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失败:1891—1900 清王朝的变革、战争与排外
》
售價:NT$
390.0
《
送你一匹马(“我不求深刻,只求简单。”看三毛如何拒绝内耗,为自己而活)
》
售價:NT$
295.0
《
秦汉史讲义
》
售價:NT$
690.0
《
万千心理·我的精神分析之道:复杂的俄狄浦斯及其他议题
》
售價:NT$
475.0
《
荷马:伊利亚特(英文)-西方人文经典影印21
》
售價:NT$
490.0
《
我的心理医生是只猫
》
售價:NT$
225.0
《
巴拉吉预言
》
售價:NT$
340.0
《
股权控制战略:如何实现公司控制和有效激励(第2版)
》
售價:NT$
449.0
|
編輯推薦: |
◎颠覆你想象的北欧海盗历史传奇:从海盗到国王!
维京人留给世人的普遍印象是强大而矛盾的:他们是海盗,也是无畏的航海家和探险者;他们是勇敢战士,也狡猾的商人。早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维京人,却令现代人着迷。这本书将会揭秘历史上真正的维京人究竟与影视剧中北欧海盗有什么不同。
◎中世纪蕞强大的帝国不是拜占庭也不是威尼斯而是维京!
在长达500年的历史中,居然是维京人最早统一了英国,他们也因此成为了北欧地区最有影响力的统治者。在大航海开始之前,维京人是人类最伟大的海上探险家。
◎法兰西学院文学奖(Prix Thiers)得主最新作品
本书的作者是法兰西学院文学奖得主,他既是一位维京史和中世纪史的研究专家,也是法兰西学院文学奖得主,与一般专业的欧洲历史著作不同,本书的文本和写作方式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这也让这本书非常好读。
◎看古代维京人的民族基因如何造就当今世界上幸福指数最高的地区
维京人虽然生活在荒芜之地,但是他们全球化的迁徙和殖民活动,却为他们带来了开拓和多元的眼界,很多西方学者都认为维京人其实是人类全球化运动的先驱。
◎维京人迁徙和殖民的历史,实际上是一部欧洲文化的发展史
|
內容簡介: |
维京人留给世人的普遍印象是强大而矛盾的:他们是令人闻风丧胆的海盗,也是无畏的航海家和探险者;他们是勇敢的战士,也是一心求财的商人。早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维京人,却令现代人着迷,频见于对英雄形象的种种现代幻想中。但我们对维京人的活动及其动机又真正了解多少?在与其他社会接触的过程中,对维京人的世界又有什么影响?
从航路、关系网和散居地的角度,而不仅仅是从侵略的角度,去解读维京人及其历史,我们会发现他们的另一面——全球化现象的先驱。维京时代是一个大移民的时期,维京人的迁徙促进了英国、爱尔兰、法国、冰岛、俄罗斯等欧洲地区,以及拜占庭等欧洲以外一些地区的形成,也促进了这些地区文化、思想、艺术、宗教影响以及最广泛意义上的非物质文化等诸多方面的交换、交流和融合。也因此,维京人的文化迁移及其表现形式构成了本书的主线。
维京人虽生活在遥远的荒芜之地,却也遇到了不同的社会形式,接触了不同的民族。维京人与这些民族的关系是怎样的?是最终共栖,还是持续敌对?本书致力于追踪维京人的种种经历,并对一些界限模糊的情形提出质疑,以此来确定维京人、维京时代的主基调。这部视角新颖的作品将有助于我们思考维京人的统一性和多样性,以及中世纪欧洲的文化根源。
|
關於作者: |
作者简介:
皮埃尔·鲍杜安
法国卡昂大学历史教授,中世纪史学家,考古学及中世纪历史研究中心(CRAHM)负责人,研究方向为诺曼底王朝史、维京人史;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铜质奖章获得者;著有《十九世纪的诺曼底》《维京人》等作品。
译者:
朱贤哲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法语系学士,法国南特高等商业学院经济管理硕士,现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法语系教师。
李双燕
四川大学法语系学士,武汉大学法语系硕士,现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法语系教师。
|
目錄:
|
前言
引言
维京人形象的建立
第 1 章 神话、影像和形象
第 2 章 创造维京人的历史
第 3 章 来源及其构建
第 4 章 概况
变化中的社会
第 5 章 铁器时代社会
第 6 章 王国、王权和酋长(9—10 世纪)
第 7 章 信仰与宗教生活
第 8 章 社群和社会联系
第 9 章 男人和女人
第 10 章 资源与活动
从诺曼人入侵到散居的维京人
第 11 章 维京人运动的开端
第 12 章 船只、航行和路线
第 13 章 大空间,“小世界”
第 14 章 人口迁移,占领北部新领地和散居
维京时代的战争、暴力与和平
第 15 章 军事
第 16 章 维京时期的暴力
第 17 章 掠夺和缴贡
第 18 章 与维京人和平相处
接触、文化传承和身份认同
第 19 章 文化迁移时期
第 20 章 向基督教过渡
第 21 章 斯堪的纳维亚基督教君主国的形成
第 22 章 北大西洋地区的“新社会”
第 23 章 东欧:中间地带?
第 24 章 凯尔特土地上的维京族群:不一样的行动进程
第 25 章 适应过程的各个方面:以英格兰为例
第 26 章 诺曼底:一次欧洲大陆的试验
结论
|
內容試閱:
|
“无论如何,曾经有过一个北方的民族,也就是诺曼人。这是一个因其随时准备烧杀抢掠其他民族且毫无节制,从而闻名于世的民族,他们习惯于沿着塞夫尔河,沿路杀死所有他们能遇到的人,并抢走他们的一切财产。人们在歌曲里唱道,很大一部分农奴就是死在诺曼人的剑下,而非在别人手里遭受了惨烈的屠杀。”皮埃尔修士在其于1067—1072年(或1073年)间撰写的关于修建处于普瓦图沼泽地区的迈勒泽修道院的文章里,描述了要建立修道院的岛上的风貌。此处是一片荒野,树木繁密,四周被沼泽包围着,只有一些惯常被农奴们捕捞的鱼类生活在这里。这些农奴脾气暴躁,不讲人情,残酷野蛮,更无宗教信仰可言,可以说,他们几乎毫无人性。该文章还讲述了来此地狩猎的阿基坦公爵“铁臂”威廉(963—995年)在岛上建造防御工事的事迹,因为“他不能无视诺曼人的疯狂”,于是他借此来“遏制他们的凶残行径”。不久之后,一个名叫戈斯塞尔姆的骑士前去追赶一头体形庞大、无人能将其抓住的野猪。后来他在一个教堂的废墟中发现了它的巢穴。面对野猪的时候,由于害怕,他向野猪扔了一块祭坛石。于是神因其亵渎行为而施以惩戒,他当场便双目失明,身体瘫痪了。于是,公爵的妻子——布卢瓦的艾玛劝戈斯塞尔姆弥补其罪过,并且与她的丈夫一致决定在该处修建一座修道院。
我们将在这里告诉大家一些与该修道院修建相关的传奇意象,但令人奇怪的是,关于该修道院修建的故事(在一片荒野上,人们通过一只野兽而发现了一座废弃的教堂)会让人联想到那些被修复的诺曼人的修道院的故事。尽管我们不知道当时的真实情况以及发生在“农奴”与“诺曼人”之间的
对抗时间,但9世纪,再到10世纪中期或者11世纪前期的维京人对该地区的威胁绝不能被排除在外。在阅读皮埃尔修士的书籍时,我们了解到“农奴”与“诺曼人”之间的对抗一直是民间传说故事的主题,即使到了笔者写作之时,这一主题仍然十分活跃。但最为引人注目的是皮埃尔修士对“农奴”的描述——“农奴”指的是那些处于被奴役状态的人,他们被贬低为一种与北欧袭击者没有区别的亚人类。然而,我们不应对此感到过于惊讶。那些处于恶劣状况中的人举起武器反抗维京人,这一点在其他资料中也在被强调:“因此,859年,生活在塞纳河和卢瓦尔河之间的平民们组成联盟,勇敢地抵抗‘丹麦人’。”但这些联盟构不成威胁。平民们的失败反而更好地突出了公爵的行动,公爵在接下来的行动中确保了对当地的保护,人们一直认为,在国家安全防卫和管理控制方面,相比农奴而言,公爵的行动更有效率。据推测,北方人(此处指“丹麦人”)可能被强权者们雇用,来管理一个显然尚无人控制的人群,但这可能会超出皮埃尔修士所说的范围。
让我们回到诺曼人这个话题。皮埃尔修士在其文中总结了维京人的一些行动特点和道德特征,如抢劫、纵火、掠夺、谋杀、疯狂、凶猛;而这些特征是经过对那些与“维京人入侵”处于同一时期的中世纪资料及之后各种资料的不懈研究所得出的结论,这些研究也有助于概括维京人在现代史学中的特点。我们之后还会继续回到现代对维京人的研究情况,但此处需要注意的是,现在这些关于维京人的描述主要来源于西欧的资料,而且主要是由那些遭受过维京人攻击的受害者或者那些害怕维京人的人所记载的。此外,这些资料的作者通常都是神职人员,而他们都居住在那些曾被维京人当作重点攻击目标的地方。尽管他们并不全是这些事件的直接见证人,但他们讲述了一些有关维京人攻击者的传言并将其广泛传播,因此,他们的文字充分证明了袭击对人民的影响以及对袭击本身的影响。
首先引人注意的是维京人的负面形象。维京人被刻画为一种“野蛮人”的形象,是异教徒、海盗,是残忍、贪婪、嗜血和凶猛的人。他们带来毁灭和不幸,以狡猾和欺骗的手段行事。他们掠夺、焚烧、毁灭、屠杀那些手无缚鸡之力的人,侮辱那些受害者,亵渎教堂,并攻击神职人员。有一些作者毫不吝惜将他们妖魔化,例如,9世纪末,圣日耳曼的阿邦使用了诸如“魔鬼之子”或“来自撒旦的种族”之类的表述来形容维京人。而这种凶猛且具有毁灭性的维京人形象在法兰克语和盎格鲁-撒克逊语的原始资料中也都随处可见。但我们必须提防将这种表述推向极端。此外,维京人的形象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不同作者以及时间的推移而演变的,如在9世纪下半叶或10世纪末期的英格兰,维京人的负面特质随着他们袭击的加强而加强。后来的叙述资料也夸大了维京人的暴行以及与北欧人有关的一些定型观念。北欧人还可能被当成一些玩笑言论的主题,而这些玩笑言论有时也是吸引那些与维京人为伍的基督徒的注意力的一种方式。尽管北欧人的形象没有那么常见,对他们的描绘通常用词也没有那么谨慎节制,但仍然有一些文章是以不那么消极的笔触来描述维京人的,如黑皮肤的艾尔莫杜斯a在他的《虔诚者路易之诗》中,对丹麦人这一民族的形象描述为相貌漂亮、脸蛋和身材匀称、行动敏捷灵巧,他们精于使用武器的名声也广为流传。其他资料也佐证了维京人的武器运用能力和胆识。在盎格鲁-撒克逊语的资料中,维京人既具有无可辩驳的野蛮特征,又由于其成功而具有无可否认的威望,这表现出了维京人既被排斥又被迷恋的矛盾吸引力。
但如果我们仅仅将这些西方写作者的文字形容为一种“夸张的诉苦”就有失妥当了。尽管他们对事实进行了夸张或扭曲,但他们的灵感毕竟是源自真实事迹—尽管他们放大了维京人引发的恐惧,但毕竟其恐惧也是十分真切的。资料中维京人这种形象的形成也必须重新考虑作者们的文化背景和意识形态,因为这一形象是那些阅读过《圣经》及受到过教父们冥想训练的教士的产物,而教士们是用一种基督教徒的世界历史观来解读其所处时代的历史,于是他们选择使用与《圣经》的写作者们相同的措辞来描述他们的不幸。他们还借助古代世俗世界的拉丁语文学来塑造自己的作品,以讲述当时的故事情景。根据吕西安·缪塞的说法,教士们并不那么在乎极其准确地描述真相,而是更热衷于将“书本上所有野蛮人的特征都施加在维京人身上”。
然而,这种解释不仅来源于那些受过良好文化熏陶的作者,也来源于那些与基督教历史观相融合的阐述模式。人们所遭受的厄运被解释为上帝所施的惩罚,所以人们必须耐心地承受这一切才能使神的愤怒得以平息。阿尔伯特·德海宁斯将此视为宿命论或是一种逆来顺受,但这种观点必须细化一点:事实上,当时的记述并不能反映教士们的消极态度,相反,他们呼吁他们的教友们忏悔赎罪,并试图唤醒他们的信仰和奉献精神。此外,教士们一方面认为上帝的惩罚使基督徒受苦,另一方面认为采取防御措施保护自己以免受攻击者的侵害是十分必要的,这二者之间并无矛盾。维京人不仅是人们要与之战斗的敌人,教士们还必须设法拯救他们中某些人的灵魂,并且要尝试通过转变他们的宗教信仰使其融入基督教社会。
在书面资料中,由于作者和语言的差异性,人们会用不同的名词来指代维京人(我们之后会重新讨论关于“维京人”这个词的问题),而这些名词则可以反映出维京人的起源、活动、宗教、文化或道德特征。如在拉丁语资料中,“维京人”常常被写作诺曼人,或者丹麦人(Dani,Danois),抑或海盗(pyratae,pirates)、异教徒(pagani,pa?ens);而在盎格鲁-撒克逊语的资料中,它被写作挪威人(Noremenn)、丹麦人(Dene)或者异教徒(h?eene)。但在“诺曼人”(Normands)、“丹麦人”这几个词中,我们不要去管其中带有民族性的修饰含义。“诺曼人”(Normanni,Normands)这个词语中还具有“北欧人”的含义,而在后来的一些著作中,它甚至能够更具体地指代挪威人。因为在“北欧人”之中,法兰克人和盎格鲁-撒克逊人最常与丹麦人打交道,所以许多文章中都将“北欧人”等同于“丹麦人”。另外,在爱尔兰语的资料中,有时会使用“诺曼人”(Nordmanni)一词(尤其是在以都柏林为背景的情况下)来把外来移民(一直持续到820年)形容成“外国人”(gentils)(拉丁语:gentiles,古爱尔兰语:gentil),而该词在希伯来语中意为“异教徒”。从9世纪20年代末开始,随着维京人袭击的加剧,出现了“洋人”(gaill)一词,该词在9世纪、10世纪直至12世纪中叶都是至关重要的,在此期间人们偶尔还会对颇受争议的“黑发洋人”(Dubgaill)和“白发洋人”(Finngaill)以及“盖尔洋人”(Gall-Goídil)三个词汇有所区分。
有时,人们还会纯粹根据作战的武装力量来称呼维京人,例如《盎格鲁-撒克逊纪事》中的“异教徒大军”(grande armée,micel here)或者于865年起开始在英国作战的“异教徒大舰队”(magna paganorum classis),或者“舰队成员”(flotan,其衍生词为scipflotan,意为海上舰队成员),或者简单地称其为“军队”(here)。从9世纪30年代开始,维京人舰队或维京人团队的首领的名字先是在爱尔兰,然后很快在不列颠群岛的其他地区和欧洲大陆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这种摆脱匿名的现象既反映了维京人活动的扩张,又反映了他们对对方领土和人民内部事务更大限度的介入。该现象也突出表明了这些维京人团队都是围绕其首领组成的,而这些首领能够凝聚各种力量以实现共同目标——最初目标是发家致富,还能保持加入他们的成员的凝聚力(如果他们能取得作战成功的话)
维京人形象的建立
在不同的环境和背景下,人们可以通过多重的表现形式来指代维京人。它可以是一个词语、一幅图像、一种措辞,但都或多或少地被不同的个体或群体进行过加工、阐述、理解或阐释。维京人曾经被作为身份认同的原因,而现在人们热衷于研究维京人,是为了重获其身份认同,或者与之相反,是为了摆脱其身份认同。而维京人之所以备受欢迎,部分原因在于他们能够将通过艺术想象(如文学、绘画或电影作品)建构出的另一种形式重现出来,或者说,岁月长河所带来的距离以及依旧附着在维京人身上的野蛮和残暴的色彩,能使维京人表现出一种非常贴切甚至令人熟悉的“他者”形象。
但仅仅像上文说的那样看待他们未免过于简单,并且这样的言论极其不尊重人们为分析和理解维京人现象所耗费的巨大努力。然而,无论学者和研究人员投入多少心力,重要的是要将他们的言论置于产生这些言论的认识论背景之下。人们的知识结构是基于学术传统和历史流派的,而维京人研究其实也就是研究关于维京人的知识结构,所以我们应该探讨二者发展至今的范围和意义。
能带领我们了解维京人的资料以及历史学家对维京人所做的研究,都反映了
一些人们必须注意的思考方式和表达方法。关于这一方面,维京时期并没有什么新奇特殊的东西,我们要注意的是,当时大多数关于维京人的书面文献都来自那些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以外的见证者,而那些由北欧国家作者撰写的资料则主要是从12世纪以后才出现的。
从史学中产生的历史化范畴以及从文学作品或艺术作品的角度上来讲,维京人是如何成为历史学的研究对象的?从公元第一个千年结束到今天,维京人形象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本章的重点部分(“神话、图像和形象”“创造维京人的历史”“来源及其构建”)将带我们追溯历史——从当下回到中世纪。但以上所谈论到的这三点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边界。维京人的神话和形象会从那些对它们产生影响的原始资料中(有时甚至是通过史学)汲取养分,并且原始资料通常是其神话和形象的起源。如果说史学能够推翻某些神话,那么它也有助于创造新的神话,有时这些神话还会以现代形式的模式出现。维京人形象的建立就是依赖于以上要素结合起来的一个整体。通过在不同时间和空间范围上(欧洲范围甚至国际范围、国家范围与地区范围)突出关于维京人思想和图像的传播、接受和适应,维京人形象的建立为文化传播问题提供了一个恰到好处的切入点。
第 1 章 神话、影像和形象
进入当代维京人象征世界的方法之一是去看看那些与广告、漫画、电影、电视连续剧以及音乐作品依附在一起的名称、形象或符号。大多数互联通信的忠实用户都对被称为“蓝牙”a的数据交换规范较为熟悉(于1996年创建,并于1998年采用),“蓝牙”一词的英语形式来自丹麦国王“蓝牙王”哈拉尔,他在10世纪70年代统一了丹麦,并在位于耶灵皇家遗址的著名如尼铭文中声称“为他自己赢得了整个丹麦”。“蓝牙”技术的发明人吉姆·卡戴斯阅读了一本1941年出版的小说——弗兰斯·贡纳尔·本特松的《长船》。作为20世纪最著名的小说之一,这本书将维京人作为主角,在阅读过程中,他想到了用“蓝牙”这个名字命名新技术。蓝牙品牌的标志是在蓝色背景上的两个如尼文字字母,代表“蓝牙王”名字的两个首字母缩写,所以这一标志会让我们回想起这位久负盛名的历史先人。而之所以使用这个标志,是因为它是联合的象征(设备间的连接以及创建数据交换标准的公司间的联合),出于广告目的,该标志也被重复使用。它是一种联合,一种联系,也是某种现代性的标志,对这一名称的使用能让人们瞬间将其与相关历史串联在一起,以及对其关系网络进行即时分析。这二者在近年来的维京人史学研究中备受青睐。通常来说,维京人史学研究表明维京人的历史为世人所看重,以至于能够被加以利用并成为旨在推广产品或品牌的一种积极象征;但这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早在1920年,一艘维京船“维京号”就出现在了一辆新车的散热器盖上,这是当时现代性的另一种象征,因为“维京号”结束了漫长的文化复兴进程,为维京人带来了一系列极其正面的形象,所以可以借用这些正面形象来突出一个汽车品牌。当今社会,与维京人相关的名称和图像十分常见且引人注目,这样的现象不只出现在那些与斯堪的纳维亚人扩张有历史联系的国家或地区中。2018年年初,法国国家知识产权局(INPI)数据库进行了一次“维京人”关键词的搜索,搜索结果涉及约350种国际、地区和法国品牌,并且还没有将那些体育俱乐部的数量计算进来——不论何种体育项目。此外,尤其是那些与北欧国家地区的象征相关的项目或者协会(包括那些斯堪的纳维亚移民的后代)会选用“维京人”作为名称。在没有对该主题进行详尽研究的情况下,我们将只注意那些将“维京人”这一修饰语与运动、位移、天性、某些形式的舒适、冒险或征服相结合的活动。还有一点要提醒的是,“维京人”同时还被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用来命名于1975年实行的探索火星计划以及该次发射的两架航天器。
|
|