0
文史星历:秦汉史丛稿
《 文史星历:秦汉史丛稿 》

售價:NT$ 661.0
神灵衰落:祈雨与乾隆朝的信仰危机
《 神灵衰落:祈雨与乾隆朝的信仰危机 》

售價:NT$ 498.0
深度营销:成就营销领导力的12大原则(麦肯锡年度经管好书,12大原则揭秘营销本质,带好团队就是从领导力到影响力!)
《 深度营销:成就营销领导力的12大原则(麦肯锡年度经管好书,12大原则揭秘营销本质,带好团队就是从领导力到影响力!) 》

售價:NT$ 325.0
新质生产力:发展新动能
《 新质生产力:发展新动能 》

售價:NT$ 493.0
状态比能力更重要:108个状态调整法
《 状态比能力更重要:108个状态调整法 》

售價:NT$ 308.0
中国上市公司担保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效应研究
《 中国上市公司担保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效应研究 》

售價:NT$ 202.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288
《 亲密关系:亲子关系篇(国际资深生命教练、演说家克里斯多福·孟全新力作) 》
+

NT$ 302
《 孩子到底在想什么(先了解孩子在想什么,才是解决成长困境的关键!) 》
+

NT$ 336
《 餐桌上的亲子时光 》
+

NT$ 293
《 妈妈心态决定孩子状态:一本书解决孩子成长中的关键心理问题 》
+

NT$ 208
《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2018年最新修订版) 》
+

NT$ 284
《 半小时漫画青春期:生理篇 》
編輯推薦:
畅销书《接纳,给孩子一个好性格》全网销售近50000册,本书为其姊妹篇延续上一本接纳理念,全心为父母打造互动性实操指南30天,每天一项作业,养成接纳孩子的习惯包括故事场景、心理解析、家长反馈,内容体系完整,易于父母学习和应用
內容簡介:
本书是《接纳,给孩子一个好性格》一书作者沉淀之后,结合自身在培训机构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为父母打造的一本30天养成接纳孩子习惯的实操性教材。内容体系完整,易于父母学习和应用,是上一本畅销书的延续和补充。
做父母是这个世界上难的工作。我们习惯于用管理的方式来培养我们的孩子,但我们更希望他们能够独立。我们比上一代的父母更偏向于溺爱孩子,却也常常焦虑、担心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小恶魔”。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先天气质类型和脾气秉性,有的文静乖巧,有的活泼好动。家长只要坦然地接纳孩子的性格特点,孩子各种情绪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并逐渐成为一个具有优秀性格的人。
书中主要展示了30天,每天一个任务,通过完成这项任务,让父母有意识地注意到和孩子的相处方式,以接纳的姿态对待孩子的成长。
關於作者:
邵一杰,两个男孩的妈妈,亲子作家,儿童性格管理专家,萨提亚家庭亲子教育高阶指导师,国家教育部幼儿培训计划特约讲师,国家文化部美德育儿专家。从事儿童性格管理研究工作十余年,针对儿童性格发展特点,独创“性格能力”动态评估系列课程,集科学性和实用性于一体,为父母提供个性化解决儿童发展问题方案,帮助孩子获得均衡发展。
目錄
第1天 回应 / 001
第2天 少说“不” / 008
第3天 告知 / 014
第4天 拥抱 / 020
第5天 玩耍 / 026
第6天 专注 / 032
第7天 阅读 / 038
第8天 反问 / 046
第9天 规矩 / 054
第10天 静默 / 062
第11天 追问 / 070
第12天 鼓励 / 076
第13天 惩罚 / 084
第14天 放手 / 092
第15天 坚持 / 100
第16天 方法 / 108
第17天 核实 / 114
第18天 尊重 / 122
第19天 表达 / 130
第20天 界限 / 136
第21天 共情 / 146
第22天 应得 / 154
第23天 积极 / 160
第24天 信任 / 168
第25天  爱自己的身体 / 176
第26天 悦纳自己 / 184
第27天 重视自己的感受 / 192
第28天 停止自责 / 200
第29天 放下恐惧 / 204
第30天 赞美自己 / 212
內容試閱
为什么要写这本书
10年前,我的大儿子刚刚出生,记得有一天,我跟我的先生闲聊,如很多父母一样,自然而然就谈到了儿子的未来。我轻描淡写地说,儿子将来要考北大。先生很惊讶,问我为什么。我说,北大是所好学校啊。先生说,可是好学校有的是啊,清华也很好,英国的牛津、剑桥,美国的藤校,不都很好吗?我说,不管怎么讲,反正他一定得考上北大。争执不休之后,先生说:“你觉得北大这么好,你自己考去啊,不要要求儿子。”这句话犹如当头一棒,敲醒了我。我才猛然发现,我之所以那么期望儿子考上北大,是因为我心中一直有一个“北大梦”,但是阴差阳错,这个梦想没有实现。没有实现的梦想渐渐变成了情结,我竟然在不知不觉中,把自己的情结毫无保留地投射给了孩子,期待儿子去完成我没有实现的梦想。推想下去,我的生命中肯定还有更多的情结,如果我不去调整和改变,也必将投射给孩子,让他背负着我的期望。孩子轻则承载着无限的压力,重则会导致他努力拼搏一生而不知为什么。要命的是,也许那个期望从一开始就是幼稚而可笑的,比如现在看来,那么多名校摆在那里,孩子承载着我的期望,偏偏只指向北大,岂不是有些可笑?!那一刻,我下定了自我改变的决心,虽然当时我并不知道自己该怎么改变。
后来我非常幸运,进入了早教行业,我的工作是指导家长如何养育和教育孩子。我发现,我接触的家长多数都有类似的问题,就是喜欢把自己的问题投射到孩子身上。一个明明很正常的慢热的孩子,家长总觉得孩子胆子小,怕孩子受欺负,总希望孩子胆子大一些。等我跟家长深入沟通之后,我确定我看到了一个曾经因为胆子小而受委屈不敢表达的家长,因无力改变而成为情结,把自己的问题投射给了孩子。很多家长听完我的课,一下子就明白了,但是真正改变还是挺难的。我见过很多困惑无助的父母,他们带着焦虑和紧张来找我,我想帮助他们,给了他们很多的方法和建议,他们千恩万谢地走了。但是没过多久他们又回来找我,我再一次倾尽所有,告知他们该如何去做,他们又神采奕奕地走了。只是我知道,他们还会回来。所以多年来我一直在思索,如何让这些困惑无助的父母真正完成自我认知和自我成长,养育和教育孩子不再依赖于老师,不再反反复复。
4年前,我生了小儿子,给他制作的手足印上,需要一句父母的祝福语。我看着工作人员给我的一堆参考建议,如“从零岁开始写出精彩人生”“迈好步,成功千万步”等,我没有任何感觉。我当时觉得对孩子美好的祝愿就是简单的一句话——“活出真实的自己”。从对大儿子投射无限的期望,到对小儿子的衷心祝福,我发现六七年的时间,我已经成长了,我懂得了对孩子来说什么才是好的爱。父母唯有自己成长了,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去爱,才可能给予孩子真正的爱。回忆自己的成长历程,我发现改变从来不会一蹴而就,而是润物细无声。从一件件小事开始,尝试、实践、改变。一点点积累,终会发生质的飞跃,再回头看,你已经成长起来了。
我把理论和经验细化成一个个家庭作业,安排上过我的课的家长们回家做作业,然后去检查他们的作业。我惊讶地发现,效果惊人的好。我带领大家从“知道”到“做到”,从改变一点点到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可思议的事情正在发生着。所以,我要把这一切过程整理成书,让更多的人看到它,希望大家都能从中受益。
如何做一个身心开放的家长
改变和成长是永恒的功课,而做一个身心开放的家长是重要的前提。来找我咨询的家长,他们的问题再棘手我都不怕,但是如果来找我的家长没有“开放性”,我就会觉得这是的问题,会非常棘手。身心开放的家长能够敞开心扉,接受新事物,尝试改变,是能够客观认识世界、走出自我局限的人。这样的人当下有再多的困惑和问题都没关系,他能改变。
敞开心扉,其实是需要真诚和勇气的,越小的孩子开放性越好,他们的内心是完全敞开的,所以,小孩子接受新事物非常快。你给孩子讲什么故事、知识,给他看新奇的东西,他通通都是接受的态度,他不会评判这个好、那个不好,这个应该、那个不应该。但是,随着孩子长大,他会接受一些来自父母和社会的信念、信条。比如,陌生人给的东西不能要,有些人是需要提防的,危险的事情不能做,改变就意味着很大的风险,人与人之间是要保持距离的,等等。伴随着这些信念系统的建立,人的内心就逐渐变得封闭起来,遇到事情就先看符不符合自己的信念系统,符合了就接受,不符合就排斥。可是,大家想一想,如果你的信念系统错了,你再用这套模式继续生活下去,你只会越错越多,无法回归正确。但是,如果我们在接受一些信念系统之后,还能保持身心开放,愿意敞开心扉接受新的东西,就是勇气可嘉的人;愿意抱着“即使错了,我也愿意尝试一下”的态度,就是非常勇敢的人。同时,这样的人会让不一样的信念系统进入自己,改变就可能发生。所以,我特别看重“开放性”这个特质,没有这个特质,人就不能越变越好。
敞开心扉,需要我们减少评判,需要我们跳出个人的主观世界来真正看看客观世界是什么样子。一个孩子哭闹不止,你从自己的角度看孩子,怎么看都是他在无理取闹。但是,如果你能跳出自己的主观判断,站在孩子的角度,你会看到一个需要妈妈关注的孩子。如果你能客观地看待孩子,客观地看待家人,客观地看待同事,你会发现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而不是你认为的只有缺点。有很多人觉得亲子关系、夫妻关系、婆媳关系很难相处,就是没有站在客观的角度去看待他人,而是只站在了自己的主观世界,这就是内心封闭的人。内心封闭的人很难看到别人、看到自己之外的真实事物,会在看待事情、对待他人的时候,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一旦自己错了,也非常难改变。
所以,在开始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真心希望大家能敞开心扉,尝试接受和改变,这样收获会非常大。当然,这本书也是为了帮助大家做一个身心开放的家长而写。认真听故事,完成作业就好了。

如何使用这本书

这不是一本一次性读完的书,这本书的力量和效果在于每天阅读,并且认真练习当日的作业。这一天需要尽可能多地把注意力集中在作业任务上,这个过程要求我们保持对作业的觉知。日复一日,每一天、每一节课都会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孩子,接纳孩子,接纳自己。
这本书是一套作业练习,每天一个作业,一共30天。我们需要先通读一遍这本书。读完整本书之后,从天的作业开始做,每天早晨看一遍书中作业,一整天保持思考、觉察,认真完成作业,晚上打卡,记录作业完成情况。
好的学习方式就是坚持,不要小看一点点感受和改变的发生,量的积累就会导致质的改变。坚持打卡完成作业,这是自我改变之路。30天下来,你会发现这比你听再多的课和看再多的书都有效。
真诚而热情的分享,是学习的推动力。我们可以尝试跟家人、同伴、朋友分享自己的作业,当然有效的学习是加入我们的学习小组。改变一套信念系统没有那么容易,但是同伴的支持和督促会促进学习和进步。不要急于求成,温和而循序渐进的改变才是真实而有效的。
也许你会发现,改变可以如此简单。

第1天
回应

作业
今天要时间回应孩子。
孩子似乎总是在不合时宜地找大人,要妈妈抱、妈妈陪玩,为此哭闹不止。而你手里也总是有急需解决的事情,总是想赶快忙完手里的活儿,再来解决孩子的需求。结果,你劳心劳力、紧张焦虑,孩子也越来越焦虑不安。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今天一整天,你要及时回应孩子,只要孩子有需要,就在时间给出回应。把“好的,妈妈知道了”这句话作为回应孩子的开始。




作业故事
我喜欢在讲座的现场让听课的家长做游戏。游戏让人参与其中,有时候比单一的讲解更能深入人心,听课的家长更能理解其中的深意。
有一次,我做一个有关如何沟通的讲座,请现场一位家长站到讲台上,面向大家站立,环视在场的人,但是要求台下人不跟他有眼神的对接和交流,两分钟之后请这位家长分享自己的感受,再有请下一位。无一例外,每个站在讲台上面的人都感觉自己被忽视了,分享的感受都是“冷漠”“不受重视”“很生气,也很紧张”等负面情绪。这就是当一个人得不到回应时的真实感受。当孩子面对我们,得不到我们的回应的时候,他们的感受也是一样的。
讲到“回应”这个课题,我真想加上一个前缀,积极、无条件、及时回应才是重要的原则。可是很多妈妈都会提出疑问,无条件地及时回应,这样真的好吗?如果我们这样养孩子,孩子会不会被我们惯坏呢?那我们就来分析一下无条件及时回应的重要意义。



心理解析
回应就是反馈,是孩子与成人的互动模式,也可以说,亲子关系的质量完全取决于你如何回应孩子,或者你如何对孩子的语言、行为做出反馈。
每个孩子出生的时候,安全感尚未建立,孩子是在后来的成长过程中,在家长一次又一次的积极反馈中,建立对家长的信任感,从而觉得自己生活的地方是安全的,进而获得安全感。孩子不舒服了,父母及时过来为其更换舒适的衣物;孩子饿了,父母及时过来喂食;孩子伤心难过了,父母及时过来安抚。每当孩子有了需求,父母都及时回应他,孩子会觉得自己很受重视,自己是个重要的人,父母是可以信赖的人,那么他就会因此而获得安全感。
相反,如果孩子有了需求,父母不及时回应,会让孩子陷入迷茫。一方面,他会觉得很委屈,认为妈妈不够爱我,不够爱我的原因,可能是我不够好吧;另一方面,他会觉得很愤怒,认为妈妈不够爱我,妈妈就是不好。毫无疑问,我们是爱孩子的,“让孩子感到妈妈不爱他”并不是我们的初衷。而真实情况可能是,小孩子需要及时得到回应,这会让他有安全感;大孩子需要及时得到回应,这会让他觉得被尊重和重视。
另外,还有一个关于“回应”的重要原则是,“回应孩子”并不等于“满足孩子”。孩子说要妈妈陪着玩,妈妈可以立即回应孩子:“宝贝,妈妈听到了,你想要妈妈抱。很高兴你想让我抱。妈妈洗完碗就去抱你。”妈妈这样做就是及时回应了孩子,但是并没有立即去满足孩子。孩子虽然没有得到“妈妈抱”,但是孩子感受到被重视。
我们有时不及时回应孩子的需求,是因为我们有一个误解,觉得回应孩子就得满足孩子。孩子提出了要求,我们觉得不能满足他的时候,就想方设法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或者假装听不见孩子的要求。只有当我们能满足孩子的要求时,我们才会去回应孩子。这就会让孩子很焦虑,孩子感受到的就是他并不受重视,他的要求并不足以引起家长的注意,家长对他的回应和满足取决于家长的意愿和家长认为的轻重缓急,而不是孩子本身的要求。这样的认知模式一旦形成,会影响孩子一系列的行为。比如,有些孩子特别没有耐心,脾气暴躁,而且随着年龄增长,这种情况越加明显。我们要非常注意这方面的问题。



家长反馈
关于“回应”这个作业,我很受启发,其中重要的启发就是回应不等于满足。我竟然在家人身上看到了效果。我原本在做家务,先生跟我说家里装修的事情,以前我会一边做家务,一边有一搭没一搭地听他说,或者因为手里的活儿不能马上结束,就很烦躁,脱口而出“没看到我在忙着呢吗”。今天因为要完成作业,我就停下手里的活儿,跟他说:“等一下,我洗完碗你再跟我说,你这样说我听不清楚。”我继续洗碗,先生走了过来,问我:“你今天怎么了?有什么高兴的事情吗?”我说:“怎么了?有什么不一样吗?”他说:“不一样,很不一样。”我笑而不答,原来认真回应真的能给对方尊重的感觉。今天的作业我虽然没有在孩子身上实践,但是我知道了回应的重要意义。



第2天
少说“不”

作业
今天只能说三个“不”。
你的家里是否充斥着这样的声音——“宝贝,你不要乱跑。”“你不要打架。”“不要乱丢东西。”“宝贝,你不要看电视了。”……说了那么多的“不”“不要”,结果孩子还是越来越难管理。今天一整天,你要保持觉察的状态,一整天对孩子只说三个“不”,绝不超过三个。



作业故事
有一次在给家长讲课的时候,我让大家做了一个游戏,游戏规则是这样的:“请大家闭上眼睛,脑子中不要想大象,不要想长着长鼻子的大象,不要想长着大耳朵的大象,不要想一头奔跑的大象……你们想到的是什么?”现场的家长们都笑了起来,说自己压抑不住地在想那头大象。
为什么我那么明确地告诉大家不要想大象,可是大家还是管不住自己?原因就是我们的头脑不太容易理解和记住“不”字,因为“不”只是一个否定词,而后面跟随的内容才是实实在在的行动,否定词当然不如实际的行动好理解、好记忆。成人尚且如此,更何况孩子。
我们认真回想一下我们对孩子所说的话——“不要乱跑。”“不要把碗扔地上。”“不要打人。”……孩子脑中听到的会是什么,做出来的行为又会是什么呢?听完这个故事,大家都明白了,对孩子不说“不”、少说“不”多么有意义。
我们对孩子少说“不”,不是对孩子放任不管,不是孩子做错事后我们置之不理,而是用更有技巧、更有效的方式管理孩子。如果见到孩子跑来跑去很危险,需要对孩子进行管理,但是又不允许说“不”“不要”,你会怎么办呢?我想你会想办法把你的要求明确说出来,比如,“宝宝,你慢慢走。”“宝宝,跟着妈妈一起走好吗?”忘了简单粗暴、毫无用处的“不”和“不要”吧,学会正向积极的引导。这就是今天作业的意义。

心理解析
为什么我们那么容易说出“不”和“不要”?因为说出“不”很简单,这个行为背后反映的是家长并不愿意真诚地教育和引导孩子,只是在施展自己的权威,在努力管控和限制孩子。而“你需要怎么做”“你该如何做”,就需要家长更大的耐心和智慧。所以,说出“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但是真正引导和教育孩子就需要我们更大的耐心和智慧。而我们恰恰缺少这方面的能力。

家长反馈
在认真做这个作业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我跟孩子之间互动的一个怪圈。我会习惯性地对孩子说“不”“不要”,有时候孩子会听从,但更多时候他会哭闹,不听从。他哭闹得厉害了,我就于心不忍,自我怀疑,觉得是不是对孩子管得太严了。想想这件事情也没有那么严重,于是就放弃了原则,随孩子去了。事后我又觉得后悔,认为太惯着孩子了。所以,我还是会继续给孩子很多的约束和规则。这是一个怪圈,反反复复不知道怎么做才好。我知道我的问题是说了太多的“不”,立了太多的规则,其实等于没有规则。所以,我会继续认真做这个作业,跳出怪圈。


第3天
告知

作业
今天要明确告知孩子即将发生的事情。
人的焦虑和紧张来源于“不知道接下来会怎么样”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所以,在带养孩子的过程中,一定要告知孩子你要做什么,接下来可能会怎么样。无论孩子多大年龄,都要坚持告知孩子事实。比如,妈妈离开,打针,去医院,吃药,上幼儿园,家人之间发生矛盾,等等。今天一整天,你要坚持把事实明确告知孩子。



作业故事
一位三岁半孩子的妈妈向我咨询,为什么她的孩子那么黏人。根据她的描述,在家里,妈妈走到哪里,孩子就跟到哪里,甚至妈妈上卫生间,孩子也要跟着,根本不像一个三岁半的孩子。后来,通过了解知道,这位妈妈因为怕看到孩子哭,每次上班或者自己有事情离开,总是偷偷地走,不敢让孩子知道。甚至随着孩子长大,变得没有那么好糊弄了,妈妈就和家里人联合起来骗孩子,说带着孩子出去玩,妈妈先去开车,然后就偷偷走掉了。
我们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一想,这样的经历真的很可怕——我的妈妈如果不时时刻刻看住,就会偷偷溜走,我就见不到妈妈了。这样的紧张和焦虑情绪会促使孩子时刻保持警惕,不能离开妈妈半步。这样看孩子的过分黏人就很好理解了。长久下来,孩子不仅情绪紧张焦虑,对妈妈失去信任,对周围的人也不容易建立信任感,这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还有一个孩子,我是在社区保健院看到的,他看起来有五岁多了,应该是来补打疫苗的。孩子本来好好的,刚进门就撕心裂肺地哭,看那个架势就知道孩子非常恐惧打针这件事情,而且孩子根本没有想到今天是来保健院打针的,进了大楼的门才知道要发生什么,以至于孩子在测量身高、体重的时候也一直在反抗,并恐惧地哭。然而,孩子的爸爸和妈妈除了不断埋怨孩子,指责他不够懂事之外,根本没有意识到,恰恰是他们对孩子隐瞒真相,不告知孩子要发生的事情,孩子才会这么恐惧打针。
孩子在很多事情上没有主动权和控制权,如果家长有意隐瞒,孩子不知道将会发生什么,当这件事情突然发生了,他就会产生恐惧,形成对未知事件的恐惧情绪。这样的孩子没有安全感,出现行为问题(黏人、过度紧张)都是很正常的。提前告知,并且如实告知,会让孩子对即将发生的事情有心理准备和预期,有安全感。

心理解析
偷偷隐瞒孩子,或者给孩子一个“善意的谎言”,表面上是家长对孩子的一种爱的表现,是担心孩子害怕和紧张,担心孩子不能承受。但是这背后反映的是家长的自私,本质上是家长无法承受孩子的纠缠和哭闹,不愿意耐心引导孩子成长。把问题藏在下面,终究会引来更大的问题。
直接告知,孩子可能会痛苦,但这种痛是成长之痛,是孩子早晚要面对的,而且会让孩子逐渐学会成长;刻意隐瞒,尽管孩子暂时不痛苦,但是埋下了隐患,这对孩子就是一种伤害,以后甚至无法弥补。所以,请对孩子如实告知,让他去承受和担当吧。

家长反馈
关于“告知”,我一直做得很好。不管去上班还是出门做事,我都会跟孩子打招呼,告诉他。我觉得我的孩子在这方面很有安全感,我要走,他会跟我挥手再见,很少出现非要黏着我、不放我走的情况。
我之所以坚持向孩子告知,源于我小时候的经历:有一天,我的爸爸妈妈要出门,他们就想把我早早哄睡,然后出去。我早早就有感觉,但是忍不住还是睡着了,他们走后我中途醒来,特别惶恐不安。我不知道他们去哪里了,就是感觉特别恐惧。后来我长大了,跟他们说起这件事情,他们竟然完全不记得。
等我有了孩子,我回想起自己的经历,就下定决心,从孩子小时候起,我就要告知他我的离开、出行和安排。我相信孩子是想知道的,我跟他说了,他就不会那么害怕了。


第4天
拥抱

作业
今天给孩子三个大大的拥抱。
身体的接触,对孩子意义非凡。把孩子抱在怀里,让孩子感受到温暖、包容、爱、接纳和安全。今天一整天,请给孩子三个拥抱,特别是在孩子哭泣的时候,你的拥抱会更有意义。拥抱哭泣的孩子远比拥抱快乐的孩子难,但是拥抱对于哭泣的孩子的意义,远比对于快乐的孩子的意义大。请学会拥抱哭泣的孩子吧。



作业故事
我每天上班都会路过一家幼儿园,这家幼儿园是一家以德语和英语教学为主的国际幼儿园,因此来自欧美国家的孩子特别多。我见到父母来送孩子,几乎每一次都能看到这样温暖的一幕——爸爸妈妈下车后互相拥抱、亲吻一下,然后抱起孩子拥抱、亲吻一下,再把孩子交给幼儿园的老师。这一切动作很自然,一看就知道那是每天都发生的事情。那一刻,我突然被触动了。拥抱是传递爱和表达爱非常重要的方式,而我们在用这种方式表达爱的方面做得往往不太够,主要有两方面的问题。
,我们只愿意拥抱孩子,而成人之间很少或者几乎没有相互拥抱的习惯。这就导致一个问题,随着孩子长大,我们和孩子之间的拥抱越来越少,虽然我们还想去抱抱孩子,但是孩子已经不习惯了,因为他可能觉得,拥抱只应发生在大人和孩子之间,而自己已经长大了,再拥抱就非常奇怪了。我亲眼见过我的一个朋友想去拥抱已经上中学的孩子,孩子逃脱了,跟妈妈说了一句:“妈妈,我不是小孩子了。”
第二,我们与孩子的拥抱也只发生在我们觉得高兴和完美的那一刻,而在日常和情绪糟糕的时刻,我们无法做到拥抱孩子。这其实是很令人沮丧的,如果拥抱代表着爱,那么我们就是通过这样的事实和肢体语言在告诉孩子,爸爸妈妈对你的爱是有条件的,我们只爱那个高兴、快乐、自信的孩子,而悲伤、难过、不自信的孩子我们根本不爱。这该有多糟糕!

心理解析
身体的拥抱远远胜过千言万语,尤其是当孩子处于愤怒、悲伤、无助、恐惧的情绪中时,任何语言的安慰和帮助都会显得苍白无力,而且容易一不小心好事变坏事,成了一种说教,不仅帮不到孩子,还会引起孩子的反感。但是一个坚实、热情、温暖的拥抱,会给孩子带来满足和力量。所以,学会把拥抱变成家人之间一种日常的自然表达,学会拥抱情绪糟糕的孩子,该有多么重要啊!

家长反馈
拥抱哭泣的孩子,这个作业对我来说真的太有挑战性了。说实话,心情好的时候,我特别喜欢抱孩子,抱过来亲一亲是很正常的事情,可是如果孩子因为什么事哭闹不止,还要我去抱,我就觉得太为难自己了。看到他哭,我特别想逃离,离他远远的。因为有这个作业,我勉为其难留下来抱了抱他,没想到他哭得更厉害了,但哭过之后,孩子安静了下来。我才明白,情绪宣泄的时候有人拥抱和支持,对孩子来说很重要。


第5天
玩耍

作业
今天让孩子开心大笑10分钟。
开心大笑是孩子心理健康的营养剂。孩子每天是否有无忧无虑、开心大笑的时光?开心大笑会让孩子释放负面情绪,注意力更集中,让孩子更积极乐观,让亲子关系更加融洽。所以,今天你要想办法让孩子开心大笑,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游戏的好与坏以及能否让孩子学到更多知识等教育目标上。



作业故事
说实话,我在咨询的过程中见过很多不会玩的成人,他们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做“正经”的事情,并引以为豪,在心中暗暗地说:“看看你们这些爱玩的人,多么不务正业,大好时光竟然用来玩?”可想而知,这样的成年人做了父母之后,他们大多是不会跟孩子玩耍的。
我见过一位超级认真养育孩子的妈妈,她的孩子从早晨起床到晚上睡觉,都有严格而精密的安排,例如,积木搭多长时间,故事读多长时间,音乐听多长时间。孩子一天下来几乎没有自由玩耍的时间。我看着这位妈妈安排得井然有序、一丝不苟的日程安排表,询问她:“你真的按着这个执行吗?”她回答说:“当然。”我继续问:“那孩子自由玩耍的时间呢?”她说:“搭积木、读故事这些不都是玩吗?孩子不在玩中学些东西,我觉得是浪费时间。”
与之相对的是,我知道有一位爸爸非常会玩,他说自己和孩子玩耍起来,家里的姥姥、姥爷和孩子的妈妈都会觉得太疯狂了。比如:枕头大战,拿起枕头和孩子打仗;模仿秀,孩子做什么,爸爸就跟着学他做什么;把孩子抱起来,轻轻丢在床上;还有追跑、捉迷藏、打枪……孩子开心的就是和他玩。这位爸爸自豪地说,虽然他每天陪孩子的时间不长,但是孩子跟他关系很好。重要的是,孩子每天撒欢儿,开心大笑之后,并不会纠缠他,和他一起玩耍一会儿之后就能自己玩去了。
“高手在民间。”这位爸爸道出了养育孩子关键的一点——陪着孩子“疯玩”。每天让孩子开心大笑一会儿,哪怕只有10分钟,孩子的养育会变得更加容易。

心理解析
自由、无拘无束的玩耍是孩子成长中不可或缺的游戏。因为孩子在小的时候语言能力、表达能力有限,他内心的负面感受和情绪是不容易表达和释放的,慢慢积累下来,孩子就容易出现情绪和行为的问题。
如果我们每天给孩子一段“疯玩”的时间,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伴随着开心大笑,负面情绪能够充分表达和释放,自然就会情绪良好,问题状况也会减少。

家长反馈
在完成这个作业的时候,我发现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有些人觉得这个作业很容易,做起来非常简单;有些人觉得这个作业太难了,怎么刻意做都做不好。
其实我本人就属于后者,我特别爱给孩子读书、讲故事,除此之外我就不会玩。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天性是不会消失的,除非人为地不断管束和压抑。如果孩子开心大笑的时候,家长说“女孩子哪能笑成这样,一点儿都不美”,孩子就会慢慢收起笑容;孩子疯玩疯跑得正来劲儿,家长说“这样不对,很危险,太疯了,一定没好事发生”,恐吓和威胁让孩子害怕了,孩子就会慢慢收敛自己的言行举止。这样,孩子的天性就慢慢泯灭了。


一个不会玩的成年人,是被家庭和社会规范约束过多的“乖宝宝”,无力为自己调节,也无力为孩子调节。所以,成长和改变要从解放天性开始,如果你实在不知道怎么完成作业,可以跟孩子学,他怎么样,你就怎么样,像孩子一样开心大笑,带领孩子开心大笑,就是完成作业好的方式。


第6天
专注

作业
今天专注陪伴孩子15分钟。
你似乎一直在陪着孩子,但是手机不离手,眼睛看着别处,心里想着自己的事情。这种人在心不在的陪伴会让孩子倍感忽视和孤独,这就是孩子内心普遍缺少关注的原因。一天中抽出15分钟的时间,积极关注孩子,这15分钟的时间要眼睛、耳朵、身体、心灵都和孩子在一起。



作业故事
为什么会有“专注”这个作业?因为我总结了一下家长提出的孩子各种各样的行为问题,如黏人、磨人、打人、摔东西、吃手、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哭起来没完、有莫名其妙的举动,等等,这些问题80%以上都是因为孩子缺少关注导致的。但很多家长会觉得很冤枉——这怎么可能?我已经24小时在陪伴他了,自从有了孩子,我都没有自己的时间了,他怎么还缺关注?原因就是你的陪伴并不专注,你只是人在孩子身边,但是你的心思和想法却不在孩子身上。
有一位二孩妈妈和我分享过她曾经走的弯路:在女儿们一岁以前,因为她们不会说话,所以妈妈总觉得只要自己在,那就是陪伴了。妈妈把女儿们放在地垫上,给她们扔一堆玩具,自己坐在沙发上刷手机,不是买各种日用品,就是看各种电视剧消磨时间。然而,她一直忽略了女儿吃手指这件事。她知道孩子有口欲期,可是过了那个阶段,女儿仍然在吃手。在妈妈情绪好,逗她们玩的时候,她们会暂时不吃,可一旦让她们自己玩,妈妈在一旁“陪伴”时,她们就立刻把手指塞进嘴里。慢慢地,她们一岁半了,却依然手不离口,妈妈通过网络、书本学习了解才恍然大悟,开始拼命想办法弥补,慢慢戒手机,让每天的高质量陪伴时间越来越多。某一天,她突然尝试着对女儿说:“咱们不吃手啦,脏脏的,宝贝会生病,妈妈会心疼、难过。”她们立刻戒掉了,却异常黏人,时时刻刻都要妈妈陪着玩,得目不转睛盯着她们,一旦妈妈不那么专注于她们,她们还会把手往嘴里放。妈妈这才真的知道,女儿需要的陪伴是真正专注的陪伴,吃手指完全是她们的自我安慰和无奈。妈妈忍不住哭了,十分懊悔。后来,她日复一日地努力调整自己,让女儿不光听得到妈妈说爱她们,还能真切感受到妈妈的爱。

心理解析
很多时候我们不够专注,给出的借口都是“我很忙,我实在没有时间”。可是我们忘了,人一旦不专注做事,实际是在浪费更多的时间。
如果一边陪孩子一边玩手机或者用手机处理工作,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我陪孩子半天,真的很累了,可是孩子还是很黏人,依然要我陪着玩;我似乎一天都沉浸在工作中,但是工作还是无休无止,似乎总也做不完。这就是不专注的结果。
孩子非常敏感,他完全清楚你是在敷衍他,还是在专心陪他。如果敷衍孩子,孩子陪伴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就会不断要求陪伴,孩子看起来就是没完没了的黏人宝宝。但是如果你专注陪孩子玩,孩子很快获得满足,之后就会自己玩了。工作也一样,你一心二用处理手头工作,占用了大量的时间,但是因为不够专注,并不能真正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如果你有非做不可的工作,请跟孩子说明:“对不起,爸爸(妈妈)现在不能陪你玩,手里有工作要做,做完工作就陪你玩。”
有些人做事不专注的状况已经很严重了,甚至变得难以控制,即使没有任何事情的干扰,都很难静下心来专注做事,这本质上是一种内心焦虑、缺乏存在感的表现,是在找各种事情来填充自己,减缓内在的焦虑。所以,专注这个作业,需要不断重复,反复练习,才能得到效果。

家长反馈
当专注于孩子的世界时,我们其实会发觉孩子淘气、调皮捣蛋也很可爱,往往就没有想发脾气的欲望了。正是因为你分心于其他事,分心于太多事,所以很容易因为孩子的一点点小问题而发脾气。本质上,就是你根本看不到孩子真实的样子,一叶障目。“叶”就是那些琐碎的事,很有可能是这些“叶子”惹得你心烦,你因为这些“叶子”而迁怒孩子。我对此深有体会,开始试着慢慢在陪孩子的时候更专注一些,并感受到了变化带来的惊喜。

第7天
阅读

作业
今天给孩子读一本绘本,并把阅读变成一种习惯。
孩子特别需要绘本阅读和故事阅读,阅读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绘本阅读的过程中,孩子的语言能力、认知能力、专注力、情绪、想象力、创造力都会得到发展。同时,陪伴阅读也是决定整个家庭教育成败的关键。请不要用故事机、故事App等替代陪伴阅读,今天请陪伴孩子读一本绘本。



作业故事
在接触家长的过程中,我遇到很多妈妈跟我抱怨家里老人或者阿姨照看孩子的问题。她们很担心孩子的成长,但是她们自己工作又很忙,带孩子的时间很少。也有一些人在跟我抱怨其他人带孩子不科学的同时,透露出孩子跟老人和阿姨更亲近,跟自己不亲近,不知道该怎么跟孩子亲近的无力感。我也是一位职场妈妈,我觉得与孩子建立亲密感的一个很重要的秘诀就是,从孩子6个月开始,就坚持给他们读绘本,早早成为一种习惯。孩子们享受的时光就是我给他们读绘本的时光。所以我把培养孩子阅读的习惯总结如下,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我们要认清绘本阅读的重要性,从亲子关系的角度,增加亲子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有时候亲子之间的游戏挺难为家长的,比如“玩耍”这个作业,很多人都心有余而力不足,可是阅读是很容易的事情,拿起一本书,读给孩子听,不需要你声情并茂,孩子都喜欢。同时,从孩子语言、认知、情绪发展来看,阅读无疑是促进孩子这些能力快速发展的方法。
有人说,我尝试给孩子读书,但是他不喜欢,我也没办法。对此,我想建议你再从心底深处重新认识一下阅读的重要性,然后下定决心,帮助孩子养成阅读的习惯。有时候,我们抱怨孩子不喜欢,其实反映了我们并没有坚持的事实,并没有从内心深处觉得这件事重要。今天孩子能听你讲故事1分钟,只要你坚持,一周之后就能听你讲故事3分钟,循序渐进,孩子就有阅读习惯了。
有人说,我给孩子讲故事,他总是不能耐心听完,会跳跃性地翻看。对此,我想说亲子阅读可以从游戏开始,把故事书当成一个互动的工具,跟孩子玩起来。也可以把自己融入故事情境中去,当我们读到“小虫子爬呀爬”时,可以用手指在孩子的后背做虫子爬呀爬的动作,让孩子更加理解书的内容并产生连接。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对书中内容产生兴趣,形成好的阅读习惯。
有人说,孩子什么时候可以自己看书啊?不需要我来陪了该多好!亲子阅读除了可以培养阅读习惯之外,还有培养亲子关系的重要意义,能跟孩子一起阅读,是了解孩子的能力和心理发展非常重要的手段,不要急于把孩子推出去。当然,如果我们坚持重复阅读,把一本书多看几遍,让孩子对书中内容了如指掌,更容易帮助孩子独立阅读。
有人说,我给孩子读了不少书,也没见他有什么明显进步的地方。请这样的家长千万不要着急,润物细无声,但凡对孩子产生深远意义的事情其实都是悄悄发生的,一眼就能看到的变化反而不是什么好现象,因为这违背孩子的发展规律。我们帮助孩子养成了阅读习惯,就是给孩子打开了一扇门,孩子会受益一生。


心理解析
养育孩子,虽然要尽我们所能爱孩子,给予孩子,引领孩子,但是因为我们自身能力的限制,并不能真正带给孩子我们所未知的世界。
人生路程犹如登山,如果我们在山脚下,如何给孩子描绘半山腰或者山顶的美妙?有些人觉得自己看到的山脚的景色就是全部的世界,这是非常可怕的,甚至会耽误孩子。孩子是有无限能量、无限未来的,如果你用自己的所见所闻影响和限制孩子,就是一种耽误。但是问题来了,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完人,每个人的能力也都是有限的,能够登顶的毕竟是少数人,难道芸芸众生都不能养孩子了吗?
当然不是,如果我们能给孩子开启读书之路,就是给孩子打开了一扇门,一扇通往美好世界的大门。因为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许多我们不曾见过、未曾想过的世界,书中是有的,让孩子多读书,读好书,孩子自然能自我成长。所以,请家长无论如何在孩子学龄前帮助孩子养成阅读的习惯,孩子将受益终身。

家长反馈
关于这个作业,我很容易完成,因为我从我的两个孩子很小开始就给他们读故事,带他们去图书馆看书,遇到喜欢的书都买回来给他们。现在孩子有了自己的专属书架,上面放着他们喜欢的书。这几年给孩子们买书、读书,我确实花了不少时间和精力,但是看着孩子们养成了阅读的习惯,看着他们能安静地坐在那里看书,我就觉得非常欣慰。而且因为从小读书的习惯,孩子们接触电子产品很少,现在做事很专注,也很有耐心。


第8天
反问

作业
今天坚持反问一句。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每天都会有很多问题问你。面对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做家长的特别容易当“博士”,有问必答。可是你的有问必答会让孩子失去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所以,今天当孩子有问题问到你时,请反问一句:“你是怎么想的?”或“你认为呢?”也许孩子会给你一个非常不一样的答案。



作业故事
随着孩子年龄增长,知识积累越来越丰富,对周边世界也会有更多思考,各种各样的“为什么”开始层出不穷。这是值得父母欣喜的现象。可是这小小的“十万个为什么”有时也确实让我们头疼。尤其当他们的问题问得越来越深奥,会让我们一时语塞,甚至挖空心思都难以解释,父母也会感到深深的压力。其实,这样的压力大可不必。父母也完全没有必要在孩子面前维持一个无所不知的形象。即使你真的强大到每次孩子提问都能对答如流,也未必是帮助孩子的好方式。事实上,当孩子提问时,正是进一步激发孩子求知欲和锻炼独立思考能力的好时机。而急于给孩子答案,就好像在替他做脑力劳动,往往剥夺了孩子自己去探索的机会。比答案更重要的,是自主寻找答案的意识、方法和过程。
有一次,我接待了一个非常聪明的三岁小女孩,孩子的语言和认知能力超出了同龄小朋友。但是在测评过程中,我发现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就是这个小女孩不问问题。为了确定这件事情,我向孩子姥姥求证:“宝宝平时喜欢问问题吗?”姥姥仔细回想了一下,回答我说:“没怎么注意啊,确实没有什么问题。”还没等我说话,姥姥接着说:“老师,你知道吗?为了这个孩子的教育,我可是下了大功夫,孩子一出生我就带着她,从小只要她看什么,我就跟她说什么。她看树,我就告诉她那是树;她看车,我就告诉她那是车。总之,她看什么,我就告知她什么。”这可真是一位用心的姥姥,这么用心的养育,导致孩子没有问题可问,因为不等孩子问,答案就来了。可是,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不会问问题,对孩子来说失去的远比得到的多。因为没有问题就意味着孩子没有自己的思考,只是单向地接受灌输,这是教育的问题。
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非常重要,我们谁也不想自己的孩子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的想法。究竟该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呢?首先,我们不能犯那位姥姥的错误,不要着急告诉孩子,要耐心等待,给孩子留出询问的机会。其次,当孩子问我们问题时,不要着急给出答案,学会反问一句。一个固定的答案并没有那么重要,可是借由我们的反问,孩子学会了思考,这是了不起的。
说到反问,我想起一个亲身经历的故事。记得我大儿子小的时候,他曾指着地上一根枯萎的叶柄问我:“妈妈,这是什么?”当时,我特别想告诉他那是叶柄,叶子已经腐烂,因为叶柄纤维粗,没有腐烂……想了一堆要告诉他的知识。幸运的是,那天我没有一股脑地说,而是反问他:“你觉得是什么?”他说:“是牙签。”当时他还不到两岁,我很惊讶他的想法,也很激动。我当时就把他抱起来,激动地说:“对,是牙签,可能是巨人的牙签吧?”我给了孩子机会表达,我知道他脑子中有自己的想法。这比他知道那是枯萎的叶柄更重要,因为他早晚会知道那是什么,但是他这种遇到问题自己思考的能力,是需要从小培养的。
从那以后,无论他问我什么问题,我都不会直接告诉他答案,而是会反问一句:“你觉得呢?你认为是什么?”不要小看这句话,它会引发孩子的思考,而不只是记住你说了什么。独立思考就这样开始了。

心理解析
独立思考的能力就是一个人要学会自我思考,对一件事有自己的想法和认识。一个孩子具备独立思考能力重要的表现就是有质疑能力。对接收到的东西保持好奇和怀疑,才能进一步分析和判断,而不是不假思索,全盘接受,根本没有自己的想法。但是我们成年人都有好为人师的问题,特别喜欢在孩子面前当老师,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这么做表面的原因是为了孩子好,真实情况是家长内心很焦虑,急于让孩子知道,让孩子学习更多,而不顾孩子的成长需求。所以反问如此重要,请一定要学会。

家长反馈
我跟老师说的故事中那个姥姥很像。在做这个作业之前,我一直认为自己的教育方式特别对,对孩子很有耐心,也在学习各种育儿知识。对孩子的提问,我都认真对待,有好多次我都自己偷偷上网找答案。但是我的问题就出在这里,我在孩子的眼里是博学多才的妈妈,对于孩子的提问,我却从来没有反问过一句。我不知道孩子是怎么想的。
刚开始做这个作业的时候,不仅我不适应,我的孩子也完全不适应。他问我:“妈妈,长颈鹿的脖子为什么那么长?”我说:“你觉得是为什么啊?”他对我的回答很不解,因为我以前都是直接告诉他答案。他很认真地想了想,然后说:“我不知道。”我没有放弃,让他再想想,他说:“长颈鹿喜欢吃树叶,长脖子才能吃到。”虽然孩子说的因果逻辑还不太对,但这让我了解了他的想法。而且重要的是,孩子次的回答是“不知道”,这给我敲响了警钟——如果我继续充当一个“博士”,我的孩子可能真的就不会积极思考了。


第9天
规矩

作业
今天让孩子在固定的位置吃东西。
父母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爱他、教育他和管理他三者同样重要,让孩子在固定的位置吃东西,就是管理孩子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给孩子规则意识,孩子对规则的理解会更明确。开始的时候也许孩子会哭闹,甚至拒绝吃东西,但请你坚持“今天一定要让孩子在固定的位置吃东西”,坚持做下去,你会收获一个大大的惊喜。



作业故事
孩子从小长大的过程中,确实需要父母给予的爱和充分的自由,但是如果只有爱和自由,没有规矩的教育,孩子轻则无法融入社会、无法与人交流,重则会对社会和他人造成伤害,这是非常危险的。
规则意识不是一天养成的,规则意识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两三岁的孩子规则意识开始萌芽,四岁左右就已经具备一定程度上的规则意识,能够遵守大部分日常生活中的规则,也基本能遵守跟成人之间的约定,而且很多时候还会显得规则意识很强,不允许破坏他心中认定的一些规则,比如,他会要求轮流看电视,如果轮到他了还不给他看的话,就会生气、哭闹。五岁左右的孩子规则意识已经相对比较成熟,比如,遇到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很多时候也会基本按照规则完成。
“让孩子在固定位置吃东西”是非常好的日常规则意识的教育。我见过很多被追着喂饭的孩子,见过很多随时随地(地铁上、公交车上)吃东西的孩子,毫无规矩。这样的喂养方式就是在告诉孩子:“你还小,可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你不用顾及别人的感受,不用遵守规则和秩序。”有一天孩子长大了,才发现这孩子太没有规矩了,再去调整很难。这就是我们养育孩子一个非常大的问题,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毫不注意孩子的规则意识培养,一方面抱怨孩子太没有规矩。

心理解析
有的时候我们带养孩子出现了本末倒置的现象,我们以为给孩子吃饭,饭吃到嘴里重要,而不管孩子的饭是怎么吃进去的。我见过一个孩子,全家人喂孩子吃饭,一顿饭吃两三个小时。孩子讨厌吃饭,人也瘦,更严重的是,孩子脾气大,很难沟通,做事没有规则意识,家长很发愁。
我了解到孩子家里的情况,只提出一个建议:让孩子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地点吃东西。孩子可以在规则下想吃就吃,不想吃就不吃,想吃什么、吃多少,都由孩子自己做主。这个孩子的家长很紧张,她说那样孩子会饿着,肯定吃不好。我说:“你要想解决孩子的问题,这是的方法,如果你做不到,孩子的问题就得不到解决。”家长回去后坚持按我说的做了,不出一个星期就跟我说,孩子吃饭的问题好多了,能自己吃饭了。又过了一个月左右,家长说孩子吃饭的问题解决了,重要的是这个孩子似乎长大了,懂事了,再也不像原来那么任性、霸道了。有人说,短短的一个月,可能有那么大的改变吗?当然有,孩子在形成规矩这件事情上,日常的饮食教育是有效的,因为一日三餐两点,如果每一次都坚持规矩,孩子对规矩的理解就会非常深刻,也会愿意遵守规矩,规矩意识的养成就会容易。
另外,在固定的位置吃东西,这件事本身也是对成人的约束。我们对孩子的教育之所以难,是因为很多时候我们把对孩子的教育看成一件事,自己怎么做那是另外一件事。我们说的跟我们做的并不一致,孩子改变起来自然会慢。一方面我们要求孩子有规矩,另一方面我们又自由散漫地养孩子,孩子在家庭中感受不到规矩,这样的养育就会很难。

家长反馈
这个作业对于我来说真的有点儿难度。孩子从小吃饭没什么规矩,有几次我下决心,如果孩子不自己好好吃饭,就饿着他。但是别说家里老人了,我自己都舍不得,这样拖拖拉拉的,孩子快三岁了,还是没有自己吃饭的规矩。
为了完成这个作业,我跟家里人沟通了一遍,让孩子吃饭有规矩,是孩子学习规矩的开始,全家人要一起下决心做这件事。中午吃饭,孩子没吃两口就不想吃了,要去玩。我对他说:“宝宝,你吃饱了才能离开餐桌,如果离开餐桌就不能回来吃了,只能晚上才能再吃饭。”孩子大概也没太听懂,就着急去玩了。在下午睡醒之后,孩子觉得饿,想吃东西,我们给孩子吃了这个时间点本应吃的水果之后,就告诉他:“不能吃其他东西了,只能晚餐的时候吃饭。”孩子哼哼唧唧很不高兴,但是因为全家人达成了一致意见,孩子没有找到出口,其间哭过两次,我们分别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等待晚餐的时间。到了晚上吃饭的时候,我们从没见过孩子这么认真地吃过饭——他坐在餐桌前自己吃,吃得也很香。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