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犹太古史
》
售價:NT$
908.0
《
四轮驱动:中国汽车产业的数智化创新之路
》
售價:NT$
454.0
《
帮凶:全二册
》
售價:NT$
407.0
《
红楼游园一步一景:详解红楼梦中的园林和建筑 配有人物关系图 赠送大观园全景图 精美书签
》
售價:NT$
407.0
《
挣扎中的决断:竹内好传
》
售價:NT$
418.0
《
关羽大传
》
售價:NT$
449.0
《
空气炸锅懒人食谱
》
售價:NT$
254.0
《
大学问·命若朝霜:《红楼梦》里的法律、社会与女性
》
售價:NT$
403.0
|
編輯推薦: |
【悲剧与遗憾的背后】“玛丽女王”的殉爆,“黑王子”号的惨剧,为何德军战舰被大口径炮弹接连命中后依然能够继续战斗,为何截获准确情报的“第40号室”无法让杰利科及时调整航线。正如贝蒂在目睹了“玛丽女王”号爆炸沉没后对他的旗舰长道出了那条恰如其分的评论:“我们这些该死的军舰今天出了些问题。”
【中立客观的视点】虽然贝蒂与杰利科的支持者一直希望将马德尔拉到自己这边,但他始终维持着客观公正的态度,不介入双方的争吵。他从不期待能改变他们的观点或消除他们的偏见。但是他想用自己的方式,把故事讲给有兴趣的公众。
【足以重塑历史的丰富资料】
参考资料包括大量的未出版物、几乎所有与研究主题相关的出版物、议会文件、主流报纸、杂志、专业期刊、涉事军官与文职人员的通信与访谈。在创作期间,马德尔得到了来自英国海军部、陆军部、空军部、内阁,乃至德方信息来源的大量帮助。英国海军将领的亲眷也为其提供了大量资料。
【阅读小说般的精彩体验】
马德尔深谙欧洲文化,一直将英国历史学家查尔斯·福斯爵士(Sir Charles Firth)的格言“讲述故事的艺术是书写历史的基本要求”奉为努力的方向。除底蕴深厚、文采卓然外,
|
內容簡介: |
《英国皇家海军,从无畏舰到斯卡帕湾》以“战争背后的战争”的颠覆式写法,对1904年至1919年“费希尔”时代的英国皇家海军作出了真实又生动的精彩记录,是史学价值与文学价值并重的传世经典。本系列共五卷,此为第三卷。
本书第三卷围绕着1916年5月底爆发的日德兰海战展开,从战前大舰队的准备,战时的表现,一直延伸至战后的检讨与改革。同时本书也包括了日德兰海战结束后,英国海军已经开始面临的德军潜艇战威胁,以及由此导致的海军部高层洗牌。
|
關於作者: |
亚瑟·雅各布·马德尔,现代皇家海军历史学家,专注于1880—1945年英国海军史研究,被誉为“核心历史学家”的领军人物。就读于哈佛大学,1934年获得博士学位,曾在西方多所大学任职,获得过包括大英帝国勋章与齐斯雷金质奖章在内的无数荣誉,出版有15部英国海军史方面的著作。
|
目錄:
|
序
第一版前言
第二版前言
第一部日德兰海战 (1916 年5 月31 日—6 月1 日)
第一章杰利科的战术:大舰队战斗训令(日德兰前夕)
第二章日德兰:战列巡洋舰的战斗(1916 年5月31日,下午5 时56 分前)
第三章战列舰队的战斗(5 月31 日,下午5 时56 分—约晚上9 时)
第四章日德兰:夜间战斗(5月31日,晚上约9 时—6月1日午前)
第二部日德兰海战:余波(1916 年6—11 月)
第五章日德兰:比较与反思.
第六章日德兰:评价(1916 年6—7月)
第七章日德兰之后的改革(1916 年6—9 月)
第三部第一阶段的结束(1916 年8—12 月)
第八章日德兰之后的大舰队 (1916 年8—11 月)
第九章贝尔福—杰克逊时代的结束(1916 年11—12 月)
附录A 大舰队序列
附录B 德军舰队序列
注释
|
內容試閱:
|
序
亚瑟·马德尔五卷本著作《英国皇家海军,从无畏舰到斯卡帕湾》第三卷,是全书的中心部分——也为引出后面描述皇家海军惨痛经历的两卷做了必要铺垫:1917 年的U 艇战,以及1918 年最后的无声胜利,根据停战协议,德国公海舰队在英国海军的看押下来到斯卡帕湾锚地。很多精彩故事将呈现在读者面前。本卷注定将成为最伟大的英国海军史著作之一。其中原因有很多:全面的研究,流畅的叙述,还有其中精深的分析。然而有些东西更卓著:观点和表达方式的客观与清晰。严肃冷静的判断无处不在。
在前言中,马德尔清楚地说明,他深知日德兰海战是英国海军史上的热点主题。他也知道这是一个说不完道不尽的故事。他从与亲历或认真研究过日德兰海战者的通信或谈话中认识到,问题在于海军将领们以及他们的支持者们之间的分歧:一方是大舰队指挥官,海军上将约翰·杰利科爵士,另一方是战列巡洋舰队指挥官,海军中将戴维·贝蒂爵士。双方都试图将马德尔拉入自己的圈子。他们都失败了。他在前言中写道:“蒙太古与凯普莱特家族的势力都很强大。”他从不期待能改变他们的观点或消除他们的偏见。但是他想用自己的方式,把故事讲给有兴趣的公众。本卷还涉及很多其他有关整段历史的重要主题,但主要讲述的,是1916 年5 月31 日和6 月1 日的日德兰海战,以及紧随其后发生的故事。
从英国的角度来看,日德兰是他们错失的一个机会。但如果不把立意放得那么高,也可以将这场海战看作由诸多错误构成的滑稽剧。马德尔是第一位试图剖析这场海战核心问题的研究者。1966 年,本书的第一版面世时,他向人们第一次揭示了管理混乱的海军部是如何草率处理通信问题的——或者说根本未加处理。另外,在关键时刻,海上指挥官未能互通信息。英国军舰大部分时间里都是在一团迷雾中作战。
杰利科的行事原则都列在“大舰队作战训令”中。这些原则强调了“大口径舰炮的崇高地位” 。马德尔总结说,训令在几个方面遭到了严厉批评。最主要的批评,是舰队指挥权过于集中,挫伤了下级指挥官的主动性。
海军部事先获悉了公海舰队即将出动。杰利科的庞大舰队也驶离了斯卡帕湾和克罗默蒂。他的意图是在斯卡格拉克海峡的入口,与从福斯湾赶来的贝蒂的战列巡洋舰队会合。战斗在英舰与德国巡洋舰遭遇后展开,但是在几个阶段的战斗中,英国舰长们都“令人震惊地忽视了”报告他们的发现。而海军部手握破译的重要情报,要对“不可原谅地忽视”向杰利科发送这些情报负上罪责。在战术层面,杰利科在面对鱼雷威胁时转向规避,遭致了众多批评。而他的对手,海军上将舍尔则在驱逐舰的有效掩护下驶向自己的基地,此时杰利科能做的就只有让重炮战舰在夜幕中追击德军。但是感觉使他确信,敌人在黎明时分会被迫投入战斗。在当夜的战斗中,杰利科在舰桥一间小舱室的长椅上和衣躺下,休息了几个小时。
马德尔考虑了所有技术问题——“穿甲弹可怜的穿透力”,舰艇的设计与建造,装甲和火炮射速。他将这些主题作为故事的必要部分,进行了细致入微、颇有见地的讨论,同时也会利用本卷之外的文字来进一步探讨这些话题。但马德尔真正感兴趣的还是人文角度。他希望能自然地将历史人物契合到故事里来,使之更加完善。他坚持把人物和他们之间的交流作为历史的根基——无论是小人物还是当权者。
正如马德尔所讲述的,日德兰对英国是一场情报上的失败。故事的悲剧之处在于,海军部的秘密情报部门——海军情报部第40 室,截获并破译了德国海军的7 道电报命令,它们都一致指向舍尔将开往合恩斯礁,然后返回威廉港基地。“作战部门”却全都没有发送给杰利科。如果6 月1 日凌晨3 时前,旗舰“铁公爵”号能收到其中任何一份破译情报,杰利科就将有时间切断公海舰队的退路。马德尔设想,当天早上的战斗,本可以成为另一次“光荣的六月一日”海战。
马德尔笔下的作战处所存在的问题,与如今的情况也有许多可类比之处——积累了信息,但分析不够——在日德兰海战中,则是传达失败。马德尔揭示了海军部内“作战”与“情报”部门之间可悲地缺乏信任和联络。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作战处的体制。它就是一场个人秀。海军参谋长,海军中将亨利·奥利弗爵士一手主导了所有作战行动。出自第40 室的所有情报都交给了他,或者对他负责的人——通常是海军作战处长,海军上校托马斯·杰克逊。他们决定了什么情报可以传达给大舰队司令。奥利弗希望下属能够替自己执行例行工作。他不需要那些协助自己的人有什么创造性头脑。第一海务大臣在海战期间,也只是来到作战处询问战事进展。因此一切都取决于一个人,这也是重要情报未能得到传达的根本原因。马德尔层层揭开了谜团。人们可以认为,他在中央情报局的前身从事情报工作的经历,大大增强了他分析指挥链条和信息传递手段的能力。
马德尔对问题的分析并没有止步于海军部。杰利科战列线尾部的战列舰也难辞其咎。它们反复观察到了探照灯光柱、炮火和照明弹,首先在西北方向,然后在它们舰艉方向延展成弧形。但是这4 艘战列舰竟然无所作为,既没有报告它们的发现,也没有与敌人接战。海军中将彼得· 格莱顿爵士(Peter Gretton),同时也是一位出色的历史学家,曾致信马德尔:“我至今仍在噩梦中看到那些在舰队后方看见德国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的几艘战列舰,将炮口转向敌人,却莫名其妙地没有开火。这种行为应该上军事法庭。”格莱顿和其他人都同意,如果那一大批貌似有雄才大略的军官中,有一位能下令用无线电或信号灯发出“战列舰、战列舰、战列舰”的信号,整个历史可能就将被改写。
由于担心把自己的位置暴露给敌人,从而遭到敌军的夜战攻击,大舰队严格限制无线电的使用。舰队安全要优先于通报发现敌人或者对敌攻击。马德尔明确指出,英国海军已经将确保舰队安全奉为圭臬。这种观念如此强烈,以至于下面这条大舰队训令已经形同虚设:“首要原则是,发现敌人的报告必须及时送达舰队指挥官。为确保传达成功,必须使用所有光学和无线电通信手段。”马德尔也将责任明确地指向了杰利科,他在大舰队训练中一直未能解决理论和实战之间的巨大差异。
接下来是健康因素。很多受访军官都提到在海战当晚“极度困倦”和“极度心理疲劳”。是杰利科给军官们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和紧张情绪。很多高级军官一直待在舰桥上。驱逐舰上的官兵更是精疲力竭。战列巡洋舰“虎”号的瞭望、探照灯和信号部门的水兵在值第一更时(晚上8 时至12 时)就睡着了。换句话说,军官在这场漫长海战中经受了极度的精神和身体疲劳。这对当晚发生的事情没有影响吗?马德尔认为是有的,但也不能将疲劳问题夸大。不过他认为作为猎人,而非猎物,必须在夜间行动时保持高度机警,但大舰队在当晚却不是这样。
马德尔也研究到了被称为“日德兰争议”的影响程度,也就是主力舰队和战列巡洋舰队之间天然和良性的对立关系。由于一些更资深军官不满意贝蒂的快速晋升和他的自负,这种对立被加深了。这只能激怒贝蒂的支持者,他们要把自己派头十足、个性与杰利科的安静低调截然相反的偶像塑造成英雄。 他们还相信,是战列巡洋舰队给了杰利科一次千载难逢的良机——来完成他的任务——但是因为他缺乏胆魄而与胜利失之交臂。
争议一直持续到大战结束。1919 年,杰利科的著作《大舰队》出版,同时出现的还有一批充满讥讽的、反对杰利科的书籍,这将争议推向了高潮。随之而来的,是1927 年出版的有关日德兰海战的《哈珀报告》和丘吉尔的《世界危机》第三卷。后者在细节上有很多错误。两派的斗争开始公开化。连他们的夫人们也加入了争吵。贝蒂于1936 年初去世,这也给马德尔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考材料。杰利科已于1935 年底去世,葬于圣保罗大教堂。他们两人相邻而葬,令杰利科伯爵夫人异常伤心。她曾希望将贝蒂的墓穴安放在随便某个角落,而不是海军将领的墓区内。“我理解你和海军部在这件事情(指两位将领的墓穴安置问题)上没有责备圣保罗大教堂的立场”,伯爵夫人在给第一海务大臣,海军元帅厄内尔·查特菲尔德爵士(贝蒂在日德兰海战中的旗舰舰长)的回信中写道,“但教堂本应让心灵得到宁静,而非毁掉这份宁静。”
马德尔间接看到了哈珀文件的内容,因为他得到了存于内阁办公室的复本。这批文件当时已经脱离海军部的管辖。他也因此得知,海军的将军们曾试图重写历史。特别是贝蒂。在马德尔笔下,贝蒂是自纳尔逊之后最著名的海军将领。贝蒂利用他第一海务大臣的职务,试图影响海军上校约翰· 哈珀对官方历史的编写,哈珀是一位航海专家,他的报告于1919 年完成。哈珀在报告中,揭露战列巡洋舰的炮术逊于杰利科的战列舰。另外,战列巡洋舰在大舰队与公海舰队的两次主要海战中只扮演了次要角色。贝蒂命令哈珀删去某些内容,并修改部分内容和海图。杰利科在战后也曾试图影响官方报告的撰写,不过他并未直接施加压力,也没有强令修改,因为他那时并没有官方职务。惹出争议的是亨利·纽博尔特爵士(Henry Newbolt)的《海军作战》第四、五卷,主要从细节上讲述了大战中的皇家海军史。问题出在对1917 年杰利科迟迟不愿采用护航队体系的评论上。
马德尔考虑的,影响日德兰海战的因素中,最重要的就是海军传统。英国对掌握海权的信心,以及深厚的海军传统决定了海战结果。英国一直对与公海舰队的海战抱有充分和毫不动摇的信心。这也可以解释为何人们对5 月31 日至6 月1 日的战斗,产生了巨大的失望情绪。同时德国海军司令部也在事实面前确信,被迫投入一场决定性的海战毫无取胜希望。马德尔认为,如果这场海战增强了什么东西的话,那就是大舰队的士气。这种士气的提升是植根于英国海军传统中的。相反,德国人天性中缺乏海洋概念,完全被皇家海军的威望和压倒性优势所震慑。在战争中,德国从来没有以积极态度运用自己的水面舰队。他们对胜利没有信心,总是害怕损失舰艇。他们也从来没有主动冒险,与大舰队进行一场大规模舰队作战。
英国在日德兰海战中并没有失去制海权。从更高的角度上看,英国在战争中从海权中获取的战略利益也从来没有发生过变化。的确,德国人在此战中干得不错,但是他们从来没有能够从英国人手中夺取那支海神的三叉戟。这是马德尔在书中一再强调的,也是众多学者普遍认同的观点。
本卷在日德兰海战爆发50 周年之际出版。它获得了高度赞扬和广泛好评。也让马德尔在英国受到举国瞩目。就像海战争议本身一样,争议也从未离开过马德尔,部分原因是他收到的信笺。也是因为马德尔想要付诸定论。他不断地收集证据,磨砺自己对焦点的态度。与海军上校史蒂芬·罗斯基尔互为对手也激励着他不断前行。
出版商同意了马德尔出版经过修改的新版本的要求。《日德兰海战及其之后》第二版于1978 年问世。相较于第一版,新版本的内容被大大扩充了——从307 页增至363 页。马德尔说,“有关海战及之后的总体评论方面做了部分修改,没有哪部书会好到不能再修改的地步”。读者可能会怀疑购买第二版是否物有所值。马德尔则指出他采用了新的资料,包括德国对皇家海军秘密情报部门的认识,官兵的身心疲劳对海战的影响,对人物性格的评述也有所扩充,并且拓宽了对海战各个重要方面的分析。最初战列巡洋舰之间的交战,双方驱逐舰之间的战斗,英德双方的炮术,英军战列巡洋舰殉爆的原因,德军舰队的通信体系和报告,舍尔的战略战术等方面的内容都有所增补。马德尔在除了大大扩充原有的文字内容外,还拓展了新版的主题范畴。第二版之所以更加出色,是因为马德尔进行了更加深入的再思考,也做出了更成熟的结论。有人可能会认为修订版缺少了第一版的锐气,但是如果你把同一本书再读一遍时,已经知道了它的主要特征,也知道自己将看到什么内容。《日德兰海战及其之后》第二版在销量方面和原版相当。
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一版问世时,作者和出版商曾经讨论过出版平装版。但最后被证明是不合适的,简单而不可否认的原因是,马德尔总是希望增添而不是删减内容。当时如果出版平装版一定会非常畅销。因此多年之后,选择这样的时机出版平装本,让人们看到马德尔描述的这场伟大而重要的海战,也就顺理成章了。
巴里· 高夫
维多利亚,不列颠哥伦比亚,加拿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