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理论的意义
》
售價:NT$
340.0
《
悬壶杂记:医林旧事
》
售價:NT$
240.0
《
谁之罪?(汉译世界文学5)
》
售價:NT$
240.0
《
民国词社沤社研究
》
售價:NT$
640.0
《
帕纳索传来的消息(文艺复兴译丛)
》
售價:NT$
495.0
《
DK威士忌大百科
》
售價:NT$
1340.0
《
小白学编织
》
售價:NT$
299.0
《
Android游戏开发从入门到精通 第2版 王玉芹
》
售價:NT$
495.0
|
編輯推薦: |
正史关于孙膑的记载并不多,
但不影响他军事奇才的地位。
《孙膑兵法》透露了孙膑的人生密码。
|
內容簡介: |
孙膑在遭受同窗好友庞涓陷害后,造成终身残疾,待到回到齐国开始大展宏图,后来又隐居山林,并总结了战国前期和中期的战争经验,写出了千古不朽的军事著作《孙膑兵法》。《孙膑兵法》继承和发展了《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军事理论遗产。孙膑的一生,历经坎坷,但他没有向命运低头,没有被不幸打倒,他身残志坚,凭借坚强的意志和超人的毅力,成就了正常人难以成就的功业,成为后来人效法的楷模。
|
關於作者: |
查献芹,女,本名查琳,自由撰稿人,编辑。唐山市作协会员,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历史专业,曾出版作品《深闺记事》等。
|
目錄:
|
第一章 求学与仕途:请开始你的表演
一、孙膑兵法·月战 / 007
二、孙膑兵法·地葆 / 009
三、孙膑兵法·延气 / 013
四、孙膑兵法·十阵 / 024
五、孙膑兵法·八阵 / 028
第二章 膑刑与髡刑:魏国的就业指南
一、孙膑兵法·杀士 / 048
二、孙膑兵法·行篡 / 048
三、孙膑兵法·势备 / 050
第三章 田忌与赛马:课本里的那些人
一、孙膑兵法·见威王 / 073
二、孙膑兵法·威王问 / 075
三、孙膑兵法·篡卒 / 082
四、孙膑兵法·兵情 / 084
五、孙膑兵法·强兵 / 086
第四章 避实与击虚:围魏救赵的来历
一、孙膑兵法·擒庞涓 / 098
二、孙膑兵法·十问 / 104
三、孙膑兵法·善者 / 108
四、孙膑兵法·雄牝城 / 111
第五章 战国与七雄:发展才是硬道理
一、魏国·嘉陵之战,休养生息 / 114
二、齐国·烹煮朝臣,励精图治 / 116
三、孙膑兵法·官一 / 122
四、孙膑兵法·略甲 / 126
五、赵国·争夺君位,尚武重利 / 126
六、秦国·商鞅变法,发愤图强 / 129
七、楚国·休兵息民,保持实力 / 130
八、燕国·跻身七雄,合纵称王 / 133
九、卫国·被降为侯,附属三晋 / 134
十、韩国·修术行道,小康之治 / 135
第六章 减灶与示弱:马陵之战的争议
孙膑兵法·陈忌问垒 / 151
第七章 田园与兵书:归隐著传世国宝
一、孙膑兵法·客主人分 / 166
二、孙膑兵法·五名五恭 / 168
三、孙膑兵法·兵失 / 171
四、孙膑兵法·五度九夺 / 177
五、孙膑兵法·积疏 / 178
六、孙膑兵法·奇正 / 179
第八章 缘起与兴亡:兵家圣人哪几位
一、兵祖吕尚 / 186
二、兵圣孙武 / 188
三、亚圣吴起 / 190
四、尉圣尉缭 / 192
五、人屠白起 / 196
六、帝师王翦 / 200
附录 / 206
|
內容試閱:
|
中国的古代文化如浩瀚星空般璀璨,古代军事是一道闪耀且特殊的光芒,它守护并促进着其他文化发展。
在灿若群星的古代军事家里,孙膑无疑是一位传奇人物,他所撰写的《孙膑兵法》继承了前辈军事家的经验理论,又对这些经验进行了升华创造,在浩如烟海的文化古籍之中占有重要地位。
众人不知道这位天下闻名的传奇人物真正姓名是什么,历史上也没有记载,在古代小说《周游列国》中,他曾经叫孙宾。
而后人从山东孙氏族谱上查看,他的本名是孙伯灵,后来因受膑刑就有了孙膑这个名字,没想到孙膑这个闻名遐迩的名字居然只是个绰号。
其实这在古代中也并不是特例,一些人物的名字就是这样命名的,比如说秦末汉初的名将英布,因为受过黥刑,所以有人称他为黥布。
还有后文出现的淳于髡,也是因为受过髡刑才有了这样的名字。
关于孙膑的少年时期历史上没有多少笔墨,他的父母是谁无从考证,众人只知道他是战国时期的齐国人。
只有司马迁撰写的《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有那么几句话:“孙武既死,后百余岁有孙膑。膑生阿、鄄之间,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隐约透露了一些孙膑的身世。
那么,孙武又是何方神圣?
孙武出生于约公元前545年,约公元前470年去世,字长卿,是春秋晚期的著名军事家,被称为兵圣。他的军事著作《孙子兵法》,是现存最早的兵书,系统地论述了当时各国战争的战略战术,包括战争前的谋划、战争时的准备、战争过程的具体策略等,为后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誉为“兵学圣典”。
关于孙武的故事,有一个比较有名,也是在《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里有记载。
当初孙武已经著成兵法十三篇,又有伍子胥的推荐,因此受到吴王(?―公元前496年)的接见,吴王给孙武出了个难题,想知道孙武的理论是否可以用来小规模指挥军队,又是否可以用女子来试验。
孙武同意试验后,吴王交出宫中的美女百八十人。
孙武将她们分为两队,让吴王宠爱的两个侍妾为各队队长,然后开始训练她们。
起初,这些女子并不听从命令,就算是重复交代,她们也只是哈哈大笑。
孙武说:“如果士兵不清楚纪律不熟悉号令,这是将领的失误。现在已经讲述清楚,士兵仍然不遵守号令行事,这就是军官和士兵的过错。”
于是就要杀了两个侍妾队长,吴王这个时候不乐意了:“我已经知道你善于用兵了,你不要杀了她们两人,没有她们我睡不好吃不好。”
孙武则说:“我已经接受命令为将,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于是将两人杀了。
这样一来,这些女子都服从命令了……
之后,吴王任命他为将军,后吴国向西打败了强大的楚国,向北威震齐国和晋国,这些,都有孙武的贡献。
从《史记》中看,孙膑是大名鼎鼎的兵圣孙武的后代。
然而有众多学者指出,《孙子兵法》中充满了战国时代的特征。
诸如春秋时代是文武不分、将相不分的,但是《孙子兵法》中却有战国时的称呼“将军”,《孙子兵法·军争篇》云:“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
又比如《孙子兵法》中有关于“弩”的记录,《孙子兵法·兵势篇》云:“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扩弩,节如发机。”但是“弩”是战国时代才发明的。
再有,《孙膑兵法》中尊称孙膑为孙子,其他书籍中也将两人都称为“孙子”。
比如《韩非子·难言》中的“孙子膑脚于魏”,这里的孙子就是孙膑;刚才说到的《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的“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是孙武;后面又说“孙子筹策庞涓明矣”,这是孙膑;《汉书·艺文志》则称孙武为吴孙子,孙膑为齐孙子,但是两人都称孙子。
而《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两本书也都曾以《孙子》或者《兵法》为名。
因此后世很长一段的时间里,一部分人认为孙膑就是孙武,《孙膑兵法》就是《孙子兵法》。
孙武与孙膑其人其书有无成为千古之谜,这为孙膑的出身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直到1972年4月,在山东临沂银雀山的西汉墓中发掘了数量不少的简牍,中国古代在纸未发明出来时用来书写的竹简和木片称呼为简牍。
经统计,这些散落的完整或残缺的竹简共计出土4942简,此外还有数千残片,上书的字体是早期隶书,均为西汉时手书,据说当时最先发现的内容是“齐桓公问管子”。
后来经过山东省博物馆临沂文物组的研究,这些竹简上的内容是《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六韬》《尉缭子》《守法守令等十三篇》等先秦古籍及古佚书!
这是研究中国历史、古文字学、古代军事的可贵资料。
因此这次发现被列为20世纪70年代“新中国30年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在21世纪初,又被评为“中国20世纪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
最引人注目的是《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的同时出土,终于,争论了一千多年的学术悬案有了结果,解开了之前的谜团。
孙武与孙膑是两个人,孙武在吴国潜心钻研兵法,著成兵法十三篇,就是《孙子兵法》,被称为吴孙子,孙子是对孙武的尊称,如孔子和孟子。
孙膑是孙武的后代,撰写《孙膑兵法》,是齐国人,被称为齐孙子。
而《孙子兵法》中的词语之所以带有战国时期的特点,可能就是因为孙膑是《孙子兵法》的修订者。
这个谜团的解开也让我们更加了解孙膑,孙膑的家族源流就是孙武的家族源流,可以合二为一。
那么,孙膑的家世到底是怎么样的?
中国朝代顺序有个速记口诀: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与战国,一统秦两汉……
孙膑祖上有确切的世系可以推到尧舜禹中的舜,从舜的后代虞阏父开始。
在周武王伐商纣时,周国的陶正之官是虞阏父担任的,陶正之官顾名思义,与陶器有关,就是管理与制作陶器的职位。
因为虞阏父能力不错受到周武王的表扬,他的儿子满后来娶了周武王的长女大姬,两人被封到今河南淮阳县一带,满建立陈国。
到了公元前672年,陈国经历了十代十二个国君的传袭后,这时已是东周春秋时期,陈国发生内乱,公子陈完为了避祸带着家人东迁,定居于齐国。
齐国当政的齐桓公首霸中原。陈完很快得到霸主齐桓公的重用,可见他的能力出众,他的子孙在齐国世代为官,并改姓田氏,陈完是孙武的直系祖先。
等到春秋后期,当时齐国的附属国莒国过于亲近楚国,齐桓公大怒讨伐莒国,莒国被打得落花流水,但是齐军却没有抓到国君莒共公。陈完的后代中有个叫田书的,他活捉了莒共公,因此被齐景公赐姓孙氏,田书就是兵圣孙武的祖父。
在很早之前姓氏是分别有含义的,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就是说,总括家族祖先出自于何处的是姓,区别家族子孙分化于何处的是氏。
一般贵族有氏,贱者有名无氏。
后来,齐桓公一族衰败,卿大夫相互兼并,齐国政治上一时乌烟瘴气,孙武一族也受到牵连,他出逃到吴国。后来,孙武被吴王阖闾看重,吴王采用孙武提出的“疲楚误楚”战略,直接攻进楚国的首都,孙武在吴国立下汗马功劳后,他隐居山林之中,专心著书。
后来,吴国被越国灭亡,孙武的一部分后代子孙又返回齐国了,这些人中就有孙膑的先人。
大体的家族顺序:
【舜】后代虞阏父→【周】满与周武王长女去封地陈国→陈国十代十二个国君→【东周春秋】陈完迁齐国→子孙改姓田氏→【春秋后期】田书被赐姓孙氏→孙武到吴国→【东周战国】孙膑在齐国。
所以孙膑可以说出生在一个“兵学世家”,他的先祖陈完、田书、孙武都是大名鼎鼎的人物,在战乱中都干出了一番事业。
而孙膑和孙武的具体关系,也有一些传言。
孙武死后一百多年才有孙膑,孙膑生卒年已经无法查考,按照当时百姓寿命来说,夏、商时期不超过18岁,周、秦大约为20岁。
这么算来孙膑可能是孙武五代之后了,也确实有一些文献或者小说用这种族谱。
但是族谱并非是单纯的数字计算,更何况又有许多分支。
据民间调查,在山东甄城县红船镇孙老家村,发现有清光绪年间修撰的《孙氏家谱》,后又发现万历年间的《孙膑传影》以及顺治年间的《孙氏族谱》。后又在郓城县发现有两种《孙氏族谱》,有康熙本和1951年新本,尤其是1951年本为甄、郓十数个孙氏村庄的合谱,都认为孙武是孙膑的祖父。
不过又有很多学者指出,按照各种史料时间上推测孙武与孙膑的生卒年,两人生年相差至少一百五十年以上,祖孙关系的话恐怕不会有这么巨大的年龄差。
不管哪个结论,我们对这位传奇人物的身世也有了更加详细的了解。
这样的家族为孙膑成为军事家提供了一定的教育基础,或许他就是听着先辈的故事长大的。
孙膑生活在阿城与鄄城之间,现在对应何地并不明确,有说是今山东阳谷东北的阿城镇附近,总之,大概地区在今鲁西南一带,那附近早期的地貌特点是地势低下、森林茂密,冈丘、平原相间,这些应该对孙膑掌握军事地理知识有所影响,而且当初那里是齐国的边防要地,又因为这时齐国国力不强,孙膑自小就深受战乱之苦。
家世背景和地理环境的影响或许都无意中在他心中埋下了“战胜,则所以在亡国而继绝世也。战不胜,则所以削地而危社稷也”的种子。
而使这小小种子发芽的就是当时的历史背景与社会条件,让孙膑“不得不”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军事家。
学者们认为,孙膑主要生活在公元前4世纪下半叶,约公元前380年到公元前320年之间,是战国中期。
这是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更是一个造就英雄的时代,只有了解孙膑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才能更好地了解孙膑的传奇人生。
在春秋时期,还没有发展到礼崩乐坏的程度,各诸侯对周天子还有些顾忌,大家表面功夫做得比较好,就是有战争也是一种礼仪性质的战争。
之前的春秋五霸是尊王攘夷的齐桓公、制霸中原的晋文公、问鼎中原的楚庄王、纵横江淮的吴王阖闾和称雄东南的越王勾践。
孙武后来就是为纵横江淮的吴王阖闾服务的。
而所谓的礼仪性质战争,就是这些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不以消灭对方国家为目的,而是要对方屈服,来获得对方的臣服,之后签订条约,也就是会盟。
比方齐鲁长勺之战的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就是作战之前要鸣钟鼓。
比如宋楚泓水之战的不鼓不成列,过程中几乎不会出现偷袭,等别人摆好陈列再攻击,也不会攻击受伤的士兵,不会伤害老人和孩子。
战争似乎就是贵族之间的竞技一样。
当然,这些只是在国力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出现,如果没有绝对的优势,照样亡国,毕竟除去几个大国外,还存在上百个小国,但最后也都没有多少了。
但是这种所谓的礼仪性质的战争也终究会消失,也是在宋楚的泓水之战中,春秋大义宋襄公就因为讲究“礼”,待楚兵渡河列阵后再战,结果大败受伤,次年重伤而亡。
等到了战国时期就更不会再有礼仪性质的战争了,战争就是战争,残忍而又诡诈。
春秋晚期,晋国有赵、魏、韩、范、智、中行氏六家颇有权势,称为“六卿”。没几年,范氏与中行氏被灭,又过几年因晋阳之战智氏被灭,这些土地就被赵、魏、韩三家所瓜分。
在公元前403年,周王室不得不承认赵、魏、韩三家为诸侯,与晋侯并列,直到公元前375年,赵、魏、韩三家将晋侯剩余土地瓜分干净,至此,五霸之一的晋国彻底灭亡。
这就称为三家分晋,被视为春秋之终、战国之始的分水岭。
春秋五霸变成了战国七雄,赵、魏、韩三家又被称为三晋。
这三晋与孙膑也有很多的渊源,孙膑在魏受刑无法出仕,也因为三晋之间的战争而名扬天下。
而此时孙膑的家乡齐国,卿大夫之间也在经历一场权谋斗争。
当初孙武跑到吴国,就是因为齐国的卿大夫互相兼并。最初周王朝封吕尚在齐地,他建立齐国,吕尚就是大名鼎鼎的姜太公。
也就是说,齐国诸侯最初是姓姜氏为吕,这个时候的齐国又被称为姜齐。
但是后来田氏,就是前面所说的陈完的后代,慢慢地在齐国做大做强,权力大于其他士大夫,最后自立为相,因姜氏荒淫无诞,不理朝政,田氏在齐国一手遮天,掌握了齐国的政权。
逐渐地,大家称姜齐为田齐,而田齐“虽无大德,以公权私,有德于民,民爱之”。
有一个小故事就是说田齐如何深得民心的。当时田桓子还是大夫,他自己做主更改政策,将齐国的量制由四进制改为五进制,就是之前四升为豆、四豆为区、四区为釜、十釜为钟换成五升为豆、五豆为区、五区为釜、十釜为钟,之后向人民借贷粮时用五进制,而还贷时用四进制,减轻人民的负担。慢慢地,田氏得到了齐国人民的拥护和爱戴。
终于到了公元前386年的时候,田齐被周王室正式承认为诸侯。
田氏没有再创建新的国家,这个时候齐国还是齐国,只是已经姓田了,姜齐正式称为田齐,与三家分晋不一样。
这件事称作田氏代齐,也叫田陈篡齐。
这样经过洗牌,战国七雄分别是秦国、楚国、齐国(田齐)、燕国、赵国、魏国、韩国。
也有说战国七雄为七个君王:韩昭侯、赵武灵王、魏惠王、齐威王、楚悼王、燕昭王以及秦始皇。
与孙膑关联比较紧密的两个诸侯就是魏惠王和齐威王。
相对来说,战国七雄更多的还是代表七个国家。
就在这段三家分晋与田氏代齐的时期,老百姓也没有闲着,生产力也在发展,铁犁牛耕技术已经出现,人民大量开垦荒地,荒地开垦后就成为私产,土地的私有制开始出现。
这样就出现了土地主,一个新的阶层崛起,因此迎来了一波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上的变革高峰。
七雄当时的情况:
魏国任用李悝实行变法,较早地实行了社会改革,使魏国成为最先强盛的国家。
这个时候,秦国却处在持续衰落期,因为魏国迅速强大起来,侵吞秦国河西之地,秦国屡屡攻魏要夺回来,都失败了,更在公元前389年,秦国发兵50万与魏军决一死战,却根本无力抵抗魏国的攻势。
而楚国则任用吴起变法,可惜在国势颇振时吴起被杀,楚国一时空虚,政局动荡不安。为了稳定统治,楚国对外妥协退让。
齐国国内大夫互相兼并,田氏立国时已经到战国中期,在国都临淄的稷下置学宫,招聚天下贤士。
燕国则是相对最弱小的,勉强跻身七雄。
赵国则通过吞并周边小国慢慢强大起来。
韩国在公元前375年灭郑国,并迁都新郑。韩地处诸国包围之中,屡遭攻打。
各国的诸侯积极地实行变革,以发展经济,增强国家实力。一旦实行改革,政治改革是必然要进行的,一些不符合当时发展情况的制度就会被废除,比方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国家开始选贤任能,一些底层士人凭借自己的才能进入上层社会。
这样就给了普通人机会,也是孙膑的机会。
在变革的同时,各诸侯国除了保证自己的地位,又都想成为霸主,开始发展经济、扩充军队。
周天子对诸侯国的将领任免已经力不从心,诸侯国不再听取周天子的命令,甚至诸侯自己作为统帅直接指挥军队作战。
前面所说的三家分晋与田齐代姜,就是这些诸侯国的卿大夫直接参与指挥,造成了卿大夫逐渐掌握了政权。
可以说,如果想得到权力,想要出人头地,参加战争是最快的。
那么,各诸侯想要扩大自己的权力就需要人才。历史背景需要优秀的军事人才。
随着各国军队数量不断增加,战争时间也在延长,老百姓活着几乎就是为了打仗,社会背景也决定了需要大量的士兵。
这些都为古代兵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兵法呈现活跃期提供了保障。
之所以促成了孙膑成为军事家,首先因为他有基础,而整个时代又正好需要这样的人才。
但孙膑的成功不能仅仅靠这些。
孙氏到孙膑这一代已落败,与普通老百姓没有什么区别,单靠家庭教育无法成为一名优秀的军事家。
青年的孙膑决定游学。
游学是从战国时期开始盛行的,后来成为常见的一种求学方式,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这里面的最典型人物就是孔子,他不但在游历中求学,也在游历中教学。
实际上,游学不单单是为了增长学问,还可以宣传自己的思想,比方孔子、孟子等,他们四处讲学的时候就在传达自己的思想。
游学还有一个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展示自己。
在古代,几乎所有诸侯和权臣都会有养谋士的习惯,而当时信息并不发达,想要领导者知道自己,需要更大的名声,游学就是一个方法,游览各处,建立自己的人脉,可以引起领导者的注意。
有些领导同样也需要这样的谋士,比如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孟尝君,就因手下有上千的谋士闻名,他只要听说有什么奇人就去拜访并收为己用。
让这样的领导者知道自己,就需要一定的名声,游学就是一个最好的办法。
孙膑如果要成就大业,自然也要结交一些奇能异士。所以孙膑决定选择鬼谷子为自己的老师,鬼谷子是奇能异士中的佼佼者,这也是孙膑传奇人生中的一个最传奇的人物。
而孙膑的传奇人生就从这里开始了——
朝歌夜弦五十里,八百诸侯朝灵山。
意思是商王朝的国都朝歌非常繁华夜夜笙歌,声音传得很远,许多诸侯都想来到这里。
这句话是现代人为了宣传朝歌而写出来的。
朝歌位于今河南鹤壁市市区南部淇河边,《封神榜》故事的发生地就在这里,它也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
它东有淇河为险阻,西有太行山作屏障,是三千多年前的古都,在商纣王时代,朝歌的城池巍然壮观,邦畿千里,维民所止,然而商国被周灭之后,朝歌的宫殿在周国皇室倾轧之中被焚,百姓被掳,顽民被迁,繁华的城市成为废墟。
自此一转眼便又过了数百年,到了战国时期,孕育出无数的能人志士,朝歌慢慢地恢复了它的生命力,战国七雄之一的赵国都城中牟便位于鹤壁市。
在这里不远处有一座主峰五百多米高的山,山峦高耸入云,山气氤氲,飞瀑流泉,壮丽奇绝,如梦中仙境一般,因此叫作云梦山,又名青岩山。
在山雾缭绕中,山路蜿蜒盘旋,一个年轻的男子背着包袱,步伐坚定。
当孙膑站在这里的时候,感叹此处曾经是朝歌,现在是赵国的都城,朝代更迭,只有这些山峦还在。
他之所以来到云梦山,是为了拜鬼谷子为师。
鬼谷子,王氏,名诩,一作王禅。
他的一生比孙膑更加传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极具神秘色彩的人物,被誉为千古奇人。
他的生卒年、籍贯都有争议。
甚至传言鬼谷子是神,在黄帝时就已经有鬼谷子了。
在唐末杜光庭撰写古代神仙集《录异记》里就有关于鬼谷子的一段话:“鬼谷先生者,古之真仙也,云姓王氏,自轩辕之代历于商周,随老君西化流沙,洎周末复还中国,居汉滨鬼谷山。”
这样算起来的话,鬼谷子已经有千岁以上,他从黄帝时期活到了商周再到春秋战国时期,这肯定是不可能的。
还有一个传说,就是后来鬼谷子活到了秦始皇时代,从战国中期到秦始皇统一中国,这么算来鬼谷子也有个几百岁,这也是不可能的。
有这些传说足以证明鬼谷子的传奇性,众人已将他神化。
他之所以称为鬼谷子也有几个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周家公子与赵家女青梅竹马,谁知订婚后赵家因为周家败落要悔婚,周家公子对赵家女一往情深,竟然思念成疾,病死了。
赵家女来到周家公子坟前,悲痛不已,哭晕后梦见周家公子让她将坟前的稻谷带回去。
赵家女醒来后看见稻谷,带回去后淘米吃了,之后赵家女因此怀孕,生下一个男孩,这就是后来的鬼谷子。
因鬼生谷,因谷生子。
又传说,小龙女的精魂投胎到王员外家,名瑞霞。瑞霞长大后,遇到有一年干旱,王家的数亩田地里只结下一株谷穗,谷穗中的果实变成珍珠,瑞霞把玩珍珠,珍珠无意中进入口中,瑞霞因此怀孕。
她因未婚先孕被赶出了家门。
瑞霞走进云梦山,在山洞里生下一个男孩,因谷生子,所以取名为鬼谷子,那个山洞便称为鬼谷洞。
当然,这俩因谷生子的故事都是虚构的,是因为鬼谷子太过神奇而由人们杜撰的。
还有可能是因为地名而起的名字。鬼谷子所居住的地方在深山中,树木茂盛,看起来不像有人居住的,这里就成为鬼谷岭,那住在其中的人就称为鬼谷子。
那么,鬼谷又在哪儿呢?鬼谷子收徒授课的地方在哪里,孙膑到底是在哪里拜师学艺的,众说纷纭。
其中最早的说法是阳城说。《史记·苏秦列传》中有一句“(苏秦)东师事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这句下有裴骃《集解》云:“徐广曰颍川阳城有鬼谷,盖是其人所居,因为号。”徐广是东晋末至南朝宋初人,裴骃是南朝宋人,也就是说从东晋末就有鬼谷为“颍川阳城”的说法。阳城,即今河南登封东南告成镇附近。
现在河南鹤壁市的朝歌旅游景点中就有个山,说是鬼谷子当年生活的地方。
后面很多的说法都是从阳城说演变出来的。比方说关中说,认为鬼谷在陕西的云阳;还有说鬼谷子是楚人,在湖北、湖南等地……
也有说鬼谷就在齐国,齐国是今山东一带,孙膑是齐国人,最先拜师的地方可能就在齐国,但是游学自然是要行走各处,鬼谷似乎又不在齐国。
不管鬼谷究竟在哪,孙膑都千辛万苦地找到了鬼谷子,拜他为师。
鬼谷子隐居在鬼谷中,不与外界来往,过着打坐修道的生活,又有什么非凡的能力,让世人如此追捧,甚至神化呢?
鬼谷子是诸子百家之纵横家创始人,被后世尊为“谋圣”,在文化史上,鬼谷子是与孔子、老子并列的学术大家。
纵横家是指春秋战国时期从事政治外交活动的谋士群体,可以理解成是比较特殊的外交政治家,也是中华上下五千年最早的外交政治家。
之所以要限制时间,是因为这是春秋战国时期特定的国际形势的产物。那个时候列国纷争,各自为政,就需要这样的“纵横家”,然而在汉代大一统之后,纵横家就很难再有用武之地了,虽然也偶尔有余音,但是很难有发展。
除此之外,鬼谷子也是一个兵法集大成者,精通百家学问,是著名的道家、思想家、谋略家、兵家、阴阳家等。
后世对鬼谷子的评价基本上都是赞美的声音,充满了敬仰之情,他的弟子也多名列青史。他已经成为隐士的代表,甚至被众人神化,这样的一个牛人成为孙膑的老师,为孙膑的传奇人生添砖加瓦。
孙膑顺利成为鬼谷子的徒弟,开启了他的学习生涯。
具体学习了什么,也没有什么记载,然而鬼谷子精于兵法、奇门遁甲、五行八卦之学。《孙膑兵法》中的阴阳家色彩,或许就与鬼谷子有关。
当时“阴阳”和“五行”渐渐合流,之所以称之为阴阳家,是先秦诸子百家之一,除去一些带有唯心色彩的内容,其中也包含天文、历法、气象和地理学的知识。
比如《孙膑兵法》中的《月战》《地葆》两篇里就含有阴阳家色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